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江南四府太平宁国池州徽州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1266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江南四府太平宁国池州徽州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安徽江南四府太平宁国池州徽州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安徽江南四府太平宁国池州徽州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安徽江南四府太平宁国池州徽州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安徽江南四府太平宁国池州徽州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安徽江南四府太平宁国池州徽州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安徽江南四府太平宁国池州徽州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安徽江南四府太平宁国池州徽州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安徽江南四府太平宁国池州徽州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安徽江南四府太平宁国池州徽州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安徽江南四府太平宁国池州徽州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安徽江南四府太平宁国池州徽州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安徽江南四府太平宁国池州徽州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安徽江南四府太平宁国池州徽州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安徽江南四府太平宁国池州徽州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安徽江南四府太平宁国池州徽州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安徽江南四府太平宁国池州徽州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江南四府太平宁国池州徽州Word下载.docx

《安徽江南四府太平宁国池州徽州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江南四府太平宁国池州徽州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江南四府太平宁国池州徽州Word下载.docx

衍进据之,既而齐主宝融自荆州东至姑孰,禅位于梁。

梁承圣初,王僧辨等讨侯景,至姑孰,贼将侯子鉴败走。

隋开皇九年,伐陈,韩擒虎自横江济采石,攻姑孰,半日拔之,寻移当涂县治此。

后因之。

《志》云:

当涂城旧跨溪水上,唐元和中筑,周十五里,东西置水门,曰上下栅。

张舜民曰:

姑孰溪旧经太平州城内。

陆游曰:

姑孰城在当涂北。

今州城正据姑孰溪,溪亦名姑浦。

《江源记》:

姑浦口南岸立津,以讥行旅。

是也。

宋建炎中,郡守郭伟筑新城,减旧城三之二,限溪流于城外,西入江,后屡经修筑。

宝庆二年,更置南北二水门,又增瓮城一。

绍定中,复修城浚濠,环城为备。

元仍旧址。

明初克太平,既而陈友谅来争,城西南俯瞰姑溪,友谅乘水涨,以巨舟薄城,士卒缘舟尾而上,城遂陷。

友谅败,常遇春驻守,乃改筑今城,南距姑溪三十余步,城遂完固。

有门五,南面门二,左曰南津,右曰湖孰,东面曰行春,西面曰澄江,北面曰清源。

城周六里有奇。

于湖城在府南三十八里。

汉丹阳县地。

三国吴为督农校尉治。

晋太康二年,始立于湖县,属丹阳郡。

太宁初,王敦自武昌移镇姑孰,屯于湖。

咸和初,侨置淮南郡于此。

宋大明六年,以淮南郡并入宣城郡,移宣城郡治于湖,又南豫州亦治焉,寻复为淮南郡治。

隋省郡,又并县入当涂。

杜佑曰:

当涂城即姑孰城,于湖故城在其南云。

又丹阳城,在府东北八十里,与江宁府接界。

今为丹阳镇,详见前。

O采石山府西北二十五里,滨江为险。

昔时自横江渡者,必道采石趋金陵。

江津襟要,此为最冲。

亦曰采石圻。

《志》

云:

采石以昔人采石于此而名,其石突出江中,渡江者繇此登跻。

今为采石镇,置采石巡司及采石驿。

又南里许曰牛渚山,亦曰牛渚圻。

俱见前名山采石。

博望山府西南三十里。

亦曰东梁山,与和州西梁山夹江对峙,石矶北出,江流激射,亦谓之梁山矶。

又名天门山,亦曰蛾眉山。

详见前名山梁山。

白山府东五里。

本名楚山,晋桓温游此,奏《白之歌》,因改名焉。

登其上,则群山环列,江湖萦带,称为佳胜。

或谓之蒲山。

《南宋书》:

大明七年,巡于湖,至蒲山。

即此山矣。

O黄山,在府西北五里,一名浮丘山。

山有刘宋时离宫及凌敲台、怀古台,并浮图在焉。

凌敲台周五里

一百步,高四十丈。

又金山,在府北十里,昔时出铜,与金类,古所谓丹阳铜也。

龙山府南十里。

桓温尝以九日与僚佐游宴于此,陈宣帝谓“郡之形胜,牛首北临,龙山南指”者也。

《金陵志》云:

山在建康西南九十五里,周二十五里,高百二十丈,稍南为九井山,相传桓温所凿。

晋元兴二年,桓玄筑禅位坛于九井山北,即此。

伏滔《北征记》:

九井山五井已埋,四井通大江。

青山府东南三十里。

一名青林山。

唐武德七年,李孝恭等讨辅公」败其兵于芜湖,公」遣舟师屯博望山,复遣其将陈正通将步骑屯青林山,既而孝恭败公」梁山之兵,博望、青林二戍皆溃。

明初,太祖入和阳,元人置戍守于此。

山绵亘甚远,周八十里。

唐天宝十二载,改名谢公山,以齐宣城太守谢眺居此。

山顶有池及井,皆以谢公名也。

宋郭祥正诗:

重冈复岭控官道,北望金陵真国门。

是矣。

O石城山,在府东二十里,有石环绕如城,因名。

褐山府西南三十五里,临大江。

亦曰曷山,稍东即东梁

山也。

唐光启三年,杨行密自庐州谋取宣州,州帅赵遣兵

屯曷山,行密击败之。

天复二年,冯弘铎据升州,引楼船兵袭宣州,杨行密将田K帅舟师逆战于曷山,大破之。

三年,田K以宣州叛,行密使李神福攻破之于曷山。

张舜民《郴行录》:

褐山矶在大信口稍西南,去芜湖县四十余里。

宋绍兴二年,命沿江岸置烽火台,当涂之褐山,其一处云。

马鞍山府西北三十五里慈湖港口。

《江防考》:

山至江宁

之烈山三十五里,至江宁镇四十五里马鞍,而东北五里即江宁接界之慈姥山也。

又望夫山,亦在府西北四十里。

山周五十里,高百丈,正对和州城楼。

O横望山,在府东北六十里,与江宁府接界,亦曰横山,《志》云:

即春秋时楚子重伐吴所至之衡山也。

O大江府西北五里。

《江行录》:

大江自繁昌县西三十里荻港驿入府界,与池州府接境,过县北,折而东北流,有宗三庙,为沿江要地。

又东至芜湖县,去繁昌凡百里。

又东北四十里为东梁山,又东北四十里至采石矶,又东北六十里即江宁镇也。

梁承圣初,王僧辨讨侯景至姑孰,景将侯子鉴度南洲,于岸挑战,又以舟舟载战士。

僧辨麾细船令退缩,

留大舰夹泊两岸,子鉴之众谓水军欲退,亟出趣之,大舰断其归路,合战江中,贼军大败。

《宋志》:

郡滨江为险,牛渚、天门最为形胜,诚东南之巨镇也。

丹阳湖府东南七十里。

旧《志》云:

应天、广德、徽、宁境内之水,汇而为三湖,曰石臼,曰固城,曰丹阳,而丹阳最大,东西七十五里,南北九十里。

其一支自芜湖县入江,又分为别流北过大信,经天门山入江;

其一支接溧水县境,合诸溪港之水,北会姑孰溪,经府南北,过江口渡,又北过黄山渡,出抵采石矶,入大江。

俗以芜湖之流为南股,当涂之流为北股。

其上源详见江宁府高淳县。

姑孰溪在府南二里。

自丹阳湖引流而北,合支流诸水,汇为姑孰溪,亦谓之姑浦。

又西过鼍浦,经城南,谓之南洲津。

又西北至府西五里之江口渡,复北经黄山渡,又北历牛渚、采石矶,至宝积山,入于大江。

采石之北,即宝积山,旧有取铜坑,因名。

大信河府西南二十五里。

大江自天门山南酾为夹河,曰大信,下达采石入江,亦谓之南浦。

刘宋孝建初,江州刺史臧质以南郡王义宣叛,与王玄谟相拒于梁山,质遣其党庞法起将兵趋南浦,欲自后掩玄谟,垣护之击破之。

梁承圣初,王僧辨等讨侯景,至芜湖,景将侯子鉴据姑孰南洲以拒之。

景遣人戒子鉴曰:

西人善水战,宜结营岸上,引船入浦。

浦即南浦。

胡氏曰:

今大信港也。

大信河自芜湖白岸湖分流,北过梅塘何,墓山之间,西过马鞍山,又西过大信下镇,会龙山港入江。

今有大信巡司,亦曰东梁山巡司,置于府西南大信河口之大信镇。

又匾檐河,在府西七里,亦曰古檐河,自大信河分流入江,亦有匾檐渡。

西,牛渚矶东。

宋庆历中,以牛渚矶控江流之冲,水势湍激,为舟楫害,乃开新河于矶后,南接夹河,北达大江,舟行遂得安济。

O黄池河,在府南六十里,东接固城湖,南至黄池镇,与宣城县分中流为界,西接芜湖县河入大江。

唐大顺二年,杨行密保宣州,遣将刘威等击贼将孙儒于此,为儒所败。

又天复三年,田K据宣州叛杨行密,行密将台败K于黄池,

慈湖水府北六十三里。

《志》云:

旧有湖,后湮,其余水流入大江。

《江行记》:

自建康溯江而上,过白土矶,入慈湖夹。

吴将笮融尝屯兵于此。

晋咸和中,苏峻以历阳叛,庾亮使司马流将兵据慈湖以拒峻,峻遣其党韩晃袭杀流。

咸康初,以石虎南游,分命诸将屯慈湖诸处。

梁太清二年,侯景以寿阳叛兵至慈湖,建康大恐。

明初,徐达等破陈友谅于此。

《元志》:

慈湖接江宁县界,有巡简寨,今废。

O芜湖水,《志》云:

在府西南八十里,源出丹阳湖,西北流入江。

汉末,尝于湖侧置县云。

青堆沙在府西南二十里。

或曰即青墩也。

梁敬帝初,徐嗣徽召齐兵犯建康,陈霸先召周文育于湓城,嗣徽列舰青墩,至七矶,以断文育归路,寻为文育所败。

今芜湖

县南有青墩河,亦曰青墩沙。

O陵口戍在府北三十里。

或谓之东陵口。

晋咸和中,苏峻自历阳济横江,登牛渚,军于陵口。

在牛渚之东北,亦江滨戍守处。

黄池镇府南八十里,道出宁国府。

有黄池公馆。

《志》云:

府东南二十五里有杨家渡,又东南与固城、丹阳诸湖相接。

此为滨湖津要之所。

O薛镇,在府东二十里。

又东二十里为博望镇,道出溧水县。

襄城桥府北二里。

明初,太祖伏兵于此,擒元将陈先《志》云:

府城南有南津桥,亦曰上浮桥;

城西南又有彩虹桥,亦曰下浮桥,俱跨姑孰溪上。

芜湖县府西南六十五里,西至庐州府无为州百三十里,西南至宁国府南陵县百十里。

春秋时为吴之鸠兹邑。

汉置芜湖县,属丹阳郡,以地卑蓄水,而生芜藻,因名。

后汉因之。

晋咸和四年,尝为豫州治。

宁康初,侨立上党郡及襄垣县,寄治芜湖,寻改芜湖为襄垣。

宋、齐因之,属淮南郡。

隋省襄垣入当涂。

唐为芜湖镇。

大顺中,杨吴复置芜湖县属升州。

宋初属宣州。

太平兴国三年,改属太平州。

县无城,编户三十五里。

O芜湖城县东三十里,古鸠兹也。

《左传》襄三年,楚子重伐吴,克鸠兹。

汉置芜湖县于此,一名祝松,亦曰祝兹。

吕后时,封徐厉为祝兹侯,或以为松兹也。

后汉仍置芜湖县后汉建安初,孙策破刘繇,太史慈遁芜湖山中,自称丹阳太守。

十五年,孙权迎周瑜之丧于芜湖。

皆此城也。

后又使陆逊屯于此,先主尝谓权曰:

江东形势,先有建业,次有芜湖。

是矣。

吴黄武初,徙县于今治。

杜预曰:

鸠兹,今皋夷也。

《地志》以为皋慈。

今县东四十里有鸠慈港。

自晋以后,皆仍吴治。

萧子显曰:

芜湖浦水南入,亦为险要。

晋大兴五年,王敦举兵武昌,东逼建康,至芜湖。

咸和二年,宣城内史桓彝以苏峻作乱,起兵进屯芜湖,为峻党韩晃所败,晃遂进掠宣城。

咸康初,石虎南游,命诸将列戍芜湖。

梁承圣初,王僧辨等讨侯景,至芜湖,景将张黑弃城走。

陈天嘉初,王琳东下,至栅口,侯景督诸军御之于芜湖。

唐武德七年,李孝恭破辅公」之兵于芜湖,进拔其梁山等镇。

又天复三年,淮南将田K以宣州叛,行密遣李神福自鄂州还军击之,K使其

将郭行将水军屯于芜湖,以拒神福,行密使台将兵应之。

盖滨江镇戍,芜湖实为要冲也。

今商旅骈集,明天启中,置榷关于此。

上党城在县西南五里。

东晋太元中,以上党流民侨置上党郡及襄垣县,后省郡为上党县,属淮南郡。

宋元嘉九年,又省上党县入襄垣。

O王敦城,在县东一里,敦移镇姑孰时所筑城也。

陆游曰:

芜湖即于湖,并大江有王敦城,气象宏敞。

《晋春秋》《北魏书》皆言敦屯芜湖,故游疑以为即于湖也。

O战鸟山县西南五里大江中。

旧名孤圻山。

相传桓温镇姑孰时尝屯于此,夜中宿鸟惊啼,温疑为官军至,因名。

梁王僧辨等讨侯景,自江陵东下,军于大雷,景将侯子鉴方攻齐合肥,不下,还至战鸟,西军奄至,惧奔淮南,即此。

隋、唐间,建灵山寺于此,因改曰灵山,亦曰战鸟圻。

淮南即姑孰也。

又西南二里大江中有枭矶山。

枭,老蛟

也。

矶南有石穴,广一丈,深不可测。

矶高千丈,

周九亩有奇,往来者皆经其下。

矶之西即无为州界也。

大雷,今安庆府望江县。

赭山县东北五里。

其山丹赤,汉丹阳郡盖以是山名。

又驿矶山,在县北八里,临大江。

南唐时,尝设馆驿,列市肆于此。

O荆山,在县东十六里,有大小二荆山,小荆山在大荆山之东,有岩石之胜。

七矶县西北十五里。

梁末,徐嗣徽引齐兵据芜湖,列舰于青墩,至七矶,以断周文育湓城还建康之路,即此。

一名磧矶。

O大江在县西五里。

上至河口镇接繁昌县界,下至褐山矶接当涂县界,凡四十里,与和州对境。

中江在县南。

《汉志》注云:

中江在县西南,东至阳羡入海,今县河东达黄池,入丹阳、石臼等湖,至银林堰,乃中江故道也。

苏、常承中江下流,常病漂没,及五堰筑,而中江不复东,宣、歙之水,皆繇县西以达于江。

今长河在县南半里,源出广德、宣州之间,过县前西行,稍北五里注于大江。

盖即丹阳湖之导流大江处,古所云中江者也,《宋史》:

宣和七年,诏太平州判官卢宗原开江东古河,自芜湖繇宣溪、溧水,至镇江,渡扬子,趣淮汴,免六百里江行之险。

盖亦循中江故流,而东北达于大江云。

鲁明江县南三十余里。

其上源即宁国府境内之青弋江也,昔尝穿港以酾丹阳湖,余水汇于石危渡,西北注大江,流遂深阔。

亦曰鲁港。

相传旧有鲁明仲者居此,因名。

《十国记年》:

孙儒与杨行密争宣州,行密将台于鲁江作五堰,

以轻舟给行密食。

五堰盖在鲁明江上源,即今高淳县之东坝矣。

又宋末,贾似道军于鲁港,为元人所败。

今有河口镇巡司,在县西南,与繁昌县接界。

橹港河在县南。

源亦出徽宁境内,流入县境,西注大江。

今县西有鲁港驿。

天城湖县东南十里,亦丹阳湖下流所汇也。

其溢入处,为荆港,一名天圣。

又东有白岸湖,与当涂县接界。

O石危市县南三十五里有石危渡。

渡阔五

里,即鲁明江之上流也。

晋咸和中,桓彝尝屯兵于此,以拒苏峻。

又县东四十里有鸠兹渡,在鸠兹港口,因名。

繁昌县府西南百六十里。

西南至池州府铜陵县百里,东南至宁国府南陵县八十里,西北至无为州百七十里。

汉春县地,属丹阳郡。

晋属宣城郡。

东晋侨置襄城郡及繁昌县。

太元中郡废,县属淮南郡。

宋、齐因之。

梁末置南陵郡。

陈置北江州。

隋州废,又并县入当涂。

南唐始复置繁昌县,属升州。

宋初属宣州。

旧治在今县西北四十里,明景泰末,始迁今治。

县无城,今编户十二里。

O春城在县西南,汉县,属丹阳郡。

元帝初,尝侨置襄城郡于春县境,封子裒为襄城郡公。

成帝时

郡废。

宁康初,改为阳县,后废。

宋白曰:

春城在南陵

县西北一百五十里。

赭圻城县西南十里,三国吴所署赭圻屯也。

晋哀帝召桓温入朝,至赭圻,有诏止温,温遂筑城居此。

温表云:

春县赭圻城在江东岸,临江西当濡须口二十里,距建康宫三百里,南有声里,北有高安戍,请城其地,是也。

宋泰始二年,晋安王子勋举兵江州,其将孙冲之为前锋,据赭圻。

沈攸之等自虎槛洲进攻,大破之,寻拔赭圻。

建安王休仁自虎槛洲进屯于此。

梁置南陵县及郡治赭圻城。

陈置北江州于此。

隋、

唐时为镇戍,土俗至今称为故县城。

O磕山县南十里。

上有龙池,大旱不竭。

一名孤圻山,又名蜃居山。

山在江中。

又凤凰山,在县西南二十里,下临荻港,有珠金沙。

宋末,贾似道与蒙古相拒,尝驻珠金沙,走还扬州。

老山县东北三十里。

有三峰并秀。

亦作姥山。

或曰姥山,盖县西南江滨小山也。

沈攸之破孙冲之于赭圻,追至姥山而还。

又子勋将陶亮屯鹊洲,于姥山及诸冈分立营寨,及冲之败,亦各散还。

沙洲移徙,姥山沦入江中矣。

胡氏以为即巢湖中之姥山,似误。

O隐静山,在县东南七十里,五峰环峙,泉石甚胜。

又县东有浮丘山,有二峰及浮丘洞,又有龙池诸胜。

一名隐玉山,相传浮丘翁隐于此。

马仁山县南六十里。

旧名马人山,唐贞元中改今名。

有五峰及岩池泉石之胜。

山之西麓,即池州府铜陵县界。

O大阳山,在县西,其相接者为小阳山,有龙池,虽旱不竭。

山之西麓尽于江中,有板子矶,一名返秦矶。

三山矶县东北四十里,临江滨。

有巡司戍守。

上至荻港巡司七十里,下至芜湖县河口镇巡司三十里,为滨江戍守之处。

又县西北有黄石矶,濒大江,多黄土巨石,因名。

O大江县北十五里。

上自荻港胭脂夹,与池州府铜陵县接界,下至河口镇,与芜湖县接界,凡百余里。

与无为州及和州对境。

江面广阔,凡数十里,中有洲,曰杨夹沙镇。

荻港县西南二十里。

自池州府铜陵县流入境,注于大江。

东岸与赭圻城相属,西对无为州,乃江流之险要。

今县西北

四十里有荻港镇,置巡司戍守,兼设荻港驿及河泊所于此。

O上峨桥河,在县南,源出浮丘山,接县东之苎田港,又西接苍龙洲,下流注于江。

小淮水在县东六十里。

自宁国府南陵县流经县境,入芜

浓湖在县西南三十里。

宋泰始二年,沈攸之破赭圻,子勋将袁觊等军于鹊尾,与攸之相拒于浓湖,张兴世请帅奇兵潜出浓湖之上,夺其钱溪,攸之等因进攻浓湖,以缀觊等之兵,是也。

今湖已湮废。

县西南二十余里有官庄湖,即荻港支流所汇也。

或以为浓湖之余浸。

虎槛洲县东三十五里。

宋泰始二年,晋安王子勋举兵江州,诏建安王休仁督诸军讨之,休仁军南州,使沈攸之将兵屯虎槛,既而兖州刺史殷孝祖入援,诏引军向虎槛,休仁亦自南州进屯焉。

陈天嘉元年,王琳伐陈,自湓城至栅口,陈将侯自芜湖进军虎槛洲,琳亦出船列江西,隔洲而泊,及战,为所败。

栅口,见和州栅江。

鹊尾洲县西南大江中。

《左传》昭五年,吴败楚人于鹊岸。

南陵大江中有鹊洲,即古鹊岸也。

宋泰始二年,晋安王子勋举兵江州,遣其将陶亮军于鹊洲,前锋孙冲之军于赭圻,既而亮以台军屡捷,召冲之还鹊尾。

又刘胡自寻阳率众继至,与旧兵合十余万军鹊尾。

寻又以袁觊督征讨诸军,帅楼船千艘,战士二万,来入鹊尾,是鹊尾即鹊洲也。

今江中有数洲,其大者为杨夹沙镇,或以为即古之鹊尾云。

O南陵戍在县西南,下临江渚。

六朝时,江州东界尽于南陵。

盖滨江津要处,非今之南陵县。

晋陶侃领荆、江二州刺史,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路不拾遗,谓南陵也。

义熙六年,卢循攻建康,不克,南还寻阳,留其党范崇民将五千人据南陵。

宋孝建初,臧质以南郡王义宣叛,自江州趣建康,殿中将军沈灵赐将百舸破质前军于南陵。

梁亦置戍于此。

承圣初,王僧辨讨侯景军于大雷,遣前军侯填袭南陵、鹊头二戍,克之。

南陵戍去今宣州南陵县百三十里。

梁武因旧戍置南陵县,本治赭圻城,亦非今之南陵云。

鹊头,今见铜陵县。

黄浒镇县西南三十里。

浒,一作火。

有黄火河,汇于荻

港。

又新林镇,在县东南三十里。

O县市镇,在县西四十里,稍北即旧县治也。

《志》云:

旧县治后山绝顶,上有缥缈台,下临大江,与濡须津相对。

宋熙宁中,易名曰表里江山台。

附见:

建阳卫府治西南,洪武三十五年建。

◊池州府东至宁国府三百二十里,南至江西饶州府浮梁县三百八十里,西南至江西九江府五百五十里,西至安庆府百二十里,东北至太平府四百五十里。

自府治至江宁府五百五十里,至京师三千一百五十里。

春秋时吴地,后属越,越灭属楚。

秦属鄣郡。

梁属南陵郡。

陈属北江州。

隋属宣州。

唐武德四年,置池州。

贞观初废,仍属宣州。

永泰初复置,亦曰秋浦郡《志》云:

时割宣之秋浦、青阳,饶之至德,置池州。

唐末,属于杨氏。

南唐曰康化军。

宋仍曰池州绍兴初,尝移江南东路治此。

旋还建康。

元曰池州路。

明曰池州府,直隶京师,领县六。

今仍曰池州府。

府襟带江山,控扼肥、皖,居金陵之上游,当江滨之孔道。

或自鄱阳而北出,或自淮南而南指,可舟可徒,郡亦设险之所也。

宋取江南,以战舰先取其池州,而后步骑从采石南渡。

金陵藩屏,岂惟安庆为要地欤?

贵池县附郭。

汉置石城县,属丹阳郡。

梁属南陵郡。

隋平陈,县废。

开皇十九年,改置秋浦县,属宣州。

唐为池州治。

五代时,杨吴改曰贵池。

宋仍为池州治。

旧府城周七里有奇,今周十四里有奇,为门七。

编户三十九里。

O石城废县府西七十里,地名铁店,亦曰仓埠潭。

汉县治此。

以东西两石山夹河如城而名。

后汉建安四年,孙策西击黄祖,行及石城,寻以程普为丹阳都尉,屯石城。

其后孙权圭寸韩当为石城侯,邑于此。

自晋以后,皆曰石城县。

《水经注》:

江水自石东入为贵口。

隋县废,寻改置秋浦县于石城故址。

唐因之。

杨吴徙秋浦于贵池,因曰贵池县,即今治。

虎林城《志》云:

在石城东十五里。

孙权封子休为琅邪王,镇虎林城,是也。

《括地志》:

孙吴时虎林为戍守处,置

督于此。

太平二年,孙琳遣朱异自虎林袭夏口,至武昌,夏口督孙壹奔魏,盖沿江西上也。

又有南太原城,《志》云:

即故石城,梁初置太原郡于此,大同中废。

今建德县,亦有太原城。

O齐山府南三里。

山有十余峰,其高齐等,因名。

周必大《记》曰:

唐刺史齐映所尝游也。

山周围二十里,岩洞三十,有二泉,大小^一亭,台二十余,其九顶洞,亦曰翠微寨。

山盖与九华之胜,并擅江南。

其西有湖,亦曰齐山湖,中有小山,曰珠儿山,一名石洲。

O六峰山,在府南二十里,有六峰竞秀。

其相近者曰万罗山,以圆峰孤突,群山罗列而名。

又南二十里,曰大楼山,孤撑碧落,若空中楼阁然。

五山府东南六十五里。

孤峰独出,其下散为五支,联络相属,巍然为群山之长。

又三十六山,在府南七十里,云峰六六,上插晴空,与九华竞秀。

又南十里曰七井山,上列七峰,涌泉七穴,山险峻,四时多寒。

O碧山,在东十里濒湖,苍崖翠,倒影沉碧。

稍南曰

石壁山,以形如削壁也。

又渚湖山,在府东南四十里,绝顶有田,渊泉旁出,澄泓如练,兼葭鱼鹭,若渚湖然,其田岁无旱忧。

又铁券山,在府东六十里。

黄巢就降,

受铁券于此。

黄龙山府北五里。

滨大江,有望江亭。

稍西曰镇山,濒

池口河。

O百牙山,在城东北半里。

府治主山也。

东麓曲水旋绕,曰落蓬湾。

相传货舟辏泊于此,牙行百人登陇,以平其直,因名,上有浮屠。

大雄山府西南三十里。

群峰排戟,雄峙一隅。

又府西三十里有大山,地名黄花坦,其东五里曰龟峰山,皆濒后湖。

又专景山,亦在府西二十五里王家汊之右,俗呼砖井山,崇峦拱揖,支陇环伏,湖水摇光,茭荷交映,擅一方之胜。

O白面山,在府西南六十里,雪崖拱北,如傅粉然,下有白面渡。

又西南十里曰郎山,一名和龙山,下有玉镜潭。

又秀山,在府西南九十里,叠嶂如屏,烟萝延蔓,下有仓隼潭,行旅往来,济渡于此。

府西南七十五里有水车岭,陡峻临渊,奔流冲激,若桔槔声。

全山府西南百二十里。

峰峦周匝,拱抱如环。

又西南二十里曰城山,以山势周遭如城也。

罗友贤寨址存焉。

其相近者曰高明山,有高明洞,甚宏敞。

山在城西南百

四十五里。

O西岩山,在府西南百五十里。

高万仞,周数十里。

其相接者曰鱼载山,石壁断崖三级,每级寒潭渊澈,涌泉飞瀑,中有石如鱼,一名鲤鱼载山。

又灵山,在府西南二百里,山巅有田百亩,水泉四时不竭。

O大江府北五里。

自湓浦而来,至东流县西香河口而入

府界,过县北,至吉阳河,凡六十里。

又六十里至雁汊镇北,折而东六十里至李阳河。

又二十里为乌沙夹,又四十里至池口,又东为麻布蓼、梅根、五埠沟,凡六十里而至大通河,又东则铜陵县也。

自铜陵稍折而北为丁家洲,为钱家湾,为胭脂夹,为荻港,凡八十里接太平府繁昌县界,对境则安庆府桐城县至无为州也。

东西几四百余里。

旧《经》云:

自马当顺流而界繁昌横江,凡五百里,府境诸水,悉流入焉。

《宋史》:

宣和六年,前太平判官卢宗原言:

池州大江,乃上流纲运所经,其东岸皆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