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教案归去来兮辞新人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30450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教案归去来兮辞新人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教案归去来兮辞新人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教案归去来兮辞新人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教案归去来兮辞新人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教案归去来兮辞新人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教案归去来兮辞新人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教案归去来兮辞新人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教案归去来兮辞新人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教案归去来兮辞新人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教案归去来兮辞新人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教案归去来兮辞新人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教案归去来兮辞新人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教案归去来兮辞新人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教案归去来兮辞新人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教案归去来兮辞新人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教案归去来兮辞新人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教案归去来兮辞新人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教案归去来兮辞新人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教案归去来兮辞新人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教案归去来兮辞新人教.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教案归去来兮辞新人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教案归去来兮辞新人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教案归去来兮辞新人教.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教案归去来兮辞新人教

《归去来兮辞》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特色;

  2.诵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3.诵读课文,感受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怀;

  4.阅读作者其他作品,解读作者的隐逸情怀。

教学建议

关于如何解决重难点的教学建议

  如果教师将了解、感受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可以在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及陶渊明的其他作品,诸如《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的基础上,设置几道讨论题目,借此来帮助学生走近陶渊明。

一、请从“淡远”与“闲适”,“疏放”与“旷达”,“拙朴”与“清新”这几组词语中选择最适合于《归去来兮辞》风格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淡远”同“闲适”相近,都表现为一种闲散、恬逸的意境。

然而“淡远”比“闲适”纯净,其根源在于诗人淡泊、恬逸的情志,清静无为,乐天从命,不汲汲于利禄,不营求于荣华,以无牵无挂、与世无争的眼光去静观默察世相人生;而“闲适”则偏重于表现在朝官绅志得意满时的闲情,常笼上一层华丽堂皇的富贵气,或带有故作骄矜、雍容华贵的气派。

  “疏放”同“旷达”相近,都包含豁达开脱的人生哲学和追求闲逸、安宁的自娱意识。

然而,“旷达”往往以自我解嘲、及时行乐的方式来摆脱当时的苦闷,往往带有某种悲慨无奈的色彩;“疏放”则采取超尘脱俗、安分守拙的方式,在宁静淡泊中,忘却人世的烦恼,一心想在幽静的大自然里寻找心灵的避风港,“守拙归园田”。

  “拙朴”同“清新”相近,都是在豪华媚俗的外衣剥落之后的淳真。

但是“清新”更多地体现在一种语言文字的追求与雕琢中;“拙朴”大多如口语不经意流出,自然真切,是诗人心胸的真实展示,读起来无限亲切熨帖。

陶公的语言看似简易,其实正是艺术造诣高超的表现。

“精能所至,反造疏淡。

”(苏轼)这种语言,是超越了华丽雕饰之后,达到返璞归真、炉火纯青的标志。

二、请你谈一谈对辞中的“松”“菊”意象的理解。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和郭主簿二首》其二)“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望忧物,远我遗世情。

”(《饮酒》其七)陶渊明的诗中离不开这些意象,因为这是他飘逸、醇厚诗歌风格的酵母,是他淡泊、真淳而又孤傲人格的象征。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来时,见庭院仍有傲霜独立的青松,历寒而愈秀的秋菊,顿时感到无限欣慰任世事变迁,世态炎凉,惟我不变,所求不变,那就是顺应天性,放浪于自然大化之中。

这一刻,他感到分裂的人格终于弥合,自我在多年艰难寻求和痛苦徘徊之后蝉蜕而出。

三、如何理解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

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

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出归隐的心绪,只不过陶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

在前面介绍陶渊明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做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谈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归去来兮”“已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拆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

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对此,应有完整的认识。

四、应如何理解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反映出陶渊明恬适宁静的生活情趣,平和的田园生活让他心情舒畅,自由的乡野万物令他感到赏心悦目,妙趣横生,陶渊明为找到了身心的归所而欢欣鼓舞。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作者为以上的获得付出了埋葬青年时代“大济苍生”的现实奋斗的代价,在抛弃让他彻底失望的官场时,他也告别了自己昨日的梦想。

所以陶渊明一面痛下决心“归去”。

一面要安慰自己“奚惆怅而独悲”。

当他饱览山川秀色时,焉知一朵“无心”出岫的云不会令误入“迷途”的作者触景伤怀;当他在遁世的隐居生活中怡然自得时,有时也要用琴和书来“消忧”。

这位自认“寓形宇内复几时”的诗人,需要忍受因调整失落的心理、重新为理想和现实定位而带来的痛苦,尽力说服自己乐天知命,“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总之,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露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

  以上几道思考题目及参考答案仅供教师参考,不必强求学生以此为准。

关于简析本文写作特色的建议

  关于本文的写作特色,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文章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教师应注重学生分析的过程,不必强求答案的统一,在学生总结时,教师要加以适当的引导,以下分析仅供教师参考: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而强烈。

