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91715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唯一的听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唯一的听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唯一的听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唯一的听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唯一的听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唯一的听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唯一的听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唯一的听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唯一的听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唯一的听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唯一的听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唯一的听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唯一的听众》.docx

《《唯一的听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唯一的听众》.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唯一的听众》.docx

《唯一的听众》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唯一的听众》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了一个音乐“白痴”,在一位老人默默地关怀帮助下,找到了拉小提琴的自信心,琴艺突飞猛进,最后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赞颂了老人对“我”真诚的帮助,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这篇课文我觉得有三条主线是课文的主脉:

第一条是明线,我拉小提琴水准和信心的变化;第二条是暗线,老人对我默默的帮助和鼓励;第三条是对比线,父亲、妹妹和老人对我拉小提琴的态度对比。

第一课时教学我选择了第二条暗线,围绕老教授的言行进行教学,紧抓老人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直入课文灵魂——老人心灵的高尚和美丽。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学生学习较为主动。

大部分学生具备独立的识字能力,独立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一能力有待提高。

【资源利用】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教材、多媒体课件、词典、字典

【教学目标】

1.学会六个生字。

理解“白痴、难以置信、潜滋暗长、割舍、声望、慈祥”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体会老妇人高尚美好的心灵,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白痴、难以置信、潜滋暗长、割舍、声望、慈祥”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我”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体会老妇人高尚美好的心灵。

难点:

学生在读懂文章、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揣摩作者是如何通过对人物心理、行动、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探究人物思想品质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

字理识“聽”,渗透人文关怀

1.追溯汉字源流,板书繁体字“聽”

(1)看老师写一个字。

左边耳表示这个字的意思,左下壬(tmg)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右边是德字的右半边。

猜猜这是什么字?

(2)单看这个字的组成,说说要怎样“听”?

(耳要有所闻,心要有所悟,倾听是一种品质。

【设计意图】奠定情感基调,力求德育教育润物无声。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运用查字典等方法理解“唯一”,并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如,“听众是很多人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唯一来修饰?

课文中‘唯一的听众'指谁,她做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第二板块:

词语分组,递进式学习

1.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着解决上一环节中质疑的问题。

2.把握文章大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基本的语文能力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3.词串教学:

(1)第一组:

白痴沮丧

1指名读,正音。

2结合课文内容,用“白痴、沮丧”练习说话。

(2)第二组:

难以置信潜滋暗长无法割舍

1指名读“难以置信”,正音。

2采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义。

3试着用“难以置信”练习说话。

4指名读“潜滋暗长”,正音。

5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理解词义。

6指名读“无法割舍”,正音。

7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义,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文中“我”

无法割舍的是什么?

(爱好)结合生活实际想想,还有什么让人无法割舍?

【设计意图】本组词语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义,逐步学会运用理解词义的方法。

(3)第三组:

声望教授首席小提琴手

①自由读词。

2想想这三个词是描写谁的?

(唯一的听众)

3请用上这三个词,结合课文内容介绍这位唯一的听众。

【设计意图】这组描写课文灵魂人物的词语,之所以放在最后,是因为它承载着既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的作用,又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铺垫。

第三板块:

披文入境,直奔重点

1.带着问题,深入读文

过渡:

听到同学们的介绍,可以看出大家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初步了解。

其实作者对着位唯一的听众的描写散落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这唯一的听众的句子。

2.全班交流所勾画出的句子。

3.对学生找到的句子进行整理。

第一组:

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

(1)自由读句子,思考它们的共同之处。

(都有“平静地望着”这一短语)

(2)说说这每处“平静地望着”背后有着怎样不平静的内心?

老人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读到一篇“一曲悠悠的小令”一样的文章,给我暖暖的感觉,同时唯美的气息弥漫鼻息间。

当文本静静地展开如诗般的画面和如诗般的语言,我沉浸于老人那平静的、像深深的潭水的凝望中,也同样感动于老人真实身份的惊诧里。

这是一位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平静地聆听,改变了“我”一生的“听众”,这是一位在“我”心中永远愿为她演奏的唯一的听众。

因此,“平静地望着我”在文中三次出现,成了“我”的深刻记忆,也成了我们阅读者不得不关注的“情节”。

透过几次“平静地望着”,我们能感受到“我”从“沮丧”走向自信、坚持乃至成功的幸福,也能感受到老教授关注、扶持年轻人成长的博大襟怀和睿智的方式。

因此,学习这篇文本,我着力引导学生将阅读取向聚焦于“平静”,通过引导学生三度聚焦“平静”,逐层读懂“平静”背后的意义。

(3)选择一两处试着写一写。

【设计意图】读写整合,合理想象,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延伸老人对“我”的无限关爱,这种整合在学生的感情升华上起到了相大的作用。

第二组:

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

(1)指名读句子。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设计意图: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要落实到每次的阅读教学中,重视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以帮助学生理解,在不断品味中理解语言的准确性,增强语感。

借助老人语言与神态描写的相关句子,体会“我”对德高望重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4.感悟老人形象,体会老人高尚美好的心灵。

第四板块:

首尾呼应,总结学习,提出问题留有思考

1.老教授自始至终都在入耳入心的倾听,她对我的帮助并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平等的给予;她没有给我琴艺上的指导,却给了我最重要的东西——自信。

请同学们再来看“聽”字,它不正是对这位老人,这位唯一的听众最好的诠释吗?

