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军心理防护主要做法讲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9309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军心理防护主要做法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外军心理防护主要做法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外军心理防护主要做法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外军心理防护主要做法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外军心理防护主要做法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外军心理防护主要做法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外军心理防护主要做法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外军心理防护主要做法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外军心理防护主要做法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外军心理防护主要做法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外军心理防护主要做法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外军心理防护主要做法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外军心理防护主要做法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外军心理防护主要做法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外军心理防护主要做法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外军心理防护主要做法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军心理防护主要做法讲义.docx

《外军心理防护主要做法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军心理防护主要做法讲义.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军心理防护主要做法讲义.docx

外军心理防护主要做法讲义

外军心理防护的主要做法

古往今来,战争行动和非战争军事行动都是以人为核心因素的综合实力的较量,而心理因素则在人的因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所以很多国家都非常注重心理因素在现代战争中的影响作用。

信息化条件下非接触作战、非对称作战、非线性作战等新型作战样式的出现和高精尖武器的巨大杀伤力、威慑力给官兵带来了更强大的心理压力,心理防护是各国军队面临的共同问题。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各国军队采取的心理防护做法也不尽相同。

研究他们的一些经验做法,可以找出一些共性的内容,对我军心理防护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

本课题不可能对所有外军都一一进行研究,只能选取有代表性的军事强国和与我国接壤的有较强军力的邻国军队进行研究,因此选取了美军、俄军、以色列、印度和日本五国军队为重点研究对象。

1.1外军心理防护的主要做法

1.1.1美军心理防护的主要做法

1.1.1.1注重精神教育,固牢防护根本

美军认为精神因素是一线人员心理防护的关键,对精神教育日益重视。

1993年,美陆军《作战纲要》提出,在未来空前激烈的艰苦作战中,精神因素“比战斗中的其他任何因素都重要”。

美军通过精神教育向官兵灌输“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观念,要求官兵誓死“支持和保卫美国宪法,使之不受国外任何势力的破坏”。

西点军校把“责任、荣誉、国家”定为校训,要求官兵诚实、勇敢、忠诚,努力为国家服务,做一个合格的军人。

每年六月的毕业典礼上,西点军校校长要把写着校训的校徽颁发给每一位毕业学员,以此来激励士气。

另外,根据大多数官兵信仰宗教的实际,美军推行随军牧师制度,设立各级随军牧师组织,加强对官兵的思想控制。

目前,美军共有随军牧师3000余人,平均每700人配有一名牧师。

任务来临时,随军牧师利用特殊身份,以“上帝”的名义对官兵进行精神号召,进一步激发军人的求战心理。

牧师通过坚定官兵的信仰,破除思想障碍,给予官兵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是无穷的也是非常神圣的,这对军人心理防护起着积极的作用。

1.1.1.2加强心理训练,打牢防护基础

美军非常重视通过高强度的训练,提高官兵心理防护能力。

实验也表明,相同的危险刺激重复两到三次,可以使官兵大幅度地减轻恐慌心理。

事实上,美军为提高官兵对残酷军事场景的心理适应能力,把心理防护训练摆到了与战术训练几乎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新兵入伍之初,美军就要对他们进行长达9个星期的“地狱”式训练。

陆军规定新兵每周训练6天半,在强化新兵体能训练的同时,通过压力管理对士兵进行心理上的强化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新兵不准看报,不准看电视,不准听广播,不准上网,违者将给子纪律处分。

另外,美军著名的“兽营”训练设有野外生存、毒气体验、人格污辱等心理训练课目,目的是锻炼官兵在遭到生化武器袭击、被敌军俘虏后受到折磨时以及在“寒不得衣、饥不得食、渴不得水、危不得援”等恶劣情况下的心理承受能力。

通过训练,官兵逐步学会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强化了官兵心理素质,建立起巩固的心理防线。

1.1.1.3强化科学操作,注重防护效果

美军认为,心理防护是一个科学性极强的操作过程,心理工作者必须掌握相应的心理学理论和防护技能。

目前美军战场救治普遍遵循靠近(Proximity)、即时(Immediacy),期待(Expectancy)三原则,简称PIE原则。

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美军把这些原则细化为具体的心理防护手段:

一是团体辅导技术。

个体经历过强烈的刺激后,对事物的认知模式可能会发生改变,这时可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心理辅导技术,使个体在与团体交流中消除不良心理症状,重塑合理的认知模式。

