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汨罗屈子祠保护规划说明.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65942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94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汨罗屈子祠保护规划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湖南汨罗屈子祠保护规划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湖南汨罗屈子祠保护规划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湖南汨罗屈子祠保护规划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湖南汨罗屈子祠保护规划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湖南汨罗屈子祠保护规划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7页
湖南汨罗屈子祠保护规划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7页
湖南汨罗屈子祠保护规划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7页
湖南汨罗屈子祠保护规划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7页
湖南汨罗屈子祠保护规划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7页
湖南汨罗屈子祠保护规划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7页
湖南汨罗屈子祠保护规划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7页
湖南汨罗屈子祠保护规划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7页
湖南汨罗屈子祠保护规划说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7页
湖南汨罗屈子祠保护规划说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7页
湖南汨罗屈子祠保护规划说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7页
湖南汨罗屈子祠保护规划说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7页
湖南汨罗屈子祠保护规划说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7页
湖南汨罗屈子祠保护规划说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7页
湖南汨罗屈子祠保护规划说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汨罗屈子祠保护规划说明.docx

《湖南汨罗屈子祠保护规划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汨罗屈子祠保护规划说明.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汨罗屈子祠保护规划说明.docx

湖南汨罗屈子祠保护规划说明

说明目录

说明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背景

子祠是湖南汨罗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有效保护屈子祠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提高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配合国家和湖南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部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科学、合理、适度地发挥其在地方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特根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编制本规划。

二、指导思想

贯彻科学发展观,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对屈子祠的保护与利用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

以屈子祠为核心,把与纪念屈原有关的遗迹、建筑、传说、节日民俗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以及独特而优美的自然生态资源结合起来,在保持文物本体及文化、自然环境真实性、完整性、传承性的前提下,将屈子祠的保护融入汨罗市生态环境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当地群众生活的工作之中,以期达到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共进,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目的。

三、适用范围

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他各项法律法规文件编制而成,依法审批后,作为涉及屈子祠保护工作的规范性指导文件,纳入所在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发展规划。

本规划适用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子祠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的保护管理与环境整治及建设控制工作。

文件(规划图纸)涉及的控制指标和技术规定是根据现行的相关标准规范,结合规划区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未涉及的指标应按湖南省和岳阳市的有关政策、法规、标准等相关条款的规定执行。

四、规划性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总体保护规划。

五、编制依据

(一)国家法律、法规与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和保管机构工作规范(试行)》(1991)

《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国务院,1997)

《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文化部,2003)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国家文物局,2004)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国家文物局,2004)

《风景名胜区条例》(国务院,2006)

《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

(二)国内和国际准则、宪章、公约与文件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ICOMOSCHINA,2002)

《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ICOMOS,1964)

《佛罗伦萨宪章》(ICOMOS,1982)

《奈良真实性问题文件》(1994)

(三)地方性法规和文件

《中国汨罗屈子文化园概念设计方案》(2009年7月)

《汨罗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纲要及方案(2008-2030)》

《汨罗市域村镇体系规划》

《关于复建汨罗书院的情况汇报》(中共汨罗市委、汨罗市人民政府2010)

六、规划范围

东边至蓝墨湖东侧山包的东边缘,东北至现有村路内边缘,北侧至山体北边缘,西北至现有镇区道路内边缘,南边到汨罗江南岸外扩10米。

总规划面积为150.6公顷。

由于规划范围在平面为不规则图形,用文字描述较为复杂,具体范围详见规划图纸。

七、规划期限

1、近期2011~2015年

2、中期2016~2020年

3、远期2021~2030年

八、规划主要内容

1、分析评估不可移动文物的现状与价值

2、编制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原则与策略

3、确定保护目标与重点

4、划定文物保护区划,制定管理要求

5、提出保护措施,制定环境规划

6、编制规划分期,制定近期实施计划,提出实施保障

第二章项目概况

屈子祠位于湖南省汨罗市区西北约4公里的汨罗江北岸的玉笥山上。

玉笥山是屈原晚年生活、写作以及最后投江殉国的地方。

周围有濯缨桥、汨罗书院、女嬃庙等与屈原相关的建筑遗址。

屈子祠始建于汉代,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徙建于玉笥山。

现有建筑建于清同治八年,建筑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分前、中、后三进,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