这就是心灵的高尚,智者的宁静啊!

2•临近下课同学们脑海中是否还有疑惑?

请说出来。

3•是的,这篇课文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地方还很多,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设计意图】本节课仅仅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文中还有许多细节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学生提出疑问,下节课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聽外貌

唯一的听众{神态}美好、高尚的心灵

语言

注:

美好、高尚等词由学生书写。

【教学反思】

本着“求真、务实、创新”的精神,设计了《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教学。

课堂上力求目标达成,训练有度,扎实进行语言训练,自然流露人文熏陶,使学生学有所获。

反思如下:

一、板块设计,目标明确,凸显第一课时特点

我把这一堂课概括为四个板块,这四个板块展现了语文课第一课时的基本教学要求:

1•字理识“聽”,润物无声。

通过追溯“听”字的源流,引导学生感悟倾听的品质,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德育培养。

简单的几句话把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带到课文意境中,也就意味着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进入课文学习。

2•初读课文,读顺、读熟、适当读好。

3•词语分组教学,呈现递进式学习。

4.默读课文,直奔重点,提炼精华。

本堂课中巧妙利用“作者对这位唯一的听众的描写散落在文章各处,请用笔勾画出相关语句”这一读书要求引领学生深入读文,引发思考,直奔重点提炼精华。

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体现词串教学优势怎样在第一课时处理字词教学,这既是第一课时必要的内容,也是第一课时上出特色的关键。

结合自己近年来对第一课时的上课探索,我深切地感受到词串教学是在第一课时解决字词的有效方法。

而在这一堂课中,词串教学又有其独到之处。

由“白痴”“沮丧”引入,引导学生用这组词结合课文内容说一句话,这样做既联系了说话又复述了故事的开始。

进而出现第二组词串,从正音到理解词语的学法指导,步步落实。

最后出现的第三组词串是对文章主人公的描写,让学生用三个词语介绍这唯一的听众,了解其身份,进而用“作者对这位唯一的听众的描写散落在文章各处,请用笔勾画出相关语句”这句话巧妙过渡第三板块的学习。

整个字词教学学生都能在课文情景中理解、领会、表达,表现出字、词、句、段的整合效果。

三、挖掘文本,品析语言,提炼文本之精华课堂中学生通过老人的语言、神态等描写以及我的变化,设身处地地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同时提升到“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让爱与真情贯穿始终。

1.结合关键句,有机渗透情感态度目标。

重视关键句子的教学,依据学生发言整理出两组描写老人的句子,进而感悟老教授的形象是本课的难点,因为老人的话语中有很多潜在的含义,学生如不仔细体会,是不能理解的。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老师首先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揣摩老人的想法,然后引读这两组句子,接着学生自读揣摩。

在老师机智的点拨中,学生将老人话语中的潜台词逐渐挖掘出来:

老人先谎称是聋子留住男孩;然后鼓励他,说他的琴声一定很动听,帮助男孩树立自信心;最后约定男孩每天早晨“听”他拉琴。

老人用平淡的话语激励着男孩,通过关键句子的学习,老人智慧、善解人意、善良的形象更加鲜明,有机的渗透了情感目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明白了鼓励对一个缺乏自信的人来说有多么重要,因此在生活中要善于去赞美别人,鼓励别人。

2.补白训练恰到好处。

语文教学应做到师生对话、人本对话、生生对话,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补白训练。

老教授的神态描写“她平静地望着我”这个短语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

老人为什么平静地望着“我”,她望着“我”的时候,在想些什么?

