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877277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专题复习《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学科

地理

主备人

审核

课题

地形图的判读(复习)

日期

课标解读或中考说明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

目标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山体部位,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能说出地形地势特点,并合理规划生产生活。

3、根据地形剖面图,能分析地面某一方向的地势起伏特点及其与其他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评价

设计

1.通过读图学习、即时回答、抢答,90%以上的学生能够准确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评价学生对教学目标1的达成情况。

2.通过同桌合作观察图片和模型,每位成员至少指出五种形态中的一处并说明原因,根据同桌交流进行自查,85%的学生能归纳等高线形态与坡度陡缓的关系;通过组内互评检测80%的学生能够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评价学生对教学目标2的达成情况。

3.通过即时回答和小组合作“分层设色地形图”,80%的学生能辨认五种地形并能说出它们的特征,通过同桌互查,90%以上的学生能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到代表性的地形区,评价学生对教学目标3的达成情况。

4.通过即时回答南美和澳大利亚的地形剖面图,80%能说出地形剖面图绘制的意义。

通过教师面对面评价和同桌互查,90%的学生会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评价学生对目标4的达成情况。

过程线

问题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自主梳理,固化知识(5分钟)

 

二、探究提升深化递进(15分钟)

 

三、迁移应用活化知识(20分钟)

 

四、触摸中考强化提升

(5分钟)

 

(一)等高线地形图

1、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

①海拔定义:

②相对高度定义:

2、等高线定义

①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判断坡度的陡缓。

规律:

②等高距: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相对高度。

3、认识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1、地形类型:

2、在分层设色地形图蓝色代表、绿色代表、黄色代表高原、丘陵和山地、褐色代表高山、白色代表雪线以上。

3、五种地形类型的差别

类型

高原

平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海拔高度

 

 

 

 

 

地面起伏程度

 

 

 

 

(三)地形剖面图的定义

1.绘制原理

2.地形剖面图的定义

能力提升:

1.图中数字的含义

 

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新疆艾丁湖海平面以下155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

2.图中的等高距是多少?

3.AB山坡与CD山坡哪个陡?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山体部位

 

5.判断五种地形

6.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图中都有哪些地形?

 

(一)等高线地形图的考察内容坡度、引水问题、交通线路选择、水库建设、河流流向、农业规划

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地形部位在图中标注的代号是:

山脊、鞍部。

(2)图中AD线和BD线所在地,坡度比较陡的是。

(3)图中修建水库最适宜的地点是哪里?

用“//”标出最佳坝址,理由是

(4)若将小河水引向疗养院,图中有两条计划路线①、②,哪一条更合理?

为什么?

(5)根据地形图,F处宜发展以为主的农业,理由是

(6)G处应发展业为主,理由是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考察内容:

判读说出地形地势特点,合理规划生产生活。

(观看课件)

1、找出图中的主要的地形类型。

2、你家乡的地形特点是什么?

举例说明当地地形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地形剖面图:

根据地形剖面图,能分析地面某一方向的地势起伏特点及其与其他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读台湾沿北回归线做地形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上图中,台湾地形以为主,地势起伏特点:

(2)结合上图试分析台湾城市人口的分布区并说明理由:

(3)台湾西海岸和东海岸哪边降水多?

为什么?

【2016威海】图2是某地理考察队山区考察所用的等高线地形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山顶与出发地的相对高度为500米

B.B山顶和出发地的温差在3°C以上

C.山顶位与出发地的西北方向

D.若突遇暴雨,紧急下山,尽量避开

【2018威海】人参原产于我国东北原始森林中,是喜冷凉、湿润而耐阴的药用植物,怕积水,不耐旱,忌强光直射。

读“长白山局部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完成2-3题

2.图3四地中,最有可能找到人参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3.关于途中地理事物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中河流a河段自东北向西南流

B山顶海拔为800—900米

C乙丁间图上距离为2厘米,则两地的实地距离为1000米

D丁地所处的地形部位为山谷

【2017威海】地形剖面图可直观的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沿某一方向的高低起伏状况。

读某国沿36°N所绘的地形剖面图,完成问题

4.根据图5所示信息可判断该国是()

A俄罗斯B澳大利亚C美国D巴西

二、综合题:

5.读“某地等高线图”及瀑布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阴影区域是一村庄,该村庄所处的地形类型是。

(2)乙地相对于

B山顶的的高度是米。

(3)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可能出现瀑布的是。

(4)若图中A、B两个山顶的距离是5厘米,根据图上比例尺,若只考虑直线距离,计算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千米。

1.学生自主复习基础知识,同桌互查。

老师巡回检查,学生有困难及时解决。

 

2.结合课件有侧重点的检查重难点知识的掌握。

 

抢答:

 

在自主复习的基础上,结合老师给出的问题。

学生在课件上标注讲解。

老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都,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追问:

结合图中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1.判断方向

2.降水

3.河流

4.透视

 

学生指图回答5.6

 

学生回答,判断的依据

 

学生思考问题

(一)

