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372547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8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第三单元比例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比例的意义。

课本第32-33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3题。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我能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我会通过观察、计算、比较、讨论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会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

能快速、正确判断两个简单的比能否组成比例,形成一定的数感。

下面学的知识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哦!

教学流程:

【课前独学】

一、旧知铺垫

1、两个数()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火车4小时行320千米,火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

(),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比的前项是(),比的后项是(),比值是()。

二、自学课本第32-33页,完成下面各题。

1、第32页左上图和右下图中的两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和比值分别是:

左上图:

():

(),比值是(),右下图:

():

(),比值是()。

2、计算后我发现:

所以,可以将这两个比用()连接,写成一个()式,即15:

10=():

()或15/10=()/(),像这样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式子叫做()。

3、我还发现,组成比例的条件是:

必须有()个比,且()相等。

【知识链接】上网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我的小问题:

【课中导学】

三、情境导入

1、同学们,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尊重和爱护它,我国国旗法第十七条 “不得升挂破损、污损、褪色或者不合规格的国旗”,这句话是什么含义呢?

2、观看课本上的四幅图。

这4幅图中都有国旗,在不同的场合国旗大小一样吗?

国旗是可以随便制作的吗?

究竟国旗的尺寸中存在着什么有趣的比呢?

同学们想不想探究一下?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比例的意义(板书)

小组评价:

四、独学检测

1、说一说:

小组展示独学收获。

2、批一批:

两人小对子互批独学习题,并互评。

五、合作探究

1、比例的意义

(1)找一找:

这4面国旗中,你还可以找出哪两个比的比值是相等的?

(2)归纳: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

(3)写一写:

比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比例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吗?

试一试。

(4)想一想:

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

由()个数组成,是一个(),表示(),有()项

比例

由()个数组成,是一个(),表示(),有()项

2、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思考:

比例由几个比组成?

这两个比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

(2)试一试:

完成课本第33页“做一做”第1题。

3、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     )和(    ),组成比例是(         )。

4、讨论:

课本第33页做一做第2题右图中的4个数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六、小组展示合作学习成果,评价、质疑、优化。

【检测反馈】

一、填空 。

1.表示(         )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他们的(         )是不是相等。

 

3.4:

6和8:

12,他们的比值都是(   ),组成的比例可以写成(            ),也可以写成(            )。

 

4.12的因数有(                             ),选出其中4个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

 

二、判断是否能组成比例(括号里写上是或否,照例子写出理由。

) 

(1)3:

8和15:

40 (    )  因为3:

8=,15:

40=,两个比的比值,所以两个比组成比例。

 

(2)下表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课本第36页练习六第1题)

【总结评价】

自我评价:

太棒了!

()有进步!

()加油哦!

()

1、我的收获:

2、这节课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本第34页教学内容及练习六第6、12题。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学习重点:

比例的基本质性。

 

学习难点: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流程

【课前独学】

一、旧知铺垫

1、表示()叫比例,比例是由()个数组成的。

2、哪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4、5、12和15

(2)2、3、4和5

(3)1.6、6.4、2和5(4)1/2、1/3、1/6和1/4

二、新课预习

同学们,比例中的四个数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你能发现吗?

下面请同学们预习课本第34页的内容,把重要的地方画上线,不懂的问题用铅笔标在书上。

提示:

可以结合以下问题进行预习:

1、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2、比例9:

6=12:

8中的()和()是外项,()和()是内项。

两个外项的积是9×8=(),两个内项的积是6×12=()。

3、我发现:

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

小组评价:

4、你能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吗?

改写成分数后你还能找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吗?

试试看。

【课中导学】

三、谈话导入

四、独学检测

1、组内交流将独学收获及发现的规律与同伴交流,看看大家是否同意?

2、组际交流小组代表汇报收获及发现的规律。

3、考一考:

(1)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是20,其中一个内项是4,另一个内项是()。

 

(2)如果4:

a=b:

5,那么ab=()。

五、合作探究

1、比例3/8=6/16中,哪两个是内项?

