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笔记一.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1635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复习笔记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笔记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笔记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笔记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笔记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笔记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笔记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笔记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笔记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笔记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笔记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笔记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笔记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复习笔记一.docx

《中国古代史复习笔记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复习笔记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复习笔记一.docx

中国古代史复习笔记一

《中国古代史》

考点1:

西周的分封制

1、含义:

指封邦建国,是西周分封诸候的一种政治制度。

2、核心内容:

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称为“授民授疆土”。

3、目的:

拱卫周王室,巩固西周政权的统治。

4、分封的对象:

同姓王族(分封主体)、异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后裔;

5、主要诸侯国:

鲁、燕、晋、卫、齐(功臣封地)、宋(先代贵族后裔封地)等。

6、受封者享受什么权利和承担什么义务?

受封诸侯的权利:

受封土地和百姓、世袭统治权(设置官吏、建立武装、征收赋役。

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进行再分封。

受封诸侯的义务:

服从周王命令、镇守边疆、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7、如何评价分封制?

①积极影响:

在统治前期,形成了拱卫周王室的政治格局,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有利于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密切了同周边民族的关系,推动西周的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

②消极影响:

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造成了周朝后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

8、分封制的基础:

宗法制(即是依据血缘关系亲疏来确定权位和财产继承权的制度。

※宗法制的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的特点:

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的异同点有哪些?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在国家统一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

地方权利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

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于中央。

历史影响

西周分封制实行初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周王室统治。

但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共同点

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③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

①神权与王权的相结合。

(如重视“祭祀活动”)

②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等级森严。

(如“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如:

“分封制”)

 

考点2:

商鞅变法

1.历史背景(改革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的使用,封建经济兴起。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确立封建制度,发展封建经济,纷纷改革变法。

②(直接原因)各国争霸的现实压力,落后的秦国要变法图强。

2.目的改革内政,富国强兵3.时间公元前356年。

4.特征战国时期最彻底、影响最大的改革

5.内容①经济方面(富国):

a奖励生产(符合秦国百姓的利益要求)b承认土地私有(维护地主阶级利益;体现出改革的性质是封建地主阶级改革;)c统一度量衡

②军事方面(强兵):

奖励军功(符合秦国百姓的利益要求)(打击秦国旧贵族,受到阻力最大。

③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a编制户口,加强刑罚b推行县制(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

6.作用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实现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

7.性质封建地主阶级改革。

【认识启示】商鞅变法的启示:

答:

①符合潮流和国情的改革是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制定符合国情的政策。

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应克服阻力,坚持不懈。

③商鞅勇于创新、开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考点3秦统一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1.秦的统一⑴原因:

①战国以来,随着各国间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政治上的分裂状态阻碍了社会发展,统一成为大势所趋②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③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④秦王嬴政的个人才能

⑵人物:

秦王嬴政⑶时间:

公元前221年⑷都城:

咸阳

⑸结果: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⑹影响:

①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②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征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地位至高无上。

②中央政府设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

③地方废分封制,建立郡县制,设立郡县二级行政机构;各级官员由朝廷直接任免。

(2)经济上:

①统一车辆形制。

车同轨;②统一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成为中国两千多年货币的基本形制)。

③统一度、量、衡。

(3)文化上:

统一文字,书同文。

(把小篆作为全国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

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4)思想上: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

(消极影响:

这一措施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的文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秦朝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答:

积极:

①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消极:

①中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

(例如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②为维护君主专制,加强思想控制,往往会摧残文化。

(如“焚书坑儒”)

归纳秦始皇的两大功绩。

答:

(1)完成统一:

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2)制度创新:

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统治的基本体制,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3、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有利于国家的政治稳定;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加强军事的力量;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巩固民族的团结。

考点4汉武帝大一统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1.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

1.背景:

(1)思想方面:

到汉武帝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仍旧活跃,思想领域的不统一不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2)政治方面:

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

2.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

3.措施:

(1)政治上:

①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②强化监察制度,中央设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

(2)思想: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确立为封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3)教育上:

在长安设立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3)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巩固西北边郡。

(4)民族关系:

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和西域各国的联系。

4.意义:

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如何认识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评价汉武帝。

答: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在位期间,实行许多重大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中央集权空前强大,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他统治时期,西汉国力最为强盛。

他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如何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

思想上的统一适应了当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

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影响中国2000多年。

但是,儒家被独尊的局面,禁锢了人们的头脑,这实际上是文化专制主义的一种表现。

 

考点5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1.张骞出使西域:

(1)西域的定义:

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经过:

①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a.时间:

公元前138年。

b.目的:

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②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a.时间:

公元前119年。

b.目的:

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

③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推动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张骞的精神:

不畏艰险、勇于开拓、不辱使命、英勇顽强的精神。

2、西域都护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意义: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丝绸之路:

(1)形成时期:

汉朝(张骞出使西域以后)

(2)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3)作用:

①对中外交往的作用: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至今还发挥着作用。

②对汉朝社会的影响:

丰富了汉朝人民的社会生活,促进汉朝达到鼎盛时期。

※丝绸之路开通在古今的重大影响?

答:

(1)古代:

它是中国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注:

沿着这条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2)现代:

这条“丝绸之路”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通道,推动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促进了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陆上交通线,它同时向我们昭示着一种对外开放的精神。

※从丝绸之路能得到哪些启示?