2001年06月25日,屈子祠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一、地理区位及行政区划

(一)地理区位

汨罗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属幕阜山脉与洞庭湖之间的过渡地带,西临南洞庭湖。

屈子祠位于汨罗市区西北约4公里的汨罗江北岸的玉笥山上。

东经112°58’,北纬28°48’,北纬28°48’,海拔53.68米。

(二)行政区划

汨罗境内有汨水、罗水会合,其下游名汨罗江,因以得名。

  汨罗古属楚地,春秋时,楚文王置罗子国于此。

秦改为罗县,南北朝以后屡经分合。

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废罗县入湘阴。

1966年2月析湘阴县东北部建汨罗县,县治设今城关镇。

1986年1月,国务院批准将临湘、华容、汨罗、平江4县划归岳阳市管辖。

1987年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汨罗县,设立汨罗县级市。

以原汨罗县的行政区域为汨罗市的行政区域。

  汨罗市辖19个镇、15个乡。

屈子祠位于屈子祠镇,屈子祠镇辖有16个村委会:

楚南、楚塘、翁家桥、金钩、朱山、枫树、农科、屈子祠、白水段、渔街市、周家垅、金沙、屈原、狄湖、栏湖、黄兴。

二、自然环境

1、气候

屈子祠处于亚热带向北热带过渡地区,属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

暑热期长,严寒期短,四季分明,雨水集中。

年平均气温为17.2°C,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9.3°C,极端最高气温为40.6°C,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7°C,极端最低气温为—11°C。

年平均总降水量为1394.5mm,一月最大降水量为192.5mm,最冷月平均相对湿度为81%,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5%,最大积雪深度20cm,最大冻土深度5cm,年雪暴日数49.5天,冬季平均风速为2.7m/s,30年一遇最大风速23.7m/s,七月最多风向为南风频率20%,一月西北风31%,全年日照时数1677.14时。

2、土地资源

汨罗市有土地面积234.29万亩,分为水稻土、红壤、黄壤、紫色土、潮土等土类5个,亚类11个,土属35个,土种103个。

土壤分别为第四纪松散堆积物、花岗岩母质、板页岩母质及云母片岩母质、红岩母质而形成。

以红、黄壤为主,质量较好。

有耕地总面积51.16万亩,宜林地87万亩,草场54.76万亩。

3、植物资源

汨罗市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境内共有蕨类植物15科,25种;裸子植物7科,13种;被子植物94科,383种。

其中有培植的48科,253种,有实用推广价值的达180余种。

属国家保护的有水杉、银杏、杜仲等,主要用材树种有松、杉、樟、檫、楠竹等。

4、动物资源

汨罗市已查明的野生动物有昆虫65科,168种;鱼类20科,90种;鸟类28科,50种;哺乳类16科,29种。

还有大量的两栖类、爬行类动物。

属国家保护动物的有鲮鲤(穿山甲)、金钱豹、大鲵(娃娃鱼)、草(猴面鹰)、江豚(江猪)、大灵猫等。

主要经济鱼类有草、青、鲢、鳙、鲤等;主要爬行动物有鳖、乌龟、蟹等;主要家畜有牛、猪、羊等;主要家禽有鸡、鸭、鹅等。

  5、矿藏资源

汨罗市境蕴藏砂金和非金属矿产资源比较丰富。

已开发利用的有黄金、花岗石、砂砾石、钾长石、石英和粘土等,尚待开发的是高岭土。

其中汨罗江砂金矿是已探明的长江以南最大的河流矿床,地质储量20吨左右;高岭土总储量5000万吨以上,可淘洗精泥1250万吨以上;花岗石总储量在5000亿立方米以上,产品已销往日本及国内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

粘土总储量在10亿吨以上;石英总储量10万吨以上。

在境内花岗岩体的晚期伟晶岩脉中,已探明有铍(绿桂石)、锂、铷、铯、铌、钽等稀有金属矿分布。

石油、天然气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全市发现矿床、矿点、矿化点40多处。

矿产资源潜在总经济价值300亿元以上。

6、水利资源

汨罗境内河流多且水量丰富。

有大小河流(含溪流)115条,总长654.9公里。

流域面积在6.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44条,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0条。

