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七下.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4978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七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七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七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七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七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七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七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七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七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七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七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七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七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七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七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七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七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七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七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第三单元七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七下.docx

《第三单元七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七下.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单元七下.docx

第三单元七下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

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简介背景及作者。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

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

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

祈祷哽咽郝叟懊悔喧闹惨白

四、小说常识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

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

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

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五、分析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本文线索:

“我”的见闻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

(练习一)

(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

朗读、划出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5、分析第二部分:

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

(往日)喧闹——

(今日)偏安安静静的

老师态度:

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

穿礼服,衣着隆重。

人们:

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六、作业: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教学札记:

 

第二课时

要点:

1、分析小弗郎士,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复述基本情节,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

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

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

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

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大林、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装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

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

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

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面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

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

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些坏家伙”。

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4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

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

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不达意,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

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

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

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

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

(总结)

——1小弗郎士本质不坏,2受到老师的影响,3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三、作业: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

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教学札记:

 

第三课时

要点:

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一、复习简述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二、分析:

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们法语教师,更是一们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1、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

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

1学生不努力2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

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

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

失去民族尊严。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

用了什么比喻?

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

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

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

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大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

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

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

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6、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7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写大字”“呆住”“做手势”,“脸色惨白”、“他哽住了”。

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

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痛苦之中。

因为内心激动,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因而“哽住了”。

7、“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大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样收尾,深化了主题,同时意境深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8、小结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9、小结写人的几种方法

(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

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3)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4)注意场景描写

三、板书

最后一课(短篇小说)法国都德

线索:

“我”的见闻感受。

故事情节:

(1-6)上学路上(开端)二(7-23)认真上课(发展)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

小说环境:

自然环境:

风和日丽社会环境:

普法战争,法国沦陷

课堂气氛:

严肃、庄严、悲愤

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

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

韩麦尔先生:

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

关心祖国命运的爱国者,有崇高的爱国感情。

(穿礼服,批评自责、赞美法语、必胜信念、悲愤散学)

(抓住语言、神态、行动描写)

教学札记:

 

过零丁洋

教学目标:

1、解律诗特点,初步把握律诗基本常识。

2、认真看注解,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难点:

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感情。

2、搜集有关爱国的古代诗词、歌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

可是在我们祖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无数的先烈在为它捍卫奋斗,把自己的生命与情感奉献给我们的祖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倾听伟人文天祥的心声,感受他的爱国豪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当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

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

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

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为好转。

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

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

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虽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

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

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

三、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一)范读。

(采用多媒体画面配乐朗诵。

学生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

(二)指导学生朗读。

1、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诗,大家评议(指导学生从节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来评价)。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最后两句要节奏放慢但要大声。

2、全班齐读四首古诗。

四、看注解,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一)学生边看注解,边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投影出示补充注解,理解加点字词的意思。

遭逢:

遭遇,指被朝廷选拔。

干戈:

古代兵器。

寥落:

荒凉冷落。

四周星:

四年。

身世:

个人的遭遇命运。

零丁:

孤苦无依的样子。

汗青:

史册。

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制作竹简时,用火烘烤青竹片,水分冒出如汗水,所以称竹简为汗青。

五、把握全诗意思。

(一)总体把握:

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

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不必花太多时间)

(二)具体把握:

小组讨论交流,组织班级交流。

学生活动:

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

(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1、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可跟学生讲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的联系,特定的意象往往有其特定的表情作用。

如本诗的“飘絮”与“浮萍”一般指坎坷的命运或不顺的仕途。

3、颈联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重含义。

(可联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文天祥的诗句更胜一筹:

他可能是受到老杜的这种“四柱对”的影响,但他并不是简单重复,杜甫的诗只是两组现成的地名,而文天祥则是把两个地名转化为两种心情。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这两句是全诗的文眼句。

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就在于他的精神境界,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在于诗人以生命为歌,以生命殉国,以生命殉诗,从而赢得了后世的尊崇!

六、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并背诵全诗,之后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诵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

七、全班同学闭上眼睛,欣赏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默默感受爱国情怀。

八、师生共同有表情地朗读诗歌。

九、小结:

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

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教学札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一)个别检查背诵。

(二)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诗歌主题。

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思考:

该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句子是什么?

为什么?

