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唯一的听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45021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唯一的听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11唯一的听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11唯一的听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11唯一的听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11唯一的听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11唯一的听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11唯一的听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11唯一的听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11唯一的听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11唯一的听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11唯一的听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11唯一的听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11唯一的听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11唯一的听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11唯一的听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11唯一的听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11唯一的听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11唯一的听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11唯一的听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唯一的听众.docx

《11唯一的听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唯一的听众.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1唯一的听众.docx

11唯一的听众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

检查课前预习。

1、了解预习情况,提示预习方法。

师: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一起来读课题——

生:

《唯一的听众》

师:

预习过这篇课文吗?

生:

预习过了。

师:

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我想知道我们六年级的同学是怎么预习的。

你们课前做了那些预习工作?

生:

我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还查字典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师:

读通课文,学会生字词是最基本的预习工作。

生:

我了解了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刚学小提琴的时候受到家里人的嘲笑,失去了信心,后来一位老奶奶鼓励他,使他有了信心,最后练好了琴。

师:

课文是不是讲了这样一件事?

生:

(齐)是。

师:

读一篇课文,先要整体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生:

我写下了读不懂的问题。

师:

很好。

你记下了什么问题?

生:

那老妇人不是聋子,为什么她说自己是聋子?

师:

这问题值得思考。

你们呢,有别的问题吗?

生:

原先我是不敢在家里拉琴的,后来为什么我在拉琴的时候站得很直?

师:

你想问的是原先不敢在家里练琴,后来为什么又敢在家里练,还那么勤奋,是吗?

(生点头)

生:

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琴拉得那么好,为什么他不直接教我怎么拉琴?

师:

为什么隐瞒身份,不直接指导,与第一个同学提出的问题有联系。

生:

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

生:

我为什么会常常忘记她是一个聋子?

师:

看来同学们都是用心在预习,先记下这些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我们会学得更有效。

2、学习生字词,指导学习方法。

师:

刚才大家说学会了生字词,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生字词学得怎样。

大屏幕出示词语:

仪式  抱歉   溜走    无法割舍

师:

看来踢足球是你无法割舍的运动。

(生点头坐下)你们呢,有什么无法割舍的爱好?

生1:

我喜欢音乐,弹钢琴是我无法割舍的爱好。

生2:

画画是我无法割舍的爱好。

生3:

打篮球是我无法割舍的爱好。

生4:

唱歌是我无法割舍的爱好。

师:

除了兴趣爱好,还有什么无法割舍?

生1:

我和父母的亲情是无法割舍的。

生2:

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的友情是无法割舍的。

师:

是啊,亲情、友情当然还有师生之情都是让人无法割舍的。

(面向刚才回答不准确的学生)现在你明白无法割舍的意思了吗?

(生点头)

大屏幕出示:

嘿。

师:

谁会读这个字?

你来。

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

这是什么词?

生:

这是象声词。

师:

这是一个叹词,叹词一般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我们把这个词放到课文当中,读一读它所在的句子,体会一下“嘿”这个词表达什么样的一种感情。

生读,出示句子:

“我羞愧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奋。

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她是个聋子。

师:

谁再来来读读这个句子。

(指二生读)这个“嘿”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1:

被人夸奖的兴奋之情。

生2:

他非常激动,因为以前都没有人夸奖他,父亲和妹妹都说他拉琴像在锯床腿,现在有人愿意听他拉琴还夸奖他,他觉得很高兴。

师:

是呀,一个叹词,一个字,在一段文章当中,也包含了丰富的感情。

我们再读一读,读出这种感情。

生:

(齐读这个句子)。

大屏幕出示:

悠悠的小令

师:

谁来读?

一起读一读。

师:

小令就是小曲,在小令前加一个“悠悠”,你感觉这小曲怎样?

生:

这是一首动听的小曲

生:

这是轻轻悠悠的小曲。

生:

这小曲感觉很悠扬。

师:

我们把这个词也放到课文的句子当中去体会一下,谁能来读出这个句子。

生读:

“林子里静极了。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师:

读着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

这是个比喻句。

生:

林子的静由声音衬托出来。

师:

这叫反衬,用沙沙的足音来反衬林子的静,明白吗?

