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1411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1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docx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docx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

4 归去来兮辞 并序

一、读准字音

眷然(juàn)  西畴(chóu) 眄庭柯(miǎn)

载欣载奔(zài)盈樽(zūn)壶觞(shāng)

矫首(jiǎo)出岫(xiù)翳翳(yì)

盘桓(huán)幽壑(hè)流憩(qì)

二、辨识通假

乃瞻衡宇(“衡”,通“横”,横木)

三、一词多义

1.乘

2.绝

3.引

4.以

5.而

四、词类活用

1.眄庭柯以怡颜(使动用法,使……愉快)

2.悦亲戚之情话(意动用法,以……为悦)

3.策扶老以流憩(名词作动词,拄着)

4.或棹孤舟(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5.时矫首而遐观(名词作状语,常常)

6.园日涉以成趣(名词作状语,每天)

7.善万物之得时(形容词作动词,喜好,羡慕)

8.乐琴书以消忧(意动用法,以……为乐)

9.实迷途其未远(名词作动词,指出来做官)

五、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古义:

指战乱。

今义:

多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古义:

做官。

今义: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事理人情。

3.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古义:

小孩。

今义:

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4.问征夫以前路(古义:

行人。

今义:

出征的人。

5.既窈窕以寻壑

6.策扶老以流憩(古义:

拐杖。

今义:

搀扶老人。

7.悦亲戚之情话(古义:

知心话。

今义:

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

六、文言句式

1.遂见用于小邑。

(被动句,用“见……于……”这种固定格式表被动)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自以心为形役。

(被动句,“为”在句中表被动)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复驾言兮焉求?

(宾语前置句,宾语“焉”置于动词“求”之前)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宾语前置句,宾语“胡”置于介词“为”之前)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乐夫天命复奚疑!

(宾语前置句,宾语“奚”置于动词“疑”之前)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农人告余以春及。

(状语后置句,状语“以春及”置于动词“告”之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省略句,“候门”之间省略了介词“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寓形宇内复几时?

(省略句,“寓形宇内”之间省略了介词“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于是(我)就被委派到小县做官。

2.既然让内心被形体役使。

3.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

4.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

5.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6.农夫们把春天来到的消息告诉我。

7.僮仆们欢迎,小儿早就等候在屋门口。

8.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东晋大诗人。

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挂冠去职明心志

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

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

“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

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

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

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

其相似之处在于:

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不同之处在于:

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本文分“序”和“辞”两部分。

“序”说明了自己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归去来兮辞 并序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①田园之乐 ②出游之乐 ③顺随自然,乐天安命

一、阅读序文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序文交代了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请根据序文内容分条归纳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有四:

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②“饥冻虽切,违己交病”;③“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④“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2.短暂的官场生活给陶渊明带来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短暂的官场生活,带给陶渊明的只有后悔。

在利益与志趣的选择上,他给世人做出了榜样,这正是他备受后世推崇的原因。

二、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如何理解“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几句是自慰之辞。

“悟已往之不谏”,过去的已经成为事实,不可改变了,后悔之意溢于言表。

“知来者之可追”,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让自己有了一点安慰。

用今“是”而昨“非”直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

三、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载欣载奔”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现了作者远远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这与为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5.本文中的“松”“菊”有什么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的诗文中离不开松、菊意象,因为这是他淡泊而又孤傲的人格的象征。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来时,见庭院仍有傲霜挺立的青松,历寒而愈秀的秋菊,顿时感到无限欣慰——任世事变迁,世态炎凉,唯“我”不变。

“松菊”,既是对庭院实景的描写,又具有象征意义。

松菊象征高洁的品格,“松菊犹存”喻坚韧芬芳的节操仍在。

6.如何理解“云无心以出岫”和“鸟倦飞而知还”两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则无心归则有意,这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真实写照。

出去做官是无心的,并不是有意追求功名利禄。

在这里,“无心”并不是作者的开脱之辞,而是实实在在地表现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责;辞官归田则是因为“倦飞”,因作者已经厌倦了官场的污浊和黑暗。

作者触景生情,又能将这种复杂的感情不露形迹地轻点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7.有人说“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表现了一种乐尽哀来之悲。

你对这两句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作者羡慕万物,感叹自身。

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短暂之伤感。

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仓促。

这两句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味之,基调还是静谧而愉悦的。

五、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8.如何评价结尾两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抒发了诗人乐天安命的思想感情。

既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也流露出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消极情绪。

隐逸的道路基本上都是逃避现实的,有消极的成分。

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陶渊明不与黑暗的官场同流合污,其不慕富贵、安贫乐道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它启示人们要蔑视那丑恶污秽的现实,从生活上远离它,从道德上鞭挞它。

六、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9.文章从哪几方面写了归隐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四方面写了归隐之乐:

①室内之乐。

作者回家后,“引壶觞以自酌”,这种自斟自饮的欢愉之情在官场生活中是难以找到的;闲暇时又“倚南窗”来寄托傲然自得的情怀,足见诗人的悠然之乐。

②园中之乐。

园中“三径就荒”,但“松菊犹存”;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自成一种乐趣;矫首遐观,见园中将暮之景,徘徊不忍离去。

