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407933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导学案.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导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导学案.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导学案

 

欧阳修人物介绍

欧阳修生于(1007~1072年)北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字永叔,谥号文忠,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意为:

“藏书一万卷、金石拓片一千件、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醉翁一人”这六个“一”),汉族人,自称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

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绩斐然。

除文学外,经学研究《诗》、《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有独到见解;金石学为开辟之功,编辑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上千,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史学成就尤伟,除了参加修定《新唐书》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

欧阳修书法亦著称于世,其书法受颜真卿影响较深。

朱熹说:

“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

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

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

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

景祐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

景祐三年,范仲淹因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康定元年(1040),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

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

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

嘉祐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

嘉祐五年(1060),欧阳修拜枢密副使。

次年任参知政事。

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请求外任,不准。

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

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新法。

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

熙宁三年(1070),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

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

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

卒谥文忠。

以韩愈为宗,倡导写作平实朴素的古文,反对当时盛行的崇尚藻饰的骈体“时文”,创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继唐代韩愈、柳宗元之后掀起了又一次文学革新运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他在写作实践上有较高的成就,尤其是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对后世影响很大。

流传后世的有《六一诗话》、《欧阳文忠公文集》。

 

《宋史·欧阳修传》

原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冠,嶷然有声。

宋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

锼刻骈偶,淟涊弗振,士因陋守旧,论卑气弱。

苏舜元、舜钦、柳开、穆修辈,咸有意作而张之,而力不足。

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苦志探赜,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

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

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

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

修笑而辞曰:

"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

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

庆历三年,知谏院。

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

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

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

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

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

其略曰:

"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

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曰小人无朋。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故曰惟君子则有朋。

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可谓无朋矣,而纣用以亡。

武王有臣三千,惟一心,可谓大朋矣,而周用以兴。

盖君子之朋,虽多而不厌故也。

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

顾侍臣曰:

"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

"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

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

奉使河东。

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

修曰:

"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

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

"由是州得存。

又言:

"忻、代、岢岚多禁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将为敌有。

"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

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使还,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陛辞,帝曰:

"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

"对曰:

"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帝曰:

"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贼平,大将李昭亮、通判冯博文私纳妇女,修捕博文系狱,昭亮惧,立出所纳妇。

兵之始乱也,招以不死,既而皆杀之,胁从二千人,分隶诸郡。

富弼为宣抚使,恐后生变,将使同日诛之,与修遇于内黄,夜半,屏人告之故。

修曰:

"祸莫大于杀已降,况胁从乎?

既非朝命,脱一郡不从,为变不细。

"弼悟而止。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

"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而不闻其有可罢之罪,自古小人谗害忠贤,其说不远。

欲广陷良善,不过指为朋党,欲动摇大臣,必须诬以颛权,其故何也?

去一善人,而众善人尚在,则未为小人之利;欲尽去之,则善人少过,难为一一求瑕,唯指以为党,则可一时尽逐,至如自古大臣,已被主知而蒙信任,则难以他事动摇,唯有颛权是上之所恶,必须此说,方可倾之。

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

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於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

"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

居二年,徙扬州、颍州。

复学士,留守南京,以母忧去。

服除,召判流内铨,时在外十二年矣。

帝见其发白,问劳甚至。

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

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

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奉使契丹,其主命贵臣四人押宴,曰:

"此非常制,以卿名重故尔。

"

知嘉佑二年贡举。

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

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加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承包拯威严之后,简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师亦治。

旬月,改群牧使。

《唐书》成,拜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

修在翰林八年,知无不言。

河决商胡,北京留守贾昌朝欲开横垅故道,回河使东流。

有李仲昌者,欲导入六塔河,议者莫知所从。

修以为:

"河水重浊,理无不淤,下流既淤,上流必决。

以近事验之,决河非不能力塞,故道非不能力复,但势不能久耳。

横垅功大难成,虽成将复决。

六塔狭小,而以全河注之,滨、棣、德、博必被其害。

不若因水所趋,增堤峻防,疏其下流,纵使入海,此数十年之利也。

"宰相陈执中主昌朝,文彦博主仲昌,竟为河北患。

台谏论执中过恶,而执中犹迁延固位。

修上疏,以为"陛下拒忠言,庇愚相,为圣德之累"。

未几,执中罢。

狄青为枢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讹言籍籍,修请出之于外,以保其终,遂罢知陈州。

修尝因水灾上疏曰:

"陛下临御三纪,而储宫未建。

昔汉文帝初即位,以群臣之言,即立太子,而享国长久,为汉太宗。

唐明宗恶人言储嗣事,不肯早定,致秦王之乱,宗社遂覆。

陛下何疑而久不定乎?

