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模拟卷二 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067341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模拟卷二 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考化学模拟卷二 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考化学模拟卷二 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考化学模拟卷二 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考化学模拟卷二 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中考化学模拟卷二 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中考化学模拟卷二 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中考化学模拟卷二 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中考化学模拟卷二 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中考化学模拟卷二 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中考化学模拟卷二 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中考化学模拟卷二 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中考化学模拟卷二 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中考化学模拟卷二 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中考化学模拟卷二 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中考化学模拟卷二 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中考化学模拟卷二 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中考化学模拟卷二 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中考化学模拟卷二 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中考化学模拟卷二 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模拟卷二 答案解析.docx

《中考化学模拟卷二 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模拟卷二 答案解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化学模拟卷二 答案解析.docx

中考化学模拟卷二答案解析

2018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0分)

1.自然界的下列过程或现象中,伴随着化学变化的是()

A.南极冰川的融化B.江河沙石的迁移

C.地下石油形成D.天上云雨转换

【考点】E3: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

A、南极冰川的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江河沙石的迁移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地下石油形成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天上云雨转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

C.

2.甲、乙两同学在实验室制取CO2和O2时,无论选择什么药品,他们都能选用的装置是()

A.

B.

C.

D.

【考点】6L: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6D:

氧气的制取装置;6E:

氧气的收集方法.

【分析】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及氧气的原理结合发生装置的特点、收集方法进行对比选择: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发生装置的特点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固液常温型;也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是固体加热型;因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只能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

【解答】解: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发生装置的特点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固液常温型;也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是固体加热型;因此实验室制取CO2和O2的发生装置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故A错误;

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发生装置的特点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固液常温型;也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是固体加热型;因此实验室制取CO2和O2的发生装置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故B错误;

C、因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只能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因此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C正确;

D、应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都大,所以都不会用到向下排空气法,故D错误;

故选:

C.

3.化学物质通常都有其“功”与“过”,以下对化学物质的评价不符合事实的是()

A.氧气可供人呼吸但会使食物变质

B.化肥能促进植物生长但会污染土壤

C.一氧化碳可用于冶炼金属但会使人中毒

D.二氧化碳能灭火但会造成酸雨

【考点】K6: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69:

氧气的用途;6R:

二氧化碳的用途;6S: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6V:

一氧化碳的毒性.

【分析】A、根据氧气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化肥的用途、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毒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二氧化碳的用途、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氧气可供人呼吸,但会使食物变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B、化肥能促进植物生长,但施用过多对污染土壤,组成土壤板结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但会使人中毒,故选项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能灭火,但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D.

4.规范操作室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有关试验中涉及到的操作错误的是()

A.水电解实验时,向水中加入硫酸钠或氢氧化钠增加水的导电性

B.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预先在集气瓶底加少量水

C.点燃一氧化碳气体时,先要检验一氧化碳气体的纯度

D.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熄灭后,立即打开弹簧夹观察水面上升情况

【考点】71:

电解水实验;62:

空气组成的测定;68:

氧气的化学性质;HM:

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分析】A、根据水电解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分析;

B、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分析;

C、根据点燃可燃性气体的注意事项分析;

D、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注意事项分析.

【解答】解:

A、水电解实验时,向水中加入硫酸钠或氢氧化钠增加水的导电性,故A正确;

B、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预先在集气瓶底加少量水,能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故B正确;

C、一氧化碳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在点燃时会发生爆炸,所以点燃一氧化碳气体时,先要检验一氧化碳气体的纯度,故C正确;

D、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熄灭后,应等到冷却至室温时再打开弹簧夹观察水面上升情况.故D错误.

故选D.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水沿烧杯内壁倒入浓硫酸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B.将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49%,需加水50g

C.玻璃棒在过滤操作和蒸发操作中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

D.蔗糖溶液不导电是因为其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

【考点】96:

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4D:

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4G:

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4I:

蒸发与蒸馏操作;7S:

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

【分析】A.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B.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过滤操作、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溶液导电的原因来分析.

【解答】解:

A.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错误;

B.设要加水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100g×98%=×49%,x=100g.故错误;

C.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玻璃棒在过滤操作和蒸发操作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故错误;

D.蔗糖溶液不导电,蔗糖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蔗糖溶液中没有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故正确.

故选D.

6.下列关于化学中“一定”的说法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分子一定由原子构成;原子核一定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B.碱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C.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冷却热饱和溶液一定会有晶体析出;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就一定会燃烧

【考点】B5: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7P:

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97: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A4: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A8:

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AA:

有机物的特征、分类及聚合物的特性;B4: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H1: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分析】A、根据分子、原子的构成分析判断;

B、根据碱、有机物的组成分析;

C、根据纯净物的构成;中和反应的定义分析判断;

D、根据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和燃烧的条件分析判断.

