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课时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22227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课时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生物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课时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生物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课时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生物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课时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生物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课时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中生物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课时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中生物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课时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中生物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课时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中生物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课时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中生物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课时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中生物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课时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中生物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课时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中生物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课时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中生物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课时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中生物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课时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中生物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课时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中生物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课时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中生物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课时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中生物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课时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中生物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课时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课时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docx

《高中生物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课时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课时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课时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docx

高中生物第1节种群的特征第1课时示范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1节种群的特征第1课时示范教案新人教版

生命科学的研究是多方面的。

在分子水平,我们从核酸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中找到了生命现象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在个体水平,研究发现生物能通过自身的各种调节作用来维持稳态,完成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在群体水平,也就是要从种群和群落的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在自然界,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很多情况下,仅仅研究生物的个体是不够的。

例如,在渔业生产上,人们常常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惑:

不捕捞或捕捞很少,鱼类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捕捞过多,又会导致鱼类资源枯竭,那么,每年应当捕捞多少才合适呢?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必须把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作为研究的单位,那么种群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特征呢?

研究这些特征具有什么意义?

这是“第1节种群的特征”所要探讨的问题。

种群内的个体数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会出现增长、波动、下降等变化。

增长有几种形式?

如何建构数学模型来分析种群的增长?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

这些问题我们会在“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中一起来研究。

而一定自然区域内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种群,这些种群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群落。

群落的丰富度如何?

群落中不同种群间关系如何?

不同种群在群落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分布有什么特点?

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一起到“第3节群落的结构”中来找。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会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称为演替,演替的类型有几种?

过程是如何完成的?

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有关这些内容我们会在第4节“群落的演替”中一起来学习。

本章的教学目标是:

(1)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能列举种群的特征,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掌握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并能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3)了解群落演替的类型,理解群落的演替过程。

(4)通过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了解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群落演替等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课时安排(本章共7课时)

第4章

课时

种群和群落

种群的特征

2

种群数量的变化

2

群落的结构

2

群落的演替

1

在自然界,同一时间内,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种群虽然是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体,但它并不等于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形成的有机统一体,是一个从个体到群体的飞跃,它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

它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数量特征,还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征。

针对不同的种群,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也是不同的,主要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这些特征共同决定和影响着种群数量的变化。

研究种群的特征还主要是为研究种群的数量来服务的。

本节由探讨细菌的数量增长引出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来研究种群的增长。

通过分析实例介绍了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种群数量变化的形式较多,有增长、波动和下降等。

影响因素也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人为因素等。

在这些变化形式中主要探讨了种群数量的两种增长形式:

“J”型增长和“S”型增长。

在环境条件理想的情况下,种群数量无限上升呈“J”型增长;环境条件有限时,种群数量维持在K值左右。

研究种群的K值对保护珍稀动物和控制有害动物都有重要的意义。

当把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种群之和——群落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时,又会发现有许多种群所不具有的特征,如群落的物种组成问题,这个可用丰富度来表示;在群落这个大家庭中,各种群是通过相互之间存在着各种种间关系:

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种群在群落中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从而群落具有了一定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自然界中,不同的群落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这也有利于提高群落利用各种环境资源的能力。

群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如果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就会引起群落的演替。

光裸的岩石上能长出森林来,这主要经过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最后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这属于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在气候适宜的条件下也能演替出树林,这属于次生演替。

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国家现在也由原来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转变成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从而能改善生态环境。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从容说课

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种群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一些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

在“第1节种群的特征”中,我们认识到种群主要有四个基本特征: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这也是我们的教学重点,本身概念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掌握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课文中介绍了两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其中样方法主要是用来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在用样方法作调查时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比较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动物。

种群的这四个特征也不是没有联系的,其实都是围绕种群数量这个核心来讲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际调查种群密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种群的特征。

第2课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三维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通过学生野外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掌握样方法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4.通过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理解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密度的决定作用。

5.通过图表分析,了解我国人口各阶段的增长情况及各阶段形成的原因。

6.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种群调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7.通过了解种群的概念,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

通过了解种群特征,对学生进行适应、整体等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并注意联系人类种群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师生物是指有生命的个体。

从分子水平看,决定和体现生物生命现象的主要是哪两种化合物呢?

生核酸和蛋白质。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蛋白质是生命现象的承担者和体现者。

师各种化合物构成了细胞,进而构成了生物个体,生物个体又是如何来调节自身生命活动的呢?