二是心理干预技术。

心理干预是针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个体及时给予有效的心理援助,使之摆脱困境,提高他们面对危机的信心和勇气,建立起积极的应对策略。

比如,针对大约17%的驻伊士兵出现的以焦虑心理为主的应激反应,美军提出命名为“冷冻”的心理防护计划。

一方面规定所有从伊拉克前线准备回国的美军士兵必须接受医生和心理专家对其进行强制性的过滤检查。

出现应激反应的士兵回国后,仍须留在国内军事基地2—3个星期,用来适应非军事化的环境。

期间他们将接受身体、心理方面的康复训练,参加“夫妻团聚课程”的家庭培训,可以通过热线电话和家人联系,以降低焦虑心理。

三是心理调控技术。

即通过一定程式的练习,使副交感神经系统机能重新得到加强,从而使自己躯体上及精神上获得放松。

心理调控的技术主要有:

呼吸调节法、暗示法和脱敏法等。

经过不断的调控练习,积极的情绪就会逐渐代替消极的情绪,达到心理防护的目的。

四是“虚拟现实”治疗技术。

即让患者进入一个计算机虚拟出的军事行动场景,逐步改善其心理控制能力。

这是近年来美军采取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在治疗因经历“911”恐怖袭击而出现精神问题的患者中首次使用,后来在治疗驻伊美军过度紧张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1.1.2俄军心理防护的主要做法

1995年,俄军颁布实施的《俄联邦武装力量教育工作机关条例》和《关于完善俄联邦武装力量教育工作体制的条令》中规定,心理工作是俄军教育工作机关的主要工作之一,“主要致力于研究军人和军人集体的心理特点,创造健康的精神心理环境,抵制消极现象对官兵行为的影响,消除心理负荷”。

同时,要求在工作中应采取综合方法,吸收指挥员、医生、法律工作者和其他专家参加心理工作,保持部队官兵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加强部队纪律和秩序建设,减轻军人集体社会紧张情绪感,以有利于俄罗斯武装力量的长期建设和发展。

俄国防部长谢尔盖·伊万诺夫在2003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

“不能低估一定政治力量的主要活动会破坏军队的威信,影响社会及部队对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领导政策的信任。

目前国家议会选举对部队施加影响的斗争将变得更加激烈。

这样的事实,使我更加坚信:

必须采取最有实效的措施加强部队的精神心理保障工作,强化部队的纪律和秩序,减轻军人集体紧张的社会气氛。

俄军心理工作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情况宣传工作、社会法制文化工作、开展精神心理对抗和承担社会心理保障等项任务。

情况宣传工作平时主要是进行内外形势、国家安全政策、爱国主义、军队传统和军人荣誉感的教育,培养军人的自豪感、集体荣誉感和军人精神以及无条件服从指挥员的军人职业道德。

教育军人尊重法律、法令,遵守纪律,勤勉服役,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忍耐力。

进行宗教民族政策教育,研究分析军人的民族心理特点等。

在战争情况下,心理工作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不仅要宣传军政形势、战争发生的原因、战争性质,还要根据战时军队的任务塑造军人形象。

社会法制文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与政权机关、司法机关协作,解决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及其家庭的社会法律问题,为军人提供法律心理支持。

此项心理工作负责向军人宣传法律知识和提供法律咨询,培养军人执行法律法规的责任意识,加强组织纪律性。

组织对军人及其家属进行法制教育和文化教育,培养军人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能力。

培养军人举止文明,遵守社会公德和人际交往准则,保持军人健康的社会心理与社会适应性。

开展精神心理对抗主要包括分析国内外社会心理和种族心理形势,搜集、分析对俄存在潜在战争危险的国家实施精神心理影响的资料;预测敌方精神心理战的特点及后果,破坏和削弱敌方在战略范围内实施精神心理影响的效果,抵制敌方对俄方军民实施经常性意识形态影响,消除敌方对俄军人的意识和精神心理影响的消极后果;为实现心理对抗做好人力、物力、财力的准备;对敌开展精神心理战,涣散敌人的士气;研究实施新的精神心理对抗方式和开展精神心理对抗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为国家机关、军事指挥机关战略心理战决策提供依据。

