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事件专题训练7.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35720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16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事件专题训练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事件专题训练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事件专题训练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事件专题训练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事件专题训练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事件专题训练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事件专题训练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事件专题训练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事件专题训练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事件专题训练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事件专题训练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事件专题训练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事件专题训练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事件专题训练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事件专题训练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事件专题训练7.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事件专题训练7.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事件专题训练7.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事件专题训练7.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事件专题训练7.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事件专题训练7.docx

《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事件专题训练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事件专题训练7.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事件专题训练7.docx

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事件专题训练7

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入主中原(370周年)

【历史解读】

一、时代特征: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基本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对外逐渐由开放走向保守;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二、朝代:

明(1368-1644)―――清(1636-1840-1912)

三、基本史实

政治:

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顾问机构)制度的建立;

清朝:

雍正时设军机处,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经济:

1.手工业的发展

(1)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制瓷业:

明代创造了五彩瓷,清代出现了珐琅彩。

(3)丝织业:

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

2.商业的兴盛:

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徽商、晋商等商帮。

3.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江南地区),本质于雇佣劳动。

4.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明代及清代的某些时期,曾经短暂地实行所谓对外开放,这种开放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

文化:

思想:

王阳明的心学(宣扬“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观点。

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李贽的“异端”思想(否定孔子的权威,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强调人正当的私欲,反对空谈仁义道德);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文学艺术:

小说创作的兴盛;绘画和书法:

文人画(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成就突出;京剧(清朝)的形成和发展。

【疑难解析】

●高考前瞻

1.命题趋势

明清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年年有题,比重较大,重复考查也不少。

从题型上看,各种题型都有,尤其是问答题相对集中。

从内容上看,较多体现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的时代特征。

考查明清史的各种题型都将会出现。

重点内容有: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

(2)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其缓慢发展;(3)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巩固和发展;(4)中外关系出现的新现象;(5)主要文化成就、特点以及与当时政治、经济的关系。

2.复习策略

(1)了解明清君主专制的特点,理解认识其双重性:

一方面对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国家的安定,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进步。

(2)了解农业、手工业的特点,认识资本主义萌芽及其缓慢发展的前因后果。

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封建社会内部起了瓦解作用但影响有限。

(3)掌握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主要内容,认识伟大祖国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4)了解对外关系的新特点、新趋势,并将其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对比分析,理解造成东西方差距的原因。

(5)了解明清科技成就,认识其停留在传统科技领域中的前因后果。

理解明清思想、文学的特点及其原因。

●阶段特征

本单元包括1368年至1840年的历史,其基本特征是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和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发展。

1、政治:

明清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强化,这表明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其统治地位,显示出封建制度的腐朽性。

农民起义水平提高,“均田免粮”口号已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

2、经济:

明清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边疆地区获得开发。

农业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手工业有明显进步,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朝前期有了缓慢发展,但始终在萌芽状态下徘徊。

3、民族关系: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央与地方关系尤其是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

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各民族之间形成不可分离的关系。

但也出现了一些民族问题,明清统治者注重发展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粉碎了分裂割据势力,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4、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并多次取得了反对外来侵略势力的胜利。

明清对外政策由开放趋向闭关自守,阻碍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伍。

5、文化:

明清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小说成了文学的主流、并具有反封建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古典科技巨著涌现,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西方传教士东来并带来了一些先进文化。

【能力提升】

●单元知识整合

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明朝建立以后,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牵制。

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

颁布《大明律》,并实行特务统治。

实行八股取土,严厉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

清军入关后,政权机构方面沿用明朝官制,在中央设内阁和六部。

雍正帝为加强皇权,增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为了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清朝大兴文字狱,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民族融合,并有力地抗击了外来侵略。

但其消极作用亦越来越大,宦官专权、特务统治,使政治极为黑暗;八股取土、大兴文字狱,禁烟了人们的头脑,特别是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变革,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

这是中国长期滞留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从这些消极作用可以看出,封建专制社会已走向衰落。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实际上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封建制度的衰落。

此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尖锐复杂。

从表面上看,社会尚似繁荣,但暗地里已危机四伏,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较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封建母胎内萌芽,并有缓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全面、冷静、客观地去认识所谓的“康乾盛世”,加强中西对比的学习和归纳。

