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7285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鸡兔同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鸡兔同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鸡兔同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鸡兔同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鸡兔同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鸡兔同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鸡兔同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鸡兔同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鸡兔同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鸡兔同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鸡兔同笼.docx

《鸡兔同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鸡兔同笼.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鸡兔同笼.docx

鸡兔同笼

  “鸡兔同笼”问题的另类教学

  ●施银燕

  困惑与思考

  “不仅要教知识还要教方法”已经成了数学教育界的共识。

但是教什么方法却众说纷纭。

不管什么词,加上一个“法”字就成了数学方法,这是普遍现象。

怎么才能称得上是数学方法?

我认为应该蕴含了对数学理论与本质认识的数学思想,换言之,应有数学思想的灵魂。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对一般的数学方法和“招数”做出区分,对方法也应分出层次:

如果把整个方法体系看作一棵大树的话,那么,有一些方法是根,另一些方法便是枝叶。

小学里,无疑更应该关注有深刻背景的、能广泛迁移的、具有生长性的方法的根。

带着这些认识,我开始了我的“鸡兔同笼”之旅。

  在我国,“鸡兔同笼”问题作为一类有趣又重要的数学问题的代表,大量出现在各种数学书中。

但是进入小学数学教材,近20年里,还是头一次。

  这个内容到底该怎么教?

与针对学有余力的孩子开设的数学乐园的教学又有什么区别?

已有的教学中有哪些值得借鉴?

  我调查了一个班的学生,几乎人人知道“鸡兔同笼”问题,人人在课外学过,甚至一说到“鸡兔同笼”问题都会用上假设这个词,而基本能模仿,套着路子用假设法解题的不到1/4,真正理解的就更少了。

问及我曾经辅导过的参加数学竞赛的学生(现在北大、清华、人大等就读),说到“鸡兔同笼”问题,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列方程来解。

5人中有2人甚至在我的一再提醒下,还是告诉我,忘了怎么用假设法了。

  我自当小学数学老师这么多年一直和数学竞赛打交道,“鸡兔同笼”问题就是假设法对我而言早已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我问我自己:

这方法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吗?

显然不是。

如果说方法是普适性很强的东西,我更愿意把假设法称作是一种术,招数。

  方程尽管是普遍适用的方法,但对没有系统学习代数知识的小学生而言,如何设未知数,如何找相等的数量关系,尤其是如何解这么一个方程都有相当的难度,中学教材也涉及这部分内容,我没必要提前教。

同一内容,可以反复思考,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思考调查后,我给这节课做了这样的定位:

以“鸡兔同笼”问题为载体,教学最原始,而又最能广泛迁移的尝试法。

  没上这节课之前,我对尝试法打心眼里排斥,总觉得这是极没有思维含量,非常原始的一种方法,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行为主义关于动物学习的“试误”说。

动物都会的本能,还用学吗?

在对二者不同本质的探寻中,区别逐渐清晰:

动物的“尝试”没有目标,是盲目的试,而我们要做的是有计划、有顺序的尝试,需要理性地分析和调整,如何基于数学思考进行分析调整是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尝试过程中伴随着不断的猜测,等猜测变成确定的规律之后,就达到了尝试的最高境界——不试。

动物尝试过程中,没有毅力一说,不放弃的唯一理由是外在的刺激——食物的诱惑,我们需要的是自我激励,是勇气坚持。

反复思考之后,我感到,尝试法有其独特的价值。

  课堂实录

  一、提出问题。

  师:

喜欢猜谜吗?

有个问题,它历史悠久,至今已经有1500多年了;它流传广泛,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大人孩子都研究过它;它出自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问题里提到两种常见的动物——

  生:

“鸡兔同笼”!

  师:

知道“鸡兔同笼”的请举手!

  (全班都举起了手。

  师:

大家都知道啊!

既然这样,说说看,你都知道些什么?

  生1:

就是鸡和兔关在一个笼子里,告诉你有多少个头,多少只脚,然后问你有几只鸡,几只兔。

  生2:

我还知道解决这个问题,用假设法。

就是假设全是鸡,然后算算有多少只脚,再和题目中的脚数相减,看看相差多少,然后要用鸡换成兔,就能求出兔的只数。

  师:

有多少同学会他说的这种假设法?

