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件全.ppt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2258424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PPTX 页数:129 大小:22.9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件全.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件全.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件全.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件全.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件全.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件全.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129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件全.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129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件全.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129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件全.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129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件全.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9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件全.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9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件全.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9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件全.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9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件全.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9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件全.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9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件全.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9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件全.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9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件全.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9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件全.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9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件全.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9页
亲,该文档总共1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件全.pptx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件全.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件全.pptx(1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件全.pptx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导入新课汪峰的歌曲我爱你中国,充满希望、力量、抗争、,永不言弃的信念。

失败的人能从中得到向上跋涉的力量,失望的人能从中得到精神温暖。

“中国,我心爱的母亲”,无论是今天的繁荣昌盛,还是曾经饱受苦难与折磨,中华儿女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一样充满信心和希望!

让我们走进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感受诗中那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时代感,感受诗人那真挚的爱国情怀。

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

我国当代著名的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的叛逆精神,又有执着而深切的热爱之情,代表诗作有本诗及致橡树神女峰等。

结集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散文集秋天的情绪心烟。

创作背景,这首诗发表于1979年7月,据说成诗却早在1976年4月24日,写于“四五”运动发生后不久。

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的坎坷经历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凝聚着深重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很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的不幸而哀伤,为祖国的不幸而忧虑,同时又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

这首诗有着沉重的历史感,表达了一种希冀光明的痛苦,获得“19781980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诗歌奖”。

文体常识,所谓朦胧诗,实际上是指成长于“文革”时期,备受生活的冷落与嘲弄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

他们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和意象化,蕴含着伤感情调和反叛精神。

代表人物有:

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

学习目标,利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成诵。

体会诗歌韵律和节奏,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的含义及其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标记停顿节奏,体会感情基调。

标记不认识的字词,结合文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3.熟读课文,把握内容,读出,感情。

蜗行(驳船(笑涡(,淤滩(簇新(喷薄(,隧洞(su),w)b)w,y)c)b,自读课文(读准停顿节奏),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精读文本,1.本节诗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

作用是什么?

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表明祖国的落后、贫穷、灾难深重。

品2.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的前面,都有析或长或短的修饰语,这些修饰语可以去掉吗?

第不能。

“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一显示出它们所受的苦难,给人贫困、落后的感觉;节“驳船”在“淤滩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显示前行之艰难。

反思祖国历史,选取五组意象,象征祖国的落后、贫穷、灾难深重。

品析第二节,3.本节诗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

贫困悲哀希望花朵4.“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句是什么意思?

“飞天”袖间的“花朵”,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落到地面”,代表祈愿变成现实。

过渡,揭示祖国灾难虽重,理想却从未消失。

品析第三节,5.本节诗选取了哪些意象?

有什么作用?

意象前面的修饰语和第一节有什么不同?

理想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选取五组意象,描绘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贫穷落后灾难深重痛苦悲哀百废待举蒸蒸日上欢欣热烈,品析第四节,6.本节诗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

十亿分之一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血肉之躯“十亿分之一”,为什么又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十亿分之一”,说明“我”是祖国的一分子;“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表明“我”和祖国融为一体。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中的“伤痕累累”可以删除吗?

不可以,显示出祖国母亲所受的苦难。

如何理解“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我,我要报答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

10.每节诗的后面都有一句共同的话:

“祖国啊!

”各节中的“祖国”有什么不同?

贫困的、多灾多难的祖国;悲哀的、不懈追求的祖国;希望的、正在振兴的祖国;养育了自己,决心为之献身的祖国。

合作探究,1.“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

“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我”代表着与祖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

“我”的形象是与祖国的大形象融为一体的。

诗人是生长在祖国母亲怀抱里的一个简单的个体,又是与祖国一同经受屈辱、一同挣脱羁绊、一同走向希望的统一体。

2.在这首诗中,诗人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

这种感情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

它们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写作特色,诗人用一系列意象,来表现与祖国的血肉相连,形象地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情感。

祖国落后的历史、贫困、希望乃至新的振兴都成了诗人自我的组成部分。

以外部感觉为基础,使主体不可感的感情,变得可以用五官感知。

如矿灯(看得见)、隧洞(摸得着)、疲惫的歌(听得到)。

修饰语的使用,尽量强化每一个意象的特征。

如(破旧的)老水车、(疲惫的)歌、(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等。

课堂小结,这首诗运用平凡而富有特征的意象,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抒发了自我奉献、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强烈而真挚的感情和历史责任感。

