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说明书.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95314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州市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说明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台州市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说明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台州市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说明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台州市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说明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台州市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说明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台州市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说明书.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台州市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说明书.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台州市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说明书.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台州市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说明书.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台州市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说明书.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台州市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说明书.doc

《台州市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说明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州市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说明书.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台州市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说明书.doc

台州市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规划说明书

10

第一章总则

1.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是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的规定,为指导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统筹安排区内及周边地区的各项城市建设,为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整治提供技术法规依据和措施,按建设部的国家文物局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制定。

2.本规划是在对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各类文物古迹及历史街区的实地踏勘,全面了解台州市政府和路桥区人民对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建设的设想与意愿,详细调查历史街区的历史变迁,综合分析历史街区的历史特色,深入挖掘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编制。

3.本次规划范围:

东至永跃路,西起镇中路,南至下里桥路,北抵南官河,总面积为0.8平方公里;规划总体研究范围:

东至东环路,西起南官大道与104国道,南至下里桥路,北抵钢铁大道,总面积为2.28平方公里。

4.本规划的解释权归台州市路桥区人民政府及台州市路桥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

第二章历史文化价值

1.自然环境概况

路桥区位于浙江中部沿海,我国黄金海岸线中段。

境域东濒东海,南接温岭,西邻黄岩,北接椒江。

陆地东西最长33.3公里,南北最宽18.8公里,介于北纬28。

27’-28。

38’和东经121。

13’-121。

40’之间,内陆总面积274平方公里。

全区背山面海,低山丘陵和平原相间;河网密布,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浅海滩涂宽广辽阔,面积达21.33平方公里。

路桥交通便捷,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它距吞吐量居浙江第二的海门港仅14公里,该港有班轮直达香港、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路桥区境内拥有全国第一家县级民航机场,开通了到杭州、上海、武汉、广州、郑州、深圳、西安、厦门、北京等地的13条航线。

104国道、75省道穿境而过,连接着全国公路网络。

每天有150多个班次的长途客车发往全国各地,往返周边地区的短途班车日均达1000多班次。

目前建设中的甬台温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金椒、甬温铁路,将使路桥海陆空的交通更加便捷。

2.历史人文特征

路桥是一个有着千年文明史的古老集镇,风貌独具特色:

城区背山面海,地貌以平原、河网为主要特征,山青水秀、独具魅力,素有“水乡泽国”之称。

这基本的自然环境影响着路桥老城的城市格局,即历史上城市以河流为依托,形成河街一体、带形发展的城市形态。

悠久的历史以留下众多的文物古迹与人文景观,庙宇楼台、民宅府第、河桥树影,路桥老城内体现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除此之外,路桥沿袭至今的民俗文化、社会习俗都是老城风貌特色的重要体现。

回顾路桥发展的历史,自古以来,路桥旧城一直处在一种浓郁的商业文化氛围中。

十里长街纵贯城镇南北,南官河婉蜒穿城而过,一溜青石板街道,两排青瓦木结构楼房,使这座江南城镇呈现出一种优雅、宁静的水乡情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用地结构的调整,原有的城市格局、原有的文化氛围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同样,原有的城市形态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1995年建区之后,城市形态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东有内环线,西有西南环线,北有路桥大道,南有东南环线接通民航大道;城区内富仕路、商城街、南官大道、镇中路构成了新一代的商业中心;交通的便利带来了市场的繁荣、房地产业的兴旺。

泰隆大厦、鑫都大酒店、华利士大酒店等一批高层建筑的倔起更向世人展示路桥这个新兴城市的无穷活力。

但是,城市的急剧发展也给这个新兴城区带来了一些副作用,例如城市历史街区受影响,传统居住文化网络被冲破、城市开敞空间减少、原有城市风貌遭到损害等诸多问题;再加上路桥自身基础比较薄弱,各种硬件设施不能及时跟上。

如不正视这些问题,就会使城市发展产生紊乱、无序。

因此,如何建设一个健康、有序、优美的城市形态,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3.旧城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路桥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相比起城区其他地段,十里长街地区无论在社会功能还是从环境质量上,都处于逐渐衰退之中。

