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第一单元语文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58206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下第一单元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五下第一单元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五下第一单元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五下第一单元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五下第一单元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五下第一单元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五下第一单元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五下第一单元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五下第一单元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五下第一单元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五下第一单元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五下第一单元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五下第一单元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五下第一单元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五下第一单元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五下第一单元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五下第一单元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五下第一单元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下第一单元语文教学设计.docx

《五下第一单元语文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下第一单元语文教学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下第一单元语文教学设计.docx

五下第一单元语文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分析

一、单元主题:

走进西部

二、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以“走进西部”为主题,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西部的神奇和西部的昨天、今天。

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

《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

《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单元的生字及词语,能够通过查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理解各课相关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5.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

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可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将感情注入到课文之中,掌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五、课时安排:

1.草原2课时

2*丝绸之路1课时

3.白杨2课时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一3课时

回顾·拓展一2课时

自主练习2课时

合计13课时

课题

1.草原

课时

2课时

教材

学情

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

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各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

  全文按照访问的顺序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感受。

这一部分是写景,作者用简练、生动的文笔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作者访问草原的经过。

作者按照“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的顺序,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款待远客的情景。

这一部分是叙事,语言朴实、流畅,耐人寻味。

教学

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

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

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

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布置同学搜集老舍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

  2.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歌曲等。

3.按要求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课时

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

背诵课文一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3.在草原自然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

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

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草原吗?

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自由谈自己心中的草原)

  2.草原辽阔无际、一碧千里、牛羊肥壮、野花遍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吧。

(出示草原美景图或放映草原的录像片)

  3.看到片中的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4.是的,我国现代著名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正是带着这种感觉写下了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第一课《草原》。

  5.板书课题:

草原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读书姿势要正确。

  3.指生读生字、生词,教师及时正音。

(可采用指名读、轮读、齐读等方式)

  4.你觉得哪个生词的意思比较难理解,而你已经理解了,介绍给大家。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个别生词意思:

翠色欲流、一碧千里、墨线勾勒等。

  5.你觉得哪个生字容易写错,请提醒大家。

  6.指生逐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词。

  7.默读思考:

课文的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一会儿把你读懂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8.学生读书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及时板书:

   第1自然段:

草原美景和作者的感受(写景)。

   第2—5自然段分别写:

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这部分叙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和体会草原美景。

  1.初读课文后,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围绕草原“景色美”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你从哪些字词、句子和段落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3.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草原景色的描写和自己的感受两个方面,品味草原美景。

描写:

天空、空气、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小丘线条柔美,羊群,等;感受:

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等。

  4.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朗读和背诵指导。

  5.指导学生课上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

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人文美。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2.在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

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时

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流程

1、复习巩固

  1.师生回忆:

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指一生背诵课文,全班背诵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体会和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指生朗读课文。

  2.默读思考、标划:

你从哪里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3.学生汇报,教师及时引导、归纳。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会:

(1)欢迎远客——一群马,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等。

 

(2)亲切相见——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也不知道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住不放,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

(3)热情款待——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干部、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再举杯,再回敬,鄂温克姑娘既大方,又有点羞涩,等。

 (4)联欢话别——饭后,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等。

  4.面对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我们”有哪些表现呢?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体会客人们的表现——有礼貌,亲热,一点儿也不拘束,依依惜别)。

  5.指导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延伸拓展。

  1.引导学生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2.在话别的时候,主人会对客人说些什么?

客人又会对主人说些什么?

如果客人中有北京人,有新疆人,等等,他们会对主人说些什么呢?

  3.本文只是表达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团结互助吗?

如果不完全是,那么,老舍先生还想表达些什么?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1.书写字词

   2.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搜集表现各民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故事

4.小练笔:

写写读后感

板书

设计

           景色美——风景如画

            草原            民族团结互助

               人更美——热情好客

教学

反思

 

课题

2*丝绸之路

课时

1课时

教材

学情

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

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

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

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

教学

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

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

准备

1.课件

2.收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3.按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图画。

  2.重点抓住“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这句话,(联系2──10自然段,或联系生活中的影视作品、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进一步理解、体会丝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

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从以上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三)交流资料,深入理解

  1.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相机介绍:

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3.自由读13自然段,讨论: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3)再读全文,谈感受。

板书

设计

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经济交流之路伟大的路

             文化交流之路

教学

反思

 

课题

3.白杨

课时

2课时

教材

学情

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

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教学

目标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初步培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问句的三种类型。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难点

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教学

准备

1.课件

2.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3.按要求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课时

目标

提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学习第1段。

课时

重难点

1.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流程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揭题读题。

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

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简介大戈壁)

2.设置悬念。

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

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按要求自学课文。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划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

再进行归纳:

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

如“浑黄一体”,可联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来理解。

(3)指名读课文,及时进行讲评。

(4)质疑问难。

三、学习第一段。

  1.第1自然段:

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

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2.第2、3自然段:

这是一个“自问自答”从哪儿可以看出白杨树很多?

