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学设计92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70922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9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9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9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9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9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92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92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92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92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92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92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92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92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92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92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92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92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92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92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92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922.docx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9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泊船瓜洲教学设计92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922.docx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922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篇一:

泊船瓜洲教案

泊船瓜洲》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泊船瓜洲》,了解诗意。

2、理解《泊船瓜洲》一诗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4、朗诵、背诵、默写《泊船瓜洲》。

重难点、关键

1、了解诗句意思。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过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吗?

(学生举手发言)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两首很有名的古诗,先学习宋朝的大诗人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

二、揭题

王安石,听说过吗?

王安石是宋代的一个大政治家,知识渊博的学者,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这首诗,是他坐着船沿着长江行驶旅途中写的。

那么,是在旅途的哪儿写的呢?

瓜洲在长江的边上,如果这是长江(画长江),瓜洲呢?

就在长江的北岸(画“”标出瓜洲的位置),那“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

谁来说说“泊”的意思?

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示卡片),是学习古诗

三、解诗。

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指读。

3、对照注释,小组合作解诗意。

4、学生交流后汇报,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

小结:

刚才,我们抓住了诗句中难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也就是(示卡片:

抓字眼,明诗意)

四、体会意境

1、在这明月之夜,诗人站在船头,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着诗来想象,(放《春江花月夜》)

2、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

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

?

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青山?

?

绿水?

?

田野?

?

江岸?

?

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

(音乐停)诗人看到想的情景,你们看到想到了吗?

如果你是诗人,你能说说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吗?

先在下面说说看,一人说,其他人补充。

(学生相互议论,教师巡视指导)

3、我请个同学做诗人,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说出来。

四、体会用词的精妙。

1、刚才,我们扮演诗人想得非常好,想到了诗人脑海中浮现的许许多多的美景。

这么多的美景,诗人是用哪句话来概括的?

2、“春风又绿江南岸”七个字就概括了这春天的美景,那么,这句诗中哪个字用得特别好?

(1)据说王安石在选用这个“绿”字之前,曾经换了十多个字。

有“到”、“过”、“入”、“满”等等,最后选定了这个“绿”字。

这个“绿”字好在哪里呢?

我想诗人在吟这个“绿”字的时候,一定翻来覆去吟诵,比较。

让我们也来用“到”呀,

“过”呀?

?

吟诵吟诵,比较比较,好不好?

(2)那“绿”字好在哪里呢?

3、齐读后两句。

这里还有个“又”字。

说明了时间过得——?

“何时”呢?

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学到这儿,我们想到了另一首写诗人在明月之夜思念家乡的诗,是哪一首?

4、小结学法

“想意境,悟到了诗情”。

(示幻灯)

5、下面我们来听这首诗的朗读,大家再体会体会,看哪些同学想到了意境,悟到了诗情,我就看你们的表情。

(放配乐朗读)

6、指导背诵

这么好的诗,我们应该能够背下来。

会背吗?

(同桌互背)

五、总结

六、作业:

选词填空:

1、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总评:

这节课根据新课程标准引导学生参与读、讲、背、写的语文实践,体现了三点。

1.学生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过程本质所决定的,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

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觉地投身于学习中,才能保证落实主体地位。

这节课从三方面做了努力。

一是时间上给予保证,力避逐字逐句的梳理分析,节约时间让学生多读多写;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掌握学习方法;三是教者平等地对待学生。

课始与学生商定学习方法,课中放手让学生学习、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课后留给学生广阔的学习与探索空间。

2.面向全体,着眼发展。

教者尊重每个学生,让全班学生都有展现的机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方法,学生在课内点击课件资料自学,回家通过软盘自学,沟通了课内课外,拓展了学习空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落实了思想教育内容。

这节课力求通过学生的语文实践中感悟内容,在拓展延伸中初步感知祖国文化遗产的丰富,进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感情。

学习目标:

1.自选方法学习古诗,“读读、背背、议议、画画、写写”。

2.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评:

依据新课程标准,突出语文实践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准备上课。

回忆已学的与月相关的古诗,《古朗月行》、《静夜思》、《枫桥夜泊》……

2.认识课题。

师: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也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大家首先一起来研究一下“泊”字。

(教师板书课题。

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pó)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

齐读课题。

师:

谁能根据课前的资料搜集说说“瓜洲”在什么地方?