作者有感慨,有追求,有遗憾,有满足,但这些都不是空发议论,而是借助景物的形象描写。

感情在景物中自然流露出来,景物亦有人情和个性。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就是动人的例证。

全辞富于情趣,情真意厚,沁人心脾。

  语言清新典雅,鲜明流畅,音节铿锵,和谐悦耳,具有音乐美,可称是一首散文诗,或是一篇押韵的抒情散文。

作者遣词造句字斟句酌,锤炼推敲,精心选择一些自《诗经》以来诗人惯用的双声词,如“惆怅”“崎岖”,叠韵词,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欣欣”等,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辞赋兼有诗的艺术魅力。

  结构严谨而周密。

辞赋向来讲究章法结构,汉赋甚至形成了公式俗套。

本文虽属抒情小赋,但也很注意结构安排。

本文的写作事出有因,不能不交待,但用辞赋说明事情的原委,结构会臃肿不堪,费力不讨好。

因之作者用散文体的序说明本文写作的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情况,而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使二者各得其所,两全其美。

辞赋的段落安排也十分巧妙。

第一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照应序文,形象地表达他对“今是昨非”的深刻认识。

二、三段为本文中心,借物抒情。

山川花木,处处皆春;饮酒赋诗,其乐无穷。

末尾一段带有总结性质,准备乐天安命了此一生,抒发的是一种知足保和的消极情绪。

全文首尾贯通,中心突出,松菊节操,田园情趣,得到充分的展现。

关于如何指导学生诵读的建议

  本文的学习,应该以诵读为主,在指导学生诵读时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步骤:

  1.播放资源库提供的《诵读演示动画》(没有演示条件的可以播放诵读录音或者教师范读)。

  2.学生初读,正音、正义。

  3.学生范读、齐读,理情文章的叙事线索。

(本文的叙事线索:

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4.再次欣赏《诵读演示动画》(可分段欣赏,之后学生齐读)

  5.根据文章的叙事线索尝试背诵全文。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辞赋的特点。

  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背诵《桃花源记》导入新课。

二、陶渊明简介

  指名学生读注释①及课文后附文《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教师补充:

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

他长于诗文辞赋。

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文体简介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

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四、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

  2.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划出文中的韵脚字

明确韵脚字

  第一节 押uì韵 韵脚字“归”、“悲”、“追”、“非”

  第二节 押三个韵:

①ì、uì韵脚是“熹、微”

           ②un韵……“奔”“门”“存”“樽”

           ③an 韵……“颜”“安”“关”“还”“桓”

  第三节 用一个韵ou韵脚字有“游”“求”“优”“畴”“舟”“丘”“流”“休”

  第四节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籽”“诗”“疑”。

五、再读课文,理情思路

  师生共同梳理本文叙事思路:

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六、三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研析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归纳基本的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二、文章品读

1.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本文的艺术特色

明确:

  ①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

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②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的和谐纯净之美。

  ③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效野”四个小层次。

2.如何理解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反映出陶渊明恬适宁静的生活情趣,平和的田园生活让他心情舒畅,自由的乡野万物令他感到赏心悦目,妙趣横生,陶渊明为找到了身心的归所而欢欣鼓舞。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作者为以上的获得付出了埋葬青年时代“大济苍生”的现实奋斗的代价,在抛弃让他彻底失望的官场时,他也告别了自己昨日的梦想。

所以陶渊明一面痛下决心“归去”。

一面要安慰自己“奚惆怅而独悲”。

当他饱览山川秀色时,焉知一朵“无心”出岫的云不会令误入“迷途”的作者触景伤怀;当他在遁世的隐居生活中怡然自得时,有时也要用琴和书来“消忧”。

这位自认“寓形宇内复几时”的诗人,需要忍受因调整失落的心理、重新为理想和现实定位而带来的痛苦,尽力说服自己乐天知命,“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总之,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露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

三、文言知识总结归纳

  (l)通假字:

衡(横)景(影)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①觉今是而昨非 ②悦亲戚之情话

  (4)词类活用

  ①策扶老以流憩(名作动,拄着)②园日涉以成趣(名作状,每天)

  ③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名作动 划着)④善万物之得时(意动,以……为善)

  ⑤乐琴书以消忧(意动,以……为乐)

文言句式

  (l)被动句(先提名学生口译,教师点拨句式特点)

  既自以心为形役……(既然是自愿让心灵被形体所驱修……“为”表被动)

  

(2)疑问句(提名学生口译,教师点拨,重点点拨疑问词的用法)

  ①奚惆怅而独悲!

(为什么还要独自愁闷悲伤呢?

  ②田园将芜,胡不归?

