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期末课程考核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8613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原理期末课程考核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经济学原理期末课程考核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经济学原理期末课程考核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经济学原理期末课程考核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经济学原理期末课程考核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经济学原理期末课程考核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经济学原理期末课程考核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经济学原理期末课程考核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经济学原理期末课程考核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经济学原理期末课程考核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经济学原理期末课程考核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经济学原理期末课程考核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经济学原理期末课程考核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经济学原理期末课程考核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经济学原理期末课程考核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经济学原理期末课程考核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经济学原理期末课程考核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经济学原理期末课程考核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经济学原理期末课程考核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经济学原理期末课程考核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原理期末课程考核报告.docx

《经济学原理期末课程考核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原理期末课程考核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学原理期末课程考核报告.docx

经济学原理期末课程考核报告

关于经济学原理学习体会

——产品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均衡

所在学校: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所在系部:

港航运输与物流管理系

所在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班级:

*********

姓名:

*********

学号:

*********

手机:

*********

指导老师:

张伯辉

写作时间:

2013.1.2

写作地点:

南京市

目录

1.课程概述3

1.1学习目的3

1.2学习简况3

1.3课程描述(知识要点)4

第一章简述(知识要点):

4

①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要点4

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要点4

③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要点4

④经济学的本质要点5

第二章价格(知识要点):

5

①需求要点5

②供给要点5

③均衡价格要点6

④弹性要点7

第三章消费(知识要点)9

第四章生产与成本(知识要点)9

①厂商与生产要点9

②生产理论要点9

③成本理论要点10

第五章厂商行为(知识要点):

10

2.产品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均衡11

2.1消费者偏好和效用要点11

2.2无差异曲线要点11

2.3产品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均衡要点12

3.学习体会13

4.今后学习的方向14

1.课程概述

1.1学习目的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如何组织,实现高效地生产财富的一门学问。

而人类要生存就离不开物质财富的生产。

但是在不同的社会组织方式,不同的人际关系安排下,生产财富的效率是非常不同的,因此经济学的学习便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人类更好更快的发展。

所以我认为学习经济学是一项伟大而又充满责任的学习,而当我们怀着这样一种心态去学习经济学时,那么即使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加快人类发展速度的愿望,但至少我们可以为个人为家庭为圈子甚至于为国家创造更多财富。

从历史来看,经济学不仅仅回答当今国与国之间的贫富差距,而且回答人类历史何以在十九世纪之后进入了财富的高速增长期。

当然也能够回答我国改革开放二十五年,怎么实现了人均收入长了四五倍,以及今后收入增长的潜力还有多大等等。

这样一门学问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从经济学本身来看,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最有实用价值、最成熟、研究的人也最多的一门学问。

它既非常深奥,又平白易懂。

因为一个人即使不学经济学也能懂一般的经济规律,比如说物以稀为贵。

当然通过学习经济学就会懂得更深刻,问题也就看得更透。

而且能够用经济学的规律来解释世界,判断事物的是非,估计局势的发展。

当我们再一次回到历史前,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古人不懂经济学,人类的发展大大地延误了,而且至今类似的错误还会一犯再犯。

可见学习经济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多少。

学习经济学有助于我们懂得人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观,处理好和周围人群的关系,懂得个人的社会责任。

学好经济学不但自己享受人生,同时也能帮助别人享受人生;懂得怎样赚钱,怎样花钱,要做钱的主人,不做钱的奴隶。

由此来看,通过学习经济学我们将有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有巨大财富的收获。

于是乎,我们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也就一目了然了,我们为个人集体的发展寻求机会,我们回探历史过失规划历史未来,我们为国家经济发展谋求利益,我们为社会经济永远平稳向上贡献力量,我们为我们的精神升华开辟道路。

1.2学习简况

通过半学年的学习我获得了很大的收获,对经济学也有了较为基础的认识,例如经济学研究对象,现代经济学的界定等等,至于具体的课程描述我会在1.3中详细说出我的心得体会。

我觉得学好经济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他的诱惑力也一直在我心中持续升温。

我抱着极大地热情投入到经济学学习当中,期盼有良好的收获。

张老师对经济学的深刻讲解也让我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有很大的提高,半年的学习也让我意识到学好经济学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无论是公式还是一些概念都是一些主要需攻克的问题,自认为我的记忆力尚有所欠缺,我也会在下学期里用更多的空余时间来弥补这样的劣势,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三千越甲可吞吴!