生:

“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师:

“泊船瓜洲”的意思是说把船停靠在瓜洲岸边。

课前你们搜集了哪些关于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我们来共同交流一下。

生:

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生:

……

3.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

师:

我们已经学过好多古诗了,你打算怎样学习这首诗呢?

生:

学古诗要先背诵。

师:

先要——

生:

读熟,还要懂得意思。

生:

还要求默写。

……

(教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议、背、写”)

师:

我们就按这顺序和方法学习。

【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

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

背诵古诗,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

让学生制定学习程序与方法,使而后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

二、读诗

1.试读。

师:

按同学们讨论的方法步骤,先读诗。

请自由轻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试读)

2.正音。

讨论并读准以下字。

京口瓜洲一水间(jiānjiàn),

钟山只隔数(shùshǔ)重(zhòngchóng)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háihuán)

3.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评:

没有理解字词句,就让学生读行吗?

行!

因为古诗虽然比现代文难理解,但由于篇幅短,又琅琅上口。

因此可以先让学生读准、读通。

正音是关键。

余下的在读中自悟,稍作点拨,理解内容就容易多了】

4.师生共同读。

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师范读。

师:

同学们读得这么尽兴,老师也想读,行吗?

生:

(齐声)好!

师:

(配音范读)老师读得好吗?

生:

好!

师:

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再读一遍!

(再读,学生有激情地高声朗读)

【评:

平等地对待学生,真诚地征求意见,注重了对学生的鼓励,课堂充满了亲和力】

三、背诵

1.试背。

师:

都会背读了,现在你们想干什么?

生:

(大部分)背书!

师:

背书就背书。

自己试试怎样背得快。

(学生纷纷高声背诵,课堂书声朗朗)

【评:

教师根据课堂进度,顺应学生心理,灵活地变动顺序,让学生马上背诵。

弹性的教学使学生主体性得到落实】

2.汇报背诵结果。

师:

谁愿意背诵?

(三位同学同时站起来背诵)

师:

还有谁要背?

(全班大部分同学站起来集体背诵)

师:

(看到还有几位同学没背)现在给你们一个机会,大胆地站起来,老师和你们一起背。

(余下的几位同学与老师一道背诵: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评:

班级学生人数多,课堂个体背诵涉及面又小,面向全体不好操作。

以上这个片断值得借鉴】

四、议议

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

师:

通过诵读,你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

四人一组交流,再结合你手边的资料讨论讨

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呢?

还有哪些词句读不懂吗?

在学习片上写下你的收获和疑惑。

时间10分钟。

(10分钟后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师:

汇报一下你的读书收获,好吗?

生:

老师,我知道了“间”,在这里读作jiàn,是“间隔”的意思。

生:

老师,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钟山:

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师:

谁能将诗中“瓜洲”、“京口”、“钟山”的按方位画一个简图?

(学生上黑板试画图)

◎钟山

△△△△

◎京口

~~~~~~~~~~~~~~~~

~~~~~~~~~~~~~~~~

◎瓜洲

师: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

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

生:

请问老师,“还”是什么意思?

师:

老师提供资料让你们自己选择判断。

(师根据学生提问点击课件,屏幕展示以下内容。

〈1〉数重:

几层。

〈2〉绿:

吹绿了。

〈3〉还:

①指归还。

②指的是返回。

(学生对照诗句讨论后选择了第二种解释)

师:

还有什么弄不懂的字词吗?

谁能按书上注释加上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诗的大意呢?

(说说全诗大意。

先同桌互说,再汇报说。

2、体会诗的情感,简笔勾画。

师:

读到这儿,你知道诗人的写作目的了吗?

生: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师:

诗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诗人这种思乡的情绪呢?

生:

“钟山只隔数重山”中的“只隔”,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篇二: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孔为峰邮编273100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仲秋节刚刚过去,还记得合家团圆,共赏圆月,共吃月饼,共享家庭的美满与幸福的情景吗?