小组交流

学生讲解

 

学生思考问题

(二)

小组交流

学生讲解

教师小结

 

学生思考问题(三)

小组交流

学生讲解

教师小结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总结

 

完成检测小组互评

温故知新

通过点拨提升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通过抢答环节,激发兴趣,提高课堂积极性,培养学生纵向思维能力。

 

通过能力提升让学生理解定义。

 

通过提升练习让学生理解一般规律和特殊现象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老师再做点拨提升,跟学生一起探讨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和作用,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通过对考点的分析,结合案例,培养学生迁移应用的能力。

 

通过对历年会考题的练习,让学生熟悉会考题类型和适应会考的难易度。

作业

设计

完善巩固导学案

目标达

成分析及反思

本节课是图表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学好地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复习课的设计中。

我结合课标、教材和历年的地理会考试题,设计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铺垫,问题整合的连贯,找准重点、难点,精确设置”发力点”。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不仅能回答问题,还能提出问题,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目标。

但是部分后进生基础较差,还需要通过师生、生生互助方式帮助他们共同进步。

专题复习《地形图的判读》学情分析

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是教学的归宿,依据真实学情促进学生真正发展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深度教学的有效途径。

本节课尝试从生本课堂理念出发,通过以"读图析图"为主题的探究学习方式,实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素养协调发展的深度教学。

初中学生正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学生年龄普遍偏小,所以其思维方式中感性思维起主导作用。

学生已初步具有阅读教科书的能力,并能自学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

本课是一节复习课,学生经过了两年系统的、正规的地理教学,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培养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会潜意识的应用所储备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应用这些知识的时候,往往还不得法,不能熟练、准确的应用,不能形成系统化的知识。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原有知识基础之上,加大对地图的使用,深化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加强知识与技能的联系。

《地形图的判读》学习效果评测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课堂表现

1、课堂学习氛围活跃,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形成师生良好互动。

2、能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回答问题,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完成课

堂练习。

3、课堂秩序井然,学习氛围浓厚,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很强。

 

二、学习效果评价

自我评价

85%的学生认为可以很好的接受并理解教学内容,但仍有少数学生反映听课紧张,影响发挥。

小组合作

7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团队中发挥了作用,阐述了自己对所要解决问题的观点,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达标检测

40%学生全对,45%学生得到75%的分数,10%学生获得50%的分数,5%学生得到25%的分数。

 

三、效果分析

1.从学生课堂表现和学习效果中可以看出,本节选用的教学方法和相关内容的组织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很好的调动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学生,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渔”,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2.合作学习中有部分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其中,需要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组织实施及评价进行相应的调整,调动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对待后进生,要有耐心,持之以恒。

从课上回答问题和达标检测中可以看出,有个别学生没有掌握好课堂教学内容,这些学生地理学习基础薄弱,要做好课后辅导,促其进步。

总体分析

 

纵观整堂课,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充分考虑学情制定教案,所采用的材料也多和学生生活比较贴近;课堂气氛方面,教师和学生互动良好,学生踊跃积极地配合教师,教师也十分善于调动和引导学生;在课堂评价方面,教师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面对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也能及时引导与解决。

本节课通过案例探究教学法设计适宜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展开互动交流,合作探究,探究问题来自学生实际生活,目的性强,指向明确。

整节课学习氛围浓厚,课堂气氛活跃温馨,有效达成了预期目标,是非常成功的一节课。

专题复习《地形图的判读》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鲁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四节。

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

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等值线,为以后学习其他等值线打下基础。

地形图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地理学习中常用的地图类型,故具有地图应有的性质和功能,即地形图是日常生活和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

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地理学习中是较为基础和重要的一节。

【教学目标】: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山体部位,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能说出地形地势特点,并合理规划生产生活。

3.根据地形剖面图,能分析地面某一方向的地势起伏特点及其与其他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评价目标】:

1.通过读图学习、即时回答、抢答,90%以上的学生能够准确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评价学生对教学目标1的达成情况。

2.通过同桌合作观察图片和模型,每位成员至少指出五种形态中的一处并说明原因,根据同桌交流进行自查,85%的学生能归纳等高线形态与坡度陡缓的关系;通过组内互评检测80%的学生能够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评价学生对教学目标2的达成情况。

3.通过即时回答和小组合作“分层设色地形图”,80%的学生能辨认五种地形并能说出它们的特征,通过同桌互查,90%以上的学生能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到代表性的地形区,评价学生对教学目标3的达成情况。

4.通过即时回答南美和澳大利亚的地形剖面图,80%能说出地形剖面图绘制的意义。

通过教师面对面评价和同桌互查,90%的学生会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评价学生对目标4的达成情况。

【课时】:

1课时

【课型】:

复习课

由于时间有限,复习时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教材上的知识点面面俱到,因此,在复习中应该深刻理解课程标准中的能力要求,抓住重点,突破思维难点,精选经典试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以达到查漏补缺、巩固知识和融会贯通的目的。

