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1331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docx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docx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我见

[摘要]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我国的高等教育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动荡,人们的价值观也趋向多元化。

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

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从微观视角来考察,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面临着不少严峻挑战。

针对目前大学生的现状,文章提出了新形势下对高职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

一、当代大学生的几个显著特点及成因:

 1、自信、张扬、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快。

尤其是90后大学生成长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父母在“90后”的教育上投入的精力和财力都在变大,不少很多90后都有一技之长,比如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再加上接触新事物较多,所以在很多场合都表现出自信、个性张扬的一面。

90后大学生从懂事开始,就与网络一起成长,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90后”的生活。

无论是手机、宽带、MP3、MP4、数码产品等,他们对新媒体的熟悉程度和亲和力远远超过前几代人,他们是全球化时代中最易感染和吸收的人群。

 2、自私,集体观念淡薄,承受能力差,缺少责任感。

90后的大学生很多都独生子,而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的青少年时代生活条件多数不好,生怕他们吃苦受罪,所以对“90后”的他们疼爱有加,久而久之养成了“90后”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中心、按着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的习惯。

家里就一个孩子的“90后”们从小就一个人玩、缺少心与心的沟通与感情上的交流,从而导致他们养成不知道什么是忍让、不知道什么是协作。

“90后”们根本不知道这些事情是怎么回事,而离开父母到了大学校园他们就面临着竞争的压力,每天生活在竞争、受敦促的环境中,这些常常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由于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常因为一点小事受挫就会感觉人生毫无意义,轻者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现象,重者产生焦虑、焦躁甚至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这就造成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为人服务的意识。

对很多社会现象不闻不问,更谈不上参与了,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缺少政治追求。

3、追求高档次、高品位的生活,缺少吃苦精神,没有耐性,有强烈的反叛心里。

90后大学生是在祖辈和父母的疼爱与呵护下长大的,可以说吃的、穿的、用的几乎是想要就可以得到满足的一代,这样养成“90后”消费观念超前,欲望更强,背后支持消费的能力也更强。

服装、电脑、手机、IT产品等都追求名牌。

许多90后大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敢于反抗,对父母、学校一些不甚合理或和他们不能接受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敢于公然提出。

但有时反叛意识会出现偏差,比如一旦在学校遭遇意外事件,比如偶然的停水、停电,有些学生(包括平时比较老实)便会通过起哄、制造混乱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一些学生对很多问题不能够用社会化的思维来看待。

动辄以民主、自由、权利为理由评价学校的人和事,却往往忽视了社会常识。

比如在制止学生使用违规电器时,有的学生讲为什么住在学校的老师可以用,这是不平等。

二、大学生思想现状及制约的内外因素

1、现在的大学生能对当前的社会状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客观、全面、正确地评价社会基本问题大部分学生也能充分认识到社会与个人、自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规律和矛盾。

但部分学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立场不坚定;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新科技的学习和接受快,但部分同学对社会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层面上,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到不能理解。

大学生在政治取向上具有明显实用、功利的特点,对政治淡漠,缺乏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责任感,缺乏吃苦耐劳和献身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只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从价值观说,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注重自我价值的优先实现,主要表现在对自我价值、自身利益的追求,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实现;大学生追求更客观,自我意识和成才意识日益强烈,但身心发展不平衡,存在许多矛盾和困惑,且理想现实化、功利化,偏重个人发展。

利己主义,逐渐成为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

道德品质缺失,守法护法意识淡薄。

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准普遍不高,有的缺乏最基本的公德修养。

一些学生不肯吃苦,劳动意识淡漠,不以克己、勤俭、吃苦、谦虚等为美德。

缺乏自觉主动的劳动意识;毕业择业时眼高手低,没有好待遇的工作不愿意去选择;不想付出得回报。

是非观念差、对法律理解肤浅,缺少自我控制。

2、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便摆在了学校管理的面前。

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把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根本和核心,带动其他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1)加强辅导员和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辅导员及教师队伍。

2)政府应努力净化社会环境,高校也应积极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3)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都能影响大学生思想变化。

因此,全社会要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开展法律宣传活动、加强网络资源管理、倡导主流文化等,以此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氛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当代大学生应如何教育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思想政治教师的工作有其特殊性,是在向学生讲述有关思想政治、道德修养方面的立德立身之本。

这些不像自然科学中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那样具有客观性,易被不同思想政治素质的人接受。

不同思想素质的人对于立德立身各有自己的看法,一些正确的观点极易被先入为主的不合理观点所抵制。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教育对象对强制性的要求持反对态度,他们只愿意接受来自于自己心灵的观点。

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做被教育者的朋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明白教师的要求、标准也是他们自身发展应该努力达到的标准,这样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由此观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古代教育学著作《学记》中提到“亲其师,信其道”。

