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来政府工作报告正稿.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7472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来政府工作报告正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以来政府工作报告正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以来政府工作报告正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以来政府工作报告正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以来政府工作报告正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以来政府工作报告正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以来政府工作报告正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以来政府工作报告正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以来政府工作报告正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以来政府工作报告正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以来政府工作报告正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以来政府工作报告正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以来政府工作报告正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以来政府工作报告正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以来政府工作报告正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以来政府工作报告正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以来政府工作报告正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以来政府工作报告正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以来政府工作报告正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以来政府工作报告正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来政府工作报告正稿.docx

《以来政府工作报告正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来政府工作报告正稿.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以来政府工作报告正稿.docx

以来政府工作报告正稿

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文件之16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2月15日在凯里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凯里市人民政府市长洪金洲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以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五年来的政府工作回顾

五年来,在州委、州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积极应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百年不遇的雪凝灾害和百年不遇的旱灾的严峻挑战,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奋力争先,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保持了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一、全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预计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0.5亿元,是2006年的2.3倍,年均增长15.42%;财政总收入完成20亿元,是2006年的4.96倍,年均增长37.7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4.8亿元,是2006年的7.06倍,年均增长47.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85元,比2006年增长81.6%,年均增长12.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000元,比2006增长79.72%,年均增长12.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0亿元,是2006年的6.82倍,年均增长46.8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0亿元,是2006年的2.95倍,年均增长24.18%;招商引资协议资金900亿元,到位资金80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12倍和21倍;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206亿元,是2006年的2.9倍,年均增长23.74%;贷款余额达152亿元,是2006年的2.62倍,年均增长21.22%;城市建成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比2006年增加2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3%,比2006年提高7.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重更加趋于合理,由2006年的10:

38.7:

51.3调整为2011年的6:

38:

56;在全省88个县市区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综合测评中,我市排名从2007年的第25位跃升到2010年的第8位。

二、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一是建成了凯施二级公路、凯雷二级公路、虎炉二级公路、三棵树至西江旅游公路和140公里通乡油路,于2007年率先在全州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的目标;建成通村公路670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建成通村油路230公里,为我市2013年实现村村通油路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启动了羊甲至凯里至余庆、凯里至雷山高速公路建设,同时我市依靠自身力量全面启动了炉山至碧波30公里、炉山至下司15公里、甘坝至麻江火车站10公里快速通道建设和炉山至麻江火车站14.6公里铁路专线建设。

这些道路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我市内外交通网络,必将有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炉碧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

三是重新开通了清水江水上客运线路,建成乡镇客车站8个,开通客运班车的行政村达171个,覆盖率达85%,农村交通条件大为改善。

四是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4处,完成11处;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34处,解决了12.2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五是完成了凯里城市主水源空寨水库、嘎醉河水库、巴拉河水库、重安江至炉山日供水7.5万吨取水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了清水江至炉山日供水6万吨取水工程并将于2012年初正式投入运行。

这些项目的建成,将为凯里建成120万人口的大城市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三、农业产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大力建设以蔬菜、养殖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先后建成了舟溪蔬菜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宏大牧业、九道河鱼苗繁殖场等一批畜禽水产养殖基地。

这些基地的建成,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了我市农业产业化步伐。

二是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2009年我市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市”。

三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着力扶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我市现有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个、州级重点龙头企业1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8个。

四是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2.2亿元用于农村环境整治、道路硬化、房屋风貌改造、村级活动室建设等工程,完成村寨步道硬化1100公里、房屋风貌改造3000余栋,完成人行吊桥、便桥58座,使全市农村面貌有了明显改观。

四、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一是炉山工业园区经过3年的建设,取得了良好成绩,得到了省、州认可,省政府于今年7月23日正式将炉山工业园区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并将炉山工业园区纳入了全省10个千亿元工业园区进行打造。

二是园区内部路网、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产业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尤其是清江电厂前期工作已全面完成并报国家发改委核准和投资31亿元的其正化工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并于今年年底投产,使园区初步形成了以能源、铝及铝化工、建材、制造、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

目前,炉山工业园区已落户企业36户,总投资达350亿元以上,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可实现400亿元以上。

三是在万潮和凯开大道两侧科学布局了一批食品、民族制药等特色轻工业,使我市工业门类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四是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招商引资成果丰硕。

2011年,预计完成招商引资工业项目36个,协议资金260亿元,到位资金45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24倍和25倍。