承担社会心理保障的内容包括研究军人和军人集体的社会心理特点,预测军人集体的社会心理状况和军人行为;研究制定控制军人社会心理过程的措施,加强军队组织纪律性,维护正常军队工作秩序,保持部队战斗力和战备水平;对军纪情况进行社会分析,弄清事故和军人犯罪的心理因素,制定心理预防措施;掌握军人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过程的规律,制定合理的社会心理保障措施以及分析心理教育过程和完善心理教育措施。

俄国防部公布的《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发展的紧迫任务》的构想文件,将“完善军人教育和精神心理保障体制”列为新阶段俄罗斯武装力量发展建设的九大方向之一,并将“散布假情报的特种战役地位提高”和“精神因素作用急剧提高”列为未来军事艺术十大发展趋势中的两大趋势。

由此可见,俄军把心理防护工作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俄军精神心理保障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2.1从指导思想上将精神心理保障作为总体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

俄军认为,稳定军队及其成员的心理状态,使之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冲突时)都能经受住各种严峻的考验,是抗击敌对势力信息心理打击的一个重要前提。

针对西方把信息心理攻击作为信息战主要手段的情况,俄在国家安全构想、新版军事学说和最近的国防部文件中,都把精神心理保障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表明其已列入了军队的总体战略。

战争的实践也表明,俄军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因为政治目标不明确,心理战攻势很弱,部队士气不高,影响了战争的进程。

第二次车臣战争以及近几年国内反恐和国外的维和行动中,俄军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特别注意动员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舆论,揭露非法武装的罪行,明确把车臣战争的性质定为“反恐怖反暴乱斗争”,坚决批驳西方社会关于俄罗斯在车臣破坏人权的指责,使国内形成一致支持在车臣进行反恐战争的有利气氛,在国际上也获得了不少同情。

在俄军内部则开展深入细致的战争性质教育,向参战人员介绍此次战争的背景、性质和重要意义,激发官兵的爱国心和责任感,推动了反恐作战的进程。

1.1.2.2从组织上建立和优化军人精神心理保障体制

经过近十年的改革,俄军建立的精神心理保障系统已日趋完善。

该系统在原先各级教育工作机关的基础上吸收各军团、兵团和部队军事主官参加,建立起了常设的精神心理保障机构,同时,各军兵种编有专业化的心理战中心或分队。

比如,针对新兵的教育问题,俄军建立有由心理学工作者和心理医生组成的新兵社会心理研究小组和职业心理治疗小组,研究新兵的心理诊断和检查结果,对新兵做出心理鉴定,并对患有恐惧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和心理诊断结果不良的新兵进行进一步的心理诊治;针对部队官兵中的日常心理问题,在兵团和部队中设有心理内科,为军人提供心理疾病的咨询和治疗服务。

再比如,第二次车臣战争开始后,参战部队中建有4个常设心理战中心,7个野战中心以及220多个心理健康工作小组。

为了保障车臣参战部队的心理稳定,缓解其精神压力,这些心理战中心和小组在参战部队中开设精神心理辅导,帮助参战官兵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激发他们的战斗意志和参战热情。

为了向参战部队提供更加专业的精神心理保障,还建立了由心理工作者和心理医生组成的编外动员小组,为所有作战地域的军人提供心理咨询。

对存在某种心理障碍的官兵,单独组建强化心理教育的跟踪和观察小组,有针对性地为之制定心理校正和康复治疗方案,并附之以特殊的锻炼。

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在2003年10月2日国防部召开的军方高级领导干部会上的讲话要求进一步“完善军人教育和精神心理保障体制。

在武装力量、其他军队、队伍和机构中建立统一的军人教育体制,加强对军队的社会学研究,从组织上优化和加强军人教育工作机构和精神心理保障体制”。

可见,制度完善与否是决定工作成效高低的关键性因素。

1.1.2.3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官兵遇到的心理问题

俄军认为,在现代战争中,决定战争胜负的,除了军力的对比,政治上的得道和失道外,参战双方军人的精神心理素质、对敌心理攻击水平、部队的心理保障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为此,俄军强调要加强心理学工作,使之成为部队管理的主要辅助手段。

他们首先根据官兵智力、文化程度、性格等特点,采取个别谈心、集体交流等方式,平时注意了解和掌握官兵的思想和情绪变化,及时化解矛盾,解除思想负担,预防事故发生,同时,在作战和训练中实施全程心理保障,保持部队旺盛的士气。

