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主观题集锦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6057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4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高考主观题集锦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历史高考主观题集锦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历史高考主观题集锦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历史高考主观题集锦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历史高考主观题集锦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历史高考主观题集锦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历史高考主观题集锦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历史高考主观题集锦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历史高考主观题集锦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历史高考主观题集锦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历史高考主观题集锦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历史高考主观题集锦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历史高考主观题集锦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历史高考主观题集锦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历史高考主观题集锦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历史高考主观题集锦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历史高考主观题集锦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历史高考主观题集锦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历史高考主观题集锦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历史高考主观题集锦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高考主观题集锦2.docx

《历史高考主观题集锦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高考主观题集锦2.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高考主观题集锦2.docx

历史高考主观题集锦2

各地文科综合卷历史主观题精品集萃

第2集

【编者按】文科综合栏目创栏至今,好题连连,佳作不断。

为了让园地精品更好地为广大网友服务,园地从今天起隆重推出历年全国各地富有生命活力的主观题佳品,并简加点评。

每集汇聚精品大题20道左右,希望朋友们喜欢!

(接第1集)

22、2011届高三第一学期调研测试文综卷39.(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糖是一种特殊产品,有很强的社会、政治、地缘和情感属性。

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就曾说过,在所有味觉中,人类对甜味最敏感喜欢,需求最大,其对历史的影响也就格外微妙。

【材料一】“直至四、五百年前,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在欧洲仍牵起不少道德争议,就如人们今天争论应否吸烟一样!

【材料二】“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的习惯、消费的模式、工作的意义,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

——李军、王秀清主编《历史视角中的“三农”》

【材料三】随着糖在各种食品中的应用和人们对糖的过量食用……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等越来越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和正常生活……人们迫切的需要一种既能满足自己对甜味的爱好,又不会危害健康的新型甜味剂。

在这种情况下,功能糖应运而生。

——摘自“凤凰网”杨海军文章

(1)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分析四、五百年前的欧洲“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的原因?

(4分) 

(2)从“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到英国工人“红茶加糖”习俗的转变过程折射着欧洲社会的进步,试列举此过程中欧洲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8分)

(3)作者认为英国工人喝加糖红茶的习俗“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试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6分)

(4)材料三中“功能糖应运而生”的社会原因有哪些?

(4分)试评价这种现象?

(4分)

【试题点评】本题渗透社会生活史观。

从社会生活中所需的“糖”为题材,考察世界史,角度十分新颖。

【参考答案】

(1)欧洲食糖产量少,比较珍贵(物质生产的匮乏);人们处在基督教神学统治之下、禁欲主义盛行(基督教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宗教的禁锢)(4分,每点2分。

如果答“社会保守”等类似而模糊的答案给1分。

(2)政治上: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或答民主制、代议制的确立;具体到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也可给1分,答齐三国可给2分)(2分);

经济上:

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4分,每点2分。

其它言之有理,可适当给分)

思想上: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2分,每点1分。

答思想解放运动得1分)

(3)观点一:

同意这一观点,认为习俗对社会发展影响巨大。

(2分)

理由:

它改变了人的饮食习惯;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平等观念的发展。

等等。

(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即给4分)

观点二:

不同意这一观点,认为生产力发展改变习俗。

(2分)。

理由:

蒸汽机的发明大大提高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改变了生产关系;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习俗的改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只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产力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

(其他言之成理可给分,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即给4分)

(4)原因:

食糖过量产生的疾病,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和正常生活;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社会的需要;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国的重视与政策的支持;等。

(其他言之成理可给分,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即给4分)

评价:

这种现象是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结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功能糖必然会带来糖文化的全面升华;它能改变人们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让人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获得健康。

(其他言之成理可给分,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即给4分)

23、湛江市普通高考测试文综卷39.(24分)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

近现代民族主义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光明日报》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

梁氏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全球文明史》(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

