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自测题1-12章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12220395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自测题1-12章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自测题1-12章参考答案.docx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自测题1-12章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自测题1-12章参考答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自测题1-12章参考答案.docx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自测题1-12章参考答案

(1-4章)

一、填空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成为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2.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教育心理学)》。

3.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五种常用研究方法是观察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调查法和(个案法)。

4.根据人高级神经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可以划分出四种神经类型。

5.桑代克的三条学习律即是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6.概念学习一般包括两种形式:

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中)。

二、选择题(从下列选项中选出1个或1个以上的答案填入括号里)

1.根据记忆活动有无目的性,可以将记忆划分为()。

A.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B.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

C.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D.形式记忆和逻辑记忆

2.皮亚杰把思维发展划分为()。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思维特征是()。

A.纯具体形象思维

B.纯抽象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D.表象性思维

4.儿童的高级情感包括()。

A.道德感

B.理智感

C.意志感

D.美感

5.根据赛尔曼的研究,儿童对友谊的互动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有明显的功利性还不是患难与共的合作,这一时期儿童的友谊发展处在()。

A.未形成友谊概念

B.单向帮助阶段

C.双向帮助阶段

D.亲密的共享阶段

6.用猫打开迷箱的实验解释试误学习的心理学家是()。

A.巴甫洛夫

B.桑代克

C.斯金纳

D.班杜拉

7.儿童是通过模仿他们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进行学习的,这一观点是()提出的。

A.巴甫洛夫

B.桑代克

C.斯金纳

D.班杜拉

8.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思想是建立在()基础上的。

A.条件反射

B.操作性条件反射

C.观察-模仿

D.顿悟

9.奥苏伯尔认为,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的获得和保持的影响取决于知识的()。

A.可利用性

B.可辨别性

C.稳定性

D.可操作性

1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强调学习的()。

A.有意义性

B.主动性

C.情境性

D.社会性

11.提出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反对把学生看作“较大的白鼠”和“较慢的电子计算机”。

A.马斯洛

B.奥苏伯尔

C.布鲁纳

D.罗杰斯

1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是通过()实现的。

A.产生式

B.命题

C.命题网络

D.图式

13.陈述性知识主要以()的形式来表征。

A.产生式

B.命题

C.命题网络

D.图式

14.根据概念的获得方式,可以把概念分为()。

A.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B.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

C.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

D.难下定义的概念和易下定义的概念

15.儿童在知道了“萝卜”、“白菜”等概念后,再学习“蔬菜”概念时,发生的学习属于()。

A.下位学习

B.类属学习

C.上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三、名词解释

1.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2.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地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3.记忆的偶发现象——是指当要求儿童记住某样东西时,他往往会同时记住和这样东西一道出现的其他东西。

4.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方式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模式中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5.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通过学习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6.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

7.概念同化与概念形成——教师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叫做概念同化。

学习者通过比较、辨别大量的正反例子,从中归纳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过程,叫做概念形成。

8.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9.意义学习——是指在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之间建立一种实质性的联系,即在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建立合乎逻辑的有意义的联系。

10.接受学习——是指由教师直接向学生呈现原理,然后通过若干个实例分析,证明这一原理的合理性和它的意义,所以接受学习又常称作从原理到例子的学习。

11.原理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能够在体现原理的不同情境中适当地应用原理,是改变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

1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指作为言语信息的知识,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主要以命题、命题网络和图式的形式来表征。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四、判断题(正确的叙述后划√,错误的叙述后划╳)

1.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

(√)

2.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

(√)

3.不同气质类型之间有好坏之分,气质可以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

(×)

4.儿童的性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和训练对儿童性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

5.意义学习是指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建立一种非实质性的联系。

(×)

五、简答题

1.简述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参考答案: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2.简述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

(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2)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强。

(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3.小学生学习的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

(1)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从直接向长远发展。

(2)小学生形成初步的学习态度。

(3)学习的思维活动水平从直观向抽象发展。

4.知识迁移与应用的关系如何?