这些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市工业即将迎来一个井喷式发展的黄金期。

五、城镇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一是编制完成了包括《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在内的各类规划234个,实现了近期建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镇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全覆盖。

二是建成了宁波东西路延伸段、环城东西路和原棉纺厂片区12号、13号、14号路、棉东路等48公里城市主干道,尤其是挂丁巴拉河边至下司清水江边城市主干道的建成,使我市城市主干道由原北京东西路的4.5公里变成了38公里,加之投资21亿元的滨江道路系统工程全面启动建设,实现了我市“东联、西延、南扩、北展、中优”的城市扩容目标,并使我市由山区城市即将变为滨江城市,这将极大地提高我市城市品位,为把我市建设成为独具苗侗民族文化特色的国际滨江旅游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完成了城区主次干道“白改黑”、城区主次干道两侧房屋民族特色改造、第一污水处理厂、第二污水处理厂、城区污水管网收集系统、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生活垃圾填埋场、“两河”治理、凯里民族风情园、西出口民族文化园、奋达广场、三棵树镇绿化广场、开怀片区民族文化主题公园、老街东西片区改造以及小高山公园、苹果山公园完善化工程、城区亮化工程、路灯改造工程、城区部分临街店面门头整治工程、大树种植工程、公交车和的士车增量工程、城区8大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程等一系列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市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四是完成了三棵树镇民族风情旅游小镇打造,全面启动了炉山徽派风情小镇建设工程,实施了炉山、湾水、万潮、旁海、舟溪、龙场、大风洞、凯棠8个乡镇9公里市政干道建设工程,建成了三棵树、炉山、龙场、大风洞、挂丁5个集镇农贸市场,各乡镇集镇的基础配套功能进一步完善。

六、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是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我市于今年8月获得了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

二是城市交通管理上升到了D类城市二等管理水平。

三是城市管理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城市维护费支出由2006年的2357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6230万元。

同时,另行安排资金3500余万元对基础设施“脏、乱、差”严重的小街小巷进行了集中整治。

四是强化制度管理,增强责任意识。

按照“横到边、纵到底、无缝隙”的城市管理工作体系,制定了加强城镇管理和“整脏治乱”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实行了末位黄牌警告制度。

从2010年起,每年安排城市管理和“整脏治乱”奖励资金436万元。

同时,将乡镇、街道的城镇管理工作经费纳入预算管理。

五是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

环卫工人由2006年的320人增加到现在的1180人,园林工人由2006年的56人增加到现在的239人,城管执法人员由2006年的71人增加到现在的191人。

着力改善城市管理人员待遇,如环卫工人月工资由2006年的580元增加到现在的1569.6元。

六是强力实施“退二进三”工程,推动28户工业企业搬出城区进行扩能技改。

同时,关停了凯里发电厂、凯里造纸厂等高耗能、有污染的企业,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95%以上,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七是长期坚持对违法建筑行为打击的高压态势,违法建筑得到有效遏制。

五年来,共拆除违法建筑15万平方米。

八是切实加强城市绿化和污水垃圾处理工作。

2011年,全市城区绿化面积达37万平方米,是2006年的4.5倍,森林覆盖率达54.5%,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市”称号;垃圾处理率达100%,污水处理率达98.5%。

七、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预计2011年,全市共接待游客772万人次,是2006年的9.5倍;旅游接待总收入达94.32亿元,是2006年的13.66倍。

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房地产、商贸、宾馆、餐饮、文化娱乐、邮政、通讯、保险、交通运输等行业均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八、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一是教育事业取得重大突破。

五年来,投资11亿元新建中小学23所,改扩建中小学101所,完善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108所,建成中小学教学楼18万平方米、宿舍楼26.68万平方米;总投资近4亿元的凯里一中开怀新校区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并启动建设了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第十三中学和13所幼儿园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同时,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市连续三年荣获全州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一等奖,并于2011年在全省率先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

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我市连续三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三是文体广电事业快速发展。

成立了凯里人民广播电台,全面完成了20户以上自然寨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和有线电视网络向县乡延伸工程;成功承办了奥运火炬传递凯里站工作,并成功举办了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黔东南州第七届运动会暨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等一系列重大文体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体育生活。

四是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

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完善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成了全市村级卫生室升级改造建设,启动实施了炉山二级医院建设。

同时,整合市人民医院和市第二人民医院资源,组建了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创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是人口计生工作扎实推进。

2011年全市常住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94.3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98‰以内。

六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绩喜人,200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

七是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有效。

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逐年下降并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

九、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是就业创业工作扎实推进。

五年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7219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00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有效控制在4.3%以内。

