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厅文件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1466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厅文件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育厅文件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育厅文件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育厅文件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育厅文件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教育厅文件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教育厅文件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教育厅文件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教育厅文件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教育厅文件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教育厅文件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教育厅文件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教育厅文件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教育厅文件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教育厅文件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教育厅文件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教育厅文件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教育厅文件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厅文件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

《教育厅文件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厅文件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厅文件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

教育厅文件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精神,根据《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桂政办发〔2012〕1号)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区普通高中化学学科课程改革,结合我区实际,制订本指导意见。

第一部分课程理念与目标

一、课程理念

(一)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二)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三)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现代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四)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五)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化学课程体系,理解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七)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八)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课程目标

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化学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使学生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

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

2.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3.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3.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

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3.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5.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与设置

一、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由8个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

必修课程包括2个模块;选修课程包括6个模块,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36学时。

各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8个模块中,必修的化学1和化学2为逻辑递进关系,选修的6个模块之间为横向并列关系。

(一)必修课程。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依据学习时序分成“化学1”和“化学2”两个模块。

“化学1”和“化学2”是全体学生共同学习的模块,所包含的内容主题如下表。

化学1

化学2

认识化学科学

物质结构基础

化学实验基础

化学反应与能量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必修课程的设计,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实验,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

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学生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学习常见的化学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知道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和化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学习必要的化学实验技能,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选修课程。

高中化学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之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

选修课程包括6个模块,所包括的内容主题如下表。

选修模块

内容主题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健康

生活中的材料

化学与环境保护

 

化学与技术

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

化学与材料的制造、应用

化学与工农业生产

 

物质结构与性质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

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

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实验化学

化学实验基础

化学实验探究

 

 

选修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探究、调查访问、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方式,进一步学习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更深刻地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提高化学科学素养,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置

(一)统筹安排模块。

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修满6学分,可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即在学完化学l、化学2两个模块以后,至少还应从6个选修模块中选学一个模块,并获得学分。

每个模块2学分。

鼓励学生尤其是对理工类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在修满6学分后,选修更多的化学课程模块,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化学素养,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建议有理工类专业发展倾向的学生,可修至8学分;有志于向化学及其相关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可修至12学分。

高中三年的学习内容要统筹安排,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组合,以保证学生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及升学要求。

(二)模块开设建议。

按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建议,高中化学课程应分为文科类、理科类、化学类。

文科类:

建议选修“化学与生活”模块。

该模块内容主要围绕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和常见化学现象,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理工类:

建议学完化学必修模块后,再选修两个化学选修模块。

建议高二年级上学期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下学期修习“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等模块。

从学生个体的特长和学习特点出发,还可自主选修更多模块。

“化学与生活”模块的相关内容可在学习上述模块时有机融入。

化学类:

建议学完化学必修模块,以及“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等选修模块后,继续修习“实验化学”模块。

“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等模块的相关内容可在学习上述模块时有机融入。

我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设置如下表所示:

年级

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

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学段

第1学段

第2学段

第1学段

第2学段

第1学段

第2学段

第1学段

第2学段

第1学段

第2学段

第1学段

第2学段

周学时

2

2

2

2

2

2

4

4

4

4

4

4

内容

人文

系列

化学

1

化学

1

化学

2

化学

2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生活

理工系列

有机化

学基础

有机化学基础

物质结构与性质

化学反应原理

选修、复习

(三)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

高中化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

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

为学生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对学生选择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鼓励学生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和毕业要求以及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潜能,制订化学学习计划。

第三部分教学建议

一、做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运用现代学习心理学、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和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对基于模块的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教师要做好四种教学设计。

(一)基于模块的整体教学设计。

基于模块的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模块教学内容的整体安排,即一个模块的内容整体对应的36个学时需要做出相应的时间划分,以保证模块课程内容的实施。

“基于模块的整体教学设计”应注意:

1.在开始模块教学前完成对该模块的整体教学设计,保证该模块教学内容在教学时间上的合理分配。

2.要充分考虑模块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3.可将模块分解为若干个单元,对于单元的教学内容做进一步的划分,划分时应有相对独立的主题与课时对应。

(二)基于模块的章(或主题)教学设计。

模块下还分有较小的章(或主题),每一章(或主题)就是这个模块下分解的问题,通过解决每一个分解的问题,进而整体解决模块的问题。

因此,针对章的教学设计是在模块整体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教学设计。

章(或主题)的教学设计要注意:

1.每一章(或主题)的教学应有明确的主题,教学设计要围绕主题展开。

教师要根据模块的教学规划对每一章(或主题)的主题进行分解,做好课时安排,再根据分解的内容设计教学的情境和程序。

2.要开发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设计不同的情境和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

(三)基于模块的节(或课题)教学设计。

基于模块的节(或课题)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单元,既具有教学内容的相对完整性,又可以分解为不同的课时教学内容。

节(或课题)教学设计要注意:

1.节(或课题)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习得内在的原理及其思想方法。

2.节(或课题)教学设计应该多样化。

教师讲解、师生共同探讨,学生生活经验的介入、学生主动的探究都应有机结合。

教师要努力寻找与学生已有经验密切相关的、能够表达此模块主题的典型案例,为学生提供可用于检索资料的途径,设计合理的探究方法,并启发学生理解本模块的内在思想。

3.节(或课题)教学设计中的关键是问题串的设计。

在情境中提出学习和探究的主题后,把学习的主题分解成若干个问题,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渐达成对学习主题的深入、全面的认识。

4.探究是进行节(或课题)教学的有效方式,在节(或课题)教学设计中应尽量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探究不是节(或课题)教学的唯一方式,针对不同的主题,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四)基于模块的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要注意:

1.重视课时教学设计中的“探究性学习”。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资料,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提出学习任务,围绕教学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构建,设计学习流程,监控学习进程,提供典型材料,提出研究建议,提升学生的认识。

二、优化教学策略

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一)创设丰富的化学教学情境。

化学新课程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需要。

学习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建构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

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境。

(二)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拓宽学生视野。

化学学科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化学,学习生活中的化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现在及未来生活的质量。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教师要根据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不同课程模块、主题及课时的学习任务和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开发和使用探究、合作、启发、讲授、自学、讨论等各种各样的适合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突出学科特征,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中,应结合模块的特点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和选择实验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科学地加以处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实验能力。

4.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训练实验方法和技能,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重视化学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教师要在这一基础上制订高中阶段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案,并认真加以实施。

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化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2.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生活和生产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3.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学会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不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4.让学生通过化学探究活动,进行分工协作,学会合作与分享,增强团队意识。

(六)关注学生差异,面向学生的学习需要。

实施高中新课程后,学生对于学习的选择性加强。

面对存在各种差异的学生,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教学活动。

通过安排合理的学习方式,保证大多数学生的有效学习。

同时,注意提供多种学习途径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求。

(七)有效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模块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活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要充分利用幻灯、投影、电视和录像等相应的电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活动,充分利用计算机与网络辅助教学活动。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模块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探索其在重难点内容教学、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在问题情境创设与问题解决等方面实施的策略。

教师还应该注意,利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虽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但模拟实验无法全面体现化学实验的功能,不能替代化学实验;用计算机模拟微观粒子的变化过程时应避免科学性错误。

(八)改革化学习题与试题的编制思路。

1.引导学生在新的实际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2.通过练习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3.启迪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观察进行学习。

4.应用开放性习题,培养创造性思维。

5.练习探究活动方案设计与评价。

6.通过练习学会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九)注重高中各模块知识之间与初中化学知识的衔接。

必修模块的教材中,几乎每一章、每个主题都与初中化学知识有衔接,教师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点,就容易导致学生认知过程脱节,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必须熟悉初中化学新课程的知识体系,处理好初、高中化学课程的衔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知识。

新教材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之间存在系统联系、螺旋上升关系,必修是选修的基础,选修是必修的拓展与发展,教师必须认真研读必修和选修教材,把握好教材的整体结构和要求,确定好知识的衔接点,研究制定不同阶段的分步教学要求,准确把握各阶段教学的深广度,准确把握对全体学生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对学有余力学生教学的“弹性要求”,拟定有效的实施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整合课程资源

充分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化学课程内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和教师都应努力建设、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并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一)加强化学实验室的建设。

1.学校应高度重视化学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药品、仪器和设备。

定期对实验室建设进行检查和评估,使化学实验顺利实施,确保完成教学任务。

2.努力创造条件,向学生开放化学实验室,使实验室成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的场所,为学生自主实验探究创造良好条件。

3.重视对化学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化学实验室管理体制。

4.鼓励学生和教师开发实验仪器,研究低成本、少污染的化学实验;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设计富有特色的实验和实践活动。

(二)重视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

信息化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料。

这些资料主要来自图书、报刊、音像资料、广播、电视、网络等。

学校应增加科普读物、专业书籍和报刊杂志的种类和数量,扩大音像资料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收藏量,并通过调整和延长服务时间、改变服务方式等措施提高使用效益,切实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

学校信息中心是教师、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

学校应加快校园网的建设、重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鼓励教师和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利用网络化学教育资源等。

同时,组织和鼓励教师开发应用和研制化学教学软件,丰富学校教学资源库,并实现资源共享。

(三)充分利用校外学习资源。

要重视校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包括社区、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工矿企业、消防环保部门以及农、林、牧、渔等单位的研究人员、技术资料、仪器设备和相关的信息、学生家长等。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应有计划地与具有丰富课程资源的单位建立必要的联系,使校外资源更好地为中学化学教育服务。

学校和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调查、考察、实习以及邀请有关人员来校演讲、座谈等活动,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

(四)正确使用教师手册和教学参考书。

注意选择使用配合教科书的教师手册、教学参考用书、教辅材料、多媒体教学资料光盘、教学影像资料、教学软件、教学案例等,以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五)注意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及学生的差异等均为很好的课程资源,教学中应因势利导,加以利用。

例如,探究活动中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不可动辄以教材中的实验或教师的经验替代;教学设计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和珍惜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有意识地把这些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究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四部分评价建议

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推动和促进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和保证。

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必须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新评价体系的目的在于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化学学习经历,激励学生的学习和促进教师的发展。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建议

实施化学新课程需要构建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一)构建和实施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原则。

1.评价功能的发展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评价要具有促进教师发展的功能。

评价不仅要有利于促进化学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而且要有利于使化学教师热爱化学教育事业的情感获得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原则。

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式,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自评为主与他人评价、学生评教相结合。

3.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原则。

应全面收集化学课堂教学的各种信息,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体验、对教师教学的感受,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等等。

4.以学论教的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主要参照,根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六种状态——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二)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

1.教学要求不能忽视基础性。

教学要求既关注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既关注学生思维水平、学习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内化与巩固,更重视学生综合分析、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

2.教学设计要保证课程模块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应建构整体教学设计观,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都应置于课程模块的整体视野之中,每一堂课的教学行为都应确保课程模块的教学完整性,关注选修、必修模块间的衔接。

3.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教学目标、学习指导等应充分体现对不同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与尊重,注意因材施教,重视个别化学习指导,使每一位学生在认知、智能、情感等方面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4.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建构知识的自主性。

应善于创设适宜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探究情境,提供探索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