车臣战争期间,俄参战部队坚持:

每天进行作战通报(一昼夜两次,每次15分钟);每周进行一次思想教育;每周出版通报表扬作战有功人员的战报和快报;每天组织收听无线电新闻广播;按时向参战部队发放报纸;让具有作战经验的人员介绍经验;由宣传员随时向部分队进行宣传鼓动。

1.1.2.4加强战时(冲突时)精神心理保障工作

第二次车臣战争开始后的1999年8月26日,俄公布过一项“关于在达吉斯坦共和国执行维护法制和社会安全任务的军人和内务机关工作人员的额外保障和补偿”的联邦政府令。

该命令使得参加维护北高加索法制和社会秩序的所有军人都能享受到联邦政府给予的额外保障和补偿。

保障和补偿金额达到每天每人810至950卢布,而且实际参加作战行动的时间计入工龄,一个月按三个月计算。

对于作战负伤的军人,国家也通过一系列措施给予本人及其家庭必要的物质补偿。

在俄军到达吉斯坦的初期,组织了官兵与当地行政长官和地方代表的座谈,了解当地的社情民意,征求对参战部队必需的社会帮助和生活保障。

几年的北高加索作战中,普京总统本人不止一次地深入一线部队慰问参战官兵,向伤残官兵赠送残疾人专用轿车。

一些参战部队还组织“每天写信一小时”活动,借以沟通反恐部队与社会、家庭的联系。

事实表明,所有这些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稳定参战军人的心理状态,提高他们的士气起到了重要作用。

1.1.2.5重视培养心理工作军官,发挥其在军队建设中的作用

1997年以前,俄军的心理工作军官大多从地方院校特招。

吸收地方高校的毕业生担任社会人文和心理工作专业军官,是新形势下俄军教育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当前俄军补充军官的重要渠道之一。

特别是苏联解体后,部队存在大量的精神心理问题,俄军急需大批懂得心理学专业的军官,而俄军相关专业培训能力有限或专业设置不全,从地方高校征召心理学专业军官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缺口。

实践也证明了地方院校的生源广泛,培养费用低,心理工作者思维灵活,社会适应性强。

但是地方院校特招的心理学工作者缺点也很突出,普遍缺乏部队生活基础,军事素养不高,综合素质不完全适应部队的要求。

因此,俄罗斯武装力量开始转变培养方式,逐渐减少地方培养的心理学专业军官,改为部队院校直接培养。

俄国防部决定从2002年秋季新学年起,在陆军新西伯利亚军事学院、空军沃罗涅日军事航空工程学院等12所军事院校开设“心理教育学”专业课程,扩大招收和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

军事院校正在成为俄军心理工作军官培养的主渠道。

除院校教育外,俄军也注意在部队生活实践中培养心理工作干部。

俄军认为,加深对部队生活的了解,切合实际地做好官兵心理工作是心理工作军官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心理工作军官通常要深入到军事训练、教育管理、家庭生活、干部任命、新兵分配、作战值班、战时保障等各项工作任务中,与指挥员一道对官兵进行心理训练,提高官兵的心理稳定性,使之能迅速由平时状态调整到战时状态。

同时,配合教育工作者对军人进行法纪法制心理教育。

据统计,部队生长的心理工作军官每年可为3.5万名军人进行心理调节,诊治心理疾病。

根据俄军建设的实际需要,1997年前,俄军规定:

在75人以上的团级机关增设专职心理工作人员。

从1998年起,俄军不仅为团级指挥员增配了心理工作助理,而且在25人以上的连级分队也增设了心理工作军官。

统计表明,从1997年底到1999年,俄军在编的心理工作军官从1500人增至2300人左右。

加上编外从事军队心理工作的人员,俄军目前已有心理工作者3000~3500人。

车臣战争中,俄军曾超配编外心理学专家小组奔赴作战前线。

为发挥心理工作军官在部队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俄军将其纳入武装力量总体建设中,无论平时还是战时,在工作准备上、在编制体制上和开展工作方式方法上,注意紧密结合部队建设的实际,充分发挥心理工作军官的作用。

首先,俄军强调心理工作先行。

在部队执行任务期间,心理工作军官通常做好先期准备工作。

一是学习运用精神心理保障配合作战和训练的方法;二是详细分析官兵和其家庭成员的精神状况,以及暴露出来的一些社会问题,并拟订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措施;三是通过个别谈心了解官兵个人的具体情况,得出带有普遍性的心理调查结果;四是对新兵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其履历材料;五是严格按照“自愿”原则挑选士兵,要求每名士兵写保证书、决心书。