  (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

  二、引导尝试。

  师:

这么多同学都会。

那这节课我们还干什么呢?

这样,我教你们另外一种方法,你们还想学吗?

  (生点头。

  师:

(故作不解地)为什么?

  生1:

我认为只有自己的方法是不够的,学习新的方法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生2:

学习新方法,不但可以完善自己原来的方法,而且可以检验一下原来的是不是对。

  生3:

不同的方法可能有它不同的适用范围!

  师:

说得真好!

我这儿就有一个“鸡兔同笼”问题。

(出示:

鸡兔同笼,有12个头,30条腿。

鸡、兔各有几只?

)我向大家推荐的方法是——(板书)尝试。

什么是尝试呢?

  生:

我认为就是自己想一个数,再到题目里检验一下,看看对不对。

  师:

是的,“尝”在字典里就是“试”的意思,尝试就是(生插话——试试)。

说到尝试,其实同学们一定不陌生,生活中经常会用到。

比如,我给你一串钥匙,让你去开办公室的门,你要不知道是哪把钥匙的话,这时就要——

  生:

一把一把地试。

  师:

一般来说,尝试一次就成功不太可能。

你准备先试什么,再试什么,有一个初步的考虑后,拿出课前发的表格,把尝试的过程写在表里。

  (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

约3~4分钟后,小组交流。

教师深入2~3个小组倾听,偶尔提问。

      三、汇报交流。

  师:

小组讨论非常热烈!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都认可、欣赏的方法推荐给大家?

简单说出推荐理由。

  组1:

(呈现如下表格)

  我们先尝试鸡是1只,兔是11只,这样算,一共有46条腿。

接着,我们又试了鸡是2只,兔是10只,腿就有44条,还是不对;我们再试了鸡是3只,兔是9只,腿就有42条——

  师:

孩子们,我想,你们试的过程,我们大家从表格里都能看得很清楚,我们现在想知道的是,你们为什么要推荐它?

  组1生1:

我们推荐这种方法,是因为它很简单,适合我们全体同学。

  组1生2:

在表格里,大家能很清楚地看到数据是怎么变的:

每次鸡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腿的总数就少2。

这样就能很快找到正确答案。

这就是我们的推荐理由。

谢谢大家!

  (全班学生给予掌声表示欣赏赞同。

台上学生欲拿回作品回座位。

  师:

别着急,同学们还有问题想问你们呢!

  生1:

后来你们再试的时候,为什么你们只试鸡的只数增加的情况却不试鸡的只数减少的情况呢?

  生:

我们是从1只鸡11只兔,(也就是)从头开始试的,鸡最少有1只,当然只能慢慢增加不能减少了!

  生2:

我还有个问题,既然你们看出1只鸡、11只兔有46条腿,腿数远远大于30,为什么你们还要一点点地增加,不一下子把鸡的只数多增加一些呢?

这样不就更简便了?

  师:

施老师发现你的水平很高,已经在很巧妙地介绍另外的方法了。

一会儿我们再来听你说,好吗?

  师:

我们一起再来看这张表。

他们成功地找到结果了,那他们的尝试有什么特点?

  生1:

他们是按每次增加一只鸡,减少一只兔这么个办法来试的。

  生2:

我发现他们的尝试特别有顺序。

  师:

是的,他们把鸡、兔共12个头的情况有序地列举出来,(板书:

有序列举)这么有序地一一列举,有什么好处?

  生:

这样就不会漏掉哪种情况,而且不会有重复。

  师:

是啊,地毯式大搜索会特别保险,保证不会有“漏网之鱼”。

  生:

有序地列举,还容易发现规律。

  师:

哦,还有这个好处:

能发现规律?

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

我发现鸡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腿就减少两条。

  (学生点头认可。

  师:

发现这个规律有什么用?

  生1:

发现这个规律,我们就不用死算了,就可以根据这个规律去找。

每次腿减少两条就行了。

  生2:

我补充:

46条腿比要求的30条腿多了16条,是两个8,所以鸡要增加8只,兔要减少8只。

鸡就是1+8=9只。

  师:

真厉害!

发现了规律,都不用再试了,可以直接跳到正确的结果。

其实这个方法和一开始同学们说的假设法是不是很相似?

(停顿。

)其他组有不同的推荐方案吗?