湘江水系有白水江、白沙河、沙河、九雁水;洞庭湖水系有汨罗江及支流汨江、罗水;还有湄水注入汨江,洪源洞水、蓝家洞水注入罗水。

常年平均降水总量为21.31亿立方米;可利用的达28.43亿立方米。

地下水储量24.21亿立方米,其中可开采量2.36亿立方米。

水资源的理论蕴藏粉、能量4.01万千瓦,已有水电站12处,尚可开发12处。

史载名泉有贡水、白鹤泉、高泉、甘泉、清泉、福果泉等。

7、农林特产

汨罗市的农林特产主要有优质稻米、高油玉米、茶叶、西瓜、烟叶、杉、松、楠竹、生猪、黄牛、鱼类等。

尤其是传统产品长乐甜酒,新产品无公害蔬菜、加华牛肉等。

三、社会环境

屈子祠镇有16个村,308个村民小组,村民6126户,村民21695人,耕地面积17230亩,非农业人口189户,441人。

屈子祠所在的屈子祠村处于全镇中心地带,为镇区所在地,原名双水村,1966年由汨水、清水两个大队合并而成,1982年更名屈子祠村。

东邻朱山、农科两村,北邻枫树、白水两村,西与白水、金沙两村接壤,南濒汨罗江。

全村辖23个村小组,443户,人口1479人,总耕地面积1278亩,其中水田697亩,旱土581亩。

沿江村民以捞沙为主要副业。

境内古迹除了屈子祠外,另有战国墓等。

屈子祠镇区距市区仅10公里。

镇区面积为2.1平方公里,镇区居民2000余人,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集镇内主要工业产品有龙舟制作、制衣、制袋、制茶、包装、预制构件、家具等,龙舟制作为该镇龙头产业与特色产业,现有三家造舟厂,其中的九子龙舟厂是全省第一家拥有注册商标的龙舟生产厂家,被称为“中国第一家有规模的龙舟厂”,曾被中外多家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

镇区内有医院、学校、网吧、能源供应站、商品房等,并兴建了购物超市 、酒店、宾馆等。

钓鱼基地、水上乐园、娱乐城等项目正在筹建。

屈子祠镇兴建有35万伏的变电站一座,开通程控电话2000门,正在兴建供水量达10000吨的镇自来水厂,宽7米的“村村通”水泥公路连接各村。

屈子祠镇2008年的GDP2亿多元。

屈子祠镇政府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开发的原则,结合文物保护建镇、结合旅游开发立镇、结合发展经济强镇,计划总投资1000多万元,拆迁房屋20栋,6600平方米,移动土方17.8万方,镇区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主街道3条,街道设计宽度为30米,主街道“楚风一条街”长1900米,为秦汉风格,并拟开辟斗仑垸龙舟竞赛表演基地。

四、人文环境

岳阳地区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

是湖南省文物比较集中的地区。

汨罗拥有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屈子祠与任弼时故居,另有屈原墓正预备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处:

罗子国遗址、罗溪桥、郭嵩涛墓、长乐回龙门。

汨罗有“龙舟名城”、“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之称,汨罗江畔的端午习俗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体现端午习俗的汨罗江龙舟节的延续至今,现在已经连续五年成功举办国际龙舟节;汨罗长乐故事会被列入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汨罗自古人文荟萃,英才辈出。

汨罗是屈原晚年居住和投江殉节之地,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亦病死于汨罗江上。

明代有辅佐过四个皇帝的户部尚书夏元吉和拱卫西北边疆有功的兵部尚书彭泽;清代有平息少数民族叛乱而功勋卓著的兵部尚书李星沅。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中,早期在日本参加同盟会、回国后积极投身辛亥革命的有仇亮、仇鳌、何绳床、王存度、胡国梁、任凯南、江海宗、彭兆璜、戴雪岑等人。

汨罗还是共和国开国元勋任弼时的故乡。

积极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有任理、欧阳淑、刘瀛、彭明晃、黎常纪、任安昺等人,汨罗共有革命烈士1000余人,著名作家和艺术家有彭家煌、白杨、杨沫、康濯等人。

屈原是楚文化的代表人物,而楚文化是湖湘文化之源。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人在中国的近代历史进程中担起中流砥柱的作用,离不开湖湘文化的孕育。

屈子祠处于湖南三大红色旅游板块中的“伟人将帅故里”主题板块之中,此地集中了22处共和国伟人将帅的故居与众多革命烈士的故居,如任弼时故居、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杨开慧故居、彭德怀故居等等,近代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表现为以政治伦理为中心的人生价值取向、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刚劲强悍和忍耐刻苦的性格特征,核心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其文化内核与屈原精神一脉相承。

第三章历史研究

一、屈子祠历史沿革

屈子祠又称汨罗庙、三闾祠,始建于何时何地,历史文献没有明确的记载。

晋王嘉的《拾遗记》载:

“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存”;《水经注》载:

“(罗)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碑,又有汉南太守程坚碑,寄在原庙……”;清乾隆《湘阴县志》记载:

“三闾庙在(湘阴)县北七十里,汉建,太守程坚有碑,文佚不可考”;祠内碑文记载:

“汨罗三闾祠,旧多古碑。

……有汉代庙碑暨汉南太守程坚碑,其文佚不传。

”从以上记载可以推测屈子祠汉代已经建成,距今至少有两千多年历史。

唐宋时期,屈子祠经过几度兴废。

据《湘阴县图志》记:

“唐天宝七年(748年)敕所在忠臣,自传说南下十六人,置祠宇致祭,长沙郡楚三闾大夫屈原……”;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太祖朱温受楚王马殷之请封屈原为昭灵侯,再兴庙宇,并重修屈原庙,庙宇改称昭灵侯庙,武安年节度馆驿巡官守京兆府咸阳县慰肖振撰有《楚三闾大夫昭灵侯庙记》。

宋祥符年间(1008-1016年)在祠东建汨罗书院。

此后,院、庙合一,兴废同运。

宋元丰三年(1080年),朱熹守潭州,奉敕重修,宋元丰五年(1082年),宋神宗赵顼改封屈原为忠洁候,并令重建屈子庙。

南宋绍熙三年(1192)朱熹守潭洲,奉敕重建,复名汨罗庙。

宋淳佑八年(公元1248年)再次重修,“七月兴役,九月毕。

”泰定元年(1324年),潭州太守宋春卿重建庙宇,并改名为“忠洁清烈公庙”。

泰定六年,潭州太守仲仁和孙天才重修其庙宇。

明洪武二年(1369),湘阴知县黄思让重建,并在庙前建濯缨桥、独醒亭。

嘉靖二十年(1541)知县戴嘉猷拆南阳寺僧舍徙建于玉笥山对岸江边,复名汨罗庙。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湘阴知县梁汝珍进行重修,崇祯四年(1631年),湘阴知县余自怡进行了重建,更名三闾祠。

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屈子祠,加春秋二祭,乾隆初年,祠宇“为湖水侵啮,垣瓦仅存,榱桷将圮”。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知县陈钟理徙建玉笥山上,工程历时一年有奇,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秋季竣工。

“其前为骚坛,又其前为独醒亭、招屈亭,又其前为濯缨桥”。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乡闾集资重修屈子祠,书法家虞绍南重书唐、后梁、宋、元碑文补刊祠内,又于祠东恢复汨罗书院,但未做办学用,并在祠西增建房舍,与书院对称。

此次定名为屈子祠,这便是现存的屈子祠。

民国14年(1925)在祠西建汨罗公学(民国18年改为汨罗中学),与汨罗书院建筑对称。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一度驻兵祠内,并焚毁前进西厢房,旋即为当地乡民修复。

1953年,省、县级人民政府拨款修葺。

1956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大革命”中,两翼建筑被拆除,祠内文物及祠周一批古迹遭破坏。

1980年,省人民政府再度拨款修葺,端午节对外开放。

此后,相继修复祠及祠周一批古迹,并在祠侧汨罗书院和汨罗中学的遗址上修建仿古式建筑龙舟陈列室和休息室等附属设施。

二、屈子祠大事记

约公元前287年,屈原放逐江南、寓居汨罗江下游北岸玉笥山下。

(今本市楚圹乡境内)。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楚倾襄王二十一年,周赧王三十七年)。

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河泊潭(又名罗渊,屈潭)殉国。

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前元四年)贾谊贬长沙王太傅,赴任途经汨罗,有感于自己和屈原的遭遇,写《吊屈原赋》临江凭吊屈原。

公元前125年(汉武帝元朔四年)司马迁访汨罗屈原沉江处。

公元748年(唐玄宗天宝七年)唐玄宗敕建三闾大夫屈原祠于汨罗江下游北岸,岁时致祭,屈原被崇为古代十六忠臣之一。

公元819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韩愈贬为潮州刺史,途经汨罗,作诗吊屈原:

“猿啼鱼跃水翻波,千古流传是汨罗,频澡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

公元827年(唐文宋太和元年)文学家《(霍)小玉传奇》作者蒋防调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停舟汨罗江,登玉笥山吊屈原,作《汨罗庙碑》文。