我们说阶梯教室很静,静得——

生1:

静得没有一点声音

生2:

静得能听到针掉在地上的声音

生3:

静得能听到同学们沙沙的写字声。

师:

谁来读读这个句子,读出林子的静。

(生读)

师:

这一句啊,写的是景,在不同的语境里面,这个景包含的感情是不一样的。

请你读读所在的这个段落,体会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

出示:

“一天早晨,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

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

林子里静极了。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生1:

我认为他的心里是充满神圣感的,好像要去干一件伟大的事情。

生2:

我认为他的心里是十分兴奋激动的,从他的行动可以看出来。

生3:

我也认为他的心情是很兴奋的,沙沙的足音,他听起来都像悠悠的小令。

师:

是啊,是兴奋的,为什么沙沙的足音这种平常的声音,在他听来像悠悠的小令呢?

因为心里兴奋。

如果他心里很烦闷,这声音听起来会有这种感觉吗?

生:

不会。

师:

如果今天你们要去春游,外面下雨了,去不成了,那沙沙的雨声你感觉会是悠悠的小令吗?

生:

不会。

师:

所以,景和情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心情,看到的景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请同学们记住:

写景就是写情,写景就是写人。

 

第二板块:

体会作者心理变化。

师:

生字词语就学到这里。

对我们六年级同学来说,读准生字的音,理解词语的意思是不难的,但有的词是不能孤零零理解的,要把它放到句子中,甚至放到段落中,它就变得鲜活起来,就有了生命,有了情感。

读课文也一样,要读到作者的心里去,体会到作者的心理变化。

本文作者在练琴过程中,心理有一系列的变化,请同学们读课文,用心去体会一下,作者在拉琴的过程中心情的变化。

生:

自由读课文。

师:

体会到作者心理变化了吗?

心理往往和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的,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心理。

作者先后在哪些地方拉过琴?

又先后拥有哪些听众,分别拥有怎样的心理?

出示:

  拉琴的地方        听众         心理

生:

作者先是在家里拉琴,听众是父亲和妹妹,他们嘲笑他的琴拉得不好,他的心情很沮丧。

师:

是啊,沮丧,就是灰心失望,失去了信心,以致于不敢在家里拉琴了,这也叫自卑。

生:

接着作者到树林里去拉琴,一位老妇人鼓励他,使他有了勇气。

师:

原来自卑,没信心,现在——

生:

有了自信。

生:

后来作者又在家里拉琴,他也很有自信。

生:

最后作者在舞台上拉琴,听众成百上千,心里很高兴。

师:

只是高兴吗?

面对成百上千的听众,心里——

生:

激动、自豪。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出示:

        家里         父亲和妹妹      自卑

        树林         一位老人        自信

        舞台         成百上千        自豪

师:

刚才是一句一句说的,六年级学生可不能这么一句一句说。

谁能连起来,用上“先……后来……最后……”说一说。

生1:

作者先是在家里拉琴,他的听众是父亲和妹妹,他们说他拉的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作者很自卑。

后来他到了树林里拉琴,一位老人是他的听众,老人的鼓励让作者拥有了自信。

最后他到了舞台上拉琴,成百上千的观众听他拉琴,使他非常自豪。

师:

说得很有条理,还有谁愿意来说,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说。

生2:

我在家里拉琴的时候,父亲和妹妹说我是音乐白痴,拉的小夜曲像在锯床腿,他们的嘲笑使我非常自卑。

后来我来到了树林里拉琴,一位老人成为了我唯一的听众,他的鼓励令我重拾了自信,我又敢于在家里拉琴了。

最后我能在文艺晚会的舞台上拉琴,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我觉得非常自豪。

 

第三板块:

了解作者心理变化原因,体会老人语言和眼神。

1、体会作者自卑心理。

师:

作者的心理为什么产生这样的变化呢?