我一定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自己在经济学方面的能力,我坚信我可以成功。

当然死读书不会有什么效果,学习的同时我也会把我的经济学知识应用到我的实践当中,在实践中磨得更多的收获。

这一学期,自我感觉表现良好,每节课的表现还算优越,笔记也都详尽记录,但在总结与规划方面还有所欠缺,我会利用空余时间把总结和结构划分在期末做完。

最近,张老师也常回顾以前的知识,我发现虽然在当时学的时候虽然很清楚知识的构架,但在后来,时间长了以后,就会渐渐忘记,所以,在回顾的时候不但没有温故知新,还觉得多了一些陌生的感觉,这就如大军临城,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恐惧和压力的感受。

这一感受让我在期末时感到尤为的不安,毕竟学校是来学习增长知识的地方,如果在学期末依然一无所知,那么于自己和父母都是没有交代的!

在这样的压力下,我觉得我有义务和必要重新审视,学习必须要经过不断地努力和复习才能得到效果。

期待在新学期有新的发展,我对上学期指定的计划完成度也很满意,大学第一学期的简况大致就是如此

1.3课程描述(知识要点)

第一章简述:

①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要点

经济学学术界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把经济学归结为“狭义论”和“广义论”。

狭义论:

经济学是研究个人、企业、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在社会内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稀缺资源的使用科学。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

广义论:

经济学应当处理的是一个社会使用资源并在该社会的成员和集团中分配生产成果的方式,经济制度的效率。

当然,无论广义或是狭义,它们均要研究经济系统中稀缺性资源的有效分配问题,所不同的是广义论处要研究稀缺性资源的有效分配问题,还要讨论经济系统中的变动方式以及相应的经济制度的效率等问题。

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常常会面临如何利用相对稀缺的资源去生产财物,从而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于是我们就会提出:

生产什么?

如何生产?

为谁生产?

因此,我们所学的《经济学基础》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科学。

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要点

微观经济学:

以单个经济单位为考察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资源分配问题。

(理解其要义,注意点见《经济学基础》P3)

微观经济学主要解决问题:

1)消费者对各种产品的需求与生产者对产品的供给怎样决定着每种商品的产销量和价格。

2)消费者作为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与生产者作为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者怎样决定生产要素的使用量及价格(工资、利息、地租和正常利润)。

价格理论是围观经济学的中心。

因此,微观经济学又称为市场均衡理论或价格理论,围观经济学的中心就是要解释价格如何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宏观经济学:

主要研究内容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与总量经济关系,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如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

(理解宏观经济学,需注意要点见《经济学基础》P4)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并不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而是经济学理论体系中互为前提、彼此补充的两部分。

微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以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最优配置的问题;宏观经济学在假定一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如何充分利用的问题。

所以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互相把对方所考虑的对象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互相把对方的理论前提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他们之间是各具功效、彼此补充、必可分离的整体。

③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要点

1.色诺芬(公元前430-公元前354),《经济论》表明了西方开始出现了早期经济学。

2.17世纪初,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政治经济学》。

重商主义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

3.古典经济学产生于英国和法国,并在英获得发展,18世纪后期做为重商主义对立面出现,代表作:

亚当*斯密(1723-1790)《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大卫*李嘉图(1772-1823)《政治经济学和原因的研究》。

