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析及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97986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析及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析及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析及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析及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析及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析及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析及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析及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析及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析及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析及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析及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docx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析及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析及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析及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docx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析及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析及

教育资源的开发途径

专业代码:

030505

作者姓名:

丁少华

学号:

2008200322

单位: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指导教师:

季昌伟

2012年5月

 

摘要2

Abstract3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4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分类7

三、关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路径8

结论10

参考文献12

致谢13

 

摘要

在当前大学生主体性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社会影响作用日趋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单一的显性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削弱。

在这一情况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方法获得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并被实际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逐渐凸显,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新课题,思想工作要实现人对思想的转化,在目前形势下,除加强显性教育之外,还需要更加注重隐性教育,需要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恒久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

高校;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Abstract

Studentsinthecurrentsubjectiveconsciousnessandconstantlyenhance,increasingthelevelofsocialization,thesocialimpactoftheroleofincreasinglydiversifiedbackground,asingledominantmodeofeducationcannotmeettheactualneeds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heeffectiveness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osomeextentsomewhatweakened.Inthiscase,theimplicit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asamethodofeducationcorrespondingtothedominantideologyandpoliticaleducationgainedwidespreadattentionfromtheeducationsector,andpracticalapplicationtothepracticalwork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Withthedevelopmentofsociety,theroleofthehidde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graduallyhighlightedanewtopicforthecurrent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ideologicalworktoachievethetransformationofthoughtinthecurrentsituation,inadditiontostrengtheningthedominanteducationalsoneedtopaymoreattentiontotheimpliciteducationneedtomoistenthingssilently,imperceptiblychangingideasofcollegestudentsplaytheroleofpermanenteducation.

Keywords:

Universities,theimpliciteducatio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approaches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析及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多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外的各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大量涌入我国,传统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了孤立、僵化,陷入单一、片面、无力的局面,从而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隐性教育。

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当前大学生主体性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社会影响作用日趋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单一的显性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削弱。

在这一情况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方法获得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并被实际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中。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新课题,思想工作要实现人对思想的转化,在目前形势下,除加强显性教育之外,还需要更加注重隐性教育,需要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恒久的教育作用。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一)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美国教育学家、社会学家杰克逊(P.Jackson)1968年在其著作《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的,称之为“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

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学者就开始注意隐性教育的研究和开发。

“隐性教育是指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受到影响的教育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以生动活泼、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在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的一种教育形式。

”[1]换句话说,隐性教育一般是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教育目的是明确的、显性的,但采用的教育手段是隐蔽的。

由于教育意图隐藏在友好、无拘束的氛围中,受教育者感觉不到自己是处于被教育的地位,从而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思想,这样就达到了教育者的预期目的。

作为一种教育方法,隐性教育利用隐蔽的方式巧妙地使教育对象掌握和理解一定的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观念,通过内化,达到自觉地指导、规范自己言行的目的。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社会成员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是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2]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注重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正孩子教育资源,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方式。

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以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者的思想和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教育效果的有效性、教育手段的隐蔽性、教育过程的随意性、教育途径的开放性以及教育主体的自主性等特点

1.教育影响的间接性。

隐性教育是一种间接的、渗透式的教育方法,它是通过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所参与的实践活动来间接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

它不是像显性教育那样对受教育者进行直接的理论灌输,它不直接言明教育的内容、目的,而是隐藏于各种活动及载体中,在活动过程中,摆脱了显性教育注入式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的紧张感,隐性教育能使学生心理放松、情感共鸣,教育内容乐于学生接受。

2.教育效果的有效性。

由于受教育者都有其特有的心理规律,显性的教育方式稍有不当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拒绝接受教育者的观点,从而使显性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起反作用。

而隐性教育则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学生自身的接受而起作用的,相比显性教育的单向灌输或枯燥说教,隐性教育能使受教育者在较为宽松的教育氛围里,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启迪和熏陶,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影响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一活动、接受这一思想,教育的效果往往是显性教育所不能达到的,因此,其教育效果更加稳固,更加持久。