19世纪末,一位参观美国白宫的日本游客在自己极为满意的一首诗中表达了这种民族情绪;我们使蛮夷痛苦地仰望,我们伟大日本东方帝国的荣耀。

《民族主义幽灵与苏联裂变》(吴楚克著)

无产阶级革命是在抛弃了民族偏见提升到阶级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革命,这在人类革命史和国家史上是从来没有的。

……但是矛盾的转化绝不意味着矛盾的消失。

(苏联的)问题就出在一些人简单地用社会主义革命代替了民族解放运动,用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了民族自身的发展。

(1)据材料指出梁启超和日本游客各表达出怎样的“民族情绪”?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经济原因及影响。

(14分)

(2)据材料概括苏联历史发展中潜在的问题,(4分)它产生了什么危害?

(2分)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经济发展对民族主义的影响。

(4分)

【试题点评】以“民族主义”的学术观点穿插中外历史的考查,是近年广东高考试题创新的一个特色。

本题秉承此旨,具有新意。

【参考答案】

(1)梁启超:

忧国、救国;日本游客:

骄傲、自大(自豪)。

(4分)

原因:

中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3分)

日本:

明治维新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日本成为亚洲经济强国。

(3分)

影响:

中国:

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

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2分)

日本:

军国主义思想蔓延,走上侵略扩张道路。

(2分)

(2)问题:

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时,忽视了各民族自身的发展。

(4分)

危害:

出现民族不满,进而导致民族分离运动。

(2分)

(3)影响:

经济实力增强,才能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内各民族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困难会导致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引起民族分裂。

(4分)

24、浙江宁波市鄞州中学38.(28分)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发展与变革,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请回答:

(l)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在经济和思想上有什么表现?

(6分)

(2)16—18世纪,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1949—1956年,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型。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

(18分)

(3)根据上述回答概述影响社会转型的因素。

(4分)

【试题点评】转型期是高考试题命制的重点,此题仿照“话题”式的命题风格,考查中外历史。

【参考答案】

(1)经济:

铁器、牛耕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4分)思想:

百家争鸣(2分)

(2)欧洲:

政治:

通过革命、改革或统一的王朝战争,逐步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3分)

经济: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初具雏形;工场手工业开始向机器大生产过渡。

(3分)

思想文化: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启蒙运动宣传理性,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及其宗教思想体系。

(3分)

中国:

政治:

召开“一届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分)

经济:

三大改造;(3分)

思想文化:

“双百”方针。

(3分)

(3)因素:

生产力发展水平;革命或重大社会变革;重大思想解放运动等。

(4分)(任答两点即可)

25、安徽歙县中学高三适应性考试试题36.(3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阅读下列对五四运动(注:

这里指广义上使用的“五四运动”,所涉及的时期大致是1917年到1921年。

)的各种阐释和评价,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他们(自由主义者)强调五四运动促进了“以大众活语言的新文学取代文言文的旧文学”;它是一场“理性反对传统.自由反对权威.对人生及人的价值的颂扬反对对它们贬抑的运动”,是一场“由那些了解他们的文化遗产,并试图用现代历史批判和研究的新方法论对之加以研究的人所领导的”一场人文主义运动。

……(他们)把欧洲文艺复兴看作是在中世纪旧秩序桎梏中挣扎的新生资本主义社会所要求的一场运动。

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适应了现代资本主义需要,因而在欧洲得以复活。

而在“五四”时期,中国的经济也从中世纪状况发展到资本主义状况,并提出了类似的文化上的要求。

——[美]周策纵《五四运动》

材料二:

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五四运动成为文化革新运动,不过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种表现形式。

由于那个时期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和发展,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一个壮大了的阵营,这就是中国的无产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组成的阵营。

而在“五四”时期,英勇地出现于运动先头的则有数十万的学生……

——毛泽东《五四运动》1939年

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世界革命号召之下,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五四运动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

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

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

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毫无抉择的介绍和接受外来文化,就是新文化运动!