2.明清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经济发展

(1)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

明朝中后期,在苏州、松江等地,许多以纺织为业的“机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劳动,他们之间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清朝。

清朝前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猛烈冲击着古老的自然经济,这就使得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在地区上、数量上、规模上和行业分工上都超过了明代。

从手工业部门和地区看,除了苏州的丝织业外,还有云南的采矿业、四川的制盐业、台湾的制糖业、陕西的伐木业、北京的采煤业都出现了雇佣关系,而且在规模上都普遍大于明朝。

该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许多大商人向手工业生产投资。

他们这种投资的过程,也就是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化的过程。

于是他们也和手工工场主一样,成了最早的资本家。

这时的资本主义萌芽,还只是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着,从地域和行业上看还比较狭窄;从发展角度看,还比较缓慢。

在全国范围内,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但这种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说明我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了衰落时期。

它的出现和缓慢发展,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产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中,初税亩、编户制、租调制、租庸调制的共同点是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而两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的共同点是以土地财产为征税标准。

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

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

从西汉到清代,我国赋税制度的沿革规律是:

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以两税法为标志;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3.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明清时,我国政府一方面通过反击外来侵略的战争,维护了领土主权的完整。

另一方面通过对内加强民族联系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行政管理、平定少数民族的叛乱、款待回归的少数民族、加强边防建设,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我国辽阔眼域的基础。

(1)明朝:

打退瓦刺的进攻;维持了与鞑靼俺答汗的和平友好关系,在边境开设互市,交换各自所需的物品;抗击外来侵略,肃清倭寇。

(2)清朝:

郑成功抗击荷兰侵略,收复台湾,1684年,设置台湾府;抗击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

平定准噶尔部和回部分裂势力的叛乱,欢迎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确立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委派驻藏大臣参与管理西藏。

加强对全国的行政管辖,设置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统辖漠北蒙古各部;设置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两路;设置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设置办事大臣管理西藏、青海两个辖区。

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央同地方的关系,尤其是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

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确定,各民族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

虽然清朝统治者曾一度采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使各民族间的隔阂有所加深,但其民族融合的主流是不可改变的。

4.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1)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我国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来到南洋,促进了南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从明朝中期起,中国开始遭受外来的侵扰。

先是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在东南沿海制造倭寇之急。

民族英雄戚继光领导戚家军,与俞大猷配合,基本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巩固了海防。

(3)明朝后期以来,中国已开始面临西方早期殖民者的入侵。

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

1661~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舰在沿海地区和台湾人民的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和开发。

(4)17世纪中期,当清军入关时,沙俄乘机抢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

康熙帝亲自出巡东北,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

迫使沙俄签订了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一一一一尼布楚条约》。

5.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

原因:

(1)从主观因素看:

①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古老的中国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封建统治者只能依靠强化君主专制,加强特务统治,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等手段来维持封建统治,封建统治者必然害怕和拒绝任何新事物的传入。

②几千年来我国经济结构是小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在落后闭塞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出因循守旧、骄傲自大和闭关自守的思想。

(2)从客观因素看:

①从明中期到清前期,中国先后遭到外国骚扰和侵略:

沙俄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倭寇侵扰东南沿海,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侵占台湾。

为了防御外国侵扰、封建统治者采取了消极的“闭关自守”政策。

②清政府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后,各地反清斗争持续不断,东南沿海一带的反清斗争更是此伏彼起。

尤其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同东南沿海和流亡海外的反清志士,保持密切联系,为“反清复明”而斗争。

这也是清政府实施闭关政策的一个客观原因。

影响:

(1)一定程度上对外来侵略有某种民族自卫作用,保护了封建自然经济。

(2)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了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博后挨打的局面。

●思维拓展

1、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表现

第一、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权力强化,实行特务统治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表明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难以维持统治了,封建制度日益腐朽。

农民起义水平提高,“均田免粮”口号的已触及到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二、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它虽未发展到危及封建统治的地步,但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从经济基础上表明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第三、对外关系上,明中期后,西方侵略者不断侵略中国,中国实行消极的闭关政策,这也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第四、文化上,市民文学蓬勃兴起,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这是封建制度衰落在文化上的反映。