"其后建立英宗,盖原于此。

五年,拜枢密副使。

六年,参知政事。

修在兵府,与曾公亮考天下兵数及三路屯戍多少、地理远近,更为图籍。

凡边防久缺屯戍者,必加搜补。

其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

凡兵民、官吏、财利之要,中书所当知者,集为总目,遇事不复求之有司。

时东宫犹未定,与韩琦等协定大议,语在《琦传》。

英宗以疾未亲政,皇太后垂帘,左右交构,几成嫌隙。

韩琦奏事,太后泣语之故。

琦以帝疾为解,太后意不释,修进曰:

"太后事仁宗数十年,仁德著于天下。

昔温成之宠,太后处之裕如;今母子之间,反不能容邪?

"太后意稍和,修复曰:

"仁宗在位久,德泽在人。

故一日晏驾,天下奉戴嗣君,无一人敢异同者。

今太后一妇人,臣等五六书生耳,非仁宗遗意,天下谁肯听从。

"太后默然,久之而罢。

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

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

帝将追崇濮王,命有司议,皆谓当称皇伯,改封大国。

修引《丧服记》,以为:

"'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服。

'降三年为期,而不没父母之名,以见服可降而名不可没也。

若本生之亲,改称皇伯,历考前世,皆无典据。

进封大国,则又礼无加爵之道。

故中书之议,不与众同。

"太后出手书,许帝称亲,尊王为皇,王夫人为后。

帝不敢当。

于是御史吕诲等诋修主此议,争论不已,皆被逐。

惟蒋之奇之说合修意,修荐为御史,众目为奸邪。

之奇患之,则思所以自解。

修妇弟薛宗孺有憾于修,造帷薄不根之谤摧辱之,展转达于中丞彭思永,思永以告之奇,之奇即上章劾修。

神宗初即位,欲深护修。

访故宫臣孙思恭,思恭为辨释,修杜门请推治。

帝使诘思永、之奇,问所从来,辞穷,皆坐黜。

修亦力求退,罢为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

明年,迁兵部尚书、知青州,改宣徽南院使、判太原府。

辞不拜,徙蔡州。

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

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

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

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

宋朝立国已有百余年,而文章体裁仍然承袭五代之陈规遗风,行文措辞刻意雕琢,追求对偶,以至于文风污浊不振,士人大多因循守旧,所作文章见识浅薄,格调不高。

苏舜元、苏舜钦、柳开、穆修等人都曾想创作古文并借此大力提倡,以改变当时的文风,但因笔力不足而未能如愿。

欧阳修随叔父欧阳晔任职于随州时,在当地一大姓李氏家的废书筐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的遗稿《昌黎先生文集》,读后十分仰慕。

于是用心寻求其中的精义,以至于废寝忘食,决心要追赶他,和他并驾齐驱。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正月,晏殊主持礼部考试,欧阳修列为第一名。

三月,崇文殿御试中甲科第十四名,荣选为甲科进士,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

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

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

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

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

范仲淹任为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后,聘请欧阳修为书记官。

欧阳修笑而谢绝说":

我昔日的举措岂是为了一己之利?

我们虽然同时被斥退,但也不必同时升迁。

"过了很久,欧阳修复任为馆阁校勘,以后又改任为集贤校理。

庆历三年(1043),兼掌谏院。

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都参与执政,增加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

欧阳修每次进见皇上,仁宗都询问他以治国执政之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

因其时国家政事之许多方面都在从事改革,一些小人遂势焰昌炽,大肆攻讦。

欧阳修担心从事改革的一些好人难以获胜,便也多次分别就有关问题向仁宗上书进言。

当初范仲淹之被贬去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

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

在文中他议论道":

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我以为小人是没有朋党的,只有君子才有。

小人所喜好的是利禄,所贪求的是金钱财物,当他们的利害关系相同时,就暂时互相援引,结为私党,这是伪朋党;当他们见到利益时,就会争先抢夺,或者利益抢完后就互相伤害,即使是血肉兄弟,亲朋好友,也不能共存,所以说小人没有朋党。