【解答】解:

A、分子一定由原子构成;原子核不一定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例如氢原子中没有中子,故A错误.

B、碱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故B正确.

C、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有的由同种原子构成;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故C错误.

D、冷却热饱和溶液不一定会有晶体析出,若物质的溶解度水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不会析出晶体;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不一定会燃烧,还需与氧气接触.故D错误.

故选B.

7.下列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A.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

B.用Fe3O4和稀硫酸制备FeSO4溶液

C.用水区别固体硝酸铵和固体氢氧化钠

D.用氯化钡溶液检验硫酸钠溶液中是否含有碳酸钠

【考点】34: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4Q: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93:

酸的化学性质;9H:

盐的化学性质;9U:

酸、碱、盐的鉴别.

【分析】A、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B、四氧化三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硫酸亚铁;

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D、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氯化钠,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

【解答】解:

A、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能被点燃,该选项实验方案不正确;

B、四氧化三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硫酸亚铁,用Fe3O4和稀硫酸制备的FeSO4溶液中含有硫酸铁,该选项实验方案不正确;

C、两种物质分别溶于水时,放热的是氢氧化钠,吸热的是硝酸铵,因此可以用水区别固体硝酸铵和固体氢氧化钠,该选项实验方案正确;

D、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氯化钠,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因此滴加氯化钡溶液时,无论溶液中是否含有碳酸钠,都产生白色沉淀,该选项实验方案不正确.

故选:

C.

8.如下两个转化都可以通过一步反应实现:

CO→CO2、H2SO4→MgSO4.对上述转化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A.都能通过与非金属单质反应实现

B.都能通过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实现

C.都能通过化合反应实现

D.都能通过置换反应实现

【考点】AF:

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6U: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93:

酸的化学性质.

【分析】A、硫酸到硫酸镁不能通过硫酸与非金属单质反应实现;B、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可以制取二氧化碳,硫酸与氧化镁反应可以制取硫酸镁;C、硫酸到硫酸镁不能通过化合反应实现;D、一氧化碳到二氧化碳不能通过置换反应实现.

【解答】解:

A、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属于一氧化碳与非金属单质反应,但是硫酸到硫酸镁不能通过硫酸与非金属单质反应实现,故A错;

B、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硫酸与氧化镁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所以都能通过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实现,故B正确;

C、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但是硫酸到硫酸镁不能通过化合反应实现,故C错;

D、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属于置换反应,一氧化碳到二氧化碳不能通过置换反应实现,故D错.

故选B.

9.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相应量变化的是()

①将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缓慢降温

②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加过量稀硫酸

③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镁粉至过量

④在密闭容器中点燃H2和O2的混合气体.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考点】97: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7R:

溶质的质量分数;85:

金属的化学性质;G1: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①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降低而减小;

②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

③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镁粉至过量时,生成氢气的质量决定于稀盐酸;

④氢气燃烧生成水.

【解答】解:

①将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缓慢降温时,硝酸钾溶解度减小,逐渐达到饱和状态,达到饱和状态之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②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加过量稀硫酸时,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随着反应进行,水的质量增大,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稀硫酸时,水的质量继续增大,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③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镁粉至过量时,生成氢气质量相等,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④在密闭容器中点燃H2和O2的混合气体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H2O,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随着反应进行,分子个数减少,完全反应后分子个数不再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D.

10.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情况,同学们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分析和结论正确的是()

A.若Ⅱ、Ⅲ均有明显现象,则说明样品一定完全变质

B.若D为白色固体,则溶液A是Na2CO3溶液.

C.若D为气体,则加入甲溶液的目的是证明样品已变质.

D.若D为白色固体,且溶液C为红色,则样品一定是部分变质.

【考点】95:

碱的化学性质;9H:

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如果氢氧化钠没有变质,则溶液A是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少量氯化镁溶液时,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剩余的氢氧化钠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如果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则溶液A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加入氯化钙或氯化钡溶液时,碳酸钠能和氯化钙或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或碳酸钡沉淀.氢氧化钠溶液或过量的碳酸钠溶液都能够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如果氢氧化钠完全变质,则溶液A是碳酸钠溶液,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或稀硫酸时,生成气体二氧化碳,剩余的碳酸钠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解答】解:

A、如果氢氧化钠没有变质,则溶液A是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少量氯化镁溶液时,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剩余的氢氧化钠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Ⅱ、Ⅲ均有明显现象.不正确.

