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一 新考古代文化常识3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6374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8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一 新考古代文化常识3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一 新考古代文化常识3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一 新考古代文化常识3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一 新考古代文化常识3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一 新考古代文化常识3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一 新考古代文化常识3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一 新考古代文化常识3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一 新考古代文化常识3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一 新考古代文化常识3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一 新考古代文化常识3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一 新考古代文化常识3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一 新考古代文化常识3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一 新考古代文化常识3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一 新考古代文化常识3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一 新考古代文化常识3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一 新考古代文化常识3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一 新考古代文化常识3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一 新考古代文化常识3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一 新考古代文化常识3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一 新考古代文化常识3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一 新考古代文化常识3分.docx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一 新考古代文化常识3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一 新考古代文化常识3分.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一 新考古代文化常识3分.docx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一新考古代文化常识3分

拉分考点一

新考古代文化常识(3分)——3分题目莫小觑,全取3分需下力

古代文化常识题是2015年以来新课标全国卷一直考查的题型,但其他考卷未曾考查。

自2017年将“古代文化常识”明确列入《考试大纲》后,2017年江苏卷立刻体现出对最新考纲变化的重视,首次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古代文化常识。

可以预计古代文化常识题今后将会成为一个考查热点。

因此,考生务必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复习,广泛积累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确保古代文化常识题不丢分。

 [说明]

选项须根据文中语境才能判断的提供“文中语境”;无须语境即可判断的,不再提供“文中语境”。

  

1.(2017·江苏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左:

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文中语境:

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

B.三代:

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文中语境:

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

C.菽水:

豆和水,指粗茶淡饭。

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文中语境:

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

D.趋庭:

《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解析:

选B 历史上的“三代”一般指夏、商、周三代。

2.(2017·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文中语境: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文中语境: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解析:

选B “它与血亲有同有异……一部分”错。

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血亲是基于血统关系的亲属。

二者性质完全不同。

3.(2017·全国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解析:

选C 近侍:

左右侍从的人,多指在君主身边侍从的臣子。

他们的官职未必就是高的,并且对皇帝的影响也不一定大。

4.(2016·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文中语境: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古代官职、君主制度、古国情况等。

“有司”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5.(2016·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文中语境:

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

解析:

选D D项,“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

6.(2016·全国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文中语境:

见D项。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文中语境:

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

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解析:

选A A项,“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

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选项提到的“土地”“户籍”都不属于礼部职责范围,而应归户部掌管。

[考情分析]

1.考查范围——10大类型

考查类型

考查常识及卷别

古代法制

2017·全国卷Ⅱ(B项“收考”)

古代节日

2017·全国卷Ⅲ(B项“上元”)

职官沿革

2017·全国卷Ⅰ(D项“禄”)

2017·全国卷Ⅱ(A项“下车”)

2017·全国卷Ⅲ(D项“告老”)

2016·全国卷Ⅰ(A项“首相”;C项“有司”)

2016·全国卷Ⅱ(C项“吏部”)

2016·全国卷Ⅲ(A项“礼部”;B项“教坊司”;C项“致仕”)

古代称谓

2017·全国卷Ⅰ(A项“以字行”)

2017·全国卷Ⅱ(C项“车驾”)

2017·全国卷Ⅲ(C项“近侍”)

2016·全国卷Ⅱ(A项“中宫”“东宫”;B项“陛下”)

君主制和宗法制

2016·全国卷Ⅰ(B项“建储”)

礼仪习俗

2017·江苏卷(D项“趋庭”)

2017·全国卷Ⅰ(B项“姻亲”;C项“母忧”)

2016·全国卷Ⅱ(D项“移疾”)

教育科举

2017·全国卷Ⅲ(A项“状元”)

天文地理

2017·江苏卷(A项“江左”)

2017·全国卷Ⅱ(D项“京师”)

2016·全国卷Ⅰ(D项“契丹”)

2016·全国卷Ⅲ(D项“两京”)

