《会计学原理》部分重要知识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27573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学原理》部分重要知识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会计学原理》部分重要知识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会计学原理》部分重要知识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会计学原理》部分重要知识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会计学原理》部分重要知识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会计学原理》部分重要知识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会计学原理》部分重要知识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会计学原理》部分重要知识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会计学原理》部分重要知识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会计学原理》部分重要知识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会计学原理》部分重要知识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会计学原理》部分重要知识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会计学原理》部分重要知识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会计学原理》部分重要知识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会计学原理》部分重要知识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会计学原理》部分重要知识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会计学原理》部分重要知识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会计学原理》部分重要知识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会计学原理》部分重要知识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会计学原理》部分重要知识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计学原理》部分重要知识整理.docx

《《会计学原理》部分重要知识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学原理》部分重要知识整理.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会计学原理》部分重要知识整理.docx

《会计学原理》部分重要知识整理

《会计学原理》部分重要知识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会计的概念

1.会计的含义解读:

广义的会计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狭义的会计仅仅指财务会计。

1)工具论强调会计的作用,认为会计是一种文字和数字相结合,为管理提供信息的应用技术,或者说会计是一种处理数据的方法。

2)信息论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3)活动论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

4)控制论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个控制系统。

5)综合论观点:

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和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和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会计职能:

是指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所固有的功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会计的服务职能(又叫派生职能)主要是分析、预测和决策。

3.会计学:

是研究会计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经济管理活动。

4.现代会计学科体系:

基础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社会会计学,高级会计学,电算会计学。

第二节会计核算前提

1.会计核算:

是指会计人员依据会计法规对经济活动进行核实和计算。

(核:

核实;算,计算)。

2.核实:

甄别,辨认,确定和认可。

3.计算:

计算和算数。

(计:

计量;算:

算数)

4.会计核算的程序性:

是指处理会计数据带规律性的流程。

(确认>计量>记录>报告)

5.前提:

又称为预设,即预先给出的假设或猜想,是实物能够成立的先决条件或基础。

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6.会计主体:

是指会计反映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是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对象,又称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它主要界定会计的空间范围。

7.持续经营:

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将会按照当前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中断,并明确指出经济活动是会计主体的主要活动。

其主要界定会计主体的活动内容和时间,是会计主体的深化和补充。

8.会计分期:

又称会计期间,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时间认为地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间隔,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提供信息。

9.货币计量:

是指主要运用货币计量尺度,并假定币值稳定,来记录和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

第三节会计核算原则

1.会计核算原则:

是指是对会计核算信息提高标准和质量要求,是处理具体会计事物的基本依据。

其包括如下八个会计核算原则:

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性,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1)客观性原则也称真实性原则,它要求企业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如实反映和记录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原则也称有用性原则,他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与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联系,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3)明晰性原则也称清晰性原则,它要求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利用。

4)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应该具有可以比较的属性。

5)实质性原则是指企业应当依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即实质重于形式。

6)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相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7)谨慎性原则也称稳健性原则或者保守主义原则,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应该保持谨慎,不高估企业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企业负债或者费用。

8)及时性原则是指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2.会计确认:

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条件和原则,甄别、辨认、确定和认可是否可以作为会计信息予以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的过程,是会计核算的定性阶段。

1)确认步骤:

是指会计确认的环节,包括初始确认和再次确认。

a)初始确认:

是指在交易或者事项发生时,随着编制和审核会计凭证一并进行。

b)再次确认:

是指在编制会计报表时的确认,随着编制会计报表一并进行。

2)确认标准:

是指初次确认和再次确认时的定义,这些定义往往表现为各会计要素的概念。

3)确认条件:

是指确认要求,它是在合乎确认标准的情况下,即在符合会计要素概念定义的基础上,同时满足某种特定的确认要求,才可认为为某一会计要素。

a)可计量性:

是指可以量化,能确定准确的金额。

b)可靠性:

是指信息真实,可以信赖,靠得住。

2.会计计量:

是指在会计确认的基础上,根据会计对象的性质和特点,选择一定的计量尺度和计量基础,采用规定的计量方法,确认应计入某一会计期的金额,是会计核算的定量阶段。

1)计量尺度:

是指会计计量时选择的度量单位。

2)计量方法:

是指会计计量确定金额时是所运用的方法,是会计计量的技术方法,是计量属性的内容之一。

a)历史成本:

是指在交易或者事项发生时所形成的成本。

b)重置成本:

也称现行成本或现实投入成本重新购置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

c)可变现净值:

也称预期脱手价值,一般用于预期的交易或者事项。

d)现值:

是指现在的价值,即对预期的未来现金净流入的价值的贴现值。

e)公允价值:

是指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认可的价值。

3.计量基础:

是指会计计量的基本出发点,是会计计量的思想方法。

1)权责发生制:

也称应计制或者应收应付制,它是以应收和应付为标准来核算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计量基础。

(发生期=归属期)

2)收付实现制:

它是以实际收到现金和实际支付现金为标准核算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计量基础。

(收付期=归属期,不必考虑发生期)

3)我国规定企业会计核算贯彻权责发生制。

第四节会计核算方法

1.会计方法:

是指运用何种手段去完成会计的任务,实现会计的职能,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管理方法,会计检查方法。

其中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设置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务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七个方法。

1)设置科目及账户是指对各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记录的方法。

2)复式记账是指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账户或两个以上的相关账户中进行记录的方法。

3)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和登记账簿的书面凭据。

4)账簿是用来记录经纪业务的簿籍。

5)成本计算是指记录各成本计算对象的价值耗费。

6)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实物盘点、核对往来,检查财产和资金的实有数额,对其中盘亏或者盘盈的项目进行会计记录的方法。

7)编制会计报表是指根据账簿记录,采用一定的表格形式,概括地、综合地反映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经济活动和结果的一种方法,编制也是一种记录行为。

第二章会计科目和账户

前言

会计对象:

是指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及会计核算的客体,一切会计工作都必须严格控制在会计对象的范围之内。

会计要素:

是指对会计对象按经济内容的基本分类,也是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依据。

会计科目:

是指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账户:

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工具,它以会计科目为名称,具有一定的格式。

第一节会计要素

1.资金运动:

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必然要占用和消耗各种经济资源,它们的占用形态和来源渠道及其变化就是资金运动。

资金运动过程分为资金投入、资金周转和资金退出三个阶段。

2.购、产、销三个阶段在时间上依次续起,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3.资产:

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4.负债:

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5.权益:

是指资产提供者所享有或者可以主张的经济利益,反映或说明产权归属。

6.收入:

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使用者权益增加,与使用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人。

7.费用:

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利润分配无关经济利益总流出。

8.利润:

是指在一定会计期间的财务成果。

第二节会计等式

1.“资产=权益”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同一经济资源的必然结果。

2.会计等式是设置账户、奖励复式记账法、设计和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检查财务处理是否正确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会计科目

1.会计科目的具体解读:

科目名称(同一),科目基础(会计要素),科目标准(更详细的经济内容),科目层次,科目范围,科目编号,科目序号。

2.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

与会计对象结合;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讲究统一性与灵活性;讲究适用性和简明性;会计科目名称要通俗易懂。

3.会计科目的分类

1)按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分类

a)总分类科目;

b)明细分类科目。

2)按经济内容分类(重点)

c)资产类科:

目资产要素;

d)负债类科目:

负债要素;

e)共同类科目:

衍生工具,套期工具;

f)所有者权益类科目:

反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和成本的形成,是确定营业成本价值补偿的依据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

g)成本类科目:

生产成本,劳务成本,建造成本;

h)损益类科目:

收入性:

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费用性:

业务成本,营业外成本,期间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

第四节会计账户

1.账户与科目的联系

名称一致;分类一致;内容一致。

2.账户与科目的区别

工具不同;结构不同;作用不同(账户:

编制会计报表的依据;科目:

设置账户,编制凭证的依据)。

3.账户的结构:

账户名称;日期;凭证类型;凭证编号;摘要;对应科目;金额。

(详细见下表)

库存现金总分类账户

凭证

摘要

对方科目

借方

贷方

借或贷

余额

库存现金总分类账户的“T”型账户结构

借贷

期初余额

本期借方发生额

本期贷方发生额

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

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期末余额

4.常用总分类科目(教材55页)

熟悉每一个总分类账户的主要核算内容,是熟练编制会计分录的基本功。

第三章复式记账

前言

记账方法:

是指在账户登记经济业务的方法。

第一节复式记账原理

1.记账方法:

是指根据一定的记账原理、记账规则和记账符号,记录经济业务的一种专门方法,包括单式记账和复式记账两种。

2.复式记账:

是指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账户中同时进行记录的方法。

复式记账的出现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出现。

3.复式记账的特点

1)以相等的金额同时进行登记;

2)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账户进行登记;

3)设置一整套完整的账户体系。

4.复式记账的内容包括记账依据、记账原理、记账规则、记账符号、试算平衡和账户设置。

4)记账依据:

会计等式。

5)记账原理:

记入对应账户的金额必须相等。

6)记账规则:

是指复式记账中对会计科目的性质、记账符号和金额相互关系的一种规律性东西。

7)记账符号:

借、贷,可表示记账方向,数额增减,账户性质。

8)试算平衡:

利用会计等式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测试方法。

9)账户设置:

是指对经济业务进行科学分类并确定与之相使用的账户分类体系。

第二节借贷复式记账法

1.借贷复试记账法:

是指按照复式记账的原理,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作为记账规则的复式记账法。

2.账户的基本性质:

是指账户按经济内容的分类。

1)资产类账户、成本类账户和费用性损益类账户属于广义的资产账户。

(借增贷减)

2)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负债类账户和费用性损益类账户属于广义的权益账户。

(借减贷增)

3)共同类账户建有资产和负债的双重属性。

说明:

一般情况下,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和共同类账户才有期末余额;而成本类账户和损益类账户一般没有余额

3.会计分录:

是指指明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账户名称、账户关系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简称分录,分为简单分录(一借一贷)和复合分录(一借多贷或一贷多借)。

4.编制会计分录的基本步骤(重点)

判类型;找账户;分增减;定符号;编分录;用规则。

5.过账:

是指根据会计分录(或会计凭证)的记录,将相关内容记入相关账户的过程,又称登帐、记账。

6.结或利润账:

结算所有账户的借贷发生额合计数和期末余额。

6.试算平衡的内容

1)分录平衡;

2)发生额平衡;

3)余额平衡。

4)表现形式:

a)所有账户期初借方余额合计=所有账户期初贷方余额合计。

b)所有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所有者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c)所有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所有账户期末贷方余额合计。

7.试算平衡的方法:

编制试算平衡表(六栏式试算平衡表,棋盘式试算平衡表)。

第三章借贷记账法的应用

第六节财务成果核算

1.利润也称损益,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财务成果,反映了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获利能力。

其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2.利润形成的核算

1)财务成果的核算,或者说利润的核算,包括利润形成的日常核算和利润形成的期末结转。

2)利润的日常核算:

是指对已经实现的收入和与之相匹配成本、费用、税金和支出所进行的核算。

3)利润的期末结转:

是指期末将所有损益类账户的余额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又称结转损益。

3.财务成果的核算中,“本年利润”账户是一个核心账户,即所有损益类账户的月将结转到此账户来,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本年利润”账户的余额表示净利润。

3.结转损益分两步结转法和三步结转法。

4.在结转损益是会用到“应交税费”(负债类账户)和“所得税费用”(费用性损益类账户,即广义的资产账户)两个重要账户。

5.利润的分配内容:

包括提取盈余公积,转作股本的股利和盈余公积补亏、分配现金股利或现金利润。

6.利润分配的核算

1)利润分配的账户设置:

“利润分配”,“盈余公积”,“应付股利”。

2)“利润分配”是核算企业已分配的利润,是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借方登记已经分配的利润,贷方一般不做登记,只在年终奖将“利润分配”结转到“未分配利润”的借方。

通常,设有明细账,如“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提取任意盈余公积”等。

3)“盈余公积”账户是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其贷方登记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借方登记企业盈余公积的支出数,如转增资本,弥补亏损。

4)“应付股利”账户实负债类账户,其贷方登记应分配给投资者的股利或利润,借方登记实际分配给投资者的股利或利润。

7.利润结转的核算

8.利润结转:

是指在年终时,将本年实现的净利润或者发生的净亏损和全年已经分配的利润,全额结转到“未分配利润”账户,利润结转后,“本年利润”账户和“利润分配”账户均无余额。

9.利润结转包括转平形成利润和转平分配利润。

1)转平形成利润:

借“本年利润”,贷“未分配利润”。

2)转平分配利润:

借“未分配利润”,贷“利润分配”。

(其中,“未分配利润”是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10.利润调整的核算

1)利润调整是以前年度的利润,即直接调整“未分配利润”账户,“未分配利润”账户借方还调减以前年度利润,贷方还调增以前年度年润。

2)核算财务成果的账户涉及“本年利润”、“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和所有损益类账户。

11.财务成果核算的四大环节

a)利润形成:

日常核算,期末核算。

b)利润分配:

提取,分配。

c)利润结转:

转平利润,转平分配。

d)利润调整:

调增利润、调减利润、调整所得税。

第五章账户分类

第二节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

1.所谓账户用途是指设置账户的目的。

2.所谓账户结构是指为了使账户具有一定的功能而为账户设计的结构。

3.账户按结构和用途分类可分为基本账户、业务账户和调整账户。

一、基本账户:

是指主要反映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那些账户,但是不能理解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都是基本账户。

1.盘存账户:

核算财产物资和货币资金。

(“生产成本”账户也可归属于盘存账户)

2.结算账户:

核算债券和债务。

1)债权结算账户:

核算各种应收和预付款项。

2)债务结算账户:

核算各种应付和预收款项。

3)债权债务结算:

余额在借方表示净债权,余额在贷方表示净债务。

3.资本账户:

核算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及其增值情况。

(“未分配利润”账户也可归属于资产账户)

4.跨期摊配账户:

核算摊销费和预提费。

1)先付后摊账户:

借方登记实际支付数,贷方登记本期摊销数,余额一般在借方,表示摊余数。

2)先提后付账户:

借方登记实际支付数,贷方登记预提费,余额方向变动,借方余额表示少提数,贷方余额表示多提数。

3)综合摊提账户:

综合摊提账户,借方余额表示支付额大于分摊额,贷方余额表示分摊额大于支付额。

5.对外投资账户:

核算投资资产的增加或减少,借方记增加,贷方记减少和收回,余额在借方表示对外投资的实有数额。

二、业务账户:

反映某经营过程的同类经济业务,以获取业务成果的账户。

1.集合分配账户:

借方集合费用和贷方分配费用,一般无余额。

如“制造费用”账户。

2.成本计算账户:

借方计入某一经营过程成本的全部费用,贷方登记已完工产品应负的费用,余额在借方,表示未完工产品应负的费用。

如“采购”、“生产成本”、“在建工程”。

3.集合配比账户:

包括损益类账户,日常只在借方或者贷方登记,年终才在贷方或者借方登记,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

1)收入账户:

核算和转出实现的各项收入,包括所有收入性损益类账户。

2)费用账户:

归集已经发生的各项费用,并未核算财务成果作准备。

4.财务成果账户:

核算财务成果的形成和分配。

1)成果形成账户:

核算财务成果形成,如“本年利润”账户。

2)成果分配账户:

核算财务成果分配,如“利润分配”账户,借方登记已经分配的利润,贷方只在年终结转到“未分配利润”账户时才登记。

5.对比计价账户:

以不同的两种价格在借方和贷方登记,通过对比来反映某一经营过程业务成果的账户。

如“本年利润”账户和“采购”账户。

6.待处理账户:

核算财产清查过程中发生的盘亏和盘盈,借方记盘亏或者盘存转让,贷方记盘盈或者盘亏转让,借方余额表示净盘亏,贷方余额表示净盘盈,如“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

三、调整账户:

又叫增减账户,专门调整被调整账户的账面余额,调整方法“同加异减”。

1.备抵账户:

“累计折旧”是“固定资产”的备抵账户。

2.附加账户:

较少使用。

3.倍抵附加账户:

“材料成本差异”是“原材料”的备抵附加账户,调后数字的经济含义是原材料实际成本。

(注意:

从“采购”贷方结转到“原材料借方”是按计划成本计算的,故结转时可能用到“材料成本差异”账户)

四、判断一个账户按结构和用途分类(详见教材139页表5—22),应该从其主要特征。

第七章会计账簿

第一节会计账簿的意义和种类

1.账簿:

由帐页通过多种方式组成,是账户的集合,用来登记会计凭证的数据,以全面、连续、序时和系统的反映经济业务,是进行会计计算和分析的依据,是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簿籍。

