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4763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中的《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包括:

“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革命的进程”、“工业革命的影响”三目内容。

第一目“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学习“工业革命”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和“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政治保障”五个因素来阐发概括。

第二目“工业革命的进程”主要讲的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发明,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发明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明是电力技术和内燃机等。

以及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第三目“工业革命的影响”主要讲述的是工业革命对经济、对社会、对世界的影响,既有利端,也有弊端。

教学目标

1.依据材料分析工业革命影响,引导学生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分析问题,培养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

2.通过文本解读,了解工业革命的内容,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3.学生分析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国家间的贫富差距,由工业革命发展产生了市场、原材料、财富的需求,是近代英国敲开中国国门的原因,从国家的角度去思考工业革命的利弊,培养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难点:

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材料:

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革命。

——恩格斯《反杜林论》

前一个“革命”是什么?

后一个“革命”又是什么?

两个革命的性质一样吗?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中的第一个“革命”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同时利用第二个“革命”引导学生思考“革命”的性质,进入本课的学习。

教师也可使用“第一次工业革命”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1.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

工业革命含义,简单地讲是由机器的发明和运用引起的由机器取代手工劳动,由工厂取代作坊和手工工场的过程。

18世纪后半期,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到了19世纪,工业革命又从英国扩散到法国、美国、德国、俄国等国。

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工厂制度代替手工工场。

教师出示材料,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的统治,王权逐渐虚设,成了立宪君主。

“民选”的代表通过议会治理国家,并掌管财政。

通过这样一个改造,英国政府似乎成了一个公司董事会,有产者管理国家,执行自己的意志。

也就是说,财产权和政权相互吻合,不再脱节,一种与资本主义制度之本质相适应的政治形式被创造出来。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一个多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就解决了封建因素或前工业化社会的传统因素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

——《现代社会的创造:

18~19世纪的欧洲》

如何理解政治结构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教师总结:

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利用国家政权推行符合自己利益的土地政策、殖民政策、税收及贸易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这是工业革命的各种条件迅速形成的前提。

2.经济方面: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1)原料

教师出示材料:

西欧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而且储藏在水路交通方便、商业中心附近和熟练工人密集的地方。

煤炭储藏集中以及必要挖掘技术的具备……为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本特利《新全球史》

(2)资金

教师出示材料:

在英国的海外掠夺中,奴隶贸易占有重要地位。

18世纪末,每年从非洲运出的多达10万的黑奴中,大约有1/3是英国奴隶贩子经手的。

1718年从非洲运到美洲的黑奴共10.5万人,其中3.8万人由英国奴隶贩子经手。

总之,从海外掠夺来的财富大量流入英国,这是其他国家自叹弗如的。

——《世界史·近代史下》

欧内斯特·曼德尔估计,从1500年到1800年,欧洲殖民掠夺的总值为10亿英镑金币,其中仅在1750年到1800年间,英国就从印度掠夺了1亿到1.5亿英镑金币。

这批资本的流入即便不能说是英国新工业革命的全部资本,至少也促进了英国对新工业革命的投资,尤其在蒸汽机和纺织技术方面的投资。

——《白银资本》

资金的来源主要是三方面,第一是通过圈地运动,发展养羊,毛纺织业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第二是通过贩卖黑人奴隶和殖民扩张和掠夺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第三是海外贸易,英国从贸易中赚到的利润,比其他国家更多。

英国宫廷花销及军事费用都比法国少,而且英国的税很轻,因此民间的资金也更充裕。

而且,英国的银行业发展更早,更有效率它可以为个人和公司的企业提供大量的资金。

(3)劳动力

教师出示材料:

地主把圈占来的土地一般地都出租给农业资本家,采用最新式的耕作方法经营土地,如轮耕制,发展优良品种,用科学方法饲养耕牛,使用某些简单的农业机器。

耕作方法的改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威斯康特·康恩申德在自己的农场上采用轮耕法,把每英亩小麦产量从10蒲式耳提高到24蒲式耳。

罗伯特·贝克威尔采用科学饲养方法,结果在1710到1795年间,初生牛犊的体重平均从50磅提高到148磅,菜牛从370磅增加到800磅,初生羔羊从18磅增到50磅。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

圈地运动客观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在另外一个方面,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离开土地变成一无所有的游民,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他们有的被迫在农场当日工,靠微薄的收入糊口。

但是大多数人走投无路,这对于工业革命来说,恰好可以解决劳动力的来源问题。

(4)市场

教师出示材料:

英国的伯明翰之所以成为大的工业中心,就是由于它为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工业产品:

为印度提供斧头,为北美的土著居民提供战斧;向古巴及巴西运送铁链、手铐及铁颈圈,以供奴隶佩戴。

——《世界史·近代史下》

英国在16世纪,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已显露出不同的特色,各地区通过贸易,互通有无,使各地的地方市场逐步向统一的民族市场发展。

到了17、18世纪,随着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扩大,市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城市的增长对国内市场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大影响。

——《世界史·近代史下》

十八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国外市场不断扩大。

英国的工场手工业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城市的增长对国内市场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城市人口众多,英国的工业产品,都是人民日常生活必需品,所以市场销路甚广。

在国外、国内市场的双重要求下,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技术改造。

3.工业革命的技术条件

(1)发达的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技术积累

教师出示材料:

手工工场(相对固定的场地)主要不是靠技术的进步,而是靠分工来提高生产效率。

但是,精细的分工、工具的专门化、手工业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为机器的发明和运用准备了技术条件。

——《外国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

为了满足海外市场日益增长的需要,欧洲的工业家必须改善他们的生产技术。

英国米德兰的制钉工业就是一个例子。

为了应付殖民地对于钉子的日益扩大的需求,它发展了轧钢机和切割机,从而增加了钉子的产量。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

首先,手工工场内细致的劳动分工,使每一个工人专门从事一种简单的机械动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种简单、机械的劳动,使工人的技能只在单方面发展,渐渐降低了智力劳动的能力,从而促使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的分离。

虽然它使工人的劳动获得技术上操作上的日益完善和身练,但同时它使工人的劳动日益丧失其独立性而变成了机器的附属物,这的工人就是未来大机器生产所需要的。

其次,手工工场中的劳动分工,导致了生产工具的专门化,每一种工具都只有一种特定的用途和性能。

这就为以后的大机器的发明,创造了技术前提,因为机器实际上就是由简单的工具结合而成的。

概括而言,十八世纪,英国的手工工场已有精细的分工,每道工序已简化到能使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

同时,手工工场培养了大批具有丰富经验的熟练工人和技师,从而能够发明和使用机器。

(2)自然科学发展的促进

教师出示材料:

16至19世纪,英国出现了培根、牛顿、波义尔、胡克等近代科学的先驱,他们重视观察和实验,把利用新发明和新发现来改善人类生活作为科学的崇高目标。

英国还于1660年成立了皇家学会,1754年成立了“工艺制造业和商业促进会”等学术团体,这些团体在促进学术交流和技术进步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王章辉《英国和法国工业革命的比较》

到17世纪中叶,伦敦已成为欧洲科学研究的中心。

1662年成立的英国皇家学会倡导科学家把兴趣集中于广泛的经济活动领域。

1666年牛顿提出力学三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

1687年他的划时代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问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解决了行星运动、落体运动、声音和波、潮汐运动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大工业的真正科学的基础”。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

【想一想】教师出示思考材料题,对这一背景进行巩固。

英国为了保证技术垄断和优势,采取了哪些措施?

这些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824年前,英国议会和政府三令五申严禁人才、技术和机器外流,以没收家产、褫夺国籍、高额罚金和坐牢等法律严惩违令者。

如1765年法令禁止英国技工受雇外国违者褫夺国籍没收家产,并对招募者处以一年内的监禁和100英镑罚款。

1788年,对招募者的惩处加重到500-1000英镑罚金和5年监禁,输出工具或机器者处以500英镑罚金。

以后又多次颁布类似法律,直至1824年英国工业优势己经确立时才撤销。

——张瑾: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才环境探究》

学生思考后回答

措施:

以没收家产、褫夺国籍、高额罚金和坐牢等法律严惩违令者。

作用:

英国在工业革命后的人才垄断和技术垄断政策,在短时段内有利于英国的工业优势的确立。

4.工业革命背景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带领学生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三个方面分析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理解为什么英国是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

过渡:

条件具备了,那么工业革命又是怎样开展的?