饮食器用

2017·江苏卷(C项“菽水”)

历史常识

2017·江苏卷(B项“三代”)

通过上面考题及表格可以看出:

古代文化常识题的考查内容博大精深,包括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教育科举、礼仪习俗、姓氏称谓、饮食器用等方方面面。

2.选项特点——2大特点

选项从与文本语境的紧密度上,可分为“与文本无逻辑关联型选项”和“与文本紧密关联型选项”,高考所考大多是前者,这也启示我们本考点的复习重在平时自我积累。

通法点拨——古代文化常识题解题2步法

[技法指导]

高考命题时所设的4个选项多与文本联系不紧密,可凭积累直接判断,只有个别选项有时需借助语境来推断,可以说古代文化常识题主考积累识记能力,兼考推断理解能力。

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需遵循以下2步法:

[解题示范]

[典例]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

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

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谓仇曰:

“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

“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更始乃征憙。

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

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

“赵憙真长者也。

”后拜怀令。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

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

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

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

王曰:

“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帝曰:

“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其年,迁憙平原太守。

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憙上言:

“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

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

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

及薨,车驾往临吊。

时年八十四。

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技法演示]

第一步:

依据积累直接判

速览4个选项所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其中“下车”可联系《张衡传》中的“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京师”可联系历史以及《张衡传》中的“游于三辅,因入京师”,直接判断解释正确。

这样就排除A、D两项。

第二步:

回归原文细审验

通过第一步,剩下“收考”和“车驾”两词。

“收考”通过语境还是不好确定,但是“车驾”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就是加点处“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第二处是文末“憙疾病,帝亲幸视。

及薨,车驾往临吊”,很明显“车驾”用作了帝王的称呼,所以使用正确,由此可判定“收考”理解错误。

B项,“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错,这是对“考”字的误解。

这里的“收考”指拘捕拷问。

“考”通“拷”,是“拷问”之意。

[参考译文]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

年轻时有节操。

堂兄被人杀害,没留下儿子,赵憙当时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

于是他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终于前去报仇。

但仇人们全都生病了,没有人能抵抗。

赵憙认为趁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事,就暂且放过他们离开了。

(临走前)他回头对仇人们说:

“你们如果病好了,应远远地避开我。

”更始帝即位,舞阴的大户人家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投降,说:

“听说宛县赵氏有个独孙子赵憙,以信义闻名,我愿意向他投降。

”更始帝于是召见赵憙。

赵憙年纪不到二十岁,被引见后,随即被任命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派他去舞阴,李氏就投降了。

光武打败王寻、王邑时,赵憙受伤,有战功,回朝后被任命为中郎将,被封为勇功侯。

邓奉在南阳造反,赵憙一向与邓奉交好,多次写信严厉斥责他,而造谣的人就说赵憙与邓奉合谋,皇帝怀疑这件事。

等到邓奉失败,皇帝搜查到赵憙写给邓奉的书信,于是惊讶地说:

“赵憙真是有道德的人啊。

”后来被封为怀令。

大户人家李子春先前担任琅邪相,强横狡猾而不守法度兼并侵吞别人财产,百姓都很害怕他。

赵憙刚到任,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人的事没有被揭发,立即追查他们的恶行,逮捕拷问李子春,他的两个孙子自杀。

京城中替李子春说情的有几十人,最终赵憙没有听从。

当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皇上亲自去看望赵王,问他想说什么。

赵王说:

“我平素与李子春交情深厚,如今他犯了罪,怀县县令赵憙想杀他,希望能留住他的性命。

”皇上说:

“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

”赵王没有再说话。

这一年,赵憙升迁为平原太守。

当时平原有许多盗贼,赵憙与各郡一起声讨追捕,斩杀他们的头领,其余同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

赵憙上书说:

“惩罚坏人应只限于他本人,可将这些人全部搬迁到京城附近的郡中。

”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将这些人都转移安置在颍川、陈留。

于是提拔荐举有义行的人,诛杀铲除奸恶的人。

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二十七年,(赵憙)升任太尉,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当时南单于降服,乌桓、鲜卑一起来朝拜,皇帝命令赵憙主管边塞事务,考虑作长远打算。