这些,课文都没写。

怎么办呢?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顺势而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设身处地去感受一下当时人物可能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结果,学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题,都能体会到老教授为了帮助男孩,维持那个美丽的谎言,一再用平静的眼神鼓励作者的良苦用心,老人善良的形象深深的印刻在学生心里。

四、巧妙总结,留下思考,提升课堂之内涵

教学中,学生对文本,对人物的感受可能会是零散了,在全文结束时,巧妙而合理的总结能够将情感升华,提升德育内涵。

回归“聽”的剖析,感悟老教授的美好心灵和那种智者的宁静。

纵观本课阅读教学,除了以上思考外,还有些许遗憾。

一、感悟领会不够深刻。

虽然能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

二、朗读指导不够深入。

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专家点评】

板块式教学思路独辟蹊径又高效

“板块式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模式,或者说一种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的创造者、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给“板块式教学”所下的定义为:

所谓“板块式教学思路”,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呈板块状分布排列。

余老师认为“语文老师应研究:

细腻的研读教材;别致的处理教材;灵动清晰的思路;富有诗意的手法;雕琢精巧的细节”。

“板块式思路”的教学层次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即由浅入深地、由易到难地、由知识到能力地向前推进。

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构成完整的教学板块,即“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加强了综合,简化了头绪,突出了重点。

“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岳怡老师在本课主要设计了四个板块,第一板块:

字理识“聽”,渗透人文关怀;第二板块:

词语分组,递进式学习;第三板块:

披文入境,直奔重点;第四板块:

第四板块:

首尾呼应,总结学习,提出问题留有思考;思路清晰地带着学生向前走。

“一块一块地来落实”。

岳怡老师在第一板块追溯汉字源流,板书繁体字“聽”,让学生理解听字的含义,懂得如何去听,为下文做好铺垫。

又积累了字理知识。

第二板块先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再通过词语的检查、正音、练习说话、理解词义等方法落实读文和识字学词,因本课有许多生字新词,词语的积累是本课一项重要任务。

第三板块直奔重点,默读课文,学生读、画、交流描写老人的句子,体会理解人物形象,学会抓住词语感悟人物的方法。

第四板块总结质疑,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整节课“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一块一块地来落实”。

板块式教学是一种普及大众化的课堂教学艺术,不同于其它教学体系的最大之处,在于它注重在精心选点的基础上,利用板块对选点进行集中突破,以此达到其高效性、可操作性。

成功实施“板块式教学”有个前提,那就是按照“板块式教学”的要求,进行“板块式”设计,而一份好的“板块式”设计,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对教学内容的裁剪取舍、对教学过程的巧妙安排之上,岳怡老师在这方面做的很好。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语文组总评稿

一、牵一发而动全身——文本解读到位能否提取具有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热门讨论话题。

记得薛法根老师说:

“我一直主张阅读教学有三个不教:

学生已懂的不教;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暂时不教。

”课堂教学就要将有限的时间集中在那些具有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上。

我们在几位老师的课堂中总能看到,各位老师所提取的教学内容就是学生不懂、或者似懂非懂的有价值的语文内容,如:

提取信息的能力,解释词句的能力、概括分析文意的能力、辨析与鉴赏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王林波老师《成吉思汗和鹰》一课抓住文本特点把教学重点放在“抓住鹰四次撞翻杯子及成吉思汗心情变化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上”,把教学的难点放在“学习通过言语、动作描写表达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

岳怡老师的《唯一的听众》第一课时教学抓住了“文中核心人物的神态、语言细细品味”。

于芳芹老师《鸟儿的侦察报告》一课第一课时抓住鸟儿发回的侦察报告让学生加小标题,品读课文。

第二课时重点仿照课文再写一份侦察报告。

郗莉老师《献你一束花》第一课时围绕失败者的沮丧、愧疚和6—11自然段对话部分品读,思考:

这花该不该献给这样的失败者呢?

第二课时品读“她”曾经辉煌时机场欢迎的场面,采取对比读体会两年后机场大厅的场面。

文本解读能力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说是最基本的首要能力,更是上好课的前提。

一篇课文,要教学的内容很多。

如认字学词,品词析句;总括内容,梳理文路;构段方式,谋篇角度;文体特征,表达手法;情感熏陶,悟理学法;积累背诵,文外拓展……林林总总,令人头昏目眩。

而各位老师的解读则独具慧眼,都能抓住字词训练的主线,抓住重点设计核心问题,提纲挈领,显得非常清晰。

他们都能对文本大胆取舍,从语言文字入手,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把握教学内容,并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

寻找到了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

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文题,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

找准以上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从而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

新课标也指出: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是教师、学生运用自我期待同文本撞击的过程。

”这三者之间,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唯有教师的正确把握,唯有教师首先与文本进行细致、广阔、深入的对话,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儿童的视角来解读文本,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才能选出恰当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把握文本的精髓,体悟文本之味。

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自然而然感受文章的魅力,感受语文的魅力。

二、大道至简——环节设计简单

在教学模式纷杂庞多的今天,我们依然坚信:

大道至简。

因为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任何课堂教学的组织都要把握学生学习的规律来安排。

具体到课堂上就是教师的教学环节简单,主线明晰,重点突出。

名家的课大抵都是这样的。

王林波老师《成吉思汗和鹰》一课从文题入手,紧扣文脉,设计了谈心中的成吉思汗和鹰的印象,了解成吉思汗和鹰的关系,体会成吉思汗和鹰的品性三个环节。

岳怡老师的《唯一的听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采用板块式教学,整节课分为四个板块:

第一板块:

字理识“聽”,渗透人文关怀;第二板块:

第二板块:

词语分组,递进式学习;第三板块:

披文入境,直奔重点;第四板块:

首尾呼应,总结学习,提出问题留有思考。

大道至简,越是最为简单的东西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学何尝不是如此。

三、教是为了不教——学法指导紧跟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

“教是为了不教。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然文体不同,学习的方法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把握各类文体特点,在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几位老师或在教学中“教师示范,展示学法”,如郗莉老师在《献你一束花》教学中先出示自学提示:

文章向我们讲述的是怎样一个失败者?

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一圈、画一画,适时进行文本批注。

再出示6—11自然段对话部分,让学生勾画出感动的句子和词语,结合这些句子和词语谈谈你的体会。

王林波老师《成吉思汗和鹰》一课总是让学生读课文,划词语。

即通过教学中的示范性指导,让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感知学法,领悟学法。

或“自学实践,运用学法”如焦新龙老师《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先进行“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品诗境”的学法指导,学生再按照学法进行实践操作。

新课改的学法指导不外乎就是“教师示范,学生感知”、“出示目标,学生尝试”、“学法渗透,回顾小结”几种,总之教师逐步引导,指导学生将发现的、悟到的学法归纳出来。

学法作为一种方法和本领,不但要讲授,理解,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实践中运用,进而形成能力。

只有通过学生的自学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学法,也才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得到培养

四、提壶灌顶——聚焦重点词句

于永正老师认为,课堂要去掉非语文的,减少不必要的,突出重点的。

在公开课、观摩课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多媒体大屏幕充斥着整堂课,优美的音乐萦绕在学生耳畔,学生静不下心来与文本潜心对话,过多的直观感知填补了文本的空白,使学生不能细细品味,深刻感悟。

有的语文课堂不识字,不写字,课文读得少,为了追求过分的花哨,丢失了双基的落实。

这样的课堂教学势必会影响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崔峦老师提出: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王林波老师《成吉思汗和鹰》一课一开始就抓住两组重点词语,既是对词语的检查巩固,又让学生就词联想画面。

在精读环节先让学生划出成吉思汗情绪变化的词语,训练学生抓关键词语的能力,接着又紧扣“嚷”字,指导朗读,体会人物心情并抓住“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最后引读重点句“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水到渠成,功在言外。

郗莉老师在《献你一束花》中抓住“垂”“怕”等重点词语及“愈赢就愈怕输,成绩的包袱比失败的包袱更重。

精神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精神的压力。

”这个重点句,品读失败者的沮丧、愧疚。

最后再出示文章首尾句,首句:

“鲜花,理应是送给凯旋的英雄。

难道会献给这暗淡无光的失败者?

”尾句:

“怎么?

花,理应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要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让学生体会“花,应该送给凯旋的英雄,更要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浑然天成,妙哉!

所谓重点词句,指的是那些能够直接反映文章中心内容的词语、句子,它与课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作用。

抓住它,对于把握全篇课文十分重要。

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朗读、批注、感悟,很快就能对文本语言进行提炼,通过思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学生静静地阅读文本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养成勤思考的习惯,对学生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五、英雄所见略同——听说读写精到

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事就是听说读写,其核心的落脚点就是读写结合。

几位教师都能把握语文教学之真谛,抓住语文教学的训练主线,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如王林波老师《成吉思汗和鹰》一课中先让学生“说说看,你眼中的吉思汗是怎样的人?

”“你的印象中,鹰又是怎样的呢?

”接着就两行词语,联想谈画面。

岳怡老师《唯一的听众》一课中抓住一个“望”字,展开合理想象,进行补白训练。

于芳芹老师《鸟儿的侦察报告》第一课时先播放《鸟的天堂》视频资料,交流观看感受。

接着出示自读要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再请两位同学来做情景再现式的读。

第二课时先引读,在进行句式训练,重点落在学生仿写侦察报告上。

郗莉老师在《献你一束花》第一课时,先指导学生朗读课题,初读课文。

再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适时进行文本批注,进而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结合单元训练重点,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写“特殊的礼物”,进一步体会礼物的真谛。

焦新龙老师《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课的古诗教学更是以读贯穿始终,最后再拓展阅读与水有关的古诗。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特点,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要想达到目的,就是要培养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

行走在语文的路上,我们只有且行且思,静下心来细读文本,俯下身来研读学生,站直身子看准方向,挺起胸膛吸取精华,大刀阔斧不断创新,就一定能实现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