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太便宜,而且是太危险了。

——蒋介石《哲学与教育对于青年的关系》1941年

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

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

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

——蒋介石《中国之命运》1943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自由主义者”称“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2分)试从思想背景和内容两方面比较中国和西方这两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差异。

(8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毛泽东关于五四运动的基本观点。

(4分)此处毛泽东分析问题的最基本方法是什么?

(2分)

(3)根据材料三,简述蒋介石对五四时期历史的基本态度,结合当时形势分析其原因。

(8分)你对蒋介石的态度有何看法?

(4分)

(4)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五四时期的历史为何被后人反复解释。

(4分)

【试题点评】针对五四运动问题,不同侧面地考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知识,角度较好。

【参考答案】

(1)理由:

都蕴含了歌颂人的价值的人文主义思想。

(2分)背景: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主要面临着教会神权的控制;(2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主要面临北洋军阀的尊孔复古。

(2分)内容: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个性解放;(2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民主和科学。

(2分)

(2)归纳:

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新起点:

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形成了统一战线参加了革命;知识分子起到了先锋作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一部分。

(每点1分,共4分)方法:

阶级分析法。

(2分)

(3)态度:

批判新文化运动片面否定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

(2分)肯定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2分)原因:

中国处于抗战时期,需要激发民族情绪;(2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稳定统治。

(2分)看法:

a.蒋的态度有失偏颇,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必须建立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或者传统的礼教只能强化农业社会制度下的专制统治);b.蒋的态度比较理性,国家的独立和统一的基础是民族凝聚力,亟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4分,注意:

只要答到其中任何一方面且言之有理就可得分。

(4)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历史事件(2分,其它言之成理均可得分);不同时代和不同立场的人们为各自目的以不同的视角选取不同的内容解释五四时期的历史。

(2分)

26、安徽歙县中学高三适应性考试试题35.(24分)“孔子”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承载了太多的意义,同时也受到了许多的关注。

因此,许多人都“拿孔子说事儿”:

有些人想把孔子拉下神坛,有些人想把孔子再度推上神坛,以至于孔子在中外历史上有多种历史形象在历史舞台上不断地变脸,扮演神圣或可笑的角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

“从根本上讲,儒家思想认为,社会洁乱的根本在于人心,因此,要从根本上迭到社会的治理,就应当从人心的治理入手。

……光靠法制和制度的健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治乱问题。

重视人心治理的儒家学说在这方面则显然略胜一筹。

这也是为什幺在眷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之后,统治者在百家中把以重视人心治理的儒家思想定为一尊的原因之一。

——《“爱智慧”的哲学与“实用主义”的儒家——兼谈西方儒学研究的误区》

材料三:

易白沙(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者)认为:

为什幺专制君王要独尊孔子而不抬举别人呢?

从根本上讲,不得不归咎于孔子之自身。

其一,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其二,孔子讲学不尊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其三,孔子少绝对之主张,易为人所借0;其四,孔子但重作官,不重谋食,易入民贼牢笼。

材料四:

18世纪法国一批学者高度赞赏孔子,几乎认定孔子是个完人。

大思想家伏尔泰从18世纪后期起开始接触中国疋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

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做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

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于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五:

康有为以儒家思想为武器,打孔子旗号为号召,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他透露自己这么做的目的:

“布衣改制,事大驻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人教社《选修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矮化”孔子的原因。

(4分)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的专制统治者独尊孔子和儒学的原因。

(6分)

(3)材料三作者对孔子持什么态度?

其目的何在。

你如何看待该态度?