哪两个是外项?

改写成乘法等式是:

2、说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两个()的积等于两个()的积。

3、想一想:

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除了应用比例的(),还可以利用()。

4、1/2:

1/3=6/4是不是比例?

为什么?

5、小红说得对吗?

为什么?

(课本第35页第6题)

六、小组展示合作学习成果,评价、质疑、优化。

【检测反馈】 

1、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 = 10 ∶6        6∶3= 8∶5 

2、把下面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并找出它的外项和内项。

 

6  :

10=  9 :

 15     0.2 :

 2.5  =  4 :

 50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课本第34页做一做)

【思维拓展】

把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

(课本第38页第12题)

(1)3×40=8×15

(2)2.5×0.4=0.5×2

【总结评价】

一、我的收获

1、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在比例里,两个()的积等于两个()的积,这叫做比例的()。

2、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有()种方法,一种是应用比例的(),看两个比的()是否相等,另一种是根据比例的基本(),看比例式中的两外项之积是否()两内项之积。

二、这节课对自己的表现: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

解比例。

课本第35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1、13题。

学习目标:

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学习重点:

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学习难点:

学会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流程:

【课前独学】

一、旧知铺垫

1、什么是比例?

2、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填一填。

(1)5:

()=2.4:

1.6,5×(   )=(   )×(   )

(2)8×0.1=1×(),8:

()=():

()

二、新知预习

同学们,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以下问题,自学课本第36页的内容。

1、比例中共有()个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根据()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

2、在12:

3=16:

x这个比例中,两个外项是()和(),两个内项是()和()。

因为12:

3=4,所以16:

x=4,那么未知项x=()。

3、学习例2:

根据题意可知模型铁塔高度:

原塔高度=():

()。

已知原铁塔的高度为(),如果设模型铁塔高为()米,则可以列出比例式为: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上面的比例式可改写成:

,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解方程得这座铁塔模型的高为()米。

4、试一试:

完成课本第35页中的例题3。

5、我发现:

解比例要依据(),先把比例转化为(),然后解()。

6、我还有不明白。

【课中导学】

三、问题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它有什么用处呢?

(板书课题)

四、独学检测

1、说一说:

小组展示独学收获。

2、批一批:

两人小对子互批独学习题,并互评。

3、问一问:

各小组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

五、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什么叫做解比例?

2、怎样解比例?

(1)汇报板演例2解答情况。

解:

设这座模型的高度为X米。

    X:

320=1:

10(根据是)

       10X=320×1      (根据是)

         X= 

X=

(2)汇报板演例3解答情况。

小结:

根据问题设()为X→依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解()。

3、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六、小组展示合作学习成果,评价、质疑、优化。

【检测反馈】

1、解比例。

课本第35页做一做。

2、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练习六第11题。

【思维拓展】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课本第38页第13题)

(1)5/()=()/8

(2)0.63:

()=():

10

2、A、B两种商品的价格比是7:

3,如果它们的价格分别上涨70元,那么它们的价格比是7:

4,这两种商品原来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解:

 

【总结评价】

1、这节课我的收获是:

2、自我评价:

()()()()

第四课时

学习内容:

课本第36-38页练习六第2、4、5、7、8、9、10题。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快速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进一步理解解比例的意义,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或比例的意义解比例。

3、会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

阐述解题思路。

教学流程:

【课前独学】

一、明确概念

1、关于比例你知道哪些?

你能区分下面的概念吗?