  组2生1:

我们组的方法和他们差不多,也是先想1只鸡、11只兔,有多少条腿,再一个一个地往下试。

但我们是先从鸡、兔各有一半开始试的。

6只鸡、6只兔共有36条腿,比30只多,我们认为鸡一定比兔子多,这样我们再一个一个地试,最后试到9只鸡3只兔是30条腿。

  组2生2:

我们认为这种方法比较简便。

  组2生3:

我们不像他们组那么麻烦,试了那么多次。

  师:

等一下,你们这个方法确实很简单,我们从表里能看到,只试了4次就找到结果了。

凭什么这么简单?

如果简单是因为碰巧运气好,那我们也没法学,简单的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

  (许多学生跃跃欲试。

  师:

你们的知音还真不少!

看看他们能不能说出你们的心里话?

  生1:

从鸡和兔各占一半开始试,试完之后就能看出到底是哪种动物多了。

  生2:

从鸡、兔各一半开始试,就是36条腿,离正确答案更接近。

  生3:

先假设鸡和兔各占一半,如果算出的腿的条数比30条多,那就增加鸡减少兔,如果算出来的腿数比30条少,那就反过来。

这样就能更快地找到答案。

  生4:

从中间开始试,就可以使尝试的范围缩小两倍。

  生5:

我同意你的观点,但给你纠正个说法:

尝试的范围缩小了一半,不是两倍。

  师:

(板书:

分析调整)从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中我听到了这两个词(指板书),你们的尝试不是没有根据的,而是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后再作调整,才使尝试的过程变得简便。

6只鸡6只兔,是36条腿,有的人只看到36≠30,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而咱们好多同学还能从中分析得到更多的信息:

36不仅不等于30,36>30,腿多了,说明(生:

兔子多了),兔子多了,当然要减少兔子增加鸡,所以我只会往鸡增加这个方向再去尝试,大大缩小了尝试的范围。

通过思考分析之后作出调整,就能更快地成功!

  师:

我记得刚才有个同学还有个好方法要介绍,是吗?

请——!

  生:

我是从1只鸡11只兔开始试的,但我是跳着试的,所以也很快找到了结果。

  师:

(故意地)你一下子从1只鸡跳到了5只鸡,你就不怕把正确答案给跳过了?

  生:

我是看到腿多了很多,估计鸡要增加不少,所以说我跳着试是有根据的!

  师:

我喜欢这样有根据的跳跃!

  生:

(激动地)我给她补充:

就算发现跳过了,也没关系!

再回头试,那样就不用再把鸡的(只数),往大里试了,范围也缩小了很多!

  (老师点头赞许。

  生:

我们是从11只鸡、1只兔开始试的,这样算总共有26条腿,离结果30很接近,所以这种方法更简便。

  生:

我第一步就试了8只鸡4只兔,有32条腿,第二步就成功了。

因为我通过分析条件,12个头才30条腿,平均一只动物不到3条腿,我就知道鸡的只数一定比较多!

  师:

大家的方法各不相同。

但这些不同的方法中,却有着相同的地方!

  生:

都是对问题、对尝试的结果进行分析,然后再作调整的。

  师:

真善于总结!

     师:

刚才小组交流的时候,我看到这样一幅作品:

  那个小组没推荐它。

  (学生小声议论:

没做完呢!

太乱了,没顺序!

算错了!

  师:

是的,试了几次,还没找到结果。

可以说,这几次尝试都失败了。

那么,这几次失败的尝试是不是毫无意义,和没试一样呢?

  (一些学生附和:

“是。

”另有几个学生十分激动:

“不是。

”随后举起了手。

  生:

这几次尝试尽管失败了,但可以让人们知道,已经有三种想法被排除了!

所以不能说这些尝试是没有意义的。

  师:

认识真深刻!

你的话让我想到了一位科学家——爱迪生。

爱迪生在发明灯泡时,他试着用了一千多种材料做灯丝,助手灰心地说:

“你已经失败了一千多次了,成功很渺茫,我看你还是放弃吧!

”爱迪生却说:

“我不这么认为!

我认为我成功了!

我成功地发现这一千多种材料是不能做灯丝的!

”最后爱迪生在6000多次失败之后,终于成功找到了做灯丝的材料。

同学们,这位同学如果继续试下去,能成功吗?

  生1:

能!

  生2:

不能!