(4分)

(4)根据材料四、五,说明伏尔泰和康有为推祟儒家思想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2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对待孔子持不同观点的原因。

(2分)

【试题点评】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思维,广东率先良性探索。

此后,全国卷应当有此趋向。

【参考答案】

(1)当时百家争鸣,各学振之间相互攻诰;孔子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

(4分)

(2)儒学重视人心治理,有利于解挑社会治乱问题;孔子尊君权,易于形成君主专制;孔子不许问难,易于形成思想专制;孔子思趟易于为民贼(专制君主)所利用。

(6分)

(3)否定态度。

反封建争制。

他的舰点在当时有进步意义,但对孔子的批判过于绝对化,其思想中的“仁”等观点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6分)

(4)儒家的某些观点是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儒家思想注重道德的说教;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借助儒家思想宣传变法可阱减少阻力。

(6分)

(5)原因:

时代背景和阶级属性不同。

(2分)

27、上海市质量监测试题44.人口迁移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种常态,是社会变迁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认真阅读材料,完成第一部分的问答题,再根据要求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材料一:

十六至二十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

注:

1、2、3欧洲人向北美、南美、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移民;4非洲人被迫移民美洲;5印度人向非洲、东南亚和加勒比海地区移民;6中国人向东南亚和美国西部移民;7英国人向北美中西部移民;8俄罗斯人向亚洲北部移民;;9中国人向中国东北部移民。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开始大量地迁往美洲。

17世纪末,殖民地人口不过25万人,到美国独立的前夕已增加到250万人。

——引自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高级中学课本《历史》(上册),第57页。

材料三:

欧洲人到美洲后,就开始了罪恶的奴隶贸易。

根据美国学者杜波依斯的估计,16世纪运入美洲的黑人为90万,17世纪为275万,18世纪为700万,19世纪为400万,共计1500万。

加上在掳掠和海上运输过程中的高死亡率,奴隶贸易使非洲总共损失了大约5000—6000万人口。

——引自王觉非主编《欧洲五百年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材料四: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贸易的发展,吸引大批华人奔赴南洋。

万历年间在菲律宾的华侨仅福建一省就有数万。

明末清初,为逃避清兵,又有大批人漂洋过海,移居国外。

康熙年间实行海禁,移民遂暂时中断。

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对外实行门户开放,加上国内战争、饥荒,又使沿海各省的贫苦民众以空前规模大量到海外谋生。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109年间,中国移居海外的人数多达1000多万,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资料来源:

王恩涌《人·地·文化》

材料五:

开埠之初,包括租界在内的整个上海县的人口不足25万,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人只有26名,但到1942年上海市的人口已高达392万,外国侨民更达到15万。

至1949年上海解放,全市人口又增加到554万,外国侨民也还有28000人。

其中非本地籍人口有471万,占总人口的85%。

即使排除临时难民的因素,迁入上海的移民及其后裔也肯定超过400万。

——引自葛剑雄“创造人和——新旧伤害移民的比较”,载《上海人》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共16分)

(1)美洲的土著居民是谁?

(1分)属于什么人种?

(1分)

(2)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复杂的。

请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说出4种人口迁移的原因。

(4分)并按照社会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对这些原因进行归类。

(2分)

(3)归纳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2分)

(4)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国内人口的迁移呈现什么发展趋势?

(4分)其主要原因何在?

(2分)

【试题点评】以人口迁移带出中外历史知识,素材较新。

【参考答案】

(1)印第安人;(1分)黄种人(蒙古人种)(1分)

(2)原因:

战争、自然灾害(饥荒年份)、人口压力、生态环境恶化、殖民活动、政府移民、宗教迫害等。

(回答4点即可。

如学生回答追求个人自由或幸福,也可给1分。

本题最多不超过4分)

社会环境因素:

战争、人口压力、政府移民、宗教迫害、殖民扩张。

(包括追求个人自由和幸福)(1分)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恶化。

(1分)

(3)从旧大陆迁移到新大陆;(1分)从已开发的国家迁移到未开发的地区。

(1分)(学生若回答“族群迁移为主”,也可给1分。

(4)内地向沿海迁移、农村向城市迁移、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西部向东部迁移等。

(4分)

19世纪中期,东南沿海地区被迫对外开放;中国近代化促进了我国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东南沿海城市的开发开放。

(任答两点既可给2分)

28、广东省宝安中学文综考试38、“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28分)

(1)按材料的观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18—19世纪的欧美各国、中国近代百年的变迁都属于社会转型期。

请从各个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变化归纳导致以上社会转型的共同因素(6分)

(2)近代百年,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做出了不懈努力。

其中在政治与文化思想领域对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各是什么?