③田中之乐。

农人提醒春天到了,于是“将有事于西畴”;诗人有时乘车,有时乘船,来到田间,为万物及时生长而欣喜,同时感叹自己的人生迟暮。

④身心自由之乐。

人生苦短,应该“委心任去留”,归隐田园正顺随了自己的心意,“乐夫天命复奚疑”,作者坚信自己的选择无可怀疑,体现了他的心胸旷达,其间也流露出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情绪。

10.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渊明辞官归隐之初,是追叙和实录之作,到家前是追叙,到家后是实录;有人说是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是想象虚构之作,写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辞官归隐的。

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本文属实录之作,理由如下: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中,“今是”二字明确点出了作者当时的处境,作者是在享受了田园生活的无限乐趣后清醒地悟到这些的;第2段中写归途、家门、居室、庭院,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怎能有如此细微的情节呢?

第3段中写“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作者正是在亲眼所见之后,方可发出如此深刻的发自内心的感慨。

(示例二)本文属想象之作,理由如下:

“归去来兮”意为“回去吧”,如果是实录之作,如此表述实为不当;且文前小序称“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可见本文应是将归之际所作。

1.写作特色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强烈而充沛。

有感慨,有追求,有遗憾,有满足,但这一切都不靠空发议论,而是借助于景物的形象描写。

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境:

过去做官本来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

诗人的性情与家乡自然的美好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心灵的淳朴自由,外化在清新、幽远而又富于生机的景物之中,使文章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2.写法指导

寓情于景“3方法”

寓情于景是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对这些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这是一种间接抒情方式。

运用这种手法能很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同时又富有意味深长、含蓄隽永的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寓情于景,写出佳作呢?

(1)运用修辞让景物有情

大自然中的景致是没有情感的,但只要我们运用拟人的手法便可化无情为有情,让景物“活”起来,让作文“舞”起来。

如老舍笔下的薄雪“忽然害了羞”,让我们看到了姑娘般的娇美;水因水藻而“不忍得冻上”,让我们体会到了水的万般柔情。

(2)斟酌词句让语言含情

如何其芳在《秋天》中写道“秋天游戏在渔船上”,其中“游戏”一词让我们感受到了做游戏般的轻松、自在和欢乐。

写作文时,要力求用好每一个形容词使景物神态毕现;要力求用准每一个动词使景物活灵活现。

(3)议论抒情,让作文喷射激情

让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间接抒情能产生含蓄美,但当情不可遏时,直接议论、抒情能形成气势美,增强感染力。

如写梅花“不畏惧严寒,你是强者;不随波逐流,你是傲者;不保留芳香,你是无私奉献者”,这段议论、抒情的文字,直抒胸臆,尽情赞美了梅花的品质。

3.迁移运用

每当秋季来临的时候,你会发现大自然有一些新变化。

请仔细观察,把大自然的变化写下来。

注意使用情景交融的手法,3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当萧瑟的西风将天空洗涤得愈加邈远,当青丝般的草儿被摇曳得株株枯黄,当田塍畦间的孩子望着一群群南飞的大雁,我才惊叹于秋的到来!

窗外,一棵不知名的老树摇曳着满树的枯黄。

一片树叶飘落,那飘荡的曲线,蓦然划亮了暗淡的目光。

按捺不住悸动的心,踩着细碎的落叶,我步入幽深的小径。

仰头,唯有浩渺常在,浮云洁白,却不见了昔日那流淌的绿的瀑布。

一片飘忽的树叶怀着最后一次奋舞的悍勇,在长空中划出完美的曲线。

飘忽,摇摆,徘徊。

阵阵轻风,让它缥缈如平静湖面上泛起的涟漪。

枯黄叶背上的了了脉络,再也无法洋溢绿的喜悦与生机。

真不明白,既然赠予它鲜活的生命,为什么还充当刽子手的角色,一点点褪了它的颜色,散了它的芬芳。

想想昔日的它们……悲秋之意涌上心头。

1.素材积累

守卫心灵净土的陶渊明

入仕为官、大济苍生是陶渊明的初衷,鄙弃官场、归隐田园是他的觉醒,淡泊名利、闲适自在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的努力实践,诗酒琴书是他的生活情趣,乐天知命、追求自由是他的人生真悟。

他的洒脱恬淡、质朴真率、超尘脱俗,他的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实践,他对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向往,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人筑起一个“巢”,一个精神家园。

陶渊明是超越时代的,他永远是人们守卫心灵净土的一盏明灯。

也许我们无法成为像陶渊明那样的诗人,但我们的心中却可以保留一份生活的诗意。

【应用角度】 “淡泊明志”“信念”“追求自然”“超脱世俗”“保持人格独立”等。

2.素材应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淡泊名利,隐居田园。

他坚守自己的信念,守住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坚守了对名利的鄙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聆听着李白这略带醉意的长叹,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权贵的蔑视,不愿与他人同流合污的高洁。

这是他对信念的坚守,他坚守了做人的原则,坚守了高尚的情操,坚守了凛然的气概。

陶渊明和李白都坚守住了他们的信念和高洁。

陶渊明的南山黄菊与李白的两袖清风为他们信念的坚守作了见证。

他们坚守个人信念的执着使他们成为后人的榜样。

这是坚守信念在历史舞台上的精彩演绎,美丽高洁。

导读:

“菊,花之隐逸者也”,故而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百花之中独爱菊。

傲霜开放、凌寒不凋、花容艳丽、韵致高雅的菊花,岂不正是隐者陶公的化身?