参考答案:

一方面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迁移的发生及加强效果,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是促进知识迁移的和效条件。

另一方面,知识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着知识迁移,知识的迁移是保证知识应用成功的重要条件。

5.简述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特点?

参考答案:

(1)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的形式更为复杂;

(2)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能更好地对他人进行反馈;

(3)其同伴间的交流更加有效,他们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采取的行动;

(4)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交往活动;

(5)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6.概念学习和原理学习的主要形式各有哪些?

参考答案:

概念学习的主要形式有:

①例一一规法,指再教学中先呈现一系列例证,让学生从例证中概括出原理。

②规一一例法,指先呈现要学习的规则,然后用例证来说明规则。

原理学习的主要形式有:

①概念学习的例-规法与规-例法也是原理学习的两种基本方式。

②例-规法指在教学中先呈现一系列例证,让学生从例证中概括出原理。

当问题不太复杂,学生通过探究能够发现规则时,可使用例-规法。

③规-例法指先呈现要学习的规则,然后用例证来说明规则。

当学生已掌握了上位规则,既可采用规-例法学习与之相关的下位规则。

7.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应注意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根据概念学习的两种形式,可以把概念教学也相应地划分成两种方式。

一种是先向学生呈现某个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然后要求学生进行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个定义。

另一种教学方式是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定义,紧接着呈现几个正例和反例,要求学生根据定义识别正例和反例。

然后进一步分析这些例子是如何表现这一定义的。

这两种概念教学方式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常常使用的,尤其是后一种教学方式。

无论采用那种教学方式,都必需涉及概念的四个方面:

概念的名称、定义、本质和非本质特征、正例和反例。

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的语言明确提示概念的本质。

(2)突出本质特征,控制非本质特征。

(3)恰当使用正例和反例。

(4)多用变式和比较。

(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8.简述赛尔曼的儿童友谊发展的五阶段。

参考答案:

阶段0:

自我中心或者没有分化的观点,约3-6岁。

儿童不能区分自我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认识不到他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不同,认为自己觉得正确的事别人也会同意。

他们没有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可以不同于自己。

阶段1:

分化的观点,约6-8岁。

儿童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他开始考虑到个体认识的独特性,但却不能准确地判断他人观点是怎样的。

儿童认识到别人可以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但只有别人了解的信息与自己不同时才是这样。

儿童还不能理解他人的想法,不能预测他人的行动。

阶段2:

反观自我的角色获取,约8-10岁。

儿童可以从他人那里了解自我,并意识到他人可能也会那样做。

这就是使他可能参与或考虑他人的思想或情感。

儿童知道即使有了相同的信息,自己与别人的观点也可能冲突,儿童现在能够考虑他人的观点,也能预测他人对其行为的反应,但还不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阶段3:

多重观点的角色获取,约10-12岁。

儿童不仅能够同时考虑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知道别人也能这样,而且能够以第三者的角度审视这一相互之间的看法。

他能考虑到另一团体中一些成员将怎样看待双方所持的观点。

阶段4:

社会系统观的角色获取,约12-15岁以后。

这时,儿童能够理解观点的网络或系统,如不同社会阶层或党派的观点,认为人们的观点系统不仅存在于一般的期望或意识层面,而且包含在非言语化的情感或价值之类的深层沟通之中。

青少年希望他人能采取社会群体中所采取的观点。

六、论述题

1.根据小学儿童个体差异,论述“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

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的彼此不同。

小学儿童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教师应当根据儿童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1)认知差异。

①一般认知能力差异。

对于早聪早慧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拓展自己、完善个性。

对于晚熟的学生,教师要给以扶持和鼓励,防止一个未来的巨匠埋没在不适当教育氛围中。

组成智力的认知成分一般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些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力结构上的差异。

学生智力结构上的差异随时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这些差异,就能够找到适应个别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

②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

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不同。

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可以弥补学生因缺乏预备性知识给学习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