是呀!

天上月圆,人间团圆!

但是,仲秋佳节里有的家庭因为缺少某位亲人不够团圆,让全家人感到遗憾!

我们班同学有没有这种情况?

指名说:

引导说出缺少谁?

家里谁心情最不好?

教师总结:

在许许多多美好的节日里,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国家,甚至为了整个世界的和平放弃了与家庭团圆的机会!

我们不会忘记他们!

其实,远离家乡的游子在静静的夜晚,尤其在月圆之夜,常常会勾起他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古往今来,许多诗人把这种思乡之情融进诗歌,成为千古绝唱!

象以前学过的古诗——《静夜思》,齐背,师背。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也写过这样一首思乡诗,(简介作者王安石课件投示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提倡国家改革,列宁称赞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神宗时期深得皇上赏识,任宰相,为官清正廉明。

他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国家力量,史称“王安石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失败。

熙宁七年辞官。

次年被皇上召回任宰相;两年后再辞,居住江苏南京,封舒国公,世称荆公。

)我们一起体会他的思乡情怀。

二、板书课题、自读古诗:

1、“泊”读什么?

还读?

在这首诗中读?

齐读课题。

2、学习古诗你有什么方法?

明确读对——读通——读懂——读美。

打开书,自己把诗读正确。

(教师板书古诗,要写美)

3、指名读,正音;点明五个多音字。

4、再读,结合注释猜猜每句诗的意思,用“?

”画出不懂的地方,讨论。

5、说说不懂的地方,鼓励并点明七个字一句,共有四句的古诗为七言绝句,七个字你懂了几个,只有几个不懂,大胆猜猜!

实在不懂可以找人帮助。

三、集体初读古诗:

1、谁来说“泊船瓜洲”的意思?

教师在“古诗”左侧画“瓜洲”。

2、第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的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在“瓜洲”下画“京口”。

3、“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在“京口”左画“钟山”,并说明这是王安石的家。

4、“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意思?

特别引导学生注意落实“又绿”的字面意思。

5、“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

特别引导学生注意落实“照”的字面意思,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词语,如:

“陪、伴、带、领”。

明确古诗的解释是灵活的,没有固定的答案,大意

对就行。

6、引导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初步悟情导读:

1、我们读懂了古诗,您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吗?

引导学生说出“思乡”。

2、古诗中哪句话最能表现“思乡”之情?

哪个字最能表现“思乡”之情?

引导学生说出“还”。

3、那么古诗的前几句和“思乡”、“还”有什么关系?

4、引导学生感悟第一句诗情:

教师补充说明,王安石从宋朝京都现在的开封走了一千多里路,来到瓜洲。

这时离家已经很——引导学生说出“近”。

应该回家看看——就是“应该还”!

从哪些词句体会离家近?

引导学生说出“一水”,教师导读第一句,说明要读出离家近,强调“一水”二字。

5、小结:

那么古诗的这句和“思乡”、“还”有什么关系?

——离家近,应该还!

6、那么古诗的第二、三句和“思乡”、“还”有什么关系?

讨论。

7、检查:

那么古诗第二句和“思乡”、“还”有什么关系?

——也是“离家近,应该还!

”从哪些词句体会离家近?

——引导学生说出“只隔”,教师导读第二句,说明要读出离家近,强调“只隔”二字。

8、检查:

那么古诗第三句和“思乡”、“还”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是“离家久,更(早)该还!

”从哪些词句体会离家久?

——引导学生说出“又绿”,教师导读第三句,说明要读出离家久,强调“又绿”二字。

9、为什么王安石不回家?

他不想家么?

从哪句体会出想回家?

——“明月何时照我还”。

是呀!

想回家呀!

而且不是一般的想!

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何时”。

可以体会出他思乡心情是——急切的!

可是能还吗?

——思乡切,不能还!

教师导读第四句,说明要读出思乡切,不能还!

,强调“何时”二字。

五、入境入情美读:

1、音乐图片再现情景:

作为大宋朝宰相王安石完全有权利有理由坐官船,乘骏马,鸣锣开道,风风光光地回家呀!