诗中为古老的祖国贫困落后而沉痛悲哀,为祖国焕发青春而欢欣鼓舞,这种悲喜交加的感情都是诗人对祖国热爱的自然流露。

文章结构,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贫困,悲哀,痛苦的希望,未落地的花朵,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你“我”血肉相连,从“我”这取得:

富饶、荣光、自由,过去的落后,现在的痛苦,未来的希望,自我的奉献,四个意象群,热爱祖国,献身祖国,拓展延伸,诗中所描写的对象,有的有下句承接(如“老水车”在“纺着疲惫的歌”),有些则没有下句承接(如“干瘪的稻穗”)。

仿照课文,在下面的诗句后添加一句诗,并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1.我是干瘪的稻穗,。

2.是失修的路基,。

滋养你被劳作压弯的身躯,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绽放你风雨沧桑后的幸福。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蕴藏你亘古永恒的希望。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积聚你整装待发时的力量。

2梅岭三章,陈毅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导入新课,实话实说面临生死的考验,学生畅谈自己对昨天、今天、明天的理解。

进入课题让我们大家共同感受,一代伟人构思新颖、想象奇伟的三首绝命诗诠释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吧!

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新四军老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创作背景,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

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

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

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

学习目标,利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成诵,并能准确默写。

体会诗歌节奏,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理解诗歌中借代、借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体会诗人为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坚定信念以及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字词疏通,血雨腥风(,),取义成仁(),应有涯()(),旌旗(jng),阎罗(yn),烽烟(fng),捷报(ji),xng,yngy,rn,朗读节奏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精读诗歌,品析第一章,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你能说说本章的大意吗?

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你认为本章中哪些词语用得精妙?

本章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旅程,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要召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

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招”表现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英魂召集起来,有声势,有号召力。

“斩”写出了广大士兵和诗人一样,与反对派斗争到底,有力量,有气势,沉着痛快。

“旌旗”,是借代,借指军士;“阎罗”,是借喻,这里比喻凶恶残暴的人。

品析第二章,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1.你能说说本章的大意吗?

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2.你认为本章中哪些词语用得精妙?

3.本章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

表现了诗人坚信革命必将取得胜利的革命信念。

“飞来”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传来,接连地传来的情景,富有感情色彩,表现了诗人对胜利充满了信心。

“烽烟”,是借代,这里是借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此头须向国门悬”,是引用典故,表明死后仍然关心革命,要亲眼看到革命的胜利,反动派的失败。

品析第三章,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1.你能说说本章的大意吗?

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2.你认为本章中哪些词语用得精妙?

3.本章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

表现了诗人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应有涯”是对反动派的诅咒,又是革命的预言家在预言:

革命必定成功。

“取义成仁”表达了愿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血雨腥风”“自由花”是借喻,前者借喻战争;后者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的美好情景。

合作探究,对照注释,理解诗前的小序,说说它起什么作用?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旋围解。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

我身负重伤,又患有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中20多天,考虑到不能脱险,写了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

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小序是陈毅同志后来补记的,它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地点、缘由及背景。

写作特色,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

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

运用借代、借喻、用典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

课堂小结,这首诗是一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对人间的告白,也是一首绝命诗。

诗人以“泉台”“烽烟”“血雨腥风”等意象,形象地概括了革命征程的艰辛,表达了对牺牲者的缅怀;又以“斩阎罗”的“旌旗十万”、纷飞的捷报、遍布人间的自由花等意象,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文章结构,追忆往昔,立下誓言,血战到底。

面对今日,回忆征程,激励同志。

展望未来,坚定信念,抒写壮志。

宁死不屈,革命必胜,昨天,今天,明天,拓展延伸,阅读陆游的,示儿,谈谈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写法及风格上有何异同。

3短诗五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导入新课,上课之前,我们一起听听一首诗,看哪些同学还记得这是谁的诗。

对,这是我国五四时期著名的诗人冰心的成功的花儿,这首诗短小隽永,蕴含哲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诗五首,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和哲思。

学习目标,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美。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中国现代新诗的开拓者之一。

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

他的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月夜三弦一直是人们称道的好诗。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917年,也是新青年第一次刊登白话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

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月夜正是这大时代潮流中激起的一朵浪花。

这首小诗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精读文本,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义与主旨,1.找出诗中的景和人,归纳诗歌展现的场景。

冬日月夜图:

霜风、月光、高树和“我”。

2.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里,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

3.这首诗很隐晦,请你结合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象征意象:

冬夜,北风呼啸,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冷气袭人。

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树”象征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

在严寒中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写作特色,简洁、含蓄的意境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简练的白描手法却分明地显示了在寒风中卓然独立的意象,传神写意,颇有韵致。