2.账簿的作用

1)积累核算资料;

2)考核经济责任;

3)编制会计报表。

3.会计账簿的种类

1)按用途分类:

序时账簿,分类账簿(总分类账簿和明细分类账簿),联合账簿,备查账簿。

2)按外表形式分类:

装订账簿,活页账簿,卡片账簿。

3)按格式分类:

三栏式账簿,多栏式账簿,数量金额式账簿。

4.会计账簿的基本内容

1)封面:

账簿名称、单位名称和会计年度。

2)扉页:

账簿名称、单位名称、会计年度、账簿编号、账簿册数、账簿页数、启用日期会计主管与记账人员签章和经管人员一览表。

盖有单位公章和贴有印花税票。

3)账簿目录:

账号、账户名称和页次。

5.帐页:

一个账簿由几十至100张帐页联结而成。

(帐页的表头有账户名称、总页次和分类页次)

第二节会计账簿的设计

1.会计账簿的设计原则

1)全面性原则:

不能过少和过于简单。

2)实际性原则:

根据企业的具体规模设计。

3)科学性原则:

日记账簿和总分类账簿;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簿;会计账簿和部门账簿。

2.日记账的设置

1)日记账:

是指按顺序连续记录经济业务的序时账簿。

2)日记账分类

a)普通日记账:

主要作用控制会计凭证。

(较少使用,见P167表7-2,)

b)特种日记账:

主要有库存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购货日记账和销货日记账。

3)库存现金日记账

a)登记依据:

现金收款、付款凭证和涉及银行存款提取现金的的银行存款付款凭证。

b)核对方法:

日清月结,实地盘点。

c)分类:

三栏式库存现金日记账(P168表7-3)和多栏式库存现金日记账(P169表7-4和表7-5)。

d)多栏式库存现金日记账:

库存现金收入日记账(才有余额栏)和库存现金支出日记账(每日结转到库存现金收入日记账)。

4)银行存款日记账

a)登记依据:

银行存款收款、付款凭证和涉及将现金存入银行的现金付款凭证。

b)核对方法:

银行余额调节表。

3.分类账的设置

1)总分类账簿的设置

a)总分类账簿:

按总分类科目开设账户。

b)分类:

三栏式总分类账簿和多栏式总分类账簿(横向多栏式总分类账簿和纵向多栏式总分类账簿)。

(见P170表7-6和P171表7-7)

2)明细分类账簿的设置

a)明细分类账:

按明细分类科目开设的账户。

b)分类:

三栏式明细分类账,多栏式明细分类账(篮字:

借方发生额和余额;红字反之),数量金额式,复币式明细分类账,特种格式明细账。

(相关表格可详见P172~P173)

第三节会计账簿的启用、登记和保管

1.会计账簿的启用

1)正确填制扉页:

见P174账簿启用表。

2)编制账户目录:

见P175目录

3)新会计年度使用新账簿:

卡片账簿一般不逐年更新。

2.会计账簿的登记

1)记账规则

a)使用墨色或者黑色墨水,圆珠笔和红色墨水只能用于某些特别之处。

b)进行连续登记,万一隔页跳行了,其处理办法为:

画对角线,“作废”,签名盖章。

c)在会计账簿上注明过账页次。

d)进行日清月结。

e)正确更正错误。

f)书写只占半行。

g)办理过次承前。

(详见P176表7-15和P177表7-16)

2)平行登记法

a)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联系与区别

b)联系:

反映的经济内容相同和金额相等(总分类账与所控制明细分类账的各金额对应相等);登记账簿的会计凭证相同。

c)区别:

反映经济内容的详细程度不同;作用不同。

d)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是控制欲被控制的关系。

e)三同:

同时登记;同向登记;同额登记。

3)横线登记法

见P173表7-12所示。

4)错账更正

a)个别查找法

i.差额法:

漏记。

ii.未数法:

差额较小。

iii.半数法:

重记。

iv.除9法:

余额错位(写小,写大),颠倒邻位(数小)。

✧写小:

错一位差额除9或错两位差额除9再除11或错三位差额除9除111,其结构为记错金额,用记错金额乘以10或100或1000即为正确金额。

✧写大:

错一位差额除9或错两位差额除9再除11或错三位差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