3.教育手段的隐蔽性。

除显性教育资源外,只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有影响的教育资源都可以称为隐性教育资源。

小到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言、大到学校精心设计的建筑景观,他们无不蕴藏着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

[4]隐性教育存在于教学、管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无论是教师的思想、人格,还是演讲、辩论、社团活动等,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它们似乎来无影去无踪,其实教育的目的全隐藏在其中,学生在“无形”的“氛围”熏陶下,潜移默化接受影响,达到以“柔”胜“刚”的目的。

4.教育过程的渗透性。

隐性教育是一种学生在心理上并未察觉的无意识教育。

一方面,由于隐性教育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项活动之中而完成的,因此,它显得隐蔽、间接、非强迫性,学生往往对隐性教育的内容没有排斥,无形之中就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学生之间会有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正如“与善人居,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

”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平等参与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感,唤起大学生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的强烈愿望,使大学生自主地、能动地、自由地、全面地发展。

[5]

5.教育途径的开放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

“单单在儿童上学和回家的路途上,他们受的思想教育就比在学校里呆几个小时所受的教育都强烈鲜明的多”。

[6]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途径具有开放性,即受教育者在不受任何教育因素的控制或者制约下,以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各种因素作为个体的学习内容,有意或无意地通过直接体验或间接观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是一种非封闭式的、无课堂、跨时空的自我学习过程。

6.教育主体的自主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自主性教育。

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看不到居高临下的权威式的训导,这就避免了直接的、明显的外部强加的意图而使大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

由于隐性教育的目的和内容隐藏于各种活动中,教育者没有给受教育者以任何明确的、直接的外部强加意图,使受教育者完全处于一种自愿、自主地选择和参与教育活动的自发状态。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分类

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深层次、宽领域、多视角挖掘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包括物质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制度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精神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网络信息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四种形态的教育资源,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于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物质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物质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是指校园的物质环境,包括学校建筑设计,班级教师设置以及各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设计与布局。

”[7]具体来说,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校园、教室等客观存在的硬环境,建设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不只是一种单纯完成物质功能的活动,更是一种传达信息的文化交流与对话形式,是服务于“人的和谐发展”的通识教育场所,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隐性教育效果。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反映了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兴趣爱好,对学生品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属于一种相对稳定的、静态的隐性教育资源。

二是课堂教学中的课程资源,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不同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各具特色,如人文学科以人文关怀凸显德育的精神性,自然学科通过展现科学的探索过程,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艺术学科则是通过审美体验提升精神境界。

可见,各学科具有丰富的隐性教育资源,要充分利用这些隐性资源。

2、制度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建立健全完善的校规校纪,使学生在制度的约束下,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调互动中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开发利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要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民主化原则,高校是一个具有丰富的自由民主学术气息的环境,各项制度不仅是学校意志的表达,更是学生自主要求的反映。

先进的高校制度要使学生在参与中自觉接受教育。

二是人本原则,高校制度即应体现一个学校的内涵和秩序化,又要体现出恰如其分的人文关怀,人本原则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出发,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协调,形成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本校园制度。

3、精神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大学之大,是大学的精神之大,学问之大,学术之大,学人之大”。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无处不在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高校三风建设是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的必要途径,崇高的师德,浓厚的学风,优良的校风,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环境,校园精神以校训、校史、校歌、校报等形式表现出来,具有感化、教育和启迪学生的作用。

同时,高校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政治氛围、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和安全文明的生活氛围,积极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支持社团发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实践平台。

4、网络信息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时代背景下知识的“多源化”与“多元化”要求我们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有机重组,生发出新型的校园网络文化,使校园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

当前,要尤其重视网络文化的建设,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

要注重校园“红色网站”的建设,还要用好校园贴吧,使学生了解最新思想动态,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实施提供及时有效的依据。

[8]

三、关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路径

高校开发利用校园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认识误区长期存在,内容结构失衡,开发路径循旧,开发环境欠佳,开发手段滞后等。