先来看看他在家里拉琴的时候,父亲和妹妹这两个听众为什么让他那么沮丧、自卑呢?

给了他一种什么评价?

生:

父亲和妹妹说他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

师:

(板书:

音乐白痴)什么是白痴?

生1;就是智力低下的人

生2:

就是弱智,什么也不会。

师:

音乐白痴呢?

生1:

音乐白痴就是音乐方面的弱智者。

生2:

音乐白痴是练不好琴的。

师:

父亲和妹妹还给了他什么评价?

生:

说他拉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

师:

听过锯床腿的声音吗?

生1:

听过,是非常刺耳的声音。

生2:

简直就是一种噪音。

师:

如果你听到这样的评价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能不能打个比方来说?

生1:

我就像被迎头泼了一盆冷水,整个身子都凉透了。

生2:

我就像从高处一下子跌入了低谷。

生3:

我就像跌下了万丈深渊。

生4:

我就像被迎头打了一棒,被打蒙了。

生5:

我的心就像被刺了一刀。

生6:

我就像掉进了一个冰窟窿,心都凉了。

生7:

我就像从温暖的春天一下子到了寒冷的冬天。

 

2、体会老人的四处语言。

师:

正因为这样,他才那么沮丧、自卑,他才决定到林子里去拉琴。

在林子里,他又怎么找回自信的呢?

生:

是那位老人的鼓励使他找回了自信。

师:

老人到底说了什么话,让他找到了自信呢?

去课文里找一找,画出来。

生读句子,师出示老人的四句话:

u      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

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u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u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

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u      真不错。

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谢谢你,小伙子。

师:

老人的这些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

我们先来看,第一次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

是在我发现了这位老人,觉得打扰了她,想溜走的时候说的。

出示:

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师:

我原以为这么僻静的地方不会有人,可却发现一位老人正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于是,准备溜走。

这时,老人怎么说?

生:

(读)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

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师:

第一次就说了这一句吗?

还说了什么?

生:

(读)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生:

(读)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

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师:

老人为什么这样说?

她说这话有什么用意?

先来看第一句话。

生1:

明明是我打扰了老人,老人却责备自己,说自己打扰了我,她的话让我很动心。

生2:

老人说这话是不想让我走。

师:

是你打扰了老人,老人却责备自己,听了老人的话,你还想走吗?

生:

不走了,走就对不起那老人了。

师:

老人一句话,就留住了我的脚步。

师:

老人说第二句话的用意又是什么?

生:

老人说自己是聋子,是因为……是因为……

师:

你坐下再想想。

刚才有位同学提出,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为什么说自己是聋子,这问题谁提出来的?

(生指提问的同学)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

她是故意这么说的。

师:

你本来拉得那么难听,紧张吗?

生1:

紧张,当我发现背后有人,吓了一跳。

生2:

我拉得那么难听,觉得自己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现在又被老人听到,就更紧张了。

师:

听了老人的话,你还会紧张吗?

生1:

我就没那么紧张了,反正她听不到我拉琴的声音。

生2:

我不紧张了,我拉得再难听,她也听不到。

师:

老人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消除了我的紧张心理。

师:

老人说第三句话的用意又是什么?

生1:

因为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告诉老人我拉不好。

老人在鼓励我。

生2:

父亲和妹妹都不愿意听我的琴声,现在老人却说要当我的听众,我很感动。

生3:

老人说每天陪我练琴,会用心感受我的音乐,让我不好再推辞。

师:

老人与你素不相识,却愿意每天做你的听众,陪你练琴,你能拒绝吗?

生:

不能。

师:

是啊,你不能拒绝,你也难以拒绝。

刚才我们体会了老人的三句话,老人的每一句话都说到作者的心里去了,所以作者感觉老人的话像什么?

生:

像诗一般的语言。

师: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老人这诗一般的语言。

生:

齐读三句话。

师:

作者和老人素不相识,怎么知道我心里自卑,需要鼓励呢?