4.马歇尔(1842-1924),《经济学原理》进一步论述是如何发挥调节供求平衡作用的,具体分析了各种资源配置是怎样通过价格机制、工资机制和利率机制的自发运行来实现的。

---“边际革命”

5.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凯恩斯革命”

当今西方经济学中有许多流派,经济学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因此,不仅呀掌握其基本理论,还需要了解各流派的主要观点和理论,这样才能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实质。

④经济学的本质要点

1.经济学有多种研究方法,他们在很多地方和自然科学家使用的方法相同。

例如,他们都试图建立用于解释和预测的理论模型(建立模型的目的是为了解释经济现象。

经济学在进行现象描述时,草用的各种方法大都与数量分析有关,但数量分析方法也有其局限性。

这种方法虽然可以较好地描述经济现象的表面联系,但对经济事物内部的联系却基本上无能为力。

因此,数量分析法只适用于经济理论的浅层分析,而不适用于其深层次的分析。

2.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他从经济活动产生,又指导和服务于经济活动。

经济学对经济活动实践的指导和服务作用主要表现在政策上。

在一定意义上,经济理论是经济政策的基础。

第二章价格:

①需求要点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不同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即不同的价格与相应的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就是需求(理解这一概念有三个要点,见《经济学基础》P12.)。

影响需求的因素一般有:

1)商品自身的价格;2)相关商品的价格;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社会收入分配的平等问题;4)消费者偏好;5)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6)人口数量与结构;7)政府宏观政策,等。

需求函数:

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Qd与该商品的价格p的关系是:

降价使需求量Qd增加,涨价使需求量Qd减少,因此需求量可以看成是价格p的单调减少函数,称为需求函数(Demandfunction)。

需求函数是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

也就是说,影响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是自变量,需求数量是因变量。

假设以Qd代表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以a,b,c,d,…,n代表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那么完整的需求是:

Qd=f(a,b,c,d,…n)。

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商品自身的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用P表示商品的价格,于是简化的需求函数是:

Qd=f(P)。

需求函数通常会以需求表和需求曲线来表示详见《经济学基础》P14.

需求定理:

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需求定理的基本内容: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的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的价格下降而增加。

若对需求价格函数Qd=f(P)求一阶导数,一般都有:

dQd/dP2<0。

收入效应:

是指价格变化导致居民实际收入变化,从而引起需求量的变化。

替代效应:

是指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而替代商品价格不变时,消费者会转向其他的替代商;反之则减少购买其他替代品转而购买该商品。

需求定理的例外:

1)炫耀性商品;2)吉芬商品(吉芬发现:

像低档生活必需品一样的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的商品);4)投机性商品

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这种变动虽然表示需求数量的变化,但是并不表示整个需求状态的变化(因为这些变动的点都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

需求的变动:

是指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他可以表示整个需求状态的变化(需求的变动所引起的是需求曲线的位置移动)。

②供给要点

供给:

是指厂商(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所有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商品量。

其有两个构成因素:

1)出售的欲望;2)供应能力。

影响供给的因素:

1)商品自身的价格;2)生产成本;3)生产技术水平;4)相关商品的价格;5)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6)政府税收政策。

商品的供给量是一种多元函数,可用Qs=f(a,b,c,d,…,n)表示。

在分析局部均衡问题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假定除厂商所生产产品的价格以外,影响厂商所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于是得到一元的供给函数。

Qs=f(P)。

P是商品的价格,Qs是商品的供给量。

当使用线性函数时,表达式:

Qs=-a+b·P式中,a、b为常数,且a、b>0,与该函数相对应的供给曲线是一条直线。

相对应的供给表和供给曲线见《经济学基础》P18.