建初五年,赵憙生病,皇帝亲自前去探视。

等到他病逝,皇帝亲自去吊祭。

享年八十四岁。

谥号正侯。

1.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冠礼”是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B.“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C.“太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D.“孝廉”是唐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

解析:

选D “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

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曰:

“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

”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

行省辟之,谢去。

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

“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

”太祖曰:

“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

吾行相君矣。

”基顿首曰:

“是如易柱,须得大木。

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

”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

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

“宪有相才无相器。

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

”帝问汪广洋,曰:

“此褊浅殆甚于宪。

”又问胡惟庸,曰:

“譬之驾,惧其偾辕也。

”后宪、广洋、惟庸皆败。

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

明年赐归老于乡。

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

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

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至顺:

元宁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国君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B.辟: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前文中的“除”意义相同,均为“征召”的意思。

C.顿首:

叩头,头叩地而拜。

古代的九种礼拜形式之一。

此处刘基为辞受丞相一职而拜。

D.卒:

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大夫死曰“卒”,刘基属于大夫阶层。

解析:

选B 文中说刘伯温考中了进士,按照古代的选官制度,当然就会被任命,因此“除”应是“任命”的意思,而不是“征召”之意;做官有廉直声誉,当然会被主管部门“征召”。

故可确定B项错误。

参考译文:

刘基,字伯温,是青田人。

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他的老师郑复初对刘基的父亲说:

“您祖上德行深厚,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您家门庭。

”元朝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有清廉正直的名声。

行省征召他,他推辞拒绝。

西蜀人赵天泽评论江东人物,第一个就推崇刘基,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一类的人。

起初,太祖因为某事责怪丞相李善长,刘基说:

“李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能够协调诸将的关系。

”太祖说:

“他多次要陷害你,你却替他说话?

我要让你做丞相。

”刘基叩首说:

“这样做就比如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

如果捆束小木头做柱子,房子马上就会倾覆的。

”等到李善长被罢免,太祖打算让杨宪做丞相。

杨宪一向和刘基交好,刘基却极力说不行,他说:

“杨宪有丞相的才能却没有丞相的器量。

做宰相的人,处事须心平如水,把义理作为行使权力的标准,而自己的私见不参与其中,杨宪却不是这样。

”皇帝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

“这个人大概比杨宪还要器量狭小浅薄。

”皇帝又问胡惟庸如何,刘基回答说:

“就譬如驾车,我担心他会把车辕给毁坏。

”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出事被杀。

洪武三年任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封爵为诚意伯。

第二年赐他告老还乡。

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料事如神。

到此时回到山林隐居,只是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

八年,刘基病重,过了一个月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

为了让考生能够准确解答古代文化常识题,我们梳理了考生“必须掌握的10类古代文化常识”,以便考生广泛积累,厚积薄发。

知识储备——必须掌握的10类古代文化常识

(一)古代官职

类 别

说 明

中央官职

三省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六部

尚书省下辖六部:

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九卿

又称九寺,“寺”即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监谏官

监官,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官吏,大抵官名中带“御史”的官职都为监察官;谏官,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汉有谏议大夫,唐增设补阙、拾遗。

文史官

翰林学士于唐初时设立,是皇帝亲近的顾问和秘书官。

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则是侍奉皇帝讲读的。

太傅、少傅多作为皇帝对有功之臣的表彰,是虚职。

太史是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的官职,如司马迁、张衡等人都曾任太史令;魏晋以后,修史之职归著作郎,太史专掌历法;唐宋后称修撰、编修等。

地方官职

中央派员

汉代设州,全国分十几个州,中央派官员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时,全国分十几个道,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又聚边境数州为一镇,设节度使。