生1:

如果不自卑,作者就不会到小树林去拉琴,可以在家里拉。

生2:

我想老人自己曾经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她一眼就能看出来。

生3:

因为老人听我拉得那么难听,见我一见人就准备溜走,所以她猜到了。

师:

刚才有个同学提了个问题,老人为什么不直接教他拉琴。

你想,作者此时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

他最需要的是自信。

师:

是啊,作为一名音乐学院的教授,她深知此刻这位小伙子最需要的不是琴技上的指导,而是帮助他建立自信。

懂了吗?

(生点头)

师:

再来看第二次老人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出示:

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

“真不错。

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谢谢你,小伙子。

师:

老人为什么这样说呀?

  生:

她是为了鼓励我,树立我的自信心练好琴。

  师:

第一天,我拉完琴停下来时,她说上这样一句——

生:

(齐读)“真不错。

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谢谢你,小伙子。

  师:

第二天,我拉完了,她又不忘说这样一句话——

  生:

(齐读)“真不错。

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谢谢你,小伙子。

师:

第三天,她又这样说——

生:

(齐读)“真不错。

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谢谢你,小伙子。

师:

以后每一天,老人总不忘说这么一句——

生:

(齐读)“真不错。

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谢谢你,小伙子。

师:

就在这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的鼓励声中,我的自信心越来越强了。

 

3、体会老人的三处眼神。

师:

刚才我们体会了老人的语言,是老人的语言使作者找回了自信。

给作者自信的除了老人的语言,还有什么?

生:

是老人的眼神。

师:

把写老人眼神的句子划出来。

(生划句子)

师:

谁来说?

生答,出示:

①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②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③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师:

女同学来读第一句,男同学读第二句,大家一起来读第三句。

生读

师:

你们发现了吗,在写老人眼神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语,是什么呀?

生:

都有“平静”这个词。

师:

你们觉得老人用平静的眼神望着作者,有什么含义吗?

生:

因为她告诉作者自己是聋子,所以就要当成什么都没听到。

如果老人表现得不平静,她的身份就会暴露。

师:

除了她说的这些还有什么原因?

生:

(沉默)

师;如果老人的眼神闪现一丝异样,你会怎么样?

生:

我就会知道她是骗我的,心里有些恐慌。

生:

我就会觉察自己拉得不好,也不好意思再在她面前拉琴了。

生:

我刚树立起来的自信又要没有了。

师:

读一读第三个句子

生:

(齐读)

师:

作者为什么感觉老人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呢?

他从老人的眼神中读出了什么?

刚才有位同学也提出了这问题。

生:

老人的眼神中有鼓励。

师:

鼓励,肯定有的。

生1:

有赞赏,当作者有了进步时,老人的眼神中就流露出赞赏。

生2:

老人的眼神中有满意,她相信作者通过努力,一定能练好琴。

师:

这也就是期望啊,同学们,鼓励、赞赏、期望、关爱,都蕴含在她的眼神里,所以看上去像——

生:

(齐)深深的潭水。

师:

如果说,老人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老人的眼神就是无声的激励。

作者在老人的语言和眼神的激励下变得越来越自信了。

作者心理上的变化带来了哪些行动上的变化呢?

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

第一板块:

感受“我”行动上的变化

师:

上节课我们一起体会了老人的语言和眼神。

老人那诗一般的语言,平静得像深深的潭水似的眼神,带来了我心理上的变化,使我由自卑的心理变得越来越自信了。

我心理上的变化带来了哪些行动上的变化呢,课文哪个小节告诉了我们这些?

生:

第8小节

师:

自己读读第8小节,细细地品味一下我的心理变化带来了哪些行动上的变化?

学生读后出示:

Ø        以前我不敢在家里练琴,现在?

Ø        以前我坐在木椅上练琴,现在?

Ø        以前我只想到林子里一个人偷偷地练琴,现在?

Ø        以前老人总不忘说不错,现在她说?

Ø        以前老人一直平静地望着我,现在?

  师:

体会到这种变化了吗?

看上面,用书上的语言来说说。

 生:

以前我不敢在家里练琴,现在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

  师:

先不忙坐下,我问你,你不怕父亲和妹妹嘲笑了吗?