③认知风格差异。

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认知特点和不同的学习特点要求不同的教学方式与之相适应。

比如,教师有必要在帮助冲动型学生在发挥优势的同时,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精确性。

(2)人格差异。

①气质差异。

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气质类型之间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不能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

无论哪一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有可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成为学校中的优秀学生。

但是,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达到同一成就水平所走的道路有可能不同;他们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的方式也可能不同。

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教师一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按照自己方式发展进步。

二是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宜的教育教学方式。

②性格差异。

儿童的性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和训练对儿童性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小学时期,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切实承担起塑造儿童良好性格的任务。

(3)性别差异。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当以科学的、清醒的、审慎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性别差异,对确实存在差异的学习领域,教师要精心研究帮助男女学生共同提高的教学设计;对于社会偏见,可通过教学与学习的事实,打消社会偏见带来的消极影响,鼓励学生努力进取。

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它要求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如果不能根据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而是一刀切,那么就会影响教育的实效性。

2.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建构主义者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强调学习的主体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1)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的主动性是指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

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

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又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2)学习的情境性。

学习的情境性是指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军构。

(3)学习的社会性。

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惟一的、标准的理解。

但是,通过学习者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因此,合作学习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

(4)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如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情境性教学、支架式教学等。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论述了认识的建构性原则,揭示了认识的能动笥。

目前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系统性不够强,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性的理论体系,还需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3.试论述如何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参考答案:

(1)制定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循序渐进。

(3)把握每一阶段学习的迁移价值。

(4)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5)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如:

有效地计划和利用学习时间;利用画出重点、做摘要等形式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自我检查、自我监督;有效地利用周围的学习资源和身边的学习工具;自我激励等。

(6)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4.论述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观。

参考答案:

罗杰斯是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学家。

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当他们理解到学习与自身需要的关系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

他根据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与意义学习两大类。

意义学习,是指一种涉及学习者成为完整的人,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是一种与学习者各种经验融合在一起的、使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的学习。

罗杰斯提出,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投入学习活动;

(2)学习是自发的、自我激励的,即便在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时,但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

(3)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要使学习活动对学习者的行为、态度和人格都产生影响,获得全面发展;

(4)学习由学习者自我评价,因为学习者最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导致他想要知道的东西、是否明了自己原来不甚清楚的某些方面。

(5)含义是极其重要的,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从中领悟出的含义或道理是该学习经历的一部分,并将成为最大的学习收获。

(5-8章)

一、填空

1.信息加工理论认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利用(算子)从(初始转态)转变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2.创造性由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活动三部分组成。

3.动作技能包含三个基本成分:

(1)(动作或动作组);

(2)体能。

(3)认知能力。

4.最早用实验方法证明高原现象的是(1897年Bryan等)的研究。

5.道德观念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道德规范的学习)和(道德规范的内化)。

6.丹塞伦等人认为,学习策略可以划分成两大类一是(直接用来操作学习材料的基本策略);二是(用来维持适宜心理状态的辅助策略)。

二、选择题(从下列选项中选出1个或1个以上的答案填入括号里)

1.学习汉语拼音后会对学习英语产生影响,这属于学习的()现象。

A.定势

B.功能固着

C.迁移

D.酝酿效应

2.创造性的根本特征是()。

A.首创性

B.有社会意义

C.有条理

D.适应性

3.分散思维的重要特性为()。

A.流畅性

B.社会性

C.变通性

D.独特性

4.头脑风暴法是()提出的培养创造性的方法。

A.奥苏伯尔

B.格拉斯

C.奥斯本

D.董奇

5.智力技能包括各种认知因素,其中()占据最主要的地位。

A.感知

B.记忆

C.想象

D.抽象思维

6.加涅认为,造句、计算四则运算题属于智力技能的()层次。

A.辨别

B.具体概念

C.定义概念

D.规则

7.小学生的心算属于加里培林的智力活动形成的()阶段。

A.活动的定向阶段

B.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C.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D.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8.任何一种品德包含心理成分: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9.对于那些“明知故犯”“知行不一”的学生,应加强()的培养。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好孩子”取向属于()。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11.皮亚杰的把品德发展划分为()。