而他那种对社会清明的憧憬并不能成为现实,他只能归隐田园,借以保持他清高的志节,寻求他社会清明的理想。

陶公祠的菊花

⊙陈所巨

江水是菊黄色的,那江里流动着的莫不真是晋朝的菊花?

已经不是菊花季节,陶公祠院中那两厢曾经盛开的菊花都已败萎了,只偶尔还露出些残存的黄色。

祠在江边,就在这段被称为菊江的长江边。

这地方真是与菊有缘,有“菊江”“菊邑”,还有个乡叫“黄菊花”。

我依然走在菊花黄的意韵之中。

初冬那菊黄色的阳光和身边那座被菊黄色的历史装帧的古建筑,以及存在于胸臆之中的菊花般的品格,以及风中飘荡的大朵大朵菊花般的幻想,都让我陶然如醉。

陶渊明,曾在这里种菊,种出了一大片他认为应该留传后世的清高之气。

他的腰椎骨似乎很硬,不愿为五斗米而弯。

他就把大印挂在彭泽县的大堂上,然后走出来,走到风和阳光之中,走到那片贫寒却诚实的土地之上。

他耕种的姿势或许可笑,腰躬着,整个上身几乎与土地平行。

人们并不知道,他是一边耕种一边在泥土中寻他的诗句。

陶公祠中有一尊陶公塑像,高丈许,乌石所镌,给人一股子凛凛不可侵犯的傲然,真正的陶渊明当然不会是这个样子,他后来穷得没饭吃,没酒喝,甚至乞讨过,那样子一准佝偻,哪能有如此威风?

但我却懂得雕塑者的匠心:

他并不仅是雕塑东晋的那个人,而是雕塑他冷傲的气质。

仰望陶公塑像,几分崇敬,几缕亲近,似乎有话要说,却是欲说还休。

1600年了,他要说的话,都变成大朵大朵的菊花了吧?

在史书上,他的那个时代,官场腐败,社会奢靡。

陶公就只好种些菊花,很想让菊花的清气影响一下他厌恶之极的世风,然而菊花太小,那一星半点清菊之气又怎能荡涤一个奢腐王朝的污浊呢?

出乎陶公意料的是那菊花的清气后来却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史!

苏东坡曰:

“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

如曰: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又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

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

”东坡大抵是闻过陶渊明的菊花味的,不仅闻过,而且深深地闻过,我不是苏东坡,我闻着的是另一种味儿,一个生气老人的味儿。

这种味儿辛弃疾也曾闻过,他在《水龙吟》中言道: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吾侪心事,古今长在。

”陶公或真未死,当在菊花之间,以一种清傲之气面对滔滔菊江和无期无尽的岁月。

陶公安在?

问菊。

菊却隐去了笑容,独向寒风。

人生的爱好者

⊙林语堂

当我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我的话的。

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依然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在那些较渺小的诗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

……陶渊明少时,以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久便辞职,过着耕田的生活,因此患了一种疾病。

有一天,他对亲朋们说:

“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有一个朋友听见这句话,便荐他做彭泽令。

他因为很喜欢喝酒,所以命令县公田都种秫谷,后来他的妻子固请种粳,才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一次,郡遣督邮至,县吏说他应该束带见督邮,陶渊明叹曰: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于是他便辞职,写了《归去来兮辞》这首名赋。

从此以后,他就过着农夫的生活,有几次人家请他做官,他都拒绝了。

他自己很穷,和穷人一起过活;他在给他儿子的一封信里,曾悲叹他们衣服不整,而且做着平常工人的工作。

可是他有一次曾遣一个农家的孩子到他儿子的地方去,帮他们挑水取柴;他在给儿子的信里说:

“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他是一个谦逊、简朴、自立的人,交友极为谨慎。

刺史王弘非常钦仰他,要和他做朋友,可是觉得很难碰见他。

他很自然地说:

“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

”王弘只好跟一个朋友设计去会见他,这个朋友约他出门喝酒,当他走到半路,停在一个野亭的时候,朋友便把酒拿出来。

陶渊明欣然坐下来喝酒,王弘早已隐藏在附近的地方,便在这时候走出来和他相见了。

他非常高兴,欢宴穷日,连朋友的地方也忘记去了。

王弘看见陶渊明无履,就叫左右为他造履。

当王弘的左右请度履的时候,陶渊明便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