君子则不然,他们所恪守的是道义,所奉得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节操。

将这些道德用于修身则能志同道合而相互得益,将这些道德品质用于效力国家,则会大家携手同心,互相扶持,始终如一,所以说只有君子才有朋党。

商纣王有臣子亿万之多,却也有亿万颗心,真可谓无朋党了,但商纣王却因此而灭亡了。

周武王有臣子三千,却是一条心,真可谓一个大朋党,而周武王得以借此兴旺起来。

这就是君子之朋党不厌多的缘故啊。

所以作为一国之君,应当摒退小人的伪朋党,而多多提携君子的真朋党,这样,天下就可以达到大治了。

"

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

对侍臣说":

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找啊?

"做同修起居注后,进任知制诰。

按惯例,对这个官职必须先考试而后才能任命,仁宗了解欧阳修,诏令特意授予他。

他奉命出使河东。

从对西部用兵以来,主谋划的人打算放弃麟州,以减少运送军粮。

欧阳修说":

麟州是个天然险要之地,不可以放弃,如果放弃它,那就使黄河以东的郡县受到震动,百姓都不能安居了。

不如从那里分出一部分兵力,驻扎黄河附近的各堡寨中,这样,遇到情势急迫就能接受援助,而在平时可以节省物资的运输,这在策略上是有利的。

"因此麟州得以保存下来。

欧阳修又进言道":

忻县、代县、岢岚县禁地很多,田野荒芜,希望让农民去耕种这些田地,不然,将被敌人侵占。

"朝廷将这个意见发交给有关的官员讨论,过了很久才同意实行,每年收获粟谷数百万斛。

凡是河东地区,赋税征派过重百姓负担不了的,他奏请朝廷作了减免,这样的事情有十几件。

出使河东回京以后,适逢保州发生了兵变,因此又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

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

"欧阳修回答说:

"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

"仁宗说":

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

"叛乱被平定以后,大将李昭亮和通判冯博文私纳妇女,欧阳修因此将冯博文逮捕下狱,李昭亮于是恐惧起来,立刻放回所纳妇女。

兵变发生的当初,对搞叛乱的人以不杀头来招抚,但他们归顺后又都被杀了,对被迫参加的二千人,分别交给各郡去管。

这时富弼做宣抚使,他恐怕这些人以后另生变故,准备下令在同一天杀死他们,他与欧阳修在内黄会见,夜半时,屏退左右的人,告诉了他这个打算。

欧阳修听后说":

祸莫大于杀死已经投降的人,何况他们是胁从者,能够再杀吗?

你的主意既然不是朝廷的命令,倘若有一个郡不愿服从,又造成事件,那问题就不小了。

"富弼听后豁然醒悟,立即停止了错误的决定。

正当这个时候,杜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继罢去,欧阳修慨然上疏说":

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四人,天下人都知晓他们有治国的贤能,而没有听过他们有什么应当被罢免的罪行。

自古以来,小人谗害忠良的贤臣,其借口并不深奥。

要大批地陷害贤良的人,只不过指责为朋党就够了;要想动摇大臣,必须诬蔑他们专权。

这是什么原因呢?

排挤掉一位贤人,而大多数贤人还在朝中,这还没有达到小人排斥异己的目的;如果要把他们都除掉,而贤人又少有过失,难以一一去搜求他们的瑕疵,唯有指责他们为朋党,则可以一下子把他们都赶下台。

至于朝中重臣,已被君主知遇而蒙受宠信,则难以用其他的事由动摇他,只有专权是君主所最忌讳的,必须用这种说法,才可以打倒他。

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之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份啊。

现在这四个人一旦被罢除,而让在朝奸邪之徒弹冠相庆,四邻蛮夷之敌振臂喝彩,臣下我真为朝廷感到惋惜呀。

"从此奸邪之徒更加忌恨欧阳修,并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降职为知制诰、滁州知州。