A.自我中心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公正阶段

12.迈克卡认为学习策略中包括()。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一般策略

13.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遗忘的进程是()。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保持同一速率

D.越来越快

14.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表明遗忘最多的是学习材料的()。

A.中间部分

B.最后呈现的部分

C.最先呈现的部分

D.最先偏后

15.温斯坦和梅耶认为有用的组织策略是()。

A.列提纲

B.画图

C.划线法

D.提问

三、名词解释

1.功能固着——是指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物体某种或某些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的其它功能。

2.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是在练习基础上,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3.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4.元认知策略——又称计划和监控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视和控制的策略。

5.个人效能感——是指学生在执行某一任务时对自己胜任能力的判断,它是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一个重要的动机因素。

6.头脑风暴法——是培养创造性的一种重要方法。

基本做法是:

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为止。

7.精加工策略——是指学习者主动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促进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8.高原现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绩总体呈进步趋势。

在总的进步过程中,出现进步的一时性停顿,称为高原现象。

9.问题解决——是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

这一答案不是简单应用已经学过的规则,而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或概念、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

10.他律与自律——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

自律是指人们行为的约束力和驱动力依靠理性、信念和道德良心,依靠内心自觉,而不是靠外力强制。

它尊重人的价值,强调自主、自治和自我教育,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性智慧、潜能及创造力。

11.习俗的水平——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品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其中9-15岁儿童为习俗水平,主要特点是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各种准则。

12.系列位置效应——是指一份材料的开始部分和最后部分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

四、判断题(正确的叙述后划√,错误的叙述后划╳)

1.洗衣服、打绳结等活动,属于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

(×)

2.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技能实质上是个人习得的一套程序性知识并按这套程序去办事。

(√)

3.品德不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情境中习得的,是从它自身中产生和发展的。

(×)

4.柯尔伯格认为,品德发展顺序是不定的,可以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相等的。

(×)

5.学习策略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由一系列规则和技能系统构成。

(√)

五、简答题

1.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参考答案:

问题解决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2)寻求解答的方案;

(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

(4)对结果进行检验。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很多,既有情境因素(主要是指问题本身的性质),也有个人因素。

(1)问题的情境因素。

①知觉情境;②定势;③功能固着;④迁移;⑤酝酿效应。

(2)个人因素。

①有关的知识背景;②智力水平与认知特点;③个性倾向性及气质、性格特征。

3.简述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

参考答案:

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达到熟练操作,即动作已达到较高速度,准确、流畅、灵活自如,且对动作组成成分很少或不必有意识注意的状态。

4.道德行为的训练包括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1)道德行为的掌握。

(2)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3)道德意志的培养。

5.简述学习策略教学的基本原则。

参考答案:

(1)特定性。

学习策略一定要适合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即通常所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生成性。

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重新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

(3)有效的监控。

强调学生要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结果和过程二者的关系上,监控自己使用每种学习策略所导致的学习结果,以确定所选策略的有效性。

(4)个人效能感。

指学生在执行某一任务时对自己胜任能力的判断。

6.简述柯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品德的发展是认识发展的一部分。

(2)道德判断能力与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有关。

(3)应用“道德两难论”方法研究品德的发展。

7.简述常用的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参考答案:

精加工策略是指学习者主动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促进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过程。

常用的精加工策略有:

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运用背景知识并联系客观实际。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问、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当然,组织策略和精细加工策略是密不可分的,如做笔记和写提要等实际上是两者的结合。

常用的组织策略包括:

列提纲;利用图形,主要包括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利用表格,主要包括一览表、双向表等。

8.简述品德的特点。

参考答案:

(1)道德品质以道德意识为指导。

(2)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

(3)道德品质具有稳定的倾向和特点。

六、论述题

1.谈谈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参考答案:

培养小学儿童的创造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和注重教师的素质。

(2)广开思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广开思路有利于发展创造性思维。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路越开阔,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