我们接着进行下面的学习。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纺织业发明成果

在英国,棉纺织业是较新的工业,容易采用新技术。

棉纺织品的价格较便宜,人们愿意购买。

可是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国内外市场日益增长的需要,这就推动了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

英国工业革命就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

教师出示:

第一次工业革命纺织发明成果

从英国棉纺织机的发明简史可以看出,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不断发明和改进纺织机,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但是,带动机器运转的动力并没有解决。

以水力作动力,就必须把工厂建在河流沿岸,受到地区和季节的限制。

因此,随着纺织机的发明和使用,解决动力的问题便提上日程了。

(2)生产动力:

蒸汽机出现

1782年,徒工出身的机械师瓦特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制成了改良蒸汽机,解决了棉纺织机的动力问题。

蒸汽机的发明是一个伟大的发明。

在人类历史的初期,发现了从机械运动到热的转化,即摩擦生火。

现在,又发现了从热到机械运动的转化,即蒸汽机。

蒸汽机的发明给人类历史带来巨大的变化。

蒸汽机首先应用于棉纺织工业。

接着,蒸汽机广泛应用于其他工业部门。

由于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拥有许多机器和工人的大工厂出现了。

蒸汽机的出现,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升。

“一个15岁的孩子,照看两台蒸汽织机,织出了3.5匹织物;而在同样的时间内,一个熟练工人用飞梭手工织布,只能织出1匹。

——《工业革命的主角》”

(3)交通运输业

机器和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大大增加了对金属和燃料的需求,促使冶金、采矿部门采用新技术,大量使用机器和蒸汽动力。

到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大机器生产需要源源不断地运送大批原料和各种产品。

人力和畜力的交通工具已无法承担日益繁重的运输任务。

因此,交通运输业的革命势在必行。

美国人富尔敦制造了第一艘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英国工人出身的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

(4)意义: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5)工业革命的完成

随着生产机械化的推进,机器工业迅速成长,19世纪中期,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6)工业革命的扩展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背景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继工业革命后在新科技发明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机器大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取得优势地位的发展过程。

教师也可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概念后再讲解新课。

教师出示材料,带领学生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一个原因?

一些学者把科学进入工业作为现代工业的显著特征。

……在十八世纪现代工业初期,科学知识本身贫乏,不能直接运用于工业过程。

直到19世纪后半期,随着化学和电子科学的繁荣,科学理论才为新的方法和新工业提供了基础。

……事实上,在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科技进步的最明显特征之一,就是发明者中大部分是天才的修补工,自觉的机修工和工程师以及其他自觉成才者。

──摘自R·卡梅伦《世界经济史》

学生回答:

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

教师补充:

除了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之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政治: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扩展,经济: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市场:

国内统一市场形成,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2)发明

①电的广泛开发和应用

人类很早就知道电的存在,但是对电的利用,却经历了一个过程。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其显著特点的。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可以产生电流,找到了打开电能宝库大门的钥匙。

它使世界跨进了电气时代。

从19世纪60-70年代起,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后来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电力开始被用来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

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电灯泡,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无轨电车,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工业提供了方便而价廉的新动力,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诞生。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

内燃机的发明是这一时期应用技术上的又一重大成就。

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成为颇受欢迎的小型动力机。

由于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在这一领域中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19世纪80年代,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诞生了。

随后,以内燃机为发动机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拖拉机和军用装甲车等也陆续出现了,并带动了相应的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

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③化学工业的兴起

化学工业的建立也是19世纪晚期应用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发明了生产硫酸的新方法。

化学工业不仅采用化学方法进行原料加工,而且采用化学方法合成物质。

法国人圣·夏尔东发明人造纤维,后来人们开始用粘胶丝来生产人造丝。

诺贝尔发明火药,80年代又改进了制造无烟火药的技术,并在军事上广泛应用。

过渡:

【想一想】同第一次工业单命相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3)特点

①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以近代科学理论为指导,取得了更多、更重要成果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许多技术上的发明都是一些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的工匠依据实践的经验而取得的成果。

例如,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后来做了木匠。

只有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初步地将科学与技术结合起来。

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几乎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自然科学特别是电磁学、化学等方面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并带动了相应的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

②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

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后来逐步传播到其他国家。

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英国虽然也有一些重要的发明,但内燃机、汽车、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发明和改进,却大部分是德国人;白炽丝灯和电话,则是美国人发明的。

因此,新的技术和工业革命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而具有更广泛的规模,发展的进程也是比较迅速的。

教师出示材料,并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德国在电气工业方面的特点,并指出其原因和对德国发展的影响。