B、如果溶液A是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少量氯化镁溶液时,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镁沉淀是白色的,溶液A不一定是碳酸钠溶液.不正确.

C、若D为气体,则D是二氧化碳,是变质生成的碳酸钠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的,加入的溶液甲是稀盐酸或稀硫酸,通过产生气体可以判断样品已变质.正确.

D、如果氢氧化钠完全变质,则溶液A是碳酸钠溶液,加入氯化钙或氯化钡溶液时,碳酸钠能和氯化钙或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或碳酸钡沉淀,剩余的碳酸钠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所以D为白色固体,且溶液C为红色,样品不一定是部分变质.不正确.

故选:

C.

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29分)

11.生活离不化学,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1)人体可以从水果和蔬菜中摄取维生素,该类物质需要量很小,但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和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

营养成分表

营养成分

每片含量

每100g含量

6.7mg

1.12g

叶酸

255

42.5mg

(2)如表是某儿童补铁药品的部分说明.说明中的“铁”指的是元素(填“单质”、“元素”或“分子”).

(3)某些食品的近似pH如下:

食品

柠檬汁

苹果汁

葡萄汁

番茄汁

牛奶

玉米粥

pH

2.4

3.1

4.2

4.4

6.5

7.8

其中酸性最强的是柠檬汁,胃酸过多的人应食用玉米粥.

(4)农业上用石灰乳和硫酸铜配制农药“波尔多液”时不宜用铁质容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因Fe+CuSO4=Cu+FeSO4.

(5)如图为某化工企业生产流程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填选项序号)

A.钛酸亚铁(FeTiO3)中钛元素为+3价

B.③中氩气(Ar)作反应物,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C.②中为使原料全部转化为甲醇,理论上CO和H2投料的质量比为1:

2

D.①中反应为:

2FeTiO3+6C+7Cl2

2X+2TiCl4+6CO,则X为FeCl3.

【考点】J2:

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99:

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AF:

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C1:

元素的概念;D6: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FA:

反应类型的判定;G1: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

(1)水果和蔬菜中富含有维生素;

(2)根据元素与构成对物质的微粒的关系来分析;(3)根据溶液的pH与酸碱性的关系以及酸碱中和的原理来分析;(4)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5)A、根据化合价原则,在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计算钛元素的化合价;B、根据镁的化学性质活泼,故用镁和氯化钛冶炼钛时需要氩气做保护气进行解答;C、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的质量比;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计算化学式.

【解答】解:

(1)因为水果和蔬菜中富含有维生素,所以人体可以从水果和蔬菜中摄取维生素;

(2)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故在此“铁”既不是指的单质,也不是指的分子,而是指元素;故填:

元素;

(3)pH越小,酸性越强,由图表可知柠檬汁的pH最小,故它的酸性最强;胃酸过多的病人应该多食用显碱性的食物,也就是pH大于7的食物,如玉米粥;故填:

柠檬汁;玉米粥;

(4)反应物是铁和硫酸铜,生成物是铜和硫酸亚铁,所以方程式是:

Fe+CuSO4=Cu+FeSO4

(5)A、根据在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设钛元素的化合价为a,则(+2)+a+(﹣2)×3=0,a=+4,故A错;

B、因为镁的化学性质活泼,故用镁和氯化钛冶炼钛时需要氩气做保护气,氩气(Ar)作反应物是错误的,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故C错;

C、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醇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CH3OH

284

一氧化碳与氢气的质量比为28:

4=7:

1,故C错;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反应前Fe:

2,Ti:

2,O:

6,C:

6,Cl:

14;反应后Fe:

0,Ti:

2,O:

6,C:

6,Cl:

8;故2X中含有2个铁原子,6个氯原子,故X的化学式为:

FeCl3;故D正确.

故选D.

故答案为:

(1)维生素;

(2)元素;(3)柠檬汁;玉米粥;(4)Fe+CuSO4=Cu+FeSO4;(5)D.

12.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对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A.原子可以构成物质

B.分子可以构成物质

C.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D.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2)果糖(C6H12O6)大量存在于水果中,它是由3种元素组成,其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6:

1.

(3)A、B、C、D表示4种物质,部分物质分子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物质

B

C

D

微观

A和B可发生如下反应:

A+3B

2C+3D.则A的化学式为C2H5OH,A、B、C、D中属于氧化物的是CD(填字母).

【考点】B2: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D9:

元素质量比的计算;G1: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

(1)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进行解答;

(2)根据果糖的化学式为C6H12O6可知其元素的组成以及碳、氢元素的质量比进行解答;

(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进行解答.