2.怎样看待康乾盛世

首先,从康乾盛世的表现来看:

政治方面:

国土辽阔,政治统一,社会稳定;经济方面:

农业生产恢复与发展、耕地面积增加,手工业更加发达,商业较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民族关系方面:

各族人民联系加强,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对外关系方面:

挫败了沙俄的侵略企图,捍卫了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

这些与以往的历史相比,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是值得颂扬的。

其次,深刻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清初调整统治政策,改革赋役制度、废除人头税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了一定程度的放松,有利于经济恢复与发展;平定少数民族贵族的分裂与叛乱,打击沙俄入侵,收回台湾主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三位皇帝注重个人政绩,励精图治,成为盛世的开创者和维护者;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盛世的真正创造者。

再次,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它暗含着衰落与危机: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冲击并削弱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为维护封建统治,对内采取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外实行消极防御的闭关锁国政策,这只是封建制度的强心剂;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出现,以反封建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大量产生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最后,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当时世界历史的潮流是资本主义。

西欧实行重商主义,而清朝仍旧重农抑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不断掀起高潮,而清朝文化专制达到顶峰,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时代剧变,人类隔绝局面打破,而清朝仍陶醉于“天朝上国”之梦境,推行闭关政策。

3.17、18世纪中国与英国的比较

(1)政治方面:

清朝确立对全国的统治后,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成为腐朽落后的封建国家;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2)经济方面:

清朝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英国则在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后,于19世纪上半期完成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3)文化方面:

清朝时,儒家思想仍是封建正统思想,且统治者用大兴文字狱等措施,加强思想文化专制;英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迅速发展,以《国富论》为代表,英国确立了自由资本主义的理论。

(4)对外方面:

清朝有效地打退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但推行闭关自守政策,阻隔了中外正常交往;英国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到18世纪中期成立当时最大的殖民国家。

【典型题例】

1.(2018·山东济宁高三期末·6)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

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  )

A.弥补废除丞相出现的权力空白B.进一步完善中央政权机构

C.提高中央政权机构的行政效率D.大力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丞相,与题干中时间“1377年”不符,故A项错误;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有中书省和左右丞相,管理全国行政事务,但是根据材料信息“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实际上反映出明太祖对丞相怀有戒心,力图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B、C项错误。

【答案】D

2.(2018·四川绵阳一模·8)明朝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认为:

“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明太祖朱元璋(  )

A.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B.废除丞相制度,加强皇权

C.重视人才选拔,维护皇权统治D.抑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丞相制度的废除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

首先提取时间信息,是“明太祖”时,则A项不对,因为内阁是明成祖时设立的。

材料中的关键是“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则其对应措施就是对付“中书”(长官为丞相)及权臣。

因此B正确。

材料不涉及选官制度,C不对,也没有说对地方的势力的措施,所以D不对。

【答案】B

3.(2018·黑龙江高三阶段性统一考试·4)洪武十三年九月,朱元璋废中书省,置“四辅官”。

《通纪》载:

“九月丙午,置四辅官,以耆儒王本、杜佑、袭敩为春官,杜敩、赵民望、吴源为夏官,秋、冬官缺,以本等摄之,位列都督之次。

敕以协赞政事,均调四时。

月分三旬,人各司之。

”这表明(  )

A.朱元璋重视基层制度建设B.洪武年间官僚机构臃肿

C.“四辅官”是重要决策机关D.机构改革为加强皇权服务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太祖废丞相

【解析】本题以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为切入点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理解能力。

题干反映的是中央官制的变革,A项“重视基层制度建设”说法错误;题干中的“四辅官”并不能说明当时机构臃肿,B项说法错误;由“位列都督之次,敕以协赞政事”可知,四辅官不是决策机构,应仅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有利于加强皇权之作用,故C项排除,D项正确。

【答案】D

4.(2018·湖北稳派高三强化训练一·6)“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不差的”,作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整个中国传统政治就是专制独栽的。

由此可见(  )

A.明清以前中国政治体现了民主的特征B.秦汉的朝议制度最能表明当时皇帝并非专制

C.丞相制度的废除导致了政治专制独裁D.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相对于以前发生了质变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废除丞相制度