生植物主要是激素调节,人和动物有体液、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

师很好。

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和人都能通过自身生命活动的调节来维持稳态,完成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而在自然界中,生物是不是单个存在的呢?

它的生长、发育、繁殖或其他行为和其他生物个体间有没有关系呢?

生1生物都不是单个存在的。

比如,蚂蚁都是一起找食物的,蜜蜂发现蜜源后会跳舞来告诉其他的蜜蜂。

生2草原上的鹿群、羊群经常会受到狼、豹等动物的袭击。

师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生物的生存会受到生活在一起的同种生物的影响,也要受到异种生物的影响。

所以,我们在研究各种生命现象的时候,只研究生物个体本身还是远远不够的。

有必要把生活在一起的同种生物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或者我们还应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要把生活在一起的所有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这样才能更全面、更具体地研究生命现象。

这些内容就是我们在“第4章种群和群落”中所要学习的内容。

其中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而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这堂课,我们先一起来看看以种群作为研究单位能发现哪些新的问题。

推进新课

板书:

第4章种群和群落

师先请同学根据种群的概念来举些例子。

生1一块稻田中所有的水稻。

生2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师其他同学考虑一下,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是否是一个种群?

生不是的。

鱼里面还分鲫鱼、鲤鱼等等呢。

师对。

“鱼”这样的概念只能是一个类群,并不是同种生物。

这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才是一个种群。

这里的鲤鱼可以包括大鲤鱼、小鲤鱼、鲤鱼苗,但必须是鲤鱼,而不包括其他种的鱼,才能称为“同种生物”。

这个池塘中全部的鲫鱼组成另一个种群。

下面请同学思考几个有关种群的问题。

课件展示:

1.对于生物个体来说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对于一个种群来说,一般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呢?

2.一般来说,生活在同一区域的是不是只有一个种群?

3.是不是任何同种个体的总和都能称为一个种群?

生1种群一般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

因为虽有个体死亡,但他们的后代在继续延续下去。

生2生活在同一区域中肯定不止一个种群。

比如,在一块稻田中,除了水稻种群还有青蛙种群,还有各种昆虫种群等等。

生3不是任何同种个体的总和都能称为种群的,必须是生活在一起的,他们之间应该存在着某些联系的。

师大家都回答得非常好。

同一区域中往往生活着多个生物种群,不同的种群之间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群体。

而每个种群也不等于个体简单累加,种群内个体之间通过特定关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能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

板书: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师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认识和把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很重要。

平时,我们常常关心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大熊猫还剩多少只?

蝗虫有没有达到成灾的密度?

老鼠数量有没有增长?

要分析数量变化,先要把种群的数量调查清楚。

对于大熊猫来说,本身数量就不多,我们逐个计数能把它的数量数清楚,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例如,要估算一块草地中蒲公英的数量时,靠逐个数是非常困难的。

这时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看好桌上发下来的纸:

假设这是一块面积为100m2的草地。

图中每个红色圆形代表一株蒲公英,绿色三角代表其他植物。

先请同学们来估计这块草地上蒲公英的数量。

(学生两两开始想方法进行估算)

师下面请同学来说一下估算的结果,并说说你们是如何进行估算的。

生1我们估算的结果是65株。

因为纸上的红色圆点分布还是比较均匀的。

所以,我们在纸上划了它的十分之一大的一块面积,数得的数值再乘上了10。

生2我们的结果是43株。

我们也是把纸分成了十等份,但是我们统计了其中两个等份中的个数,再来估计整个红色圆点的数量。

师大家的方法差不多,结果差别较大,哪个结果准确些?

怎样操作才能更准确估算这蒲公英的数量或种群密度呢?

先来了解种群密度的概念。

课件展示:

种群密度的概念:

我们把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称为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师其实,这张纸上的红色圆点和绿色三角都是50个。

在不可能逐个计数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进行估算。

在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中都要运用到“估算”这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而我们估算的结果总是会有差异,这是正常的现象。

但是我们应该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估算可以缩小误差,最大限度地保证得到的结果符合客观事实。

什么样的方法才是科学进行估算的方法呢?

板书: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师实际上,刚刚大多数同学所采用的方法类似于样方法。

这一种方法和平时所说的“抽样调查”实际上是一回事。

比如,为了了解无锡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会对该地区家庭收入情况进行调查。

但是调查时不是无锡地区每一家庭的收入都了解得清清楚楚,而是对该地区的一部分家庭进行了抽样调查。

大家还能不能举些生活中抽样调查的例子呢?