如何保护并延续老街的历史特征,形成合理的功能布局,使之再次焕发青春,成为城市规划工作的当务之急。

现实中,路桥的旧城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带来对历史街区的建设性破坏:

鳞次彬比、错落有致的小巷变得平直呆板;古朴淡雅的明清木屋在火灾之后重建了钢筋混泥土结构、棕黄色琉璃瓦檐口的现代住宅,这种建筑风格的泛滥破坏了淡雅的江南水乡风韵,它既非传统、地方特色,又与江南水乡商贸城市风貌毫不协调;一些石桥、石板路面受到了损坏,正在逐步消失;原有重要的视线走廊被新造建筑所阻隔,妨碍了两边景观的相互渗透;等等。

旧城中居住的环境恶劣、居住质量低下,不完善的市政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麻烦。

民居改建反映着人民群众改善生存条件的合理愿望,它与保护老街风貌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但处理得当,可以统一于一体,使之协调发展,若处理不当,将使路桥区建筑古今断层,造成不可弥补的遗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重心的外移,十几年来,十里长街繁华的商贸活动随着物质空间环境逐渐衰退而外移,反过来也加剧了物质空间环境的老化。

《威尼斯宪章》告诉我们,“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包融着过去年月传下来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为子孙后代而妥善地保护它们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我们必须一点不走样地把它们的全部信息传下去。

”尽管一成不变的保护形式并不完全可行,但保护、修复并完善老街的工作已刻不容缓。

如何保护好路桥城市历史文脉,同时又能改善旧城居民生活质量,推动城市建设发展,是城市规划与建设部门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

第二章保护规划原则及保护工作重点

1.保护规划原则

(1)协调原则

以国家、省、市各级相关部门及建设单位对于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规范要求为依据,以台州市路桥区分区规划和分区规划为指导,使该区规划设计既满足保护路桥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又符合当前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努力使历史文化保护区成为城市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使周边地区与之相协调。

(2)人本原则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建设生态型居住环境为规划目标,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绿意盎然、生活方便,具有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区。

注重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和居住的生活质量,合理分配和使用各项资源,全面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把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作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通过河流水系的整治,绿化系统的建构,完善的设施配套,方便的交通系统,宜人的空间设计以及商业、休闲、娱乐场所的设置等规划措施。

为使用者提供先进齐全的社会公共场所和市政公用工程设施,以满足居民的生理与心理上的各种需求,充分体现对人性的关怀。

(3)特色原则

突出路桥历史文化区地方传统商业的风貌特色,加强对建设传统特色的保护和继承,同时注重保护与发展相结合。

地块空间组合与环境组织富有特色,力求增添建设发展的文化气息,无论是住宅组合还是公建设施,均须结合场地塑造个性,空间手法灵活多变,在整体格调统一的前提下,注意住区环境、建筑群体与城市发展风貌的协调与整合;院落空间、步行街巷、绿地环境等多层次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场所的塑造,将增强历史文化气息与居民归属感;在提高土地经济效益的同时,因势利导,力求提高区内的环境质量标准,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和富有吸引力的商业环境与居住环境。

(4)环境原则

强调公共空间与居民生活的融合。

以点状的组团绿地、沿河带状绿化带为主的绿化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景观的功效,满足不同层次的居民活动的需求,将商业街、住宅群与环境空间融为一体。

(5)可操作原则

规划顺应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紧扣商贸、居住综合开发建设及管理的需要,提供完善的控制性和指导性要求,使规划兼具确定性与弹性,便于规划管理,同时也便于分期实施和具体工作的操作。

2.规划指导思想

历史文化区的保护与整治,首先必须分析研究城市的现状和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需要和可能,排出轻重缓急的项目,然后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展开工作。

路桥历史文化区的保护整治工作不可能从整个区域范围内同时进行,必须分区分片,因地制宜,逐步实施。

历史文化区的保护与整治是系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是需要对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未来负责的工程。