大家看,首先,他的尝试很没顺序,一会儿把鸡减少,一会儿又把鸡增加,试来试去,那就很容易把正确的给漏掉了!

大家再看,他这里还算错了!

8只鸡4只兔,不是40条腿!

所以我觉得他如果不思考,不调整自己的想法,是不可能成功的!

  师:

谢谢你,这么认真地对待别人的失败!

你的话让我们的分析变得深入!

(对作品的主人)孩子,通过刚才的讨论,你现在有什么想法?

  生(有一丝窘迫,小声但又很坚定地):

我的尝试也是有顺序的,我先是试着减少鸡增加兔子,但是我发现腿更多了,所以我就朝反方向去试,增加鸡减少兔,但是这次我算错了,算到腿仍然变多了。

我就没再试下去。

再有点时间一定能发现自己的错误的!

  师:

你特别会反思!

(带头鼓掌)一次没完成的尝试,带给大家这么多的收获,真好!

  四、巩固应用。

  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尝试这一方法一定有了新的认识,带着这些认识,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问题:

  今年妈妈28岁,乐乐4岁。

几年后,妈妈的年龄是乐乐的4倍?

什么时候妈妈的年龄是乐乐的9倍?

  师:

这两个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试?

把你们尝试的过程写在背面!

  (学生独立尝试。

一会儿,一些学生兴奋地想说答案。

“解决了第一问的,可以想想第二问!

”老师示意暂缓,并与个别学生小声交谈。

数分钟之后——)

  师:

找到结果了?

第一问的答案是多少?

  生:

4年!

  师:

多少人通过自己的尝试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

  (约2/3的学生举起了手。

  师:

同样的结果,尝试的方法可能是不同的,好方法让我们大家来分享!

谁愿意先说?

  生1:

我是这么试的!

1年后,妈妈29岁,乐乐5岁,不是4倍;2年后,妈妈30岁,乐乐6岁,是5倍,还不行……直到4年后,妈妈32岁,乐乐8岁,正好妈妈的年龄是乐乐的4倍。

  生2:

我只尝试了2次!

大家看,我只试了2年后,4年后,我是这么想的——

  师:

(打断)同学们,猜一猜他把1年后、3年后这些情况直接给排除了,是什么依据?

  (数秒之后。

  生:

我知道了,因为最后要求妈妈的年龄是乐乐的4倍,那么妈妈的年龄一定是双数,所以只能两年两年地加!

  师:

怎么样?

欣赏这个方法吗?

  生:

欣赏!

他通过思考,排除了一些情况,使尝试更简便了!

  师:

第二问呢?

  生1:

我试了好多次,还是试不出来!

  (几个学生小声地呼应:

“不可能!

”)

  生2:

(激动地)我找到答案了,应该是1年前!

一开始我也是往后试,但是我发现了一个规律,越往后,妈妈年龄是乐乐年龄的倍数越来越小,所以我就猜想妈妈年龄是乐乐的9倍应该是以前的事,我往前倒推,果然1年前妈妈27岁,乐乐3岁,正好是9倍!

  (学生给予热烈的掌声。

  师:

掌声因何响起?

  生:

我很佩服他!

他在尝试的过程中像爱迪生那样,面对失败进行思考,发现规律,就找到了尝试的方向!

  五、回顾总结。

  师:

对尝试这一方法,现在你怎么看?

  生1:

我认为,并不是任何问题都有现成的方法能解决,许多时候需要我们去尝试。

  师:

同意!

面对新问题,尝试法更有用武之地。

  生2:

学数学,只有不停地去尝试,你才能取得成功!

生活中也是这样!

  生3:

遇上一个问题,无从下手的时候,不见得非要想一个高明的方法,用这种有点原始的尝试法,一点点地去试,也能找到答案!

  生4:

以前我觉得“鸡兔同笼”这个问题很难,用假设法步骤很多,我老要忘掉。

但用尝试法,我觉得就很简单!

  生5:

尝试不是傻试,也要动脑子分析,思考得越多,排除的就越多!

  师:

是啊,尝试的学问还真不少!

尝试,首先需要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样,勇敢地去试;尝试过程必然伴随着失败,面对失败,不仅需要像爱迪生试灯丝时的那份坚持,更需要对尝试的结果进行不断地分析、调整,才能更快地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