到任二年又徙迁扬州、颍州。

恢复龙图阁直学士官职,兼南京留守司事,因其母亲去世归还家中。

为母亲服丧期满,奉召担任流内铨,当时在外地长达十一年。

皇上见他头发都白了,对他非常关心,抚慰有加。

小人皆恐惧欧阳修的重新起用,有人就伪造他的奏章,请求清洗宦官中作奸谋利的人。

那些宦官都非常怨恨,他们联合起来陷害欧阳修,出欧阳修为同州知州,皇上听取了吴充的意见后才取消了这一道命令。

升迁翰林学士,让他修撰《唐书》。

奉命出使契丹,契丹王命四个显贵臣子主持宴会,说:

"这样做不是常例,是因为你特别有名气才如此的。

"

主持嘉佑二年(1057)礼部进士的考试。

当时士子崇尚作新奇怪僻的文章,号称"太学体",欧阳修对那些险怪奇涩的文字,坚决加以排斥,凡是像这样的都不予录取。

录取之事完结后,过去那些文字浮薄而又喜欢自我标榜的人等欧阳修一出现,就聚在他的马前起哄,巡街的士兵都无法制止;但是考场的文风,也从此大为改变了。

加领龙图阁学士、任开封府知府,接续包拯的严厉治政之后,欧阳修采取简易实际、顺应常理的做法,不求赫赫的声威,京城也得到良好的治理。

过了十个月,改任群牧使。

《新唐书》撰修完成后,拜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

欧阳修在翰林院八年,知无不言。

黄河冲破商胡地区的堤岸造成了危害,北京留守贾昌朝打算开掘旧日的横垄河道,使河水回头向东流去。

而李仲昌又提出不同看法,主张将河水导引入六塔河。

主持计划的人不知按哪个意见为妥,无所适从。

对此欧阳修认为:

"黄河的水严重浑浊,泥沙淤积是自然的事,下游既然淤积而造成阻滞,上游必然发生堤岸溃决。

以近年来事实的检验,黄河决口不是经过努力不能堵塞的,故道不是经过努力不能复通的,只是这种局面不能保持长久罢了。

开通横垄故道的工程相当浩大而难以完成,即使完成了还会再一次决口。

六塔河河床狭小,而以全部黄河灌注,那滨州、棣州、德州、博州必然受到侵害。

据此,不如按河水流向,增设坚固的堤岸加以严防,疏通它的下游,直使河水流进海里,这样做,就会带来数十年的好处了。

"宰相陈执中支持贾昌朝的意见,文彦博倾向李仲昌的意见,以致黄河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终于使河北造成了水灾。

御史台和谏院上奏弹劾陈执中过于凶狠刚愎,而陈执中仍然拖延不下台。

欧阳修上疏,以为"陛下拒纳忠善之言,庇护愚蠢丞相,这样有损于皇上的圣德"。

不久,陈执中被罢免了。

狄青担任枢密使,很有威名,值皇上有病,有关狄青的谣言纷纷四起;欧阳修请求将自己调到地方上去任职,以保终身,于是被罢为陈州知州。

欧阳修曾借发生水灾的事上疏说":

陛下治国已三十四年,而还没有立太子。

过去汉文帝刚即位,就根据群臣的意见选立了太子,而在帝位很久,被称为汉太宗。

唐明宗不喜别人谈立太子的事,又不肯早一点定夺,以致发生秦王之乱,国家被倾覆。

陛下有什么感到疑虑而久久不做出决定呢?

"后来封立英宗,就是源于此时。

嘉佑五年(1060),拜为枢密副使。

次年,任参知政事。

欧阳修在枢密院,与曾公亮一起考查全国的军队数量以及河北、河东、陕西三路驻守军队的多少、地理方位的远近,重新绘制军事地图与士兵名册。

凡是边境长久缺少军队的,必须要检查补齐。

他在中书省,与韩琦一起同心辅理朝政。

凡是有关军队、百姓、官吏以及国家财政利益这类关键资料,中书所应当了解的,他都汇集起来,列出总的条目,遇到事情就不需要再去询问有关的官员。

当时皇太子还没有确定,他与韩琦等人协商立太子的事,有关的话都记录在《韩琦传》之中。

宋英宗由于疾病的缘故没有亲自上朝处理政事,由皇太后临朝听政,因此,左右亲近的人搬弄是非,几乎使英宗和皇太后之间因嫌疑而产生仇怨。

韩琦入朝奏事,太后哭着对他讲了其中的缘故。

韩琦以英宗生病为理由,进行调解,太后的成见仍然丢不开,欧阳修进言说:

"太后事奉仁宗几十年,仁德之名闻于天下。

昔日太后在处理得宠的温成皇后的事情上都能应付自如;现在母子之间,倒反而不能相容了吗?