因此,在整个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到既从实际出发、尊重历史,又高瞻远瞩,着眼未来。

对需要整治的区域作出准确的发展定位并以此为立足点,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

如何保证通过历史文化区的保护与整治,来改善社区的总体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规划部门和建设部门必须共同考虑的问题。

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整治工作应当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来操作:

(1)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区的保护历史传统与延续历史文脉的关系

据史料记载,路桥区作为商埠中心的历史可上溯到北宋时期。

宋代,路桥“人物渐繁、通商贾渐盛”,在路桥街三桥边倔起了繁华商铺“甘五间”、“百货糜集、远通数州”。

“十里长街”作为路桥历史渊源的一脉,自明清以来即等同于路桥本身。

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工作的首要重点是积极保护城区的各种历史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有效组织交通,改善旧城区的环境质量与生活品质,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对于“十里长街”应着重探求的是保护方式与方法。

针对路桥旧城的现状条件,保留富有历史特色建筑固然起到保护建筑文物的作用,但保留整体建筑环境,以及历史街区的整体的特色却更能延续发展建筑文化,更有利于适应人们变化着的生活方式,这是积极的保护。

所以“十里长街”的保护方式应该是整体保护,区别对待,全面规划,分期实施,以延续文脉与特色为主。

通过保护与整治,使十里长街各区段既互为一体,又各具特色,集文化、购物、居住、休闲于一线,继续成为路桥历史的标志,尽显江南水乡城镇古街的特有情调。

(2)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区的保护与充分营造商业氛围的关系

路桥以商发迹,以商闻名,按新设立的台州市总体规划要求,依然承担商贸区的功能。

因此,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中必须充分突出“商”字。

首先,通保护与整治,尽可能置换商业空间;其次在城市风貌与建筑风格上要讲究“商”的韵味,追求商业效应,要与经营项目、经营活动和谐一致,形成各具特色、五彩缤纷的格局;另外,在交通网络组织和建筑物排列上要充分考虑方便购物,历史街区的街道基本上以步行购物街为主,以零售商业为主;要特别注重步行系统的设计,步行系统的完整性,使购物者在商业区内具有安全感和舒适感,并结合组织休息交往的空间,使市民在此留恋忘返;社会停车组织是保证商业中心繁荣的重要条件,这在老城区是先天不足,针对机动交通进行科学合理整体的安排,是历史街区保护的重要方面。

(3)正确处理历史保护与环境创新的关系

在路桥区历史文化区的保护与整治的工作中,应积极将城市设计思想渗透其中,并以此为引导把握城市空间的内在质量,创造和保护城市的景观特征和文化内涵。

老城区要通过整治,实现环境创新,必须把握整个空间环境的改善,努力展现空间环境中的城市文化和建筑文化,走向人—建筑—环境的和谐。

在整治过程中,要考虑基础设施的完善,包括:

排污、排水、供水设施的完善;路网的科学布置;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空中蛛网”转入地下;公厕、垃圾清、储、运系统的适应等等,这是实现环境创新的基础。

要在整治中尽可能多地置换出绿化和广场空间,提高绿化率,营造城市文化艺术氛围,并大力倡导庭院绿化和阳台绿化,让自然贴近人。

在建筑风格上要体现丰富性,体现人情味,注意顶部结构和色彩,使青山、绿地与多彩的建筑融为一体。

在环境整治方面,必须充分突出南官河的治理、保护和开发。

南官河是路桥的母亲河,几千年来,她本身与依附其上的桥与埠浑然一体,与十里长街相依但,共同书写了路桥的历史。

社会的发展、城市的扩张,使南官河生态环境质量每况愈下。

两岸河沿剥落、倒塌,污物满河飘浮,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大量倾人,使之成了名符其实的脏河、臭河。

昔日“三桥夜月”、“月河渔火”、“三叉水影”的景观只能成为相象中的意境。

流经城区的南官河面,宽度在15~20米之间,常年不息、舟揖通行,是十分难得的城市资源,加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更显珍贵无比。