可是正在他提倡国家改革,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强化国家力量,进行“王安石变法”。

哪有时间顾自己呀!

他为了国家,舍弃了自己的——小家!

因此我们从这首诗中所体会的不仅仅是王安石的思乡情怀,更体会到他没有说出的——爱国情怀!

静静的夜里,王安石孤独地站在瓜洲渡口,面对长江,他看到近在眼前的家乡,他会想起谁?

2、引导学生:

①、他会想起老母亲在担心自己,在盼望儿子回家,自己作为儿子不能尽孝,现在家乡近在咫尺,母亲近在眼前,却不能回家看望,他的心情——,他只能对春风说(引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②、他会想起老父亲在担心自己,在盼望儿子回家,自己作为儿子在父亲生前不能尽孝,死后也多年没有祭奠!

现在家乡近在咫尺,父亲近在眼前,却不能回家看望,他的心情——,他只能对春风、对明月说(引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③、他会想起自己的妻子儿女在担心自己,在盼望自己回家,自己作为丈夫不能尽责任,

自己作为父亲不能尽父亲的义务,现在家乡近在咫尺,妻子儿女近在眼前,却不能回家看望,他的心情——,他只能对春风说(引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④、作为大宋朝宰相他只会想起自己的家人吗?

他满心忧虑的更是国家改革能否成功?

国家何时富强,人民何时富裕?

改革何时成功?

他的心情——,他只能对春风说(引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是呀!

王安石此时的感情是复杂的,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请你练习读出自己的感情!

指名读,教师倾听评价:

我听出了您——的感情,像春草(春风)一样——

4、范读,我想同学们也会像老师一样不看书,把诗的感情表达出来!

齐诵!

六、体会艺术特色:

只有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才会把诗“读美”了!

这首诗写得词美情深,说它词美,诗中字字珠玑,句句精华!

像“一水”“只隔”“何时”等含义深远,更有“春风又绿江南岸”中这个“绿”字,据说王安石在用这个绿字以前,曾先后用了十余字,然而作者始终感受到不满,后来才改用了“绿”字,请您思考讨论一下,他会用过哪些字?

这一改不但写出了江南春景的美色,更富有一种动态美,还写出了春天的一派生机,美不美家乡水,月是故乡明!

更表现对家乡的爱,对家乡的思念!

古人在写诗时的用字可以称得上是千锤百炼,有人:

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经须。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语不惊人死不休!

所以,我们赏析古诗时,千万不要疏忽这些精当的用字,准确、生动的修辞方法。

更要学习这种严肃认真的作文态度!

七、读写结合:

1、这首诗写得词美情深,说它情深,有人为此写了有首歌,请听——(课件)

2、诵古诗,是呀,王安时“何时还”?

他在什么时候?

什么情况下才会还家?

指名说。

3、提示语:

静静的夜里,王安石孤独地站在瓜洲渡口,面对长江,他看到------他想起-------感叹到-------

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可以借用诗中的名句。

朗读优秀习作。

《泊船瓜洲》说课简稿

孔为峰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镇的心境。

本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

由此可见,本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良好教材。

鉴于以上的认识,根据教材要求,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结合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启发想象,领会意境,进行热爱家乡教育。

2、动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充分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诗歌“只有入境,才能悟神”因此,我把想象意境,领会诗情,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而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情是教学的关键。

根据以上几点,在教学作如下尝试

一、精心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顾仲秋节与描写思乡的诗句。

这样,复习了旧知,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通过有感情的背诵把学生引入到了学诗的情境当中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谈话要和新授有联系。

同学们,仲秋节刚刚过去,还记得合家团圆,共赏圆月,共吃月饼,共享家庭的美满与幸福的情景吗?

是呀!

天上月圆,人间团圆!

但是,仲秋佳节里有的家庭因为缺少某位亲人不够团圆,让全家人感到遗憾!

我们班同学有没有这种情况?

指名说:

引导说出缺少谁?

家里谁心情最不好?

教师总结:

在许许多多美好的节日里,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国家,甚至为了整个世界的和平放弃了与家庭团圆的机会!