四句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重意境,重气质,于细微中见精神。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小名海山,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浙江杭州人。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

代表作品有雨巷我的记忆,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创作背景,萧红墓畔口占是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诗人兼批评家臧棣在一首伟大的诗可以有多短中,称它是“一首伟大的诗”。

写这首诗时,中国正处于战争中,在战乱的环境里,诗人走了六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于地下,隐喻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

口占,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入关辗转呼号,用自己的笔投入抗日的洪流。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的香港。

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壮志未酬,英年早逝,对于当时同在香港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

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浅水湾埋葬。

(萧红临死前曾写过这样的话: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可是到后来浅水湾的沙滩上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

一抷黄土,四个大字,道尽萧红生前的坎坷不幸,身后的寂寞、凄楚。

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入监狱,受尽了折磨。

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经纷纷离开香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几年以后,诗人来到萧红墓前凭吊。

精读文本,朗读诗歌,体会本诗丰富的内涵。

1.体会第一句中“六小时”“寂寞”和“长途”三个词语的含义。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这两个词语是写实,隐指诗人对亡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寞”既是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同时,也隐指萧红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二者融而为一,构成全诗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情色调。

2.第二句诗为什么不说“墓畔”而说“头边”?

“红山茶”有什么含义?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还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的复杂感情。

红色的山茶花,如一柄燃烧的火炬,隐喻和赞扬亡者生命之灿烂,亦映照出悼者心情的庄严与热烈;山茶花象征着坚忍不拔、不屈不挠,也表达了对残暴者的默默抗争此时香港沦陷于敌手,仍处于血雨腥风之中。

3.第三句诗中诗人在等待什么?

他为什么说“长夜漫漫”?

“我等待着”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也可以看作是对命运多舛人生的省察。

“长夜漫漫”,喻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治,那是女作家贫病交加郁郁而终,以及诗人入狱饱受折磨的政治背景,是二人结下深厚情谊的外在原因;也寓意指人生长路艰辛漫漫。

4.第四句诗中的“却”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

一个“却”字,表人天永隔,逝者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一个“却”字,不仅写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亡友此时此地的心境;而且道尽了诗人与亡友天人永隔的生存境遇之感。

1.语言简朴、干净,明白如话,而又富于质感。

节奏按照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澜进行了锤炼,非常协调。

2.在修辞上,隐喻的运用和诗人对人生的洞察结合得非常准确。

写作特色,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2000),曾用笔名季陵,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

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为,“汉园三诗人”之一。

曾是徐志摩的学生,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创作背景,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

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精读文本,一、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炼你、楼、,1.这首诗虽然只有三十多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出八个意象:

站在桥上的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明月、窗子、别人、梦。

2.这八个意象相互交叉重叠,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这四个画面间有什么联系?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发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成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

二、再读诗歌,把握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写作特色,诗歌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极朴素、平实,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节奏从容。

全诗主要使用三、二字“顿”相间的排列法。

诗的主旨兼具朦胧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风雨芦吟,荻,作者简介,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1949年8月参加革命队伍,1979年当选为民进中央委员。

1986年3月离休前是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民进广东省筹备委员会委员、民进广东省委顾问及广州诗社顾问等职。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本诗选自芦荻诗选。

创作背景,风雨吟创作于1941年12月,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

自日本侵略中国以来,祖国大片河山被强占蹂躏,无数的中国军民被迫害残杀,而国民党蒋介石的消极抗日更加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

许多文学青年为了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拿起诗笔,激情成篇,引吭高歌。

诗人作为其中的一员,以诗作号角,作战鼓,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精读文本,一、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极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作描绘。

“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就像是那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舟忧思的年的方,“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船;“我”面对“大地的海”,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向。

二、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动态。

诗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

还有什么象征意义?

“大地”又有什么深层次的内涵?

它们不仅是自然界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还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

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

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写作特色,诗歌语言简洁、有力,直抒胸臆。

使用一些有特征的词,使诗歌的画面感极有气势。

运用象征的手法,以丰富的意象,表达情怀。

作者简介,聂鲁达(19041973),巴勃罗聂鲁达,智利外交家、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既继承了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的特点,又从惠特曼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他在拉美文学史上是继现代主义之后崛起的伟大诗人。

1945年获得智利国家文学奖,1971年10月获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精读文本,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一在一切之中,而一切在一之中”,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

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

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

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

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相同的。

合作探究,有人说:

“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

”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说说你的看法。

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

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写作特色,这首诗蕴含深刻的哲理,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将深刻的哲理诠释得浅显易懂。

例如,作者将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揭示了“多”与“一”看似对立的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