二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5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

三是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凯里市老龄补贴制度,惠及老年人61563人。

四是建立了失地50%以上农民生活补助制度,惠及农民24991人。

五是2011年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餐学生营养改善工程,惠及农村学生4万人。

六是实施了农村房屋灾害保险制度,惠及农户69608户。

七是建成了凯里市中心福利院,2011年被授予“全省十佳敬老院”称号。

八是全力解决好凯里地区已破产和改制国有企业困难职工的民生问题,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用于职工居住环境整治。

同时,为困难职工解决就业3741人,为部分职工解决了就医、子女就学和住房等困难问题。

九是保障性住房建设不断加强。

五年来,启动建设廉租房25.3万平方米,建成廉租房21.3万平方米3800套,解决了低收入居民家庭14000人的住房困难;启动建设经济适用房97万平方米,建成经济适用房45万平方米5290套,解决了中低收入居民家庭19000人的住房困难;完成了7405户农村危房改造,惠及群众32903人。

十、和谐平安凯里建设卓有成效

一是完成了“五五”普法工作,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明显提升,获得了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荣誉称号。

二是累计投入2亿多元,加强政法系统装备建设,切实改善工作条件。

三是信访维稳工作成绩突出,社会矛盾有效化解。

五年来,在国庆60周年和全国、省、州“两会”、奥运火炬凯里站传递、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全国九届民运会等重大会议、大型活动期间,我市均圆满完成维稳工作任务。

四是社会治安管理进一步加强,“平安凯里”建设不断深化。

2008年以来,连续四年在全省九个地州市首府所在地群众安全感测评排名第三。

五是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五年来,有效推进了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整治工作,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了“双降”目标。

十一、各项改革不断深入

一是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资金调度和项目督查机制,集中财力办大事、全力以赴抓落实,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

二是建立了项目建设审计前移制度。

市政府直接投资的重大项目全部由市审计局先期组织造价审核后再核定拦标价,累计核减项目造价10.5亿元,核减率达23.31%。

三是着力构建政府融资平台。

加强资本运作,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建成了以凯里城投公司、市国资公司、市土地储备中心、诚达信用担保公司为主的政府融资平台,融资能力达80亿元以上,累计融资35亿元,为凯里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四是稳妥推进企业改革改制工作。

先后完成了炉山国营农场、凯里玻璃厂等11户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盘活炉山国营农场国有存量土地,直接推动了炉山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并成功培育了凯荣玻璃、锦天纺织等一批规模企业;顺利接管并妥善处理了原凯里涤纶厂、原凯里棉纺厂遗留问题,推动了该片区的有序开发建设。

同时,完成了煤炭企业集团化兼并重组和国有建筑企业整合工作。

五是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对1979年至2010年的政府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取消行政许可事项63项、非行政许可事项17项,合并行政许可事项51项、非行政许可事项3项。

六是政务服务能力建设卓有成效。

成立了市政务服务中心,全市50个单位集中统一办公,实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

同时,在全市各乡镇建立了便民利民服务中心,实现了政务服务工作便民、快捷、高效。

七是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升。

有效应对百年不遇的雪凝灾害、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等一系列突发自然灾害和应急突发事件,2008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抗击雪凝灾害先进集体”称号,并荣立集体一等功。

同时,五年来,我市在国防动员、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双拥”、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廉政建设、机构编制、外事侨务、统计、供销、粮食、物价、公积金管理、老龄、气象、爱卫、食品药品、质监、档案、史志、妇女儿童、残联、宗教等工作上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全市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付出了艰辛和汗水,收获了成功和喜悦。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奋发图强,奋力拼搏,奋勇争先,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谱写了凯里发展的新篇章。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和支持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扎实工作、辛勤劳动的结果;是社会各界人士理解支持和帮助的结果;是全市上下精诚团结、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积极参与、支持凯里建设的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凯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公安民警,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争先进位、推动跨越”为主基调,以“新型工业化、特色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为主战略,以建设独具苗侗民族文化特色的国际滨江旅游城市为目标,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以改善民生为目的,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强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全力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化,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服务业发展水平,将凯里建设成为以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农业为支撑的功能齐全、辐射带动能力强、与黔中经济区融为一体的大型中心城市。

二、主要预期目标

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确保达280亿元,年均增长28%以上,力争达400亿元;凯里地区工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66%以上;财政总收入达5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力争达6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完成1368亿元,年均增长8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5%以上;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人口达60万人,城镇化率达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节能减排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三、发展环境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尤其是国家把黔中经济区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进行实施,而我市又是黔中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国务院即将出台支持贵州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特殊政策。