答:

对外开放,中外友好交流是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今天,我国应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辟体现出怎样的精神?

答: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它的开辟体现出当时人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汉代开放与交流的社会风貌。

 

考点6人口南迁江南经济开发

一、原因:

①(根本原因)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④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②南方战乱少,相对和平安定。

自然条件十分优越③南方政府重视农业,采取有利政策。

④南、北方各族人民共同开发。

二、表现:

(1)农业:

①开辟出大量湖田。

②水稻栽培技术提高,粟、麦等作物南移。

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种,五岭以南种双季稻。

,麦稻兼作模式推广③新建许多水利设施

(2)手工业:

织锦业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迅速发展起来②在冶铸业中,灌钢法的发明是冶炼技术的一大进步③江南的青瓷烧制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④南方的造船技术很发达。

(3)商业:

南方的商品经济得到初步发展,促进城市的繁荣。

(建康城人口百万,当时经济最活跃的城市。

【认识启示】

(1)江南经济开发的启示?

答:

①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②要有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③政府的重视和支持④注重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⑤注重发挥当地优势资源,因地制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考点7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成为趋势。

2.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主要措施

(1)迁都洛阳。

494年,迁洛阳。

(2)推行学习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政策。

孝文帝鼓励和提倡鲜卑人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族通婚。

4.历史作用①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

②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③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

【认识启示】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启示?

答:

从民族关系方面说:

1、民族融合、民族友好交往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2、各民族应团结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从改革方面说:

1、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2、符合国情的改革才能促进社会发展,我们应根据本国国情制定相应政策。

3、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应克服阻力,坚持改革。

 

考点8隋唐科举制

1.创立于(隋朝)

2.完善于(唐朝)

唐太宗时,扩充国学规模,增加考试人数;

武则天时,大力提倡科举,首创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时,把诗赋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

3.含义: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4.主要科目:

明经科和进士科。

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

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

5.历史作用:

①(对统治阶级和政权而言)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

②(对个人而言)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

③(对社会而言)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19世纪英国的文官制度来源于中国科举制度。

※科举制的启示?

答:

(1)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重用贤能、尊重人才是促进国家发展、社会兴旺的重要条件之一。

(2)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对科举制的完善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极其深远。

可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考点9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

(2)从谏如流,选贤用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

(3)推行“贞观新政”,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4)实行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密切与少数民族关系。

(5)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唐太宗的治国措施:

(1)经济上:

轻徭薄赋促进生产的发展

(2)政治上:

①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教训,以民为本,

②虚心纳谏知人善任(魏征)

③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3)法律上:

颁布《唐律疏议》减轻刑罚。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4)文化教育上:

扩充国学,发展科举制

(5)民族关系上:

实行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如文成公主入藏)

(6)对外交往上:

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如玄奘西行)

3、贞观之治: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4、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合并州县;重视文化教育,发展科举制度;采取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边疆各族的发展和对外交往的繁荣。

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考点10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一、武则天:

(1)统治措施:

①统治前期,重用酷吏,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②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以此争取普通地主的拥护和支持。

③发展科举制度,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④注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⑤设立北庭都护府,巩固和开拓边疆。

(2)主要政绩: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当政期间,在政治、经济方面继承唐初以来的制度和措施,选拔贤才,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明显增加,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国力不断增强。

其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史称其统治有“贞观遗风”。

二、唐玄宗

(1)统治措施:

唐玄宗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⑵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被誉为“开元盛世”。

※唐朝前期社会繁荣局面形成的原因?

①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重视百姓的利益,政治清明。

②重视制度创新,并保持政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

③重视人才,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⑤实行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民族融合、团结。

⑥开放的对外政策,注重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学习。

※唐朝前期社会繁荣局面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国家繁荣发展的根本前提。

②及时正确的政策调整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③人民群众在历史兴亡中起决定作用。

因而要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改善。

④重视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完善是社会繁荣发展重要条件。

⑤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处理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

⑥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加强国际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综合国力

 

考点11唐与吐蕃的交往

1.唐政府采取(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表示: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被西北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2.唐朝与吐蕃交往:

(1)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

松赞干布是吐蕃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2)唐与吐蕃的交往:

①唐太宗时:

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

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②唐中宗时:

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③唐玄宗时:

尺带珠丹上表唐玄宗说,吐蕃与唐“和同为一家”。

④唐穆宗时:

唐蕃相约盟誓,互不侵犯,“唐蕃会盟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成为汉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考点12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1.对外政策:

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2.唐朝对外关系的体现:

①遣唐使: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往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遣唐使对日本的影响:

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了深远影响。

也促进了古代中日文化的交流。

※7世纪中期,日本政府进行了(大化改新),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社会。

②鉴真东渡:

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1)时间:

唐玄宗统治时期。

(2)目的:

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3)意义:

鉴真把唐朝文化传到日本,鉴真讲授佛经,详细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③玄奘西行:

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1)时间:

唐太宗时期。

(2)目的:

到佛教胜地天竺(古代印度)去求佛取经。

(3)贡献:

玄奘从天竺带回大量佛学经典,后居长安慈恩寺(内有“大雁塔”),专心译经讲学。

他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这就是著名的《大唐西域记》。

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促进中印文化交流,表明了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