"太后的意思稍稍缓和,欧阳修又说:

"仁宗在位很久,仁德光辉照耀天下。

所以驾崩之后,天下人都拥戴即位的皇上,没有一个人敢有异议。

现在太后是一个妇人,我们则只不过是五六个书生罢了,如果不按照仁宗的遗愿办,天下谁肯听从呢?

"太后沉默了,很久才打消了原来的意思。

欧阳修平生与别人谈论事情,从来都是尽其所言,没有什么隐瞒。

待到他治理政事时士大夫有什么请求,则当面说明行还是不行,即使是御史台和谏院的官员论事,他也必定问明是非,由此怨恨诽谤他的人越来越多。

英宗想要崇奉生父濮王,于是诏令有关官员讨论该当如何,都说应当称濮王为皇伯,并改封大国的爵位。

欧阳修援引《丧服记》的有关规定认为:

"'过继给人当嗣子的人,也应该为自己的父母服丧。

'减三年的丧服为一年的丧服,而不要更改亲生父母的名份,因为服丧期限可以减少而亲生父母的名份却不能更改。

如果将亲生父亲改称皇伯,这样做,考查以前历朝各代,都是无典可依的。

进封大国爵位,则又于礼不合。

所以中书的意见与大家不一样。

"太后发出手谕,允许英宗称亲,尊称濮王为皇,三个夫人为后。

皇帝下诏谦让。

于是御史吕诲等人就此事诋毁欧阳修,争论不已,都被贬逐。

只有蒋之奇的意见符合欧阳修的意思,欧阳修举荐他为御史,而大家都视他为奸邪之徒。

蒋之奇为此事很担忧,于是寻思怎样使自己解脱。

欧阳修的内弟薛宗孺因事衔恨欧阳修,因此制造男女关系方面的谣言侮辱他,以达到打倒他的目的。

谣言展转到了中丞彭思永那里,彭思永告诉了蒋之奇,蒋之奇即上章弹劾欧阳修。

宋神宗刚即位,想治欧阳修以重罪。

于是就此事询问曾任宫臣的孙思恭,孙思恭为欧阳修作了辩解开脱,欧阳修闭门不出,请皇上查究此事。

宋神宗派人去诘问彭思永、蒋之奇此事的来龙去脉,结果他们理屈辞穷,无言以对,都被贬斥。

欧阳修也极力请求斥退,罢为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亳州知州。

次年,迁为兵部尚书、青州知州。

改任宣徽南院使、判太原府,推辞而不接受,徙任蔡州。

欧阳修以高风亮节严格要求自己,因多次遭到污蔑,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退休,皇上则下诏书对他尊宠有加,不让他辞官。

及任职青州时,又因为请求停止发青苗钱,而遭到王安石的诋毁,所以乞求辞官更加迫切。

熙宁五年(1072),去世,追封为太子太师。

 

《卖油翁》之写作背景及文章出处

《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这是欧阳修所著的别集,共153卷,附录5卷。

《归田录》是其中的一卷。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再次遭飞语中伤,自请外任,这一卷是在出知毫州时作的。

他在《归田录》序里说:

"归田录者,录以备闲居之览也。

"是一部笔记小说。

《归田录》,古代中国文言轶事小说。

宋代欧阳修撰。

《宋史·艺文志》入史类传记类,作八卷。

凡一百十五条。

欧阳修晚年辞官闲居颍州时作,故书名归田。

多记朝庭旧事和士大夫琐事,大多是亲身经历、见闻,史料翔实可靠。

书之体例略近李肇的《国史补》,所记如太宗知李汉超、仁宗恭俭、陈尧咨、卖油翁等,含意深刻。

 

《卖油翁》作品人物介绍

《宋史·陈尧咨传》

 尧咨字嘉谟,举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济州,召为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判三司度支勾院,始合三部勾院兼总之。

擢右正言、知制诰。

崇政殿试进士,尧咨为考官,三司使刘师道属弟几道以试卷为识验,坐贬单州团练副使。

复著作郎、知光州。

 寻复右正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