生1为了了解群众对每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观看情况,会进行收视率的抽样调查。

生2经常有人来抽样调查我们学生当中的近视眼、龋齿、营养状况等等的问题。

师看来,大家对抽样调查都不陌生。

但是,肯定有同学纳闷:

既然我们的方法是差不多的,为什么估算的结果相差比较大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

到底什么叫样方法?

利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而我们进行的模拟调查和实地调查又有些什么样的区别呢?

课件展示:

样方法:

是估计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师样方法中提到的“样方”也叫样本,是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

例如,草坪上所有的蒲公英是我们研究的一个总体,我们可以选取里面的1平方米作为一个样方。

那么如果我们要调查某公园广玉兰的种群密度,样方的面积是否应该有所调整呢?

生样方的面积应该大一些。

因为每棵广玉兰和蒲公英相比所占面积要大得多,可能1平方米中的数量太少。

师对。

所以我们在确定样方大小的时候应该根据实际所要调查的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

确定好了样方大小,那么样方的数量是多一些好呢还是少一些好呢?

生我觉得要相对多一些。

师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

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

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那么这些样方的位置确定在哪儿呢?

生我觉得在我们的模拟调查中,样方的位置确定在哪儿都可以。

师实际上,对于像我们模拟调查中这样随机分布的种群来说,要做到随机取样。

这也是取样的关键。

大家想想为什么要确保随机取样呢?

生因为我们的结果是要用来估计整个种群的密度大小的,所以我们要让种群中每一个个体被抽取的可能性一样大,这样能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使通过样方所估算的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师自然界的种群都是随机分布的吗?

是否都能用简单的随机取样呢?

生不是的。

师所以,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果种群有分层分布或梯度分布等其他分布情况时可用分层随机取样法,就是将区域分为若干亚区域,然后在亚区域上进行随机取样。

事实上,做到随机取样,不渗入主观因素是比较难的。

下面介绍两种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随机取样的取样方法。

课件展示:

常用的取样方法:

1.五点取样法(调查总体为非长条形时)

2.等距取样法(调查总体为长条形时)

图411图412

师那么,像我们的模拟实验中,可以采用哪一种取样方法呢?

生五点取样法。

因为我们模拟的草地是正方形的。

师现在如果让大家再来重新估算模拟草地中蒲公英的数量,能不能估算得更准确些了?

生可以。

师课后,我们还要一起去实地调查种群密度,大家先可以一起分析一下,如果实地调查的话和我们进行的模拟会有什么异同呢?

生1模拟调查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

生2模拟调查中,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区域往往不是规则的。

生3模拟调查中,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比较明显的;而在实地调查中,对象肯定没有那么明显。

生4模拟调查中,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误差比较小;而在实地调查中,有许多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

师大家分析得都非常好。

但是如果要调查某一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或某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还能不能用我们介绍的样方法呢?

为什么?

生不能。

因为鱼、鼠都会活动,不像植物那样是固定在一个地方。

师所以,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动物来讲,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志重捕法。

在讲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实验。

实验材料就是桌上为你们准备好的一包绿豆、红豆,还有大、小两个烧杯。

具体的方法,请看投影。

课件展示:

模拟捉放法

方法步骤

1.从一包绿豆中取出50粒,换上50粒红豆(代表标志),然后将这包豆子放入大烧杯中,充分搅拌,使两种豆子混合均匀。

2.闭上眼睛抓取豆子,每次从大烧杯中随机抓取一粒豆子,放入小烧杯中。

依此方法,连续抓取豆子20次。

3.数一下小烧杯中共有多少颗红豆(a)。

4.按照下列公式计算纸包中绿豆总数:

a/20=50/x(x为纸包中的绿豆总数),则x=1000/a。

5.重复测算3次,求平均值。

6.数绿豆总数。

将大烧杯中的豆子倒在桌上,数清共有多少粒绿豆。

将步骤5中测出的平均值与这个数字作比较,看是否相近。

(老师一边解释实验步骤,学生一边进行实验)

生算出的绿豆总数和大烧杯中豆子数是相近的。

师这样一个实验有没有给你什么启示呢?

生我们也可用类似的方法来估计某种群的种群密度。

师很好,实际上标志重捕法和捉放实验是一回事,这包绿豆相当于我们要调查的种群,换上红豆的数量相当于我们捕获种群中一部分个体并作上标记的数量,标记好以后放回原环境,随机抓取的20粒豆子相当于我们过一段时间进行重捕的个体数。

20粒豆子中的红豆粒数(a)相当于什么呢?