【解答】解:

(1)A、有图可知金属汞是由原子构成的,故A正确;

B、有图可知氧气是由分子构成的,故B正确;

C、有图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故C正确;

D、氧化汞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汞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而金属汞中汞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故D错误.

(2)根据果糖的化学式为C6H12O6可知是由碳、氢、氧元素的组成,其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12×6):

(1×12)=6:

1;

(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可知A的一个分子中含有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所以A的化学式为C2H5OH,氧化物是指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A、B、C、D中属于氧化物的是C、D.

故答案为:

(1)D;

(2)3;6:

1;(3)C2H5OH;CD.

13.金属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1)钢铁可以制成炒锅,主要利用了铁的延展性和导热性.

(2)下列关于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BDE.

A.常温下金属均为固态

B.在铁制品表面刷漆防止铁锈蚀

C.铜是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

D.金属与酸反应后溶液质量一定增加

E.铝表面易生成致密的氧化膜,因此铝有良好的抗腐蚀性

(3)某电镀厂为减少水污染及节约成本,从含有CuSO4、ZnSO4、FeSO4的废水中回收硫酸锌和有关金属,实验过程如下:

①步骤Ⅰ中加入过量M的目的是使溶液中的CuSO4和FeSO4充分反应,写出该步骤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Zn+CuSO4=Cu+ZnSO4;Zn+FeSO4=Fe+ZnSO4.

②步骤Ⅲ的操作为用磁铁吸引.

【考点】82:

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85:

金属的化学性质;8G:

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分析】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够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注意规范性.

【解答】解:

(1)钢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可以制作炊具.

故填:

导热.

(2)A、常温下,汞是液体.不正确.

B、在铁制品表面刷漆能够使铁与水和氧气隔绝,防止铁锈蚀.正确.

C、铜不是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是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不正确.

D、金属与酸反应时,生成盐和氢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质量增加.正确.

E、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够和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膜,因此铝有良好的抗腐蚀性.正确.

故填:

BDE.

(3)①步骤Ⅰ中加入的是过量的锌,目的是使溶液中的CuSO4和FeSO4充分反应;锌与硫酸铜、硫酸亚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Zn+CuSO4=Cu+ZnSO4、Zn+FeSO4=Fe+ZnSO4.

故填:

使溶液中的CuSO4和FeSO4充分反应;Zn+CuSO4=Cu+ZnSO4;Zn+FeSO4=Fe+ZnSO4.

②固体A中含有铜、铁和锌,铁能被磁铁吸引,通过磁铁可以把铁从铜、铁和锌中分离出来.

故填:

用磁铁吸引.

14.有A、B、C、D、E五种物质,它们由氢、碳、氧、钠、氯、钙中部分元素组成.其中,C、E由两种元素组成,A、B、D由三种元素组成.某实验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实验中的每一步均有明显现象.其中,紫色石蕊溶液遇C溶液变红,C溶液与A、B反应时均产生无色气体,A溶液与D溶液、E溶液反应时均产生白色沉淀.

(1)A溶液遇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则A溶液一定呈碱性(填“酸”或“中”或“碱”).

(2)A溶液与D溶液反应时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式是CaCO3,D的常见用途有改良酸性土壤(写出一条即可).

(3)在C溶液与B固体反应后的试管中滴加A溶液,先产生气泡后产生沉淀,则加入A溶液后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CaCl2+Na2CO3═CaCO3↓+2NaCl.

(4)在A溶液与D溶液反应后的试管中加入C溶液,测得反应后的溶液pH<7,则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除HCl外,还有NaCl、CaCl2.

【考点】AE:

物质的鉴别、推断.

【分析】根据有关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紫色石蕊试液在酸性溶液中为红色,酚酞试液在碱性溶液中为红色,碳酸盐遇酸化气,碳酸钙为白色沉淀,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

紫色石蕊溶液遇C溶液变红,说明C溶液呈酸性,C由两种元素组成,则C是盐酸;C溶液与A、B反应时均产生无色气体,且A溶液遇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则A溶液呈碱性,可能是碳酸钠,B可能是碳酸钙;A能与D和E反应生成同一种白色沉淀,D含有三种元素,则D可能是氢氧化钙,E含有两种元素,E可能是氯化钙;

(1)A溶液遇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则A溶液一定呈碱性,故填:

碱;

(2)A是碳酸钠,D是氢氧化钙,二者能反应生成碳酸钙,氢氧化钙呈碱性,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填:

CaCO3,改良酸性土壤;

(3)C是盐酸,B是碳酸钙,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后的试管中滴加A溶液,先产生气泡后产生沉淀,则说明C和B反应后的溶液中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