我们不会忘记他们!

其实,远离家乡的游子在静静的夜晚,尤其在月圆之夜,常常会勾起他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古往今来,许多诗人把这种思乡之情融进诗歌,成为千古绝唱!

象以前学过的古诗——《静夜思》,齐背,师背。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也写过这样一首思乡诗,(简介作者王安石课件投示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提倡国家改革,列宁称赞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神宗时期深得皇上赏识,任宰相,为官清正廉明。

他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国家力量,史称“王安石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失败。

熙宁七年辞官。

次年被皇上召回任宰相;两年后再辞,居住江苏南京,封舒国公,世称荆公。

)我们一起体会他的思乡情怀。

下一环节: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不是第一次学古诗。

因此,学习课文的开始,我就让学生回顾学古诗的方法。

然后,进行归纳,给出方法。

这样设计实际是给出了学生的学路。

同时,也渗透了教者的教路,使教和学统一起来。

通过学法的运用,促进小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

二、板书课题、自读古诗:

1、“泊”读什么?

还读?

在这首诗中读?

齐读课题。

2、学习古诗你有什么方法?

明确读对——读通——读懂——读美。

打开书,自己把诗

读正确。

(教师板书古诗,要写美)

3、指名读,正音;点明五个多音字。

4、再读,结合注释猜猜每句诗的意思,用“?

”画出不懂的地方,讨论。

5、说说不懂的地方,鼓励并点明七个字一句,共有四句的古诗为七言绝句,七个字你懂了几个,只有几个不懂,大胆猜猜!

实在不懂可以找人帮助。

下一环节

在理解诗意中,我采取了“先扶---后放”的办法。

先扶学前两句,“读诗句----解字词-----串讲诗意----体会两句话的作用”。

为配合诗意的理解。

教师板书,目的是在学法上“教”学生,使其掌握方法为其智力经验的形成奠定基础。

让学生自学三、四句,并以汇报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集体初读古诗:

1、谁来说“泊船瓜洲”的意思?

教师在“古诗”左侧画“瓜洲”。

2、第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的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在“瓜洲”下画“京口”。

3、“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在“京口”左画“钟山”,并说明这是王安石的家。

4、“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意思?

特别引导学生注意落实“又绿”的字面意思。

5、“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

特别引导学生注意落实“照”的字面意思,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词语,如:

“陪、伴、带、领”。

明确古诗的解释是灵活的,没有固定的答案,大意对就行。

6、引导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运用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

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为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奠定基础。

四、初步悟情导读:

本环节利用重点字词剖析法:

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避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无层次的串讲串问,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1、我们读懂了古诗,您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吗?

引导学生说出“思乡”。

2、古诗中哪句话最能表现“思乡”之情?

哪个字最能表现“思乡”之情?

引导学生说出“还”。

3、那么古诗的前几句和“思乡”、“还”有什么关系?

4、引导学生感悟第一句诗情:

教师补充说明,王安石从宋朝京都现在的开封走了一千多里路,来到瓜洲。

这时离家已经很——引导学生说出“近”。

应该回家看看——就是“应该还”!

从哪些词句体会离家近?

引导学生说出“一水”,教师导读第一句,说明要读出离家近,强调“一水”二字。

5、小结:

那么古诗的这句和“思乡”、“还”有什么关系?

——离家近,应该还!

6、那么古诗的第二、三句和“思乡”、“还”有什么关系?

讨论。

7、检查:

那么古诗第二句和“思乡”、“还”有什么关系?

——也是“离家近,应该还!

”从哪些词句体会离家近?

——引导学生说出“只隔”,教师导读第二句,说明要读出离家近,强调“只隔”二字。

8、检查:

那么古诗第三句和“思乡”、“还”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是“离家久,更(早)该还!

”从哪些词句体会离家久?

——引导学生说出“又绿”,教师导读第

篇三: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课《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默写。

2、理解诗歌大意,抓住要害词“又”、“绿”、“还”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3、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感慨万千的思乡情感。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在上课之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过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吗?

(学生举手发言)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