宋代时,全国分十几个路,路中设转运使等官。

元代设省,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

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

清代的中央派员则称巡抚、总督。

州郡官

秦汉的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属官有郡尉、监御史、督邮(巡察各县官吏的功罪)、主簿等。

汉代的相国相当于太守。

隋唐的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

属官有别驾、治中、长史、司马、参军等(这些官职在东汉末开始出现)。

唐中叶,司马一职常用来安排遭贬斥的官,如柳宗元、白居易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欧阳修自称太守,其实是滁州知州)。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县官

一县之长为县令,明清称知县。

下设县尉、县丞、主簿、典史等职;分掌军事、文书、秘书、缉捕、监狱等工作。

乡官

包括乡老、亭长、里正等职。

(二)古代官职迁谪

类 别

说 明

例 句

授官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官职或名位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陈情表》)

拜官授职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帝王授予功臣或子孙以土地、爵位或名号,授给官职

未有封侯之赏。

(《鸿门宴》)

任命,委任

故授洹水尉。

(《新唐书·朱敬则传》)

征召

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

罢官

罢免官职

罢建安郡丞还家。

(《宋书·郭原平传》)

罢官或降职

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书博鸡者事》)

剥夺、削去官职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

免职

遂免丞相勃,遣就国。

(《汉书·文帝纪》)

废黜

殷中军被废,徙东阳。

(《世说新语·文学》)

升官

升官,晋级

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

(《后汉书·王符列传》)

一般为晋升

后迁侍中。

(《张衡传》)

提拔

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与韩荆州书》)

提拔,提升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战国策·燕策二》)

提拔,提升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

贬官

降职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左迁

贬官降职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

调动

调换官职

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

(《记王忠肃公翱事》)

迁调官职

再转复为太史令。

(《张衡传》)

调动官职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传》)

京官外调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张衡传》)

兼职

兼摄(官职)

于是拜俊太山太守,行大将军事。

(《后汉书·陈俊传》)

兼任他职

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

(《新唐书·杜如晦传》)

兼任官职

谢为太傅长史,被弹;王即取作长史,带晋陵郡。

(《世说新语·言语》)

地位较高的官员兼理较低的职务

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

(《段太尉逸事状》)

代理

暂时代理官职

绍定三年秋,权通判镇江府。

(《宋书·董槐传》)

临时代理官职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苏武传》)

代理或暂任官职

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署小苑东门候。

(《汉书·萧望之传》)

辞官

告老

官吏年老辞官退休

冬十月,晋韩献子告老。

(《左传·襄公七年》)

致仕

辞去官职

孝宽每以年追悬车,屡请致仕。

(《北史·韦孝宽传》)

归田

辞官还乡

官中无人,不如归田。

(《晋书·李密传》)

乞身

古代以做官为委身事君,故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时年八十,不任兵马,上疏乞身。

(《东观汉记·张况传》)

乞骸骨

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上书乞骸骨。

(《张衡传》)

(三)古代称谓

类 别

说 明

姓名字号

名、字

古人有名有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

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韩愈,字退之;苏轼,字子瞻。

古代尊卑等级森严,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字也不能称。

别号

往往是自取的,表明个人的情趣志向与爱好,如苏轼自称“东坡居士”,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李白自号“青莲居士”。

此外,有时也以书斋名来作为号,如梁启超自称“饮冰室主人”。

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按照一定的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号。

有时也有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所加的,如陶渊明死后,颜延之为他作诔,谥为“靖节征士”。

尊称谦称敬称

尊称

古人常以官职爵名、籍贯郡望来尊称别人。

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韩愈被称为韩昌黎(只因昌黎韩氏是望族,实际上韩愈不是昌黎人)。

此外,唐代诗人常以排行相称,如元稹被称为元九。

谦称

①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如愚、鄙、敝、卑、窃、仆等;②帝王的自谦辞有孤(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毂(不善);③官吏的自谦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④读书人的自谦辞有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佞、不肖等;⑤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

敬称

①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②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③对将帅的敬称是麾下;④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⑤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⑥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故,用于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