  生:

不怕,因为我以前很自卑,现在已经有了自信。

师:

有自信也就有了勇气。

你呢,你为什么不怕了?

生:

因为我有了进步,相信自己会越拉越好。

师:

有进步所以不怕了,这也是因为有了自信。

谁接下去说。

生:

以前我坐在木椅上练琴,现在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

师:

你这样站着练那么久,不感觉累吗?

生:

我不感觉累,有了老人的鼓励,累也是快乐的。

生:

我已经把练琴当作了快乐的事,所以不感觉累,

师:

你已经全身心融入了练琴当中,所以才不感觉累,是吗?

你呢,也不感到累吗?

生:

我感到累,但只有不怕累才能练好琴。

师:

是啊,只有付出艰辛才有——(生齐:

收获)。

你呢?

生:

我也感到累,但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改变父亲和妹妹对我的看法。

我不是音乐白痴,我能练好琴。

师:

有动力了,也就不怕累了。

接下去说。

生:

以前我只想到林子里一个人偷偷地练琴,现在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

师:

你为什么要尽心尽力地演奏,她可是个聋子,听不到你的琴声呀?

生:

虽然她是聋子,但她天天陪着我练琴,鼓励我练琴,我不能辜负老人的期望。

师:

我理解你的心情。

你呢,你为什么要尽心尽力为老人演奏?

生:

老人的耳朵虽然听不见,但她能用心感受我的琴声。

师:

我知道,你和老人是用音乐在交流,用心灵在交流。

你还当她是聋子吗?

生:

不会。

师:

上节课有位同学提出个问题:

我为什么会常常忘记那老人是聋子,现在明白了吗?

(生点头)

生:

以前老人总不忘说不错,现在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师:

你觉得老人前后的评价有什么不同?

生:

以前老人总不忘说不错,是在鼓励我,现在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想一定是我的琴技有进步,她才这么说的。

生:

以前我拉得那么难听,老人为了增强我的自信才说不错,现在我的琴声可能真的让她享受到快乐。

师:

是啊,老人不仅因为你的琴声使她享受到快乐,更因为你的进步使她享受到快乐和幸福。

生:

以前老人一直平静地望着我,现在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

师:

以前你看到过老人这样的动作吗?

生:

以前我的琴声很难听,像是锯床腿,没法打节奏,老人平静地望着我,给我鼓励。

师:

老人现在为什么有这样的动作?

你来说。

生:

现在我的琴拉得越来越好了,曲子有节奏感了,所以老人会有这个动作。

生:

现在我琴越拉越好,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已经沉醉在我的琴声中了。

师:

通过刚才的交流,你有没有发现,“我”已经完全变了,变得怎么样了?

生:

我变得更加自信了。

师:

心理变了。

 生:

我练琴更加刻苦了。

师:

态度变了。

生:

我的琴艺提高了。

师:

我心理和态度上的变化,带来了琴技的提高。

请大家齐读这一节,再品味一下我的这种变化。

生:

齐读第8节。

第二板块:

想象写话,感受我内心的震撼。

师:

我一直珍藏的秘密终于被妹妹揭穿了。

当我知道她是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时,作者并没有写下去,而是用了一个省略号,大家想象一下(出示):

作者听到妹妹这番话后,引起了怎样的心灵震动?

当他再一次走进小树林,面对这位老人的时候,他又有怎样的心情和行动?

拿起笔来写下来。

左边同学写第一个内容,右边同学写第二个内容。

写后我们来交流。

生写话。

师:

请这位同学先来交流第一个内容。

你要像读课文那样读你写的内容,知道吗?

生:

什么?

天哪!

我一下子懵了,过了好几分钟才回过神来。

那位老人居然是一位首席小提琴手,我怎么当时没有发觉?

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啊!

我刚开始拉得如此难听,就像在锯床腿,她不但没有批评我,反而如此耐心地鼓励我。

师:

你写出了作者当时的震惊,此刻他觉得这位老人怎么样?