(田园都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

  ③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世上的一切都与我的理想和意志相违背,我还要驾车外出与人交游干什么呢?

)(“焉”宾语前置)

  ④身不委心任去留!

(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地生活而不用管他生与死呢?

  ⑤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

)(“何”宾语前置)

  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姑且顺着自然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奚”宾诺前置)

  (3)省略句(翻译、点拨)

  僮仆欢迎,稚子侯(于)门。

  (4)倒装句

  ①复驾言兮焉求(“焉”是“求”的宾语)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以春及”,介宾短语后置)

  ③胡为乎遑遑欲可之?

(“胡为”,应为“为胡”,“何之”,应为“之何”)

  ④乐夫天命复奚疑!

(“奚疑”,应为“疑奚”)

四、作业布置

  课后诵读陶渊明其他作品,并作读书笔记。

扩展资料

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365?

~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

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

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

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

他常说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这固然是实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就透露了这一消息。

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

后来江州召为主簿,他未就任。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

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

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在隆安五年(401)所写的《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

“诗书敦素好,林园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回寻阳居丧了。

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安帝元兴元年(402),桓玄以讨尚书令司马元显为名,举兵东下攻入京师。

元兴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国号曰楚。

元兴三年(404)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任镇军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

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在赴任途中写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

“时来苟冥会,婉辔憩通衢。

”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馀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

到了第二年即安帝义熙元年(405),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

这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馀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

这次辞去县令的直接原因,据《宋书》本传记载: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

‘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

‘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即日解印绶去职。

”而他辞官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说出了更深刻的原因: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地辞官隐居了。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

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

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杂诗》其二)他在诗里一再描写隐居的快乐,表示隐居的决心,如“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

这固然是他真实的感受,但也可以视为他坚定自己决心的一种方法。

在后期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机会,但是他拒绝了。

晋朝末年曾征他为著作佐郎,不就。

刘裕篡晋建立宋朝,他更厌倦了政治,在《述酒》诗里隐晦地表达了他对此事的想法。

到了晚年他贫病交加,“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道济谓曰: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对曰:

‘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萧统《陶渊明传》)宋文帝元嘉四年去世前写了一篇《自祭文》,文章最后说:

“人生实难,死如之何?

呜呼哀哉!

”这成为他的绝笔。

死后,朋友们给他以谥号曰“靖节先生”。

他的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了诔文,这篇诔文是研究陶渊明的重要资料。

《宋书》、《晋书》、《南史》都有他的传记。

扩展资料

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

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

他说: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这与汉儒的态度很不相同。

他赞扬孔子,但又有点将孔子道家化的倾向。

他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有70篇用了《老》、《庄》的典故,共77处之多;魏晋玄学对他也有影响。

但人并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与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玄学家很不同。

他住在庐山脚下,距离慧远的东林寺很近,他的朋友刘遗民与慧远关系密切;陶渊明的诗中偶尔也可见到类似佛教的词语,但他决非佛教徒,并且与慧远保持着距离。

佛教是对人生的一种参悟,陶渊明参悟人生而与佛教暗合的情形是有的,但他是从现实的人生中寻找乐趣,不相信来世,这与佛教迥异。

在不惧怕死亡这一点上,他和一些高僧虽然近似,但思想底蕴仍有很大的差异。

他是抱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的态度对等死亡,与佛教之间向往极乐世界大相径庭。

他所思考的都是有关宇宙、历史、人生的重大问题,如什么才是真实的?

历史上的贤良为什么往往没有好的结果?

人生的价值何在?

怎样的生活才完美?

如何对待死亡?

等等。

他的思想既融会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来自个人的生活实践,具有独特的视点、方式和结论;而思考的结论又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

如“匪道曷依,匪善奚敦”(《荣木》)。

“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其四)。

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

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

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像疏广对疏受所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

“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捱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

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

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

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

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

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

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

“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的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

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支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

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

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

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他求为彭泽县令和辞去彭泽县令的过程,对江州刺史王弘的态度,抚弄无弦琴的故事,取头上葛巾漉酒的趣闻,也是其艺术化人生的表现。

而酒,则是其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媒介。

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扩展资料

陶渊明的诗

  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

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

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

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

陶渊明的诗严格地讲只有《游斜川》一首是山水诗,他写得多的是田园诗。

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

  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

如“山涤馀霭,宇暖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

写山村的早晨,晨雾渐渐消失,南风使新苗长上了翅膀。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

写邻居和自己一起谈史论文的情形,那种真率的交往令人羡慕。

再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

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简直达到了化境。

  他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

《诗经》中有农事诗,那是农夫们一边劳动一边唱的歌。

至于士大夫亲身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农耕体验的,陶渊明是第一位。

陶渊明之后的田园诗真正写自己劳动生活的也不多见。

《归园田居》其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一个从仕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

而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然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人生的理念: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