十里长街的保护离开了南官河道的开发治理,必然会显得黯淡无光。

南官河的整治工作复杂、耗资巨大,近期实施条件不足,应按先易后难的程序逐步进行,应作为规划设计超前考虑。

从马铺桥至河西桥呈东西走向的河段,处于新老城区的交界处,应与新建的市政广场相配套,进行河岸驳坎,河岸绿化、道路硬化,建成市民休闲景区。

实施河西——磨石桥段,东侧为古文化街和商业街,保持原风貌,西侧宜进行一定量的拆迁,建成10米宽左右的沿河公园绿带,以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磨石桥以南、河宽水深、西河岸可进行庭园式建筑开发,河面发展水上游览项目。

总之,南官河的整治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4)处理好改建与可能提供改建资金的关系

历史街区的整治项目多,任务大,它能否付之实施,除了加强规划引导、宣传外,关键取决于实施经费的来源。

解决不了资金问题,城市改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

筹集落实资金是实施保护规划的前提。

因此,在现有基础上应多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把已有的和适宜在历史街区中的项目集中起来,按照历史街区保护的总要求和用户的需要,统筹安排,统一规划建设;其次依法做好国有土地的有偿出让工作。

来缓解历史街区保护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另外,可以取吸引社会资金,把各方面的积极性与政府部门的城市建设要求结合起来,使历史文化区的整治规划与群众的要求有效的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5)处理好用户需要与统一开发的关系

历史街区的整治,头绪多、难度大、建设速度慢一直是老大难问题。

因此,需要总结经验教训,把行政手段与经济办法结合起来,以经营的方式进行综合开发。

对于历史街区中的项目,在吸取用户对用房的具体要求的基础上,可以由规划部门统一规划,用户积极参与,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统一管理。

这样,既可以保证规划设计的要求和用户需要,又便于统一安排施工建设,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3.保护规划工作重点

本次保护规划对于路桥历史文化区的保护主要着眼于以下几方面:

1分析总结历史文化区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特点,确定合理的城市社会经济战略,并通过城市规划在城市空间上予以落实。

城市要不断发展,历史文化区也不可能成为博物馆,不可能让它的生产和生活停顿凝固。

对于历史文化区的保护规划来说,重点在于如何控制和引导而不是排斥发展,保持城市的活力与繁荣。

历史文化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就要考虑保护城市中大量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需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之并行不悖。

研究城市历史上的兴衰规律,寻找与保护工作相得益彰的经济发展战略,成为保护规划的当务之急。

2确定合理的城市布局、用地发展方向和道路系统,力图保护旧城格局和历史环境,通过道路布局和控制建筑高度,展现文物古迹建筑和历史地段,更好地突出历史文化区的特色。

3把文物古迹、古建群落、遗迹遗址以及展示历史文化的各类标志物在空间上组织起来,形成网络体系,使人们便于感知和理解名城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4通过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处理好新建筑与古建筑的关系,使它们的整体环境保持古城特色。

文物建筑由于陈旧、体量小等原因非常容易淹没在新建筑之中,为了突出它们而体现历史特色,保护规划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以通过道路的选线、建筑高度分区控制和重要古建筑之间的视廊控制,展现历史特色,

5规划保护范围,制定有关要求、规定及指标,制止建设性破坏。

只有通过在城市规划中划定各类保护及控制区并制定出相应的各种要求和规定、控制指标,并通过规划管理严格把关,才能保证历史文化区的文物古迹以及历史街区不致于在建设中被破坏。

第四章整体保护规划措施

1.保护目标

(1)合理调整城市内在结构

城市内在结构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特别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更能导致城市各组成要素的功能发生变化;新的功能出现,旧的功能衰退,城市功能与形态的矛盾加剧,这样,就逐步改变了城市的需求、消费、产业等一系列内在结构,促使城市形态发生转变。

因此,只有适当、有序地调整老城区内在结构,协调、合理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矛盾,以把握住城市发展的脉博,才能达到既保存城市的历史文脉,又能使之焕发青春的目的。