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利用路径,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其主客体、课程建设、环境和传播平台等方面而展开的。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大学教师是大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践者,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基本、最主要的力量,具体负责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他们对学生的隐性教育起着主导作用。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是加强“隐性教育”的重要方面。

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格和处事两个方面。

通常,学生往往都十分注意教师怎么处理在学生中所发生的各种事情,进而形成自己的行为和处事模式。

所以教师处事的方式会对学生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从教育对象的角度来看,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发挥教育对象的自主作用。

高校德育教育的客体基本是80至90后的大学生,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具有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多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环境的诱发因素等均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全球化意识的深入、各种思想的碰撞及多种价值观的并存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无视学生主体的自主性和精神需要,不能唤起学生主体的内在自觉的思想政治教育[9]。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种活动过程中能充分满足学生主体自主的需要,能让他们在活动中自主地做出反应和自主选择,这有利于学生把活动中所传递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信念和品德,即有利于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信念和品德要求自主地加以内化和外化,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10]。

从课程的角度来看,需要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

“课程问题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总是居于中心的地位。

”[11]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内涵是指:

教育者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一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通过受教育者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使其获得良好品德经验的教育因素。

隐性课程包括正式课程中的隐性德育课程、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学校的各项制度和各种仪式、教师的人格与其教学行为等四个领域。

[12]高校在隐性德育课程的开发应着重开发教师中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学科教学中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

[13]

从环境的角度来看,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视环境建设,其中包括校园物质环境、校园文化环境、以及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14]校园文化环境是无形的课程,体现在校园风气、传统精神、价值体系、教师人格、师生关系、心理影响以及班级的心理环境之中,反映了校园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以及学校成员共同的目标追求、价值体系、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这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

因此,建设具有浓郁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总是或多或少地在对校园环境进行着自己的一种人学的解读或人文的理解。

高校校园物质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可以被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精神,从而起到以境化人的隐性教育的作用。

[15]

从传播平台的角度来看,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

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四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同时,借助于日益普及的网络媒体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以便在人们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做到理论上指导、思想上启迪、情感上交流,全方位渗透,从多渠道、多角度促进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在我们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要用好传统方法又好用好新的传媒手段,不断拓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渠道,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真正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继续发挥其“生命线”的作用,就必须在重视原有显性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拓宽视角,探索新的途径方法。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对的教育形态,在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德育工作者的关注。

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高校德育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崭新课题。

正确理解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多层面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探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途径是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创新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书籍类:

[1]陈万柏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出版,第4页

[2]王学俭:

《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第164页

[3]仓道来:

《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

[4]肖岁利:

《隐性教育资源特点及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功能分析》价值工程

2011年第30卷第28期,第199页

[5]张伟强:

《论高校德育中的隐性教育载体》[J].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7期

[6]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103页

[7]周逸湖、宋泽芳:

《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1994年版,第21页

[8]施诚、黄雪英:

《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2010年第4期,第90页

[9]曾德生:

《复杂性: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趋势》[J].求实,2010第2

期,第83页

[10]李铭.《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2009.

[11]钟启泉.《现代课理论》[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第1页

[12]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13]秦永芳.《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

导刊,2005年第12期

[14]季昌伟: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界定与实践路径创新》[D].《探索》

2009年第6期

[15]程新桂.《论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与

职业,2007第12期,第127页

 

致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的心情万分激动,从论文的选题到写作完成的整个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热情的帮助。

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季昌伟老师。

季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

本论文从选题到体系的安排更是得益于他悉心的指导,在此,谨向季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样感谢在这四年里教过我的所有的老师,正是他们兢兢业业、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才使我能够在这一阶段学有所成。

感谢四年中陪伴在我身边的同学、朋友,感谢他们为我提出的的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有了她们的鼓励和帮助,我才能充实的度过了四年的学习生活。

还要感谢父母对我学业的支持和鼓励,我一定加倍努力,不负他们的所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