三是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作为“十二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并提出了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创先争优、争比进位、一心一意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的良好干事创业氛围。

四是州委、州政府提出了举全州之力支持凯里率先发展的战略部署,为凯里市发展松绑、放权、开绿灯。

五是历届市委、市政府为凯里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尤其是“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六是贵广高速铁路、沪昆高速铁路、厦蓉高速公路、凯里至羊甲高速公路、凯里至余庆高速公路、凯雷高速公路、凯雷二级公路、凯施二级公路和凯里黄平机场的建设,使我市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

七是凯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完成和实施,以及炉山工业园区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为凯里城市扩容和凯里城市产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是经过近几年的艰苦努力和运作,初步构建了适应凯里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融资平台,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九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培养了一支特别讲奉献、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

(二)不利因素: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还在继续,在某些行业和领域还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

二是国家根据世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仍在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我市建设融资工作将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困难。

三是经济总量小、质量不高、底子薄、发展慢,仍制约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是农业基础设施滞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五是我市工业经济小、散、科技含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低的现状在短时间内很难从根本上得以改变。

六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区和工业园区综合交通、仓储物流、综合市场、旅游接待能力等城市功能十分薄弱,在一定时期内将会制约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七是随着城市建设和工业经济的加快发展,征地拆迁工作带来的社会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大。

八是各类专业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瓶颈。

九是部分干部尤其是部分领导干部的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比较落后。

总之,展望未来,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机遇大于挑战。

只要我们牢牢把握这些机遇,凝心聚力,发挥优势,奋力拼搏,就一定能够在今后五年的工作中创造出新的辉煌!

2012年的工作重点

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5%;市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财政总收入完成26亿元,同比增长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均增长13%;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森林覆盖率达55.5%;建成区面积达5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6%;节能减排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强力实施基地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

一是按照园区化的要求,建设好万亩商品蔬菜基地、万亩辣椒生产基地、5000亩生姜生产基地、3000亩香葱生产基地、万亩晚熟葡萄生产基地、10万头商品猪养殖基地、150万羽商品鸡3000吨禽蛋养殖基地。

二是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加强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四是2012年每个乡镇预算安排100万元用于各乡镇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五是2012年预算安排300万元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配套资金,预算安排1000万元用于农村危房改造配套资金。

六是提高村干报酬,2012年村干报酬由每人每月500元提高到800元,村级运转经费由每村每年10000元提高到13000元。

二、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全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

一是要全力抓好炉碧经济开发区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和园区内路网、供水、供电、供气、排污、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炉碧经济开发区真正成为贵州东南部功能配套、设施齐全、交通便捷、吸纳能力强的省级示范经济开发区。

二是按照“镇区结合、资源整合、职能分明、协调运转、高效统一”的原则,尽快建立健全开发区管理机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并积极做好凯里经济开发区(东区)扩区调位相关工作。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机制和工作机制,真正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亲商、爱商、安商、扶商、敬商”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四是在项目引进中,要坚持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强度、环保“三同时”原则,严防圈地、多占土地、假投资等现象的发生。

要设置合理的项目入园建设门槛,真正实现我市工业产业升级和工业经济发展的加快转型。

五是对已入园建设和全市在建的工业项目,要加大服务和帮扶力度,力争新建项目、在建项目尽快建成投产、达产。

六是2012年市政府将统筹安排3亿元资金,专项用于帮扶、支持工业企业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在资金、财税、技术、土地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健全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投资及经营环境,积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二是在已有鑫鼎、翔富、时代、泰业小额贷款公司的基础上,再成立一至两家小额贷款公司,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拓展融资渠道。

三是市政府再安排500万元资金注入诚达信用担保公司,增强担保能力,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四、进一步加快城市扩容步伐,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是在已编制完成《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和全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加快以城市路网为主的各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并坚持按规划办事,确保规划的严肃性,使我市城市建设真正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二是进一步加快以凯里火车站至下司滨江道路建设为重点的城市路网建设和其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城市扩容步伐。

三是加快城市产业布局和产业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就业容纳能力。

四是进一步加强城市服务功能建设,优先保障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福利等公共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城市公共社会服务能力。

五是继续加大重点小城镇和重点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切实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城镇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

六是2012年小城镇建设经费由每个乡镇每年30万元提高到50万元。

七是依托现有交通条件,进一步加快凯里至羊甲、凯里至余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