(2)完整保存“十里长街”的街巷格局和建筑形态

针对临街、临河建筑的形式、体量、色彩以及原有街巷的空间尺度和特有氛围作详尽的研究,根据时代需要保留业已积累起来的文化遗产,同时又要整治原先不适应的部分,赋予其现代生命力。

严格控制建筑高度、街道尺度,严禁“高、大、洋、红”,让十里长街保持小街小巷小河小桥小尺度的传统特色。

(3)控制建筑高度与尺度,提出视线保护区的实施意见

历史街区的建筑高度与尺度的整体协调也是保护的重点之一。

从历史看,沿街建筑的高度有不断增高的趋势,新的高大的建筑破坏或取代了历史街区的传统建筑的统领的作用,另一方面破坏了原有的街道空间的尺度和比例,因此高度的控制是协调历史街区建筑风貌的重要手段。

在老街的周围,划出一定的区域,作为视觉走廊保护区,使之在旧城新区之间起到一种过渡和协调作用

南官河西岸是老街的重要对景,也是与新区的交接处。

在1990年的原路桥镇总体规划中,以及随后各类规划中,都安排一条自行车道南官路和大面积的沿河绿地,它对老街与新城区的分隔和过渡起着良好的作用,应当保留和延续。

和高度控制相联系,尺度的协调也是历史地段需普遍注意的问题之一。

建筑物体量的大小必须和街道格局和空间相适应,在一条狭窄的街道上或一个局促的地段内严禁兴建现代商业楼,防治传统环境尺度的破坏,导致城市历史地段面貌的不协调。

(4)改善街区基础设施

改善保护区的生活基础设施的条件,增加服务设施,保护现代生活的需要,包括供水、供电、排水、垃圾清理、道路修整以及供气或取暖等市政基础设施,增加绿化等,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使居民可以安居乐业,继续在故居中生活下去、生活得更好。

结合对老街的石板路的修复,应铺设上下水管道等生活设施,净化老街景观环境,清除消灭沿街电线纵横的杂乱现象;为解决防火隐患,将供电线、电话线、广播线全部更换迁移,并拟在街后另辟电线走廊。

(5)优化历史街区功能和性质

路桥历史街区目前存在着设施老化、建筑结构衰败、居住人口流失、社会活动趋于消亡等问题,因此街区功能的振兴和充实是街区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应根据历史街区的历史特色以及在城市生活中的功能作用,合理地把握街区的功能与性质。

历史街区有新的功能要求,因此正确地把握功能的转换是保护的基点。

(6)编制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分段分期改造

针对十里长街历史特色与保存现状,分段制定不同的规划主题与策略,根据整治的时序逐步予以实施。

路北街:

自邮亭庙与邮电路北侧(其中北段史称邮亭,中段史称牌前,南段史称三桥),全长约700多米,路宽约5米,是邮亭旧址,杨进士第遗址、东岳庙等历史遗迹集中的地段,沿街建筑廊沿雕刻、石制牌坊蕴含一定的文化积淀。

宜采用“修旧如旧”的原则予以保护。

就现实情况来看,这一街区因房子破旧、城市基础设施落后、人口老化、衰败现象明显,由政府号召并辅之以投资,如在南北两端设置牌楼古坊,引入茶馆、酒肆书院、戏园等仿古文化场所,既能刺激老街的复兴,也能充分调动沿街居民保护发展的积极性,投资省、收效快、影响大,可以近期实施。

十里长街的中段:

邮电路南侧至文昌路(中有老马路、卖芝桥等商业街横穿),全长约700米,是十里长街目前最繁华的商业地段,主营中高档女装和妇女用品,但因拥挤、狭窄、房屋破旧、经营安全难以保障而显颓势,因此这一段的改造应有别于北段,指导思想是与浓郁的商业气氛相协调,通过整治与局部更新,能起到发扬光大、促进繁荣的作用。

街面在保持原有青石板的基础上,适当进行环境整治,以适应繁华商业街的要求;建筑物要进行重点维护与局部更新,以适应购物方便、经营安全的要求;建筑风格既延续北段老街的文脉,又体现江南水乡特色,反映路桥“十里长街”的独特风貌,从现状看,这一带群众要求自行更新的呼声很高,因此需要精心组织、合理规划、出台政策、还利于民。