【解析】“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整个中国传统政治就是专制独栽”意在指出对中国传统政治要具体分析,其实古代中国的皇权专制经历了从“相对专制”到“有限专制”再到“绝对专制”的发展过程,作者这样说并不是意味着承认明清以前的中国政治就是民主,A项理解错误。

朝议制度能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但不能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B项错误。

总体而言,明清时期中国政治没有发生质变,只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D项错误。

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因此用皇帝独裁来概括是符合史实的。

因此C项是正确理解。

【答案】C

5.(2018·河南洛阳一模·3)(A卷)明太祖朱元璋贬孔子而删《孟子》。

他曾下令全国停止对孔子的祭祀,未能如愿之后,又命令臣下删掉《孟子》原文85条,只剩下100多条,编了一本《孟子节文》,又专门规定,科举考试不得以被删的条文命题。

这表明当时(  )

A.朱元璋反对儒家思想B.文化专制的加强

C.儒学丧失了社会基础D.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明太祖朱元璋贬孔子而删《孟子》,编了一本《孟子节文》,同时科举考试仍以儒家思想命题,说明儒家思想仍占主导,故A、C、D项说法错误;朱元璋下令停止对孔子的祭祀、删《孟子》、对科举考试规定,这些体现了文化专制,故B项正确。

【答案】B

6.(2018·北京西城示范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3)《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这表明,内阁(  )

A.在太祖时期正式建立B.在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成为朝廷的法定中央机构D.六部百司为大学士属官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丞相制度的废除、明朝的内阁

【解析】题干反映了明代丞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制形成的历史现象。

A项对内阁正式建立的时间说法错误;由题干中的“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可体现与说明,B项正确;C项“法定中央机构”的说法错误;D项“为大学士属官”说法错误。

【答案】B

7.(2018·安徽江淮十校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4)“明朝帝王废除宰相后又不得不寻求体制外的力量,于是造成了监阁之争以及宦官专权的制度化。

这些体制外的力量又加紧搜刮社会,从而使得本来就脆弱的小农经济和工商业又备受摧残。

……康乾盛世充其量是一种发达的农业文明,但当遭遇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冲击时,显然是不堪一击的。

”材料说明明清君主专制强化(  )

①导致了政治腐败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③促进了经济发展④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运用。

“废除宰相”体现了“君主专制强化”,由此,本题材料中可以读出的信息都应该是本题的答案,“监阁之争以及宦官专权”对应①,“搜刮社会”对应②,“遭遇西方”“不堪一击”对应④,而“小农经济和工商业又备受摧残”与③相违背,故不选③,故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B

8.(2018·河南焦作高三第一学期期中·5)“当明朝经过创造的阶段而固定下来时,朝廷的主动部分实为百官臣僚之集团而不是君主……虽说在理论上讲,这种权力(皇权)并无限制,最后的办法仍是以人本主义调和这天授皇权,或者说是强迫的执行开明专制。

”作者认为明朝(  )

A.官僚体系为决策的中心B.皇权为决策的中心

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D.以人文主义为思想基础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关键信息:

“朝廷的主动部分实为百官臣僚之集团而不是君主”、“最后的办法仍是以人本主义调和这天授皇权,或者说是强迫的执行开明专制。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百官臣僚在决策中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项是与题干观点相悖,故B项错误;C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体现,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以人本主义调和这天授皇权”并不说明以人文主义为思想基础,故D项错误。

【答案】A

9.(2018·北京东城普通校高三12月联考·13)史载明代内阁“掌献体可否,率陈规海,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  )

①协助皇帝处理国政②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

③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③B.①②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

【解析】本题比较明代内阁制与清代军机处的共同点,可采用排除法,明代朱元墇时期已废除宰相制,故②错误;无论是明代内阁制,还是清代的军机处,都不具有扩大统治基础的作用,故④错误,①③是两者的共同点,故A项正确。

【答案】A

10.(2018·北京东城普通校高三12月联考·14)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①封建专制进一步加强②皇权更加巩固

③封建制度渐趋衰落④实权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

【解析】明代内阁与清代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体现,而君主专制强化并达到顶峰,又正是封建制度趋向衰落的表现,①②③④都可以反映,故D项正确。

【答案】D

11.(2018·湖南长郡中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