这种观点已被无数的教学案例所验证,笔者对此也有亲身体会。

笔者在一节政治课上曾劝说过一名上课看无聊读物的学生,效果不佳。

为了收到较好的效果,笔者尝试从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入手,将过去按时按点走进教室改变为提前几分钟走进教室,利用这几分钟时间和学生闲聊,聊电影、电视,也聊文学作品,聊伊朗核查,也聊未来就业。

尽管这几分钟所谈内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拉近了师生的关系,使学生由接纳政治教师转变为接纳政治课,这使学生上课的学习态度都有所改观。

在笔者又一次与前面提到的那位学生亲切交谈后,那位学生愉快地接受了笔者的观点,这一点可从以后的政治课上他再也没有看课外读物得到证实。

  

(二)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师德

  古人云: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万世师表,就是因为他的才学以及品德,他将“仁”作为人生的核心内容去追求,深受学生爱戴。

教师作为学生的表率,要让学生自觉地将教师作为学习、仿效的榜样,就必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身的修养。

很难想象一个不学无术、道德败坏的教师能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学生。

  孔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们政治教师以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为己任,这就要求自己必须有高尚的师德。

例如,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情操,教师自己首先就要是一个一身正气、献身教育、热爱学生的好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自己也首先应该是一个善于协作沟通,能与同行平等切磋、团结协作的教师。

只有把这些无形的影响和课堂上入情入理的教育结合起来,学生才愿意听教师的讲解,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子曰: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一代圣贤孔子的忧虑也应该是我们今天高校政治教师所忧虑的,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才学与品德,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学科合作,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

  学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后面对大量书籍,缺乏足够的能力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读物,面对信息时代,难以抵御计算机中不良信息的侵蚀。

这都需要高校教师的共同努力,来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首先,文科教师联手院校团委,共同向学生每月推荐几本好书,引导学生阅读,并可通过评选读书心得,以及评选读好书活动积极分子,提高学生选好书、读好书的积极性。

其次,计算机教师可与院方联系,开展计算机基本技能等级认定工作,举办计算机方面的创新大赛,将等级认定情况、创新大赛结果记录在档案中,为学生以后就业积累资本,并隆重表彰在这些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通过这项活动,使学生的注意力逐渐从电脑游戏、不良信息中摆脱出来,将精力集中在掌握信息技术,用电脑这个工具促进自身发展,促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出成绩。

再次,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开展学生关注的国内、国际新闻评选活动,每月由学生投票,选出学生关注的重要国内、国际新闻。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学会从互联网、电视、报纸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改变那种不会筛选信息、盲目接受各种信息,并且有可能被不良信息侵蚀自己心灵的现状。

  (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提高学生公民意识

  思想政治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并可借助学院团委的力量,共同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首先,开展普法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学生公民意识之一的法治意识。

要完成这项活动,作为志愿者的学生首先应该了解一些法律学识,在义务宣传过程中不仅增强了他人的法律意识,也增强了学生自身的法治意识。

其次,开展环保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公民意识之一的环保意识。

开展这项活动时,政治教师可以携手团委,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环保宣传,讲解塑料污染的危害,宣传垃圾分类、废旧电池回收等内容,这样不仅能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校园里,还可组织青年志愿者进行分类回收垃圾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在教学楼附近、宿舍楼附近,分类回收学生使用过的电池、塑料制品,然后进行科学处理。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把“保护环境”从观念意识层面上升到自觉行动中,于国于己都大有裨益。

  (五)改革思想政治课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社会公德

  公德意识是公民意识的内容之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如何不是一张政治卷上的文字表述就能简单评价的。

有些学生卷子上洋洋洒洒,近乎满分,而在实际生活中却缺乏诚信,有自私、嫉妒之心;有些学生卷子上没有完美的答案,生活中却乐于助人、先人后己、见义勇为。

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大胆改革,增加新的评价方式,将笔试和实践活动、实际表现相结合,来全面评价学生的思想素质状况。

  具体说来,可以将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情况记录下来,转化为一定的学分;另外,也可以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通过教师的观察记录,使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转化为一定的学分(这个过程尤其要注意客观公正)。

最后,将以上学分折合为一定的分数,与思想政治笔试的分数相结合,共同构成学生的思想政治成绩。

这样的成绩较为客观公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互帮互助、尊老爱幼、诚信礼让等良好品德。

  (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据报载,上海海事学院特困研究生扬元元,在多次哀求院方领导让其母与他在学生宿舍同住一床未果后,因不堪忍受楼道管理员的刻薄讥讽之语,在宿舍用毛巾自缢身亡。

对此,笔者一方面感叹于这个社会不时飘散的冷漠所具有的强大杀伤力,同时又对扬元元这种以生命为代价来抗争做人的尊严之举充满了敬意。

然而,还有其他的思考——一个人面对各种挫折时究竟应该怎样对待?