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基本性质:

解比例:

解比例的方法:

2、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的方法有()种,一种是根据()

看两个比的()是否();另一种是根据(),看组成比例后的两()之积与两()之积是否()。

二、我能独立完成课本练习六第2、4、5、7题。

三、试一试我能否解决课本练习六中的8-10题。

我的小问题:

【课中导学】

四、

谈话导入

五、独学检测

1、在小组内说说独学第一题。

2、展示独学第一、二题内容。

3、互批独学第一、二题,并进行星级评价。

六、合作探究,质疑优化。

1、小组展示独学第三题内容。

2、组际之间互相提问,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课后检测】

一、填空题:

(45分)

1、在4:

7=48:

84中,4和84是比例的(    ),7和48是比例的(    )

2、用2、3、4、6写出两个不同的比例式:

(      )  、(        )

3、在一个比例中,如果两个外项的积是72,其中一个内项是8,则另一个内项是(    )。

4、甲乙两数的比是5:

3,乙数是60,甲数是(            )。

5、在8:

15中,如果前项加4,要使比值不变,后项要加上( );如果后项扩大3倍,要使比值不变,前项要加上( )。

6、一个比例式,两个外项的和是37,差是13,两个比的比值是12/5,写出这个比例式:

(         )

二、选择题。

(30分)

  1、一块长方形的周长是28米,它的长和宽的比是4:

3,这块地的面积是(  )。

  A、192平方米  B、48平方米  C、28平方米

  2、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体积相等,已知圆锥体和圆柱的高的比是9:

1,圆柱体底面积和圆锥体底面积的比是(  )。

  A、9:

1 B、3:

1 C、6:

1 

  3、做一批零件,甲需要4小时,乙需要3小时,甲与乙的速度比是(  )。

  A、4:

3  B、5:

4  C、3:

4 

  4、把10克糖溶解在100克水中,糖与糖水的比是(  )

  A、10:

1  B、1:

10  C、1:

11  D、11:

1

 5、一批零件,合格与不合格产品的比是4:

1,这批产品的不合格率是(  )。

  A、25%   B、20%  C、10%

 6、一个三角形内角度数的比是7:

2:

1,这个三角形是(   )。

  A、钝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三、解决问题(25分)

1、一幅画,长与宽的比是3:

2,已知这幅画的长是80厘米,宽是多少?

 

2、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个城市相对开出,经过3小时两车在距离中点18千米处相遇,这时甲车与乙车所行驶的路程比是2:

3,甲车与乙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解:

设甲车每小时行X千米。

3X:

(3X+18×2)=2:

3,解得X=24。

乙速:

24+18×2÷3=36(千米)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正比例的意义。

课本第39-40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学习目标: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正比例的变化规律。

学习难点:

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教学流程:

【课前独学】

一、知识链接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4、圆柱的体积=()○()

二、新知预习

上面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

下面我们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9-40页中的例1,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完成例1中的统计表。

2、通过计算,我发现,或者说水的体积和高度之比的是相等的。

3、观察例1中的统计表,我发现:

水的体积随高度的变化而(),它们是两种相()的量。

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随之(),高度下降,体积也随之(),而且水的体积与高度之比的比值是()。

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它们的关系叫做()。

在例1中,因为()相同,也就是水的体积和高的()一定,所以水的体积和高成()关系,水的体积和高是成()的两个量。

4、我还能含有用字母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

【课中导学】

三、激趣导入

课件演示例1小实验,以变魔术的形式导入。

四、独学检测

1、说一说:

在小组内说说独学内容,统一思想。

2、秀一秀:

小组展示独学内容。

3、批一批:

2人对子互批独学第一、二题,并进行星级评价。

五、合作探究

1、出示下表,并根据上述内容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8

……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

……

(1)思考: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表中有哪两种两种量相关联的?

(2)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3)请各组取一组相对应的数据,然后计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

(4)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5)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都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什么?

3、想一想:

时间和路程有什么关系?

这种关系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六、展示成果

1、各小组代表展示汇报合作学习成果。

2、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板书重点知识。

【检测反馈】

八、判断下列每题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4)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思维拓展】

思考:

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成正比例吗?

为什么?

长方形呢?