简要说明它们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方面的意义。

(6分)

(3)有人认为:

“社会转型期一般是‘黄金发展期’,但也容易变成‘矛盾凸现期’。

”在欧洲国家转型时,社会“矛盾的凸现”使19世纪中期的思想和文学领域出现了哪些思潮或流派?

(4分)

(4)转型时期的“矛盾凸现”往往是由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社会贫富悬殊扩大所至。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是什么?

请简要评价(6分)

(5)如果从城市化的角度来观察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亦有“黄金发展”或“矛盾凸现”,的双重表现。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6分)

【试题点评】从社会转型角度命制试题,立意新,富有创新特点。

【参考答案】

(1)共同因素:

①经济:

新兴经济成分的产生及发展成为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经济,欧美和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

②政治:

新兴阶级力量的形成(春秋战国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士、商人等;

欧美和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各国改革或革命运动的推动(答对一方面即可给满分)

③科技文化的进步和思想解放运动的促进(近代自然科学诞生;启蒙运动)

(言之有理可给分,答对三个方面才给满分。

学生如果只列举具体的史实没有概括性结论酌情给分)

(2)事件: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2分)

说明:

前者: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国;后者动摇了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近代民主思想和自然科学思想的传播(4分)

(3)思潮:

思想领域出现马克思主义,文学领域出现批判现实主义(4分)

(4)①机制:

实施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财富的重新分配。

(2分)

②评价:

相对促进了社会公平,实现了社会稳定;

降低了企业效率,增加了财政负担;对经济持续长远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4分,言之有理皆可给分)

(5)看法:

角度①黄金发展:

乡镇企业成为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重要途径;大批农民进城经商;形成了城市群的雏型,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城市居民衣食住行等发生深刻变化或城市发展带动人民生活质量迅速提高。

(6分。

答对其中3点可给满分)

角度②“矛盾凸现”:

城市化进程加快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差距;城市面临资源、环境、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巨大压力(6分,言之有理皆可给分)

29、广东省宝安中学文综考试39、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深刻影响了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乃到社会生活,各国经济政治的演变与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国际关系。

阅读材料并回答以下问题:

(24分)

材料:

“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向苏联“一边倒”,同苏联结盟,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对此毛泽东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当中已经阐述清楚。

可问题在于,这种外交上的“一边倒”最后泛化成了全方位的“一边倒”,从两国结盟一直到社会主义建设上,都全盘苏化,照搬苏联模式,中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历史代价”

(1)结合时代背景,说明“中国向苏联‘一边倒’,同苏联结盟,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的理由。

(6分)

(2)结合5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说明中国在经济体制方面“照搬苏联模式”的表现。

(4分)

(3)50年代美国对西欧与日本采取的政策有何特点?

这一政策对日本和西欧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何种影响?

(6分)

(4)60、70年代,日本、西欧、中国经济的发展给国际关系格局带来什么影响?

各举一例说明。

(8分)

【试题点评】融国际关系与中国对外关系于一体,具有较好的整合性。

【参考答案】

(1)理由:

①二战后美苏对抗,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孤立和封锁

②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6分)

(2)表现①在工业领域,消灭私有经济及其它经济成分,形成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②在农村建立绝对公有化的人民公社体制。

(简单说明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只能给一半分)(4分)

(3)①特点:

扶持与控制。

(2分)

②影响:

日本经济快速发展,迅速崛起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