通过以上工作,为官兵建立心理档案,增强精神心理保障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分层次合理配置心理工作军官。

心理工作是俄军政治性工作中的基础工作。

认真使用好心理工作军官,对从机制上保证其作用的发挥十分重要。

一是由在编心理学专家负责全部心理保障工作,重点集中在班排和战斗分队。

二是建立编外心理咨询所、康复所,由经验丰富的军官总结经验,帮助官兵掌握自我心理调解和相互间的心理疏导。

三是组成编外机动小组,由心理学专家、精神病医生、神经科专家构成,对所有官兵进行心理诊治,提供心理恢复方面的专业咨询。

最后,心理工作军官为每个编入强化心理教育跟踪和动态观察小组的成员制订心理矫正和恢复计划,并布置专门的作业和训练。

再次,随机提供心理支持。

俄军心理工作强调,在理论上,要增强战争形势对军人意识、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及特点研究。

在实际工作中,强化艰苦环境下的战斗训练或完成作战任务的心理训练,实施以提高军人精神心理稳定性、降低战斗中的心因性失误操作、保护军人战斗积极性的预防性措施;对战斗中受到心理创伤的军人随机进行心理诊断和心理矫正,给予有效的心理帮助,使其心理尽快恢复常态,重返战斗行列;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克服战争后遗症对全体军人心理造成的消极影响,培养军人随时准备打仗的心理准备;培养军人在掌握武器、掌握军事技术,面对民族分裂势力应该与谁打仗、对谁开枪以及其他各项职责中所需要的心理素质。

1.1.3以军心理防护的主要做法

以色列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8年,由拥有二千多年流散历史的犹太人在众多阿拉伯国家之中建立的。

建国后,以色列一直与阿拉伯国家尤其是巴勒斯坦处于战争状态之中,在与阿拉伯国家进行的四次中东战争中,以军在人数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均获得胜利。

探究获胜的原因,堪称世界一流的人员素质和武器装备固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以军十分强调激发战斗精神是军队在作战中实现“以少胜多、以劣胜优”的重要途径,认为昂扬的战斗精神是其“秘密武器”,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

以军心理防护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3.1注重集体价值观的确立

犹太民族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历史上几经大迁徙、大流散,惨遭奴役、驱逐和杀戮。

因此以色列人把保卫国家看成是关系自身生死存亡的大事,“战败即亡国”的意识根深蒂固。

正是这种因游离之苦而产生的爱国之情深入人心,才形成了以色列人团结协作、步调一致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以军认为,这种价值观是战斗精神的决定性因素,包括:

坚韧性、集体意识、责任、信任、个人经验、专业精神、纪律、同志的友谊及任务感等。

其中,集体意识作为以军的核心价值观已经深深植入其作战原则。

在军队中,以色列把这种整个国家的意识转化为军人集体的价值观,使官兵自觉养成一种集体意识和归属意识。

以军认为,战斗精神是指团队成员完成团队被赋予的任务时的积极性和持续性,是集体意识的一种表现,也是个体品质的外在反映。

集体意识是指为保持己方战斗意志,履行对集体和任务的承诺,按特定方式组合而成的聚合力。

而且,集体意识不仅能够强化团队士气,还是“战斗中阻止精神崩溃的有效方法和英勇行为的‘助推器”’。

戈兰高地的犹太人“赎罪日战斗”充分证明:

相互熟悉共同训练的坦克乘员要比训练良好但是没有在一起受训的坦克乘员出现“精神疾病”的人数少得多。

1.1.3.2注重团队凝聚力的锻造

以军自组建以来,就以高昂的战斗精神和战斗效力著称,这主要是缘于其一贯的专业精神及其日常训练所形成并保持下来的凝聚力。

在新兵训练期间,以军就制定出相当全面的教育计划,尤其重视对团队历史的学习。

这些计划一般还包括参观文化遗址、古战场、博物馆、战史馆、部队荣誉室和烈士纪念碑等。

新兵训练通常以长途行军或急行军而告终,并在传统的结束仪式上颁发各师相互区别的制服和贝雷帽,既强化了团队凝聚力又营造了竞争的氛围,提高了整个军队履行任务的标准。

服役期间,特别强调增强官兵之间、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即使没有形成手足之情也保持着超乎寻常的友谊。