生(补充):

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老人啊!

师:

加上这句话就完整很多了。

还有哪位同学也写这个内容的?

生:

顿时,我惊呆了。

原来那位一直以来都被我当作聋子的老人,竟然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

回想起那段时光,无论我的琴声多么难听,她一直用她那慈祥而平静的眼神望着我,用她那温柔快乐的语言鼓励我。

还好,我也没有辜负她。

我带着她的鼓励和坚韧的心,努力练琴,给她捎去了欢乐和幸福,这无声的师生情在我们心中流淌,永不干渴,我一定要用最优美的乐声来问候她!

师:

是啊,当时的我,不但震惊,更有无尽的感动,为她一直默默地给予我鼓励和支持而深深感动。

也正因为这份感动,更使他下了决心,要用最优美的乐声来报答她。

说得真好!

那么当他再一次走进树林,面对那位老人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心情和行动呢?

请这边的同学来说说。

生:

清晨,不知道为什么,我比以往起得更早,拿起小提琴,再一次走进小树林。

透过斑驳的树影,还有密密麻麻的树丛,我看到了老人那纤瘦且满是皱纹的手放在双腿上,头微微仰起,望着那湛蓝的天,静静地等候着我。

不知怎的,我的心在跳,“咯噔咯噔”地跳,异常紧张激动。

我挺起胸膛走进去,向老人打了一个“你好”的手势,并不自然地笑起来。

老人看见了,慈祥地笑了,说:

“小伙子,你来了,今天早呀!

请开始吧!

”我又打了一个“OK”的手势,开始了今天为老人演奏的任务。

我架好琴,拉了起来。

树林里只有我的琴声,是那样的静。

老人用心感受着闭起双眼,用心静静地体会。

我思绪万千,满脑子都是老人以前欣赏我琴声的画面。

师:

你写得很认真,把我再一次面对老人时的动作写得很详细,要是能够把我的心理活动再写详细些就更好了。

还有哪位同学继续来交流?

生:

当我再一次走进小树林,再一次面对这位老人的时候,我的内心充满了激动与感激。

面对老人那依然平静得如潭水一般的眼神,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我再一次拉起了小提琴,拉起了那首我已拉过多遍的曲子。

老人微笑地注视着我,仿佛在赞扬我。

拉完了,老人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孩子,你的琴声给我带来了幸福和快乐!

”面对这位为了我而“耳聋”的老人,带着对她的无穷感激,我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当我再一次走出树林时,早已泪流满面。

师:

你强调了很多次“再一次”。

的确,这绝不是普通的“再一次”,作者内心丰富的心理被你这“深深三鞠躬”和“泪流满面”描写得淋漓尽致。

出示:

“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珍藏着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

每天早晨,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着这位老人,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轻轻地调好弦,然后静静地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

我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着,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

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只是在这个美丽的早晨,一个人轻轻地拉,一个人静静地听。

师:

老师这里也有一段话(师有感情朗读)。

写得美吗?

谁写的?

这是作者写的一段话,是作者写的原文,可是编辑我们的教材,却编辑成了一个省略号。

你觉得是这段话好,还是省略号好?

生:

原文很美,但是我感觉还是省略号好,因为这样给读者带来了想象。

生:

我觉得省略号好,这样文章留有余地,更能带给人思考。

师:

是啊,这样的写法,就是“留白”。

它能带给读者更大的思考空间,使读者产生无穷的想象。

第三板块:

点题深化主题,延伸渗透学法。

师:

从自卑到自信到自豪,作者的心理经历了一个个跨越,从拉得非常难听到越拉越好到舞台上演奏,作者的琴技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请大家看最后一段,当作者功成名就,拥有了成百上千听众的时候,为什么总是不由得想起老人那唯一的听众?

生:

因为作者知道没有老人就没有他的今天。

生:

因为老人让作者感动一生,只要一拿起琴,就会想起老人那深深的潭水一般的眼睛。

作者永远都忘不了老人对他的鼓励和支持。

师:

一个最初被称作“音乐白痴”的人,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