供给定理:

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的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供给定理。

若对供给函数Qs=f(P)求一阶导数,一般都有dQs/dP>0。

供给量的变动:

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有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在图形中,这种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供给数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运动。

供给的变动:

是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在图形中,攻击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都是供给数量的变动,他们的区别是引起这两者变动的因素是不同的,而且,这两种变动的图形中的表示也是不相同的。

☆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两者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1)前提条件不同;2)变化的形态不同。

③均衡价格要点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两种因素共同决定的,这种价格有称为均衡价格。

均衡的最一般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状态。

均衡价格(市场出清价格):

就是在市场中形成需求与供给相对平衡状态时的价格,这是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

均衡价格的形成: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均衡价格是在市场供求力量的自发调节下形成的。

经济学中,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供给数量称为均衡数量。

商品的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在不存在任何外力干预(政府或垄断企业)的条件下,商品的均衡价格是通过商品市场的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力量的相互作用及价格波动自发形成的。

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㈠需求的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会使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增加,需求减少会使需求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减少。

(详图见《经济学基础》P21)

㈡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在需求不变时,供给增加会使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都增加;供给减少会使需求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详图见《经济学基础》P22)

㈢需求与供给同时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如果需求和供给同时发生变动,则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是难以确定的。

这需要结合需求和供给变动的具体的情况来决定(详解见《经济学基础》P22)。

供给定理:

1)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下降。

2)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

3)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上升。

4)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

综上:

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供给的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并引起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这就是供求定理。

④弹性要点

弹性的一般定义:

表示因变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自变量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是因变量变动的百分比和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弹性表达式:

一般表达式:

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率/自变量的变动比率

弧弹性与点弹性的一般表达式:

弧弹性ed=-(△Y/Y)/(△X/X)=-(△Y/△X)·(X/Y)

点弹性(详见《经济学基础》P23)

弹性的种类:

1)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2)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等;3)供给价格弹性、供给成本弹性、供给交叉弹性。

4)我们主要考察价格弹性。

需求弹性:

是一种商品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理解需求价格弹性注意点详见《经济学基础》P23)。

表达式: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变动率/价格变动率。

需求价格弹性类别:

1)点弹性;2)弧弹性。

需求价格弧弹性的中点公式:

需求价格点弹性公式:

需求价格弧弹性的五种类型(详见P27)

在需求的价格点弹性中,同样存在五种基本类型。

显然,线性需求曲线上的点弹性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在线性需求曲线上的点的位置越高,相应的点弹性系数值就越大;相反,位置越低,相应的点弹性系数值越小。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1)商品的可替代性

2)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3)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

4)该商品的消费支出扎起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5)所考察的消费者调整需求量的时间

需求价格弹性的应用:

1)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

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佐证公式:

TR=P·QTR为总收益,P为价格,Q为需求量相一致的销售量。

可以分三种情况考察改变产品价格对厂商总收益的影响:

①Ed>1,即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价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提价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

因为降价造成的销售收入P·Q值的减少量小于需求量增加带来的销售收入P·Q值增加量。

②Ed<1,及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价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减少,提价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增加。

因为降价导致的需求量增加带来的销售收入P·Q值增加量小于降价造成的销售收入P·Q值减少量。

③Ed=1,及单位需求弹性商品,降价或提价对厂商收入都没有影响。

因为价格变动造成的销售收入P·Q值的增加量或减少量等于需求量变动带来的销售收入P·Q值的减少量。

为了便于比较,把价格变化、弹性大小、与销售收入变化的关系归纳如表:

价格变化、弹性大小、与销售收入变化的关系

需求弹性

种类

价格变化对销售收入的影响

Ed>1

富有弹性

价格上升,销售收入减少;价格下降,销售收入增加。

Ed<1

单位弹性

价格上升,销售收入不变;价格下降,销售收入不变。

Ed=1

缺乏弹性

下个上升,销售收入增加;价格下降,销售收入减少。

2)薄利多销。

3)谷贱伤民。

需求收入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率的比值。

其计算公式为:

恩格尔定律:

需求交叉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

对于他的相关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交叉弹性公式:

供给弹性(供给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商品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该商品的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供给价格弹性计算公式:

供给价格弹性根据Es值的大小也分为五个类型。

Es>1表示富有弹性,Es<1表示缺乏弹性,Es=1表示单一弹性或单位弹性,Es=∞表示完全弹性,Es=0表示完全无弹性。

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

1)行业生产能够增加的程度;2)时间因素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3)生产成本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也是影响供给的价格弹性的重要因素。

4)产品成产周期的长短。

第三章消费

该章节会在第二大章讲解。

第四章生产与成本

①厂商与生产要点:

厂商(生产者、企业):

是指能够做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

企业:

是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一个主体单位,具体而言,企业是指市场经济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从事生产活动的经济单位。

包括:

1.个人企业(个人独资经营的企业);2.合伙企业(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合伙经营的企业);3.公司企业(为掌握企业股票的股东所有的企业)等。

生产:

从经济学角度看,就是一切能够创造或增加效用的人类活动。

生产活动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方式,因此,对生产活动的分析就成为企业分析的第一步。

生产四要素:

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

②生产理论要点:

生产函数: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反过来也可以说,他表示支持一定水平的产出量所需要的最小投入量。

用数学语言来说,生产某种商品时所使用的投入数量与产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生产函数是以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技术水平为前提,表示生产要素的数量及其某数量组合与他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其理论本质在于刻画企业所面对的技术约束。

考虑一种简单的生产过程,企业只投入资本(K)和资本(L)两种生产要素,生产一种产出(Q),那么,他的生产函数就可以表示为:

Q=f(K,L)他表示,在既定的生产水平下,企业可以运用K和L的许多不同的数量组合进行生产。

短期生产理论:

1)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

生产函数:

其中

表示资本量固定不变,这时总产量的变化只取决于劳动力L的变化。

总产量:

是指与一定的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对应的最大产量,其中:

平均产量:

是指每一单位可变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可以表示为总产量与所使用的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之比,其中:

边际产量:

是指每一新增加单位的可变要素所能增加的商品总产量,其中:

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三者都随着某种可变生产要素的连续投入而呈现先递增,然后到某一点之后在开始递减的趋势,但三者递增和递减的转折点、幅度却有着重大的差异。

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着一个临界点,超过这一点之后,边际产量将出现递减的趋势,直到出现负值。

4)生产阶段划分。

详解见《经济学基础》P54

长期生产理论:

1)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

生产函数式:

2)等产量曲线:

其实质就是以曲线的形式来表述包含两种可变投入要素的生产函数。

3)边际技术替代率:

它是用来分析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测量在维持产出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所能够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

在坐标图上,边际技术替代率表现为等产量曲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的结果。

③成本理论要点

成本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它涉及到企业选择的经济效率问题。

生产理论分析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进行,相应的,成本理论的分析也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形式。

成本:

是指企业为了得到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所付出的代价。

机会成本:

是指如果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某一特定用途,它便放弃了在其他替代用途上可能获得的收益,这笔收益就是这一特定用途的机会成本。

显成本和隐成本:

①显成本:

是指企业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②隐成本:

是指企业本身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利润(企业的利润亦称为企业的经济利润):

是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

企业追求的最大利润是最大经济利润,经济利润也被称为超额利润。

企业的经济利润=总收益-总成本,因此,当企业的经济利润为零时,企业仍然得到了全部的正常利润。

短期成本:

1)短期是指符合如下两个条件的时期:

①是现有企业面领着某些“不变”生产要素的限制。

②是新企业不能进入某企业,现有企业不能退出该行业,确切的说势必能完全退出该行业。

短期总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部分,即

,a是规定成本;f(Q)表示可变成本。

平均成本可包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和平均总成本除以产量得到的。

边际成本也是产量函数,它反映某一新增单位产品所导致的成本变化。

长期成本:

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长期边际成本。

详见《经济学基础》P57.

第五章厂商行为:

各种商品市场类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