“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指的是什么?

  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例:

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白杨树长得高大挺拔。

  4.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课时

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课时

重难点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

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

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

(①外表:

挺直、粗壮;②内在:

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

(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

(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卫士”是什么意思?

本课指的是什么?

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

)[讨论后板书:

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

(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

)[讨论后板书: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

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

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接着回答。

然后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

(板书:

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

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

(板书:

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

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2.小练笔:

P12

板书

设计

   借物         喻人

      高大挺秀      扎根边疆

白杨   适应性强  ——爸爸

      生命力强      建设边疆

无私奉献

小白杨 —— 茁壮成长  ——   孩子

教学

反思

 

课题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课时

1课时

教材

学情

分析

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

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

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

教学

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和新词。

  2.通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的基本情况和修建铁路的艰难。

  3.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通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的基本情况和修建铁路的艰难。

  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教学

准备

1.课件

2.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天路》引读

1.师:

同学们,《天路》这首歌,它深情歌唱了铁路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

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动听的歌声,一起沿着青藏铁路,走进美丽的“拉萨”。

2.师:

青藏铁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开工,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入西藏,直到2006年7月青藏铁路才正式通车运行。

这中间经过48年的时间,这到底是为什么?

是什么困难阻挡了这条铁路的前进?

让我们跟着筑路工人一起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出示课题: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三、读课文,体会感情

1.自由读1-4段,思考:

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

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

让学生说出句子。

课件出示有关句子。

师:

说说这是一条怎样的铁路?

适时板书:

造福

3.师:

同学们文中哪句话贯穿全文?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这句话贯穿全文,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很多次,不管是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战胜困难的时候,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就会说: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

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是怎样克服困难的?

请你在课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4.交流。

(一)交流遇到哪些困难。

生自由说,师适时板书:

 冻土低温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师:

面对着困难,他们会怎么样说这句话?

有感情地朗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坚定有力,显示筑路大军在困难面前不惧怕,不后退的决心。

朗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个别读 、全班读)

(二)交流困难怎样解决。

师:

凭什么让“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地低下了高傲的头”?

生自由说,师适时板书:

意志 智慧

师:

战胜困难的时刻,他们会怎么样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

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喜悦自豪,充满信心的语气)

指导读这句话。

师: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他们呼喊出了一个心愿就是——?

生: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此时此刻,同学们面对这一群突击队员,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拓展升华

1、师:

同学们,铁路工人们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无限的智慧,最终把铁路修到了拉萨,下面让我们共同见证青藏铁路通车!

2、给这条路取个有意义的名字。

五、作业:

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板书

设计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造福

                     冻土低温

                   恶劣天气     意志 智慧

                     极度缺氧

教学

反思

 

课题

口语交际·习作一

课时

3课时

教材

学情

分析

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讨论与远方的同龄人建立联系,加强交流,开展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

目的是使学生亲历一次“手拉手”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沟通和交际的能力。

教师可先创设情境,介绍一些遥远地方小学的情况及他们对交友的渴望,激发学生建立“手拉手”活动的兴趣;然后使学生明确,此次活动的策划与开展都由学生自己操作。

教学

目标

1.通过策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3.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4.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难点:

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组织讨论

  1.出示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了解祖国各地的特色。

说说自己的向往:

最想去哪里?

了解哪里?

  2.如果自己有一个在远方的同龄朋友,你觉得会有什么好处?

你想要这样的一个朋友吗?

  3.组织学生讨论:

用哪些方式才能与素不相识的远方小学生建立联系呢?

  可以通过远方的一个朋友介绍认识;

  可以通过爸爸妈妈来联系;

  可能通过媒体来认识;

  可能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联系

  ……

二、合作讨论,汇集精华

  1.联系上以后,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

同学合作讨论,策划活动方案。

  2.教师到各组听到方案,参与讨论、合作。

  3.全班交流活动方案:

  

(1)首先写信,建立联系。

  

(2)比较熟悉后,发出邀请,一同参与活动。

  (3)若对方生活困难,我们就对他给予生活上的资助。

  (4)……

三、选择方案,付之行动

  1.讨论刚才提出的方案,你觉得最可行,最好的是哪一个方案?

并说明理由。

  2.如果你们真的联系上了,成了一对好朋友,你们会怎么做?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