清同治八年,虞绍南重书刊于屈子祠东墙。

公元906年(唐哀帝天祐三年)唐哀帝敕封屈原为昭灵侯,重修三闾庙,肖振撰《重修三闾庙记》。

1008—1016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建汨罗书院于屈子祠。

1318年(元仁宗延祐五年)元加封屈原为忠洁清烈公。

1629年(明崇祯二年)湘阴知县余自怡,重修汨罗庙。

1754年,(清高宗乾隆十九年)湘阴县令陈钟理,见屈子祠濒江屡毁于水,将祠迁建于玉笥山巅,本年秋动工,次年秋竣工,独醒亭一并迁至屈子祠西南侧,1756年陈钟理撰《重修汨罗三闾大夫记》。

1869年,(清穆宗同治八年)重修玉笥山屈子祠汨罗书院,虞绍南将碑文刻于屈子祠东墙。

1925年,于屈子祠内创办汨罗公学,后改为私立汨罗初级中学。

1951年春,并入湘阴一中,共计培养学生2000余名。

1944年5月,侵华日军驻兵玉笥山。

修建战壕,并放火焚烧屈子祠西厢房。

1952年冬,中南文化部指示,湖南省拨款整修屈子祠和屈原墓。

1953年3月1日,湘阴县人民政府发出加强保护屈原墓的第01号通告。

1956年,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任弼时同志故居、屈子祠,屈原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9月,屈子祠遭破坏,屈原农场屈原庙被拆。

1967年10月8日,屈子祠附近古建筑女嬃庙被拆毁。

1976年冬,省文化局拔款一万元修复屈子祠内部分门窗板壁。

1978年春,郭沫若集《离骚》句“集芙蓉以为裳,又树蕙文白亩,帅云霓而未御观将往乎四荒”由夫人于立群手书函赠屈子祠。

1978年冬,省文化局拨款8000元将屈子祠门窗板壁配齐,并全面油漆。

1979年8月15日,著名史学家周谷城摘“卜居”句手书,函赠屈子祠。

1980年3月,汨罗县外事办拨款3500元在玉笥山植树。

4月,省拨款13.2万元,全面修复屈子祠,副省长刘夫生视察屈子祠修复工地,并批给了工程急需的黄金木材,该工程历时58天于6月9日峻工,端午节正式对外开放。

1980年4月,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手书,“独醒亭”“骚坛”函赠屈子祠。

1980年5月,茅盾手书“独醒亭”函赠屈子祠。

1980年3月18日,汨罗县人民政府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屈子祠周围树木花草和设施保护的公告》。

1981年,4月18日,退休老人邹友枚捐献五十年树龄的茶花树一株给屈子祠,栽于屈子祠前石坪东侧。

1981年5月,整修屈子祠至渡口一段公路。

1982年,3月,加固屈子祠附近的濯缨桥。

6月18—21日,省屈原学术讨论会在汨罗召开,并参观了屈子祠。

1982年1月8日省文化局115号文件通知,屈子祠定名为屈原纪念馆。

1988年1月20日省外办拨款一万元维修屈子祠。

1988年12月23日省旅游局拨款1万元,用于屈子祠景点建设。

1988年12月省文化厅拨款2万元给屈子祠,用于购置消防设备及屋内维修。

1989年省电力局拨款一万九千元自筹一千伍佰元改造高压线500米,购置3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购置柴油机发电机组一套,加强屈子祠的文物安全。

1989年12月15日汨罗国土局、市建委、市文化局、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联合下文:

汨国土(联)字(1989)第23号“关于划定全国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围控制地带的通知”。

1993年5月1日前夜暴风雨夹冰雹,折毁树木30余株,吹倒碑林围墙10余米,濯缨桥遭到破坏。

1993年7月2日连日暴雨,汨罗江山洪暴发,濯缨桥被彻底摧毁,骚坛片石护坡被部分冲毁。

1994年10月8日国家建设部建城[1994]626号文件批准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整体规划,内含屈子祠汨罗江风景名胜区规划。

1994年冬省水利厅拨给水毁工程修复经费3万元。

1995年冬国家文物局拨款15万元,用于修复水毁工程。

1996年9月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公布屈子祠为全国100个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1998年1月屈子祠汨罗江景区评为全省“安全卫生文明景区”。

1999年10月16日屈子祠职工宿舍楼破土动工,历时13个月竣工,于2000年12月1日迁入新居。

2000年9月26日桃花洞举行开业庆典。

2001年,委托中国文物研究所进行测绘与保护工程设计。

三、屈子祠修建沿革及形制的历史变迁

晋王嘉的《拾遗记》载:

“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存”;《水经注》载:

“(罗)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碑,又有汉南太守程坚碑,寄在原庙……”;祠内碑文记载:

“汨罗三闾祠,旧多古碑……”;清乾隆《湘阴县志》记载:

“三闾庙在(湘阴)县北七十里,汉建,太守程坚有碑,文佚不可考”;《长沙府祠庙考》记载:

“唐蒋防守宜春……以三闾之庙有碑无文,为前贤之缺……”,没有关于祠庙的形制的描述,仅知道庙前有碑,无碑文。

唐宋时期,屈子祠经过几度兴废。

未有关于祠庙的形制之记载。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太祖朱温受楚王马殷之请封屈原为昭灵侯,再兴庙宇,并重修屈原庙,庙宇改称昭灵侯庙,武安年节度馆驿巡官守京兆府咸阳县慰肖振撰有《楚三闾大夫昭灵侯庙记》。

其中记载:

“式瞻遗庙,尚岿崇基。

绵岁月以斯多,黯精灵而未歇。

然即金铺零落,兰寮摧颓。

蜗涎全染於杏梁,虫蠹半穿於桂柱。

苔生玉座,尘压珠帘。

蓬蒿渐蔽於轩楹,风雨垂侵於像设。

……相府乃减净财於厚禄,模大壮於遗祠。

规圆矩方,上栋下宇。

华榱锦簇,将日曜而月辉。

彩槛带萦,或龙盘而兽走。

飞檐鸟企,瑶砌砥平……前依积水,迥压高丘。

占形胜於一隅,奠馨香於万古。

其或征人辍棹,归客凭轩。

”可见此次重修规模有所扩大,建筑采用了较多的彩绘、雕刻,并利用玉石进行装饰,飞檐翼角,装饰精美,祠庙选址背山面水,地灵形胜,风水佳绝。

宋祥符年间(1008-1016年)在祠东建汨罗书院,建藏骚阁于书院前方,藏书有礼、射、乐、御、书、数等十三经。

此后,书院与屈子祠结合为一体。

宋元丰三年(1080年),朱熹守潭州,奉敕重修,宋元丰五年(1082年),宋神宗赵顼改封屈原为忠洁候,并令重建屈子庙。

南宋绍熙三年(1192)朱熹守潭洲,奉敕重建,复名汨罗庙。

宋胡哲淳佑八年(1248年)撰《经理汨罗庙记》中记载:

“两山对峙,一水萦回,是为汨罗;其右为庙,其左为冢。

庙之栋宇将催,冢之荆榛如没,……卜吉辩向而执其领,鸠工聚材而图其新。

入深十三丈有奇,横广十六丈有奇。

庙前东向为丈九十有五,南向为丈二百五十有三。

……又结庵以居焚献者,架桥以便往来者。

……戊申七月兴役,九月毕。

”可见屈子庙与屈原冢各在汨罗江之一侧。

此次维修后的庙宇进深约40余米,面宽约50米,建筑占地约2000平方米,前面有纵长方形广场,南北约长800米,东西宽约300米。

旁边建有为进香的人居住的简陋小屋,建筑面水,水上架桥以通行人。

宋阮阅《诗话总龟》记载:

“三闾大夫屈平,字灵均,沉沙之处汨罗江在岳州境内。

正庙以渔父配享。

唐末,有洪州衙前军将,忘其姓名,题一绝云:

‘苍藤古木几经春,旧祀祠堂小水滨。

行客谩陈三酹酒,大夫元是独醒人。

’”可以推测此时的祠庙滨水而立,以正殿及庭院为中心,配享之人为一渔父。

元致和元年(1328年),元刘行荣撰《重建忠洁清烈公庙记》中记载:

“州守宋候仲仁春卿躬祀汨罗。

始黜僧徒,毁淫祠,籍其产归祠。

新其殿宇,丹垩炳辉。

……庙东仍创斋居,出其赢余贸田三十六亩,州士彭翼飞又输私田五亩益之。

于是庙基划然,墓田广置。

”此次重修增加了用地41亩,庙东边有斋宫。

仁宗加封屈原为洁清烈公,汨罗书院更名为“清烈书院”。

泰定六年,潭州太守仲仁和孙天才重修其庙宇。

明洪武二年(1369),湘阴知县黄思让重建,并在庙前建濯缨桥、独醒亭。

嘉靖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