生相当于重捕的个体数中有标记过的个体数目。

师对。

我们就可以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有关标志重捕法的介绍。

课件展示:

标志重捕法:

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量生物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后),再进行重捕。

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动物种群数量的绝对估计。

假定在调查区域中,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m,根据总数N中标记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原则,即N∶M=n∶m,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N=M×n/m。

师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原理,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课件展示:

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请你估算这个种群的种群密度。

(学生算后,给出答案:

88只)

师(小结)以上我们介绍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主要方法: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如果我们用所学的方法在同一时间同一面积的草原上去调查野驴和灰仓鼠的种群密度,是否结果会比较接近呢?

生仓鼠的种群密度要远大于野驴的种群密度。

师如果我们春天和冬天去调查同一片草原上的灰仓鼠的种群密度,结果是否相同呢?

(学生摇头表示否定)

师所以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板书: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师对于某一种群,可能它的种群密度随时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想想为什么呢?

生因为一个种群,肯定会不断地产生一些新个体;同时,也会有个体在不断地死亡。

师所以我们研究种群还必须了解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课件展示:

出生率和死亡率

(1)出生率

概念:

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例子:

1983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中出生1862个孩子,我国人口在这一年的出生率就是1.862%。

2)死亡率

概念:

是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例子:

某个有200个个体的种群,在一年中有40个个体死亡,这个种群的年死亡率就是20%。

师不同种群的出生率相同吗?

大熊猫和家蝇相比呢?

生不同种群的出生率是不同的。

家蝇的出生率要比大熊猫的出生率不知高多少倍。

师那么生物的出生率由什么因素来决定呢?

生主要和生物的繁殖能力有关,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

师是的。

虽然我们对东北虎、大熊猫等动物采取人为保护措施,种群数量仍不能迅速增长,而田鼠、蝗虫、家蝇等,尽管采取各种防除措施,却仍然数量繁多,屡屡为害。

主要还是和这些生物的繁殖能力的差异有关。

师出生率主要和生物本身有关。

但是外界的环境对生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有没有影响呢?

生也应该有关。

师我们就以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为例:

调查表明,1937~1947战争年间出生人口减少,建国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口的死亡率在不断降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控制人口过度增长,必须降低出生率。

因此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从1972~1982年人口有所减少,可以看出这一阶段计划生育取得实效。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出生率还会受到各种社会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而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32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已经步入老年人行列,你认为我国中老年人所占的比例还会上升吗?

现有的“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样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应当调整呢?

生1

随着营养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还会延长;由于实施计划生育,出生率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可能还会升高。

这对于我们国家的各方面发展是不利的。

我认为应该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有条件的在一定的地区要鼓励一对夫妇生养两个小孩。

生2我不同意他的观点。

我国现在死亡率在下降,还要提高我国的出生率的话,那么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人口越来越多,人均资源会越来越少,这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而对于国家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各方面的技术来减少人员的使用。

生1但是各项技术的研究还主要依靠中年人群啊!

生2但是中年人多了就一定能搞出新技术吗?

师好了,大家说得都有道理,课后我们可以就这个话题开一个辩论赛。

到时我们再一起讨论,能不能为我们国家找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现在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对于我们研究种群数量有什么意义呢?

生种群数量的多少和出生率、死亡率有很大的关系。

师是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板书: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师对于许多种群来说,除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外,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课件展示:

迁入率和迁出率

概念:

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师你所熟悉的生物中,有迁入迁出行为吗?

能不能举例来说明?

生1春天到来的时候,大雁要往南飞。

师很好,这是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这属于鸟类中的迁徙行为,这一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由光照时间的长短引起的。

生2草原上的牛群羊群会因为原来地方的草被吃完而转移到其他草茂盛的地方去。

师是的,动物也会、为了食物、水源等而发生迁移。

其实,在鱼类中还经常会出现洄游现象。

生3我们人类不就总是在不断由一个城市迁到另一个城市吗?

而且,发生的频率要比其他生物快得多。

师是啊,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和交通工具越来越便利,城市人口的变化也越来越频繁。

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迁入和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师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课件展示:

图4-1-3

板书: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师种群除了以上的一些特征外,还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于我们研究种群数量也有很大帮助。

课件展示:

年龄组成

概念:

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

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图4-1-4

师A、B、C三种年龄组成的种群,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属于增长型?

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属于衰退型?

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属于稳定型?

为什么?

生A、B、C分别属于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因为种群A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