十里长街南段:

从磨石桥路到四号桥,约200多米基本上是单面街,街区的进深较小,东侧以平房建筑为主,西侧临南宫河,且河面宽广,船埠遍布。

其间包含两座保存较完整的民居合院,其余建筑物较为凋零。

从整体上看,南段应与中段、北段的文脉相衔接,进行较大规模的整治,与该段南官河的开发保护相协调,建设具有休闲、旅游功能的临河亭园、别墅,不仅会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将使十里长街的历史出现新的辉煌。

(7)有重点地全面保护历史地段、历史建筑

城市是一个新陈代谢的动态有机体,要想完全加以封闭式保护是不现实的。

“十里长街”包含了河西街、邮亭横街、路北街、路南街、下里街、新路街、石曲街七个街区,总长达3.5公里以上,全部而严格地按原样进行保护,难度极大,可操作性差。

能够证明城市经历的物质构成首先就是具有不同时代纪念、象征价值的,具有历史、文化品质的建筑,这正是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基本所在。

像“路桥”地名起源的新安桥、繁华的“廿五间”、明代东岳庙、邮亭古驿站、清廷翰林杨晨故居、文昌阁等,尽量修旧如旧,恢复历史遗迹。

在这方面,可以向社会发出呼吁,征集古建筑及环境设施构件,用于历史街区的各类维修和整治行为。

台州市曾有不少民居合院,历史沧桑,时代变幻,这些民居不少已被拆除,但一些精致的构件仍遗存在民间,是可利用的宝贵财富。

(8)引导与控制普通民居自行维护和整治

“十里长街”作为历史街区,它与文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一种人居环境。

社会要发展,生活要改善。

因此,应当在保护建筑风貌的同时,着力改造市政基础设施,这是治本之策。

规划师、建筑师应牢牢把握住路桥乡土建筑的个性,从全部历史、整个空间、纵向横向、全方位地审神剖析,对原有旧建筑的母题、构件、片断,加以演绎、重组和诠释,继承好它的文脉,杜绝任何仿照、抄袭异地的建筑文化。

(9)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城市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形态的发展方向。

以往路桥的城市规划包括街景立面设计、房屋风格造型均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私人建房的随意性、街区划分的不规则性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统一规划工作的开展。

因此,要想拥有一个良好的城市形态,就必须加强城市规划及其管理,特别是对在建和待建工程,必须从建筑风格、建筑档次、建筑内涵、建筑外观等各方面严格控制,使之符合城市规划的统一布局目标。

其次,要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使之朝着“实用、美观”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美化整个城市形态的目的。

2.保护框架规划

保护框架规划制定的目的是在概括提炼路桥历史文化区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整体保护路桥历史文化区传统的物质形态和文化内涵。

(1)保护框架的构成要素

保护框架由自然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人文环境要素三部分组成:

自然环境要素──有特征的地貌和自然景观,包括地理条件和气候,物候条件。

指对路桥历史文化区位于台州市的大山水环境之中的自然环境特征的保护。

人工环境要素──指人们创建活动所产生的物质环境。

指对路桥历史文化区以各文物古迹点为核心,以南官河、十里长街等传统街巷为骨架,以地方传统民居群为主要构成内容,和以商业铺面为核心鱼骨状有序排列的的传统民居,以及各类文物点所反映的人工环境特征的保护。

人文环境要素──人们生活风貌的环境体现,指对路桥历史文化区千百年来居民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情趣、文化艺术等方面所反映的人文环境特征的保护。

(2)保护框架的结构

保护框架的结构包括节点、轴线、区域三部分以及它们相互间的有机关系所共同构成的城市景观特色:

节点──人们感觉和识别城市与街区空间的重要参照物。

指对寺观、楼阁、古塔、民居、街市、巷道、古井、古木、牌坊等的保护。

轴线──人们组织生活的主要道路,亦是人们体验历史街区的主要通道。

指对十里长街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