(组织班级交流,发挥想象,感受意境,联系实际,体会真情。

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讨论明确:

主旨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面上看,诗句毫无技巧,直抒胸臆,但这首诗最具震撼力就是这两句统一为人格的宣言。

一个“照”字用得很自然,不着痕迹。

“丹心”和“汗青”的光,二者相映衬,在色彩上自然的构成和谐的反衬。

三、再次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让学生更深入体会有着爱国情怀之人的人格魅力。

四、拓展延伸:

全班交流所收集的有关爱国或不折气节的名人或诗词等资料。

事例:

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毅然抱石投江;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陆游临死不忘国家统一;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诗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姥吟留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画菊》)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乌江》)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课堂预测:

这一环节学生可能会有很多事例和诗句,因为现在学生中有资料的情况比较多,这部分可抽学生回答。

另外教师可按以下分类:

舍身取义的人生观,坚贞不屈的民族观,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

这样可避免混糊重复。

五、师生共同有表情地朗读诗歌。

六、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一)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学生互相点评。

(二)小组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三)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一曲《过零丁洋》让我们的内心受到了深深地震撼!

文天祥的躯体倒下了,但是他的精神却升上了历史的高度。

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应该更爱我们的祖国。

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志当存高远”,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八、布置作业。

(一)反复朗读,背诵全文。

(二)再读全诗,思考本诗给了你哪些启发,写一篇读后感,500字左右。

附:

板书设计

首联——回顾一生深挚沉痛

《过零丁洋》颔联——国破家亡坎坷辛酸丹心垂史

(述怀诗)颈联——追忆过去悲愤忧惧映照千古

尾联——感叹眼前以死名志激情慷慨

第一堂课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掌握本课的生字及重点词语、相关的文学知识。

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过程和方法:

分析小说中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理解本文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品中的悲痛情绪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各种描写方法的作用。

探讨本课与《最后一课》的异同。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最后一课》中,我们认识了两位普通的小人物——哈墨尔先生和小弗郎茨,他们在沦为亡国奴时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爱国热情,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在我们中国,也曾经有过这样屈辱的历史,今天,我们的目光跟随着老舍先生,看一看我们中国人民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是如何表现的,同样是教师,看看他们的爱国感情是否一样。

二、了解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有《骆驼祥子》等四部长篇小说。

抗战爆发后,以主要精力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并坚持创作,写有20多部以抗日为题材的作品。

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并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20多部剧本和几百万字的曲艺、散文、诗歌作品。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文革”开始时因受迫害而死。

三、关于《四世同堂》及时代背景。

(幻灯片放映)

四、解读文章内容。

1、文题理解:

指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瑞宣老师上的第一堂课。

2、整体感知:

本文描写了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表现了他仇恨敌人,却无法反抗的痛苦。

3、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1):

描写了日军入侵后瑞宣老师上课前的反常表现。

第二部分(2——6):

描写了上课时的课堂气氛和人物情绪,表现了人物的痛苦与无奈。

4、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

(1)、平时的瑞宣表现怎样?

今天表现如何?

作者通过什么手法,想要表现什么?

(明确:

平时的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而今天却相反,他“怕”铃声。

作者用对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最后一句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明确:

“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是一个细节描写,做亡国奴的苦痛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地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

教学札记: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部分,讨论:

(1)、第2段着重刻画祁瑞宣老师上课前的行动和外貌,作用是什么?

(表现异常的气氛和情绪,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2)、怎样理解“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

(“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表明瑞宣此时的茫然与无奈,头脑一片空白,在这重大的变故面前不知所措。

(3)、3、4、5段写什么?

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通过心理描写写老师上课时复杂的情绪,学生悲痛的场面。

(4)、怎样理解“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

(“民族的春花”指的是青年学生,“变成了木头”说明他们突遭变故的迷茫、无助。

(5)、如何理解“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

”?

二、写作借鉴。

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来展示人物感情。

2、语言简洁,富于表现力。

如文中对课堂气氛的描写只用了短短两句话,写出了肃静、庄严的气氛。

三、比较与探究。

把本文与《最后一课》作比较,说说你对下列问题的想法。

1、祁瑞宣老师显得很紧张,请找出表现他紧张的细节。

而哈墨尔先生看来很从容。

为什么两者的表现截然相反?

2、哈墨尔讲了很多话,很动人。

祁老师的话很少,为什么作品也很动人?

3、“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

”《第一堂课》似乎从头到尾都在表现这种“说不出”。

而哈墨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即将结束时,面色惨白,话说不下去。

这是不是和祁瑞宣老师的“说不出”一样。

4、这两课都强调课堂气氛的“静”。

“静”的原因一样吗?

[板书设计]

上课前:

害怕铃声

第一堂课课堂上:

沉默、严肃亡国奴的苦痛——爱国主义情怀

走出课堂:

逃离

教学札记:

 

梅岭三章

教学目的:

1.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