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学设计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87598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琵琶行》教学设计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琵琶行》教学设计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琵琶行》教学设计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琵琶行》教学设计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琵琶行》教学设计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琵琶行》教学设计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琵琶行》教学设计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琵琶行》教学设计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琵琶行》教学设计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琵琶行》教学设计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琵琶行》教学设计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琵琶行》教学设计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琵琶行》教学设计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琵琶行》教学设计1.docx

《《琵琶行》教学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教学设计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琵琶行》教学设计1.docx

《琵琶行》教学设计1

《琵琶行》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这首诗,诗人借叙述了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这首诗叙述层次分明,描写细致生动,比喻新颖精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朗读吟咏,易于上口,字句理解也不难,重在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主题。

学情分析:

音乐是抽象的,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

但学生很难把握,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艺术画面,体会音乐描写的美妙效果,进而理解作品蕴含的深刻主题是教学的着力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及歌行体这种文学体裁。

2.体会诗歌音乐描写的特点和方法及比喻的作用。

3.学会在情节中理解人物形象,把握诗歌主题。

4.体会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探究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感情,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通过朗读背诵、质疑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音乐描写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命运的变化,体会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伤感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音乐描写的特点和方法及比喻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感情,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问答法、研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投影、课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兴导入

播放《琵琶行》歌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文。

二、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及歌行体这种文学体裁。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概括情节,明确线索。

三、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镇人,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

他的讽谕诗价值最高。

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著有《白氏长庆集》。

作品以深入浅出,通俗流丽著称。

四、题解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

白居易还有一篇歌行体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歌、行、引,本来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种名称不同,其实并没有严格区别。

它们的音节和格律都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五、连线背景

元和十年,河北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人刺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

权贵们说他不该越职奏事,不顾忌他母亲看花坠井而死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名节,白居易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

被贬九江的第二年,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送客到江边,忽听琵琶声,有感于此,写下了这首长篇叙事诗。

六、播放配乐诗朗读,学生听读,识字正音

(在播放的同时,学生轻声跟读,把握节奏,明确字词的读音。

跟读结束后,学生集体朗读全诗,强化字音和节奏。

【点拨】认读字音:

荻(dí)花铮(zhēng)铮然贾(gǔ)人悯(mǐn)然

慢捻(niǎn)幽咽(yè)水浆迸(bèng)钿(diàn)头

银篦(bì)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七、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快读诗歌,疏通文意。

(结合注释理解,不懂的地方老师点拨指导。

【点拨】①重点词语:

(课下都有注释)

⑴左迁;⑵明年;⑶悯然;⑷因为;⑸凡;⑹教坊;⑺善才;⑻秋娘;⑼缠头;⑽翻作。

②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谈琵琶者(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遂命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歌以赠之(名词作动词,作歌)

商人重利轻别离(用作动词,重:

看重;轻:

轻视。

③古今异义: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

古,因此创作;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

古,指年龄大;今,指“长子”“长兄”。

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

古,指叹息声;今,指低声交谈、虫鸣或自语。

2.梳理情节: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回答,老师纠正形成板书:

现背景:

江头送客闻琵琶

感技艺:

江上聆听琵琶曲

琵琶行听身世:

歌女倾诉身世苦

引伤感:

同病相怜伤迁谪

遇知音:

重温琵琶青衫湿

3.探究线索:

【设疑】全诗虽长,却结构严谨,试探究诗人是用怎样的线索使诗文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成为名篇的呢?

【点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共有明暗两条:

明线是琵琶女的身世,暗线是诗人的感受。

然后两线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主题上。

明线反映民间的变化,暗线反映朝政的变化。

全诗结构严谨,叙事和抒情同时进行,不仅推动了全诗叙事情节的发展,而且不断暗示了诗歌的主题,深化了诗歌的内容。

4.研习小序:

【设疑】诗前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

对全诗有何作用?

【点拨】诗前小序①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

②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③交代了作者的写作动机。

作用:

奠定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课前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名曲《十面埋伏》,对琵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一、导语设计

法国作家雨果说:

“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极品。

那么,作者是如何用优美的文学语言表现美妙的音乐的呢?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探讨诗歌音乐描写的特点和方法及比喻的作用。

2.感受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命运的变化。

三、背诵诗歌,研讨赏析

赏析的总体思路:

即谁解琵琶声、谁解青衫泪、谁解风物意三个问题。

(一)谁解琵琶声

【设疑】找出诗中几次描写琵琶女演奏的句子或段落。

【明确】琵琶女三次演奏。

下面赏析诗中三次音乐描写的诗句。

【设疑】第一次音乐描写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点拨】第一次(暗写):

江头送客闻琵琶——“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侧面描写,烘托音乐之美。

【设疑】第二次(明写)“江上聆听琵琶曲”部分是描写音乐最精彩的地方,我们能否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请同学们朗读这段文字。

首先描写琵琶女出场:

“寻声暗问弹者谁?

……犹抱琵琶半遮面。

【设疑】①从“寻”、“问”……这一系列的动词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点拨】急切、欣喜。

【设疑】②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点拨】矛盾、含羞。

【设疑】请同学们思考演奏的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乐段?

有什么特点?