【总结评价】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

2、自我评价:

()()()()

 

【板书设计】成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     时间和路程    比值一定

            90:

1=90    180:

2=90      270:

3=90

            路程:

时间=速度(一定)  

Y:

x=k(一定)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正比例图像。

课本第40-41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七第1-3、5题。

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图像上点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2、借助直观的图像,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为今后学习函数及函数图像等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3、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习重点:

了解正比例图像的特征。

学习难点:

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流程:

【课前独学】

一、旧知铺垫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关系应该具备的条件是:

这两种量必须是(),这两种量的()必须是一定的。

2、我能独立完成课本P44练习七第1、2题。

二、新知预习

1、自学课本P40例2,我能回答下列问题。

(1)纵向的轴表示,横向的轴表示。

(2)从图中我发现。

(3)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高是5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275立方厘米的水有()高。

2、我的思考:

知道水的高度,只要先找到,就能不通过计算得出水的体积。

【课中导学】

三、情境导入

1、以魔术形式演示杯子中水的变化,并出示例2图像。

2、揭示课题:

杯子中水的体积和高度变化情况,可以用图像表示,这个图像叫做正比例的图像。

板书:

正比例图像。

四、独学检测

1、说一说:

在小组内说说独学内容,统一思想。

2、秀一秀:

各小组展示独学内容,组际之间相互质疑提问。

3、批一批:

2人对子互批独学第一、二题,并进行星级评价。

五、合作探究

1、成正比例关系的图像的特点:

(1)它是一条()。

(2)图像中横轴上的数据表示水的(),纵轴上的数据表示水的(),水的()和它对应的(),每一对数据都要可以用一个()来表示。

(3)从图像上可以直观地看到水的高度与体积之间的变化情况,即

2、观察图像解决问题。

(1)当杯中水的高度是7cm时,水的体积是()。

方法是:

在横轴上找到高度是7cm的点,并从这点起作纵轴的平行线,与已知图像相交于一点,再找出与这个点相对应的纵轴上的数是()。

(2)当体积是225cm3时,水的高度是()。

方法是:

在纵轴上找到期225cm3的点,并从这点起作横轴的平行线,再找到一这个点相对应的横轴上的数是()。

六、展示成果

1、各小组代表展示汇报合作学习成果。

2、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板书重点知识。

七、评价、质疑、优化

【检测反馈】

1、课本P41做一做。

(1)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2)用描点法画出表中两种量的正比例图像。

(3)利用图像进行估计,体会正比例图像的意义和作用。

2、课本P44-45练习七第3题。

【思维拓展】

举出一个生活中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的例子,并在右图中

画出它的图像。

(课本P45第5题)

【总结评价】

1、通过本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O的,从图像中可以直观看到两种量的情况,不用计算,由一个量可以直接找到的另一个量的。

根据一个量找到另一个量的最简单的方法是。

2、自我评价:

()()()()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

成反比例的量。

课本P42-43例3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学习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流程:

【课前独学】

一、旧知铺垫

 1、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为什么?

购买练习的本数(本)

1

2

4

6

9

总价(元)

0.80

1.60

3.20

4.80

7.20

2、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是。

3、圆柱的体积=()○()

二、自学课本第42-43页例3,完成下面各题。

1、分别计算出每组数据相应的体积,完成统计表。

2、观察表格,探索水的高度和底面积的变化规律。

(1)从表中我发现,底面积增加,水位(),底面积减少,水位(),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它们是两种()量,

(2)计算并比较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我发现:

水的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也就是。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它们的关系叫做()。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课中导学】

三、情境导入

1、课件演示:

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

2、从演示中我发现。

3、对,杯子的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反而越低。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外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教师板书:

成反比例的量

四、独学检测

1、出示例3表格与例1表格。

(1)观察后说一说例3与例1有什么不同?

(2)例3中相关联的两个量是什么?

(3)根据记录的数据,你能发现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有什么特点?

(4)表中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这个300实际上是什么呢?

那么积都是300立方厘米,是一定的,就说明什么是一定的呢?

(5)这个关系式该怎样写?

2、小组交流展示

(1)用字母表示出例3中的数量关系式。

(2)说说例1中两个相关联的量,水的高度和底面积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

3、互批独学第一、二题,并进行星级评价。

五、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

加工一批零件,每小时加工的个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