材料一1870年,工业化的德国从欧洲崛起成为欧洲经济与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

到1914年,全世界与电力有关的产业有一半来自德国,德国钢产量几乎是英国钢产量的两倍。

德国超过英国,成为欧洲工业的核心地区。

——摘自[英]理查德·奥弗里《泰晤士世界历史》

材料二1870年以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快,通过普法战争,德国从法国夺取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由于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这使得它能够集中力量投资于新兴产业,因此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19世纪后半期,德国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新的科学发现很快就能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特点:

发展迅速;世界领先。

原因:

①通过普法战争,获得了充足的资源和资金;②“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能够集中力量投资于新兴产业”;③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并积极向应用方面转变。

影响:

①德国经济增长迅速,“成为欧洲工业的核心地区”;②德国从欧洲崛起。

③技术与发明层出不穷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创造主要是蒸汽机的发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层出不穷,涉及到各个领域。

3.两次工业革命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阅读、课堂教学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和标志,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发展的最终动力。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

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

英国棉织品的产量,1785年是四千万码(一码等于0.914米),1850年增至二十亿码。

英国煤的产量,1700年为二百六十万吨,1800年达一千万吨,1850年增至四千九百万吨。

铁的产量,1740年仅一万七干吨,1800年为二十五万吨,1850年增至二百二十五万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量的增长,而且是质的突破。

重工业的发展使先进的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开始由轻工业为主导转化为重工业为主导,创造的产量更为巨大,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使得经济繁荣。

2.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的变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或者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复杂,如汽车工业,或者由于需要大型的生产设备,只有大批量生产才能赢利,如电力工业和化学工业,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股份公司适应扩大企业规模的要求,在19世纪最后30年得到广泛的发展,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适应这一要求而出现的。

就如钱乘旦所讲“工业革命还包括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这同样也提高生产力,并且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变革。

在工业革命中,“工厂化”是一个重大的变化,没有工厂化,工业革命就不会那么彻底。

3.垄断组织的形成

教师出示材料,与学生分析垄断组织出现的原因

依据材料分析,流动组装生产线的出现说明当时企业发生了什么变化?

会造成什么后果?

工业时代生产技术上的最大变革是大规模生产以及流动组装生产线的诞生——1914年由亨利·福特,率先引入他的汽车制造厂。

这种革命性的生产工序将汽车底盘组装时间从12.5小时缩短到1.5小时。

福特在缩短工人工作时间,提高工人小时工资的同时还能将他的T型车低价从1914年的950美元降低到1929年的290美元福特组装线成为许多其他工业的效仿标准。

——(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变化:

企业规模扩大、科学管理。

后果:

垄断组织的出现。

教师、学生通过垄断组织产生过程流程图,学习垄断组织产生的过程。

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重工业的兴起,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

企业的规模越大,要求的资本也越多,于是股份公司这种早已出现的集资经营方式开始得到广泛的发展。

着股份公司的发展,资本与生产迅速地集中了。

此外,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也加速了大资本吞噬小资本的进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生产的集中引起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垄断的目的在于保持和实现高额利润,控制市场。

垄断的产生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有利于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和发展;但资本高度集中在少数垄断资产阶级手中,他们控制市场,阻碍竞争,导致某些停滞和腐败;同时他们利用经济手段干预国家政治;疯狂对外扩张,从而加剧了国际竞争,导致战争危险。

教师可播放“垄断组织含义与主要组织形式”知识解析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垄断组织含义与主要组织形式。

4.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世界各地联系日益紧密。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依靠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

世界市场形成了,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

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羊场;秘鲁送来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1865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

5.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

从社会理论家和工人阶级领袖的角度来看,资产阶级是那些为商业企业、再创造活动和家务劳动而雇佣他人劳动的人。

简言之,资产阶级是雇主……资产阶级先前的定义是与贵族相对立,现在则与工人阶级相对立。

工人阶级是指全部收入都要依靠在商店、办公室、农场和工厂里的日常劳动的人。

——帕尔默《工业革命:

变革世界的引擎》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辛勤劳动,直接创造财富,却相对日益贫困。

他们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工人运动逐渐兴起。

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在欧美各国通过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

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

6.社会的变化

(1)城市化

工业革命导致小城镇迅速发展为大城市。

英国的棉纺织部门最早采用机器进行生产,而且发展迅速,机器的广泛应用,不仅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还促使城镇的范围不断拓展,并迅速发展为大都市。

(2)社会生活的变化

依据材料回答,社会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19世纪中期,休闲生活日益受到英国市民的推崇,据1841年《泰晤士报》报道,当伦敦摄政公园开放时,许多市民涌进这个种满绿色植物的公园,感受大自然。

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

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