【讨论】小组讨论,交流信息,总结记录,选代表发言。

【点拨】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说尽心中无限事。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

色艺超群,名噪京华,醉酒欢歌,这一切怎不令她留恋,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

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

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

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

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是“沉思曲”:

“间关莺语花底滑,……此时无声胜有声。

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

“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

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别离”,让她时常独守空船。

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般刚劲急促、高亢激越,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

【总结】音乐描写的作用:

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

琵琶女的情绪变化(以声传情)折线图示:

(板书)

欢快明朗激越雄壮

急切愉悦愤怒控诉

冷涩凝绝

低沉抑郁幽愁暗恨

倾诉悲情戛然而止

魅力: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

【设疑】第二段末两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的妙处何在?

【点拨】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

“悄无言”的寂静,实则表现了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

【设疑】第三次(明写):

重温琵琶青衫湿——“感我此言良久立,……江州司马青衫湿。

”又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点拨】满座皆泣,侧面烘托音乐的感人。

【设疑】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直接表现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

【点拨】比喻手法,把无形的音乐形象化了。

【设疑】在第二次的音乐描写中,共有几处比喻,你能找出来吗?

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

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点拨】诗人首先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以声喻声,以声传情,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

以“如急雨”“如私语”“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出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接着用“莺语花底滑”“泉流冰下”“冰泉冷涩”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以至无声;感情由悲愤凄苦转而抒发满怀哀怨,凄楚难表,进而达到演奏的低潮。

最后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出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

“如裂帛”写出猛然刹住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

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的形象来比喻,写出乐声在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戛然而止,犹如江湖迭涌,奇峰层出;感情由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描写出琵琶乐声的特点。

【讨论】讨论总结描写音乐的方法和角度:

①比喻描写。

②动作描写,动静结合。

③拟声词、双声叠韵词描写。

④通过听者的情绪反应侧面烘托音乐效果。

⑤写弹者与听者的感情交流。

⑥环境烘托。

四、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根据比喻句将所对应的音乐特点用直线连接起来。

比喻句音乐特点

①大弦嘈嘈如急雨幽细

②小弦切切如私语戛然而止

③大珠小珠落玉盘高亢激越

④间关莺语花底滑繁密(粗重)

⑤幽咽泉流冰下难清脆圆润

⑥冰泉冷涩弦凝绝低沉停顿

⑦银瓶乍破水浆迸宛转流利

⑧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⑨四弦一声如裂帛低沉入微

五、拓展延伸

积累古人描写音乐美的词语和句子: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述而》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列子·汤问》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唐·杜甫《赠花卿》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处不畅快。

——清·刘鹗《明湖居听书》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听一首自己喜爱的乐曲,然后加以描写,不少于200字,(注意运用本课学过的描写音乐的方法,揭示乐曲的无穷意蕴)

附【板书设计】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愤情:

第一部分“前奏曲”——低沉抑郁

第二部分“欢乐曲”——欢快明朗、清脆悦耳

第三部分“沉思曲”——“冷涩”“凝绝”

第四部分“悲愤曲”——激越雄壮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课文情况:

学生集体背诵。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人物形象,把握诗歌主题。

2.体会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探究写作特色。

三、赏析诗歌

(二)谁解青衫泪

【设疑】“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

”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点拨】①伤琵琶女:

正如诗中云: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

”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

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

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

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江州司马之泪,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板书: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对联总结:

(板书)琵琶女倾诉身世苦,白居易自叹谪居恨。

忧愁暗恨

【设疑】赏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千古名句。

【点拨】遥远的江州,一个是“京城女”、誉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去年辞帝京”的江州司马、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他们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忧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作者在官场上难觅知己,只能在“沦落人”中找知音,于是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伟大诗人和漂泊歌伎同病相怜,感情相通,把她和自己地位等同,视为知己,这对一个封建士大夫而言,是难能可贵的。

这两句不仅高度概括了琵琶女和诗人自身的遭遇,而且表达出境况相似的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同情的深厚情谊,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

所以,它是全篇的文眼,是本诗的立意所在。

总结中心主旨:

本诗通过描写一个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和她悲凉的身世,表达了作者对其技艺的赞颂和对被压迫、被玩弄的女性的尊重与同情;同时联想自己被贬谪的悲凉境遇,感到异常悲伤,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深感叹。

(三)谁解风物意

【设疑】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哪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

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点拨】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构成一种凄清悲凉的意境,渲染了送别时诗人凄凉悲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板书环境描写作用:

渲染悲凉气氛,奠定全诗基调。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③“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描的景致,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

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琴声凄惋,怅然无尽,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④“绕船明月江水寒”:

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⑤“黄芦苦竹绕宅生”:

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结】(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四、探究琵琶女形象

【设疑】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点拨】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

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

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五、讨论写作特色

小组讨论,自由发言,老师总结。

【点拨】

(1)描摹音乐具有高超的表现力。

诗人在对琵琶曲的描摹中注意调动多种手段,有以声摹声、以形摹声、以事摹声的正面描写,也有以人衬写(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满座重温皆掩泣)、以景衬写(唯见江心秋月白)的侧面烘托。

特别是比喻手法的运用。

例如诗歌的第二段摹写琵琶女演奏,出神入化,抑扬顿挫,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虚实相合的结构手法。

这首诗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为贯串全诗的主线,第一次是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但客人和诗人都听到了其悲凉的演奏。

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演奏琵琶(诗歌的主体部分)。

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以“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艺术效果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听曲感事,虚实相合,结构严谨。

六、课堂小结

一句话总结:

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七、布置作业

1.赏析诗中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等名句。

2.课外搜集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两首唐诗,比较音乐描写艺术的异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