以军的军营被称为“有机组织”,因为它以长期不变的人员和固定的角色为特征,正是这种长期形成的凝聚力使其在战争动员时就像一个“有机组织”恢复工作一样快速而有序。

当前,战争的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战争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相互沟通对形成团队凝聚力就显得更加重要。

这种团队凝聚力在战斗中会创造持续饱满的战斗精神,因为每个战士的基本目的就是不让集体中的其他人倒下。

《勇士》的作者J.G.格雷说,“士兵们有时甘愿牺牲或多或少并非为了什么抽象的荣誉,而是他们认识到如果他们逃离当时的位置,就可能将同伴暴露于更加危险的境地。

因此,这种对集体的忠诚才是凝聚力的本质。

1.1.3.3注重军官感召力的提升

以军将作战视为“建立在集体行动、合作和互相支持基础上的社会行为”,并认为具备专业水平和领导才能的军官,在逆境中所展示的勇敢精神和个人品质将大大缓解战士的紧张情绪,激发集体士气。

在战场上,各级军官奉行的口号是“跟我上”,而不是“给我冲”。

据统计,历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军官阵亡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士兵。

1981年5月,以军行为科学部对1200多名以军士兵进行的一项战备能力调查也显示,士兵对军官的信任直接作用于战斗精神和士气的激发。

这种信任主要依赖于“军官的专业能力、作为信源的可信度和对下属的关注程度”,其核心是军官个人的感召力。

因此,以军要求连长应具备一些特殊品质和才能,比如“面对面实施领导的能力、正直的品质、以及营造军官与士兵间互相信任氛围的能力,并逐渐培养士兵对武器和战斗系统的信赖”等。

以军认为,各级军官必须具备的另一个重要能力是为部属提供必要的战场信息。

在实战中,对战场态势及必要信息的了解可大大降低未知因素所造成的紧张和恐惧。

研究表明,对预期对手的战场情况进行必要的通报,不仅可以增强士兵的自信心,而且有助于激发战斗精神,通过加强协作,可以使敌人总是遇到“已经做好充分准备的战斗集体”。

反之,相互隔绝和孤独将会削弱团队的整体合力。

在受到强大的攻击时,如果指挥官没有预先通报必要的信息,整个作战单位有可能陷入崩溃。

对参加黎巴嫩战争的以色列退伍军人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

孤独(如缺乏紧密团结和互相协作)是战场上士兵战斗中压力反应的明显特征,而且具有该性格的指挥官支持率也最低。

以军强调关心部属是军官必须具备的能力,因为军官是远离前线的高层机构与执行任务的部属之间的关键性纽带。

指挥官必须确信所赋予的任务不会无谓地危及到部属的生命,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完成。

这些都要求指挥官要经常让部属了解到对他们身体和心理上真诚的关切。

当指挥官给予部属足够的关心时,通常不需要管理和监督,部属就会更认真地执行任务。

同时,指挥官必须努力在平时共同的训练中得到士兵的信任,才能确保在实战中,与士兵并肩作战时使自己的决策与士兵的行为更加一致。

1.1.3.4注重官兵自主性的发挥

确保士兵在军事行动中的自主性,对保持高昂的战斗精神也是至关重要的。

特别是在复杂的地形或城市中,需同时应付恐怖分子与平民时更是如此。

军事分析家认为,“心理上严格地限制士兵自主权而导致任务失败,会使士兵失去他们对工作的自豪感。

”因此,以军一贯强调通过强大的指挥系统支援下属并使其获得最大的战斗空间。

在应付常规军队或常规战术方面作战准则已经足够清晰和灵活,但在城市的街区或密集的居住区进行作战,或与安全相关的行动时,这种准则就不好把握了。

这种情况致使以色列从第一版的作战准则开始就一直不断地修改,即使如此,还是限制了以军既定任务的完成。

以军官兵的专业精神和进取精神,有效防止了这些限制甚至过于灵活的作战准则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位预备役步兵连连长被问及,在面对城市人口密集地区作战行动过程中,是否受到过于灵活的作战准则影响时说: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专业的战士,我能够从专业人员的角度出发行事。

我没有其他需要顾虑的事情……如果你受到过训练并且具备常识,你就能够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