专题复习《地形图的判读》评测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2016威海】图2是某地理考察队山区考察所用的等高线地形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C.山顶与出发地的相对高度为500米

D.B山顶和出发地的温差在3°C以上

C.山顶位与出发地的西北方向

D.若突遇暴雨,紧急下山,尽量避开

【2018威海】人参原产于我国东北原始森林中,是喜冷凉、湿润而耐阴的药用植物,怕积水,不耐旱,忌强光直射。

读“长白山局部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完成2-3题

2.图3四地中,最有可能找到人参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3.关于途中地理事物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中河流a河段自东北向西南流

B山顶海拔为800—900米

C乙丁间图上距离为2厘米,则两地的实地距离为1000米

D丁地所处的地形部位为山谷

【2017威海】地形剖面图可直观的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沿某一方向的高低起伏状况。

读某国沿36°N所绘的地形剖面图,完成问题

4.根据图5所示信息可判断该国是()

A俄罗斯B澳大利亚C美国D巴西

二、读图分析题

5.读“某地等高线图”及瀑布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阴影区域是一村庄,该村庄所处的地形类型是。

(2)乙地相对于

B山顶的的高度是米。

(3)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可能出现瀑布的是。

(4)若图中A、B两个山顶的距离是5厘米,根据图上比例尺,若只考虑直线距离,计算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千米。

答案:

一、A、B、B、C

二、

(1)盆地

(2)490(3)甲(4)10

专题复习《地形图的判读》课后反思

本节主要复习三种地形图的判读知识。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教材需要落实的课标内容是: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我的设计思路主要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和绘制地图的过程中学习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发现和感悟中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学会绘制地形剖面图,进一步提升了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在做中学、在做中悟,链接生活中的地理、利用卡通图片引入等等,均促进了本节学习目标的高效完成。

反思如下:

1.这节课内容容量有点大,实际授课中,学生的实际接受和掌握能力参差不齐,没有给后进生足够的“消化吸收”的时间。

2.教学过程中根据课件的内容及时进行了穿插补充。

如在学习“海拔”概念时,补充了海平面以下海拔为负值;在“挑战自我”环节中补充了对等高距的考查。

在认识“山脊、“山谷”的实体特征时,

加上手势演示,效果会更好。

3.在学习不同的山体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特征之前,很有必要让学生看山体不同部位的实体教具模型,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形成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更好地形成空间概念。

如果时间充足的话,给学生一定的课堂习题反馈,让学生在实践演练的过程中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感悟,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更进一步。

专题复习《地形图的判读》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课标分析】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并不是要求只认识山地的这三个部位,鞍部和陡崖也是等高线地形图中常见的地形部位,尤其是鞍部,尽管容易识别,若不给学生指明,常常被看成山谷。

山峰、鞍部、陡崖比较容易识别,山谷和山脊的区分则相对较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做到立体与平面之间的思维转换,是学习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的陡缓”,同样需要学生能够做到立体与平面之间的思维转换,能对照地形模型或景观图片自己总结出规律,而不是只让学生记住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之间关系的具体结论,处理不好也会是学习的难点。

“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重在理解概念,概念理解了,具体估算就是简单的数学加减运算了。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包括识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

既要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也要在素描图上识别。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是“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的基础,是学习的重点。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是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学习的重要成果展现,又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

所以,本专题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课标落实】

1.从学生能感受到的事物教起

学生可能都见过,但是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陡坡和缓坡等,并不是每个学生都留意过。

所以,对这些概念,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文字介绍的层面,应该给学生提供相关图片或模型(可以参考课标的活动建议,让学生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自己制作),让学生尝试给这些部位命名,在命名的过程中自然归纳特征,建立概念。

这些微地形的具体模样,对学生后面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很重要,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这些地形部位的具体形态,让他们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指出,无疑就是纸上谈兵。

2.关注概念生成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之所以会成为难点,是因为学生没有经历将山体(或其它地形)转化为地形图的过程,不能将具体地形形态与等高线地形图建立联系。

听过的、看过的和做过的,印象最深、理解最透的当然是做过的。

所以,要想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亲身经历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是最佳选择。

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并不是课标中的具体要求,但是绘制过程,就是概念建立和理解的过程。

我们可能因为不愿费时、费力,将这个过程简单处理(例如,仅做三维动画演示),在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难点也就自然形成了。

3.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

在景观图上认识山地部位及其特征和在山体模型上认识,二者相比,显然在模型上认识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相关部位的概念;教师提供模型和学生亲自制作模型相比,显然自制模型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感受更深;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和学生用自制的模型亲自绘制相比,显然自己绘制更有利于学生建立地形与等高线地形图之间的联系,实现立体模型与平面图形之间的思维转换;教师总结山脊和山谷、陡坡和缓坡的特征和学生自己总结相比,显然,学生自己总结印象更深,理解更透。

实践操作的过程,就是深刻体验的过程,就是感悟和理解的过程,就是概念建立的过程,也是问题发现的过程。

在实践操作中,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种实践体验胜过任何图文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