这种生活的折磨难道仅仅会发生在扬元元一个人的身上吗?

当然不是。

很多职业院校的大学生也同样会面对一些不尽相同的挫折。

为此,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里要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应该包括如何面对心理打击与如何面对艰难环境的打击两种。

通过一些理论讲解与模拟训练,使学生能够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尊严,或以个人的自强奋进,最终事业的成功给那些当初的势利小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并让学生学会面对艰苦的环境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坚忍不拔,直至攀登到胜利的巅峰。

  (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美国犯罪学家和社会学家塔德温·勒默特和霍华德·贝克尔系统提出了标签理论。

该理论认为每个人实际上都会在某一时间或某一地点偶发性地做出某种错误的行为,这种行为极少引起别人的看法,也不会成为偶然犯错者的经常行为。

但是这种极少出现的越轨行为一旦被人发现并公布于众后,那些不幸被发现的初始者就被别人贴上了“越轨”这一“标签”,这一“标签”导致他们对别人的看法予以认同,并且开始作出相应的举止,直至让这种越轨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标签理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之间的素质差距是比较明显的,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情绪的自控能力、抵御诱惑的能力较差,这样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中存在偶发性犯错行为便不足为奇。

  面对这种情况,借鉴勒默特的标签理论,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偶发性初始越轨不宜大张旗鼓地批评。

相反,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创造一些机会,让这些学生有积极、健康、高尚的情感体验。

这样做就放大了学生的优点,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八)教育之细水长流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问题的特点,教师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寻找新方法;本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诚心诚意,春风化雨,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怀着推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赤子之心,矢志不渝,痴心育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1、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素质,提高服务育人意识。

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方法,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真正做到为了学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工作中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采取正确、恰当、有效的工作方法达到管理育人,科学育人的目的。

2、从师生到朋友,从交友到交心,从强压倒感化。

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尽快调整工作思路,改变工作方法,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应对目前工作中所遇到现实问题。

从师生到朋友可以让学生们更主动、更愿意与我们交流,让学生排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地位戒心,放下心理包袱,这样才能实现从交友到交心,只有了解到学生心里的真实想法,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这样做起学生的的思想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作为学生工作的我们也要与时俱进,改变以往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训斥和惩罚来压服或制服学生的工作方法,利用和学生们交心的的机会,从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来感化他们,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效果。

3、建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大学生管理不单单是学生工作者的事,教师和家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作为辅导员的我们不要把所有责任都自己扛,要积极主动与教师和家长联系,只有三方统一协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们接触学生时间长,而且教师在课堂上直接接触学生,他们掌握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第一手材料,如果我们能主动与教师们建立良好通畅的沟通渠道,从教师手里拿到第一手材料,可以让我们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正确的找到切入点,可以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家长应该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我要与家长保持联系,从家中那里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并且有点问题做到及时和家长沟通,听取家长意见,做到全方位了解学生,让我们的工作真正做到有针对性。

四、当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路径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的功利性及其与形式上的脱离性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甚微。

笔者认为,任何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的,只有在恰切的形式路径中探寻科学务实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教育效度的最大化。

  1、整合时政教育资源

  目前高校向大学生实施的“两课”是教育部统一下达的指令性的三门课程,即《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这三门课程围绕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学习实际,重点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以及政策教育、国情教育。

如果单纯以这三门课程为指定内容,相继开设或并列授课,势必会因为其内容的抽象性、交叉性和政治功利性而导致大学生的厌学情绪并付诸厌学行动。

如果以专题的形式,就某一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就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重大政策,采取报告、解读、讨论等方式,在三门课程的内容框架内,充分整合时政教育资源,不仅为大学生提供最新的时政资讯,而且在动态的时政资源传递过程中激发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精神和学习热情,势必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开发儒学教育资源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国学中有着取之不尽的思想教育资源。

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改革思想道德教育的僵硬模式,在充实“两课”内容、及时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的同时,将国学的精华融入其中,并不断丰富教学形式,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这正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3、优化公共艺术教育资源

  艺术教育的德育效应,并非是由艺术教育径直指向德育的“两点”单线运动,而是通过艺术教育价值的全方位彰显,最终实现由审美到立美、立德和立人的“四点”相接的多维运动链条与理论构架。

在艺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引领学生由感官的熏陶转化为内心对艺术的认识和体会,从而帮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辨荣辱;在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欣赏的同时,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从而获得广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潜能。

[参考文献]

[1]尹红领.加强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新思路[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9).

[2]李季.学校教育与公民意识培养[J].教学研究,1997(7).

[3]韩东亮.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河南农业,2008(8).

[4]邹丹蓉.谈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1).

[5]刘华民.《论语》导读[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