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酸碱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794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2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酸碱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化学酸碱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化学酸碱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化学酸碱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化学酸碱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化学酸碱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化学酸碱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化学酸碱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化学酸碱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化学酸碱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化学酸碱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化学酸碱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化学酸碱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化学酸碱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化学酸碱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化学酸碱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化学酸碱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化学酸碱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化学酸碱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化学酸碱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酸碱盐.docx

《化学酸碱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酸碱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学酸碱盐.docx

化学酸碱盐

大部分固体白色,大部分气体、液体、溶液无色

  

  黑色固体:

木炭、氧化铜、四氧化三铁、二氧化锰、铁粉

  

  蓝色固体:

硫酸铜晶体、氯化铜、硝酸铜,它们的溶液也是蓝色

  

  黄色固体:

氯化铁、硫酸铁、硝酸铁,它们的溶液也是黄色

  

  蓝色沉淀:

氢氧化铜Cu(OH)2不溶于水可溶于酸

  

  红褐色沉淀:

氢氧化铁Fe(OH)3不溶于水可溶于酸

  

  硫磺是浅黄色固体液氧、固态氧是淡蓝色

  

  红色固体:

铜、氧化铁、红磷高锰酸钾:

紫黑色固体

  

  浅绿色:

氯化亚铁、硫酸亚铁、硝酸亚铁和它们的溶液

  

  绿色:

碱式碳酸铜(俗名:

铜绿)

1.用溶解、过滤、结晶的方法分离的固体须满足:

一种固体可溶,一种不溶,且溶解后两种物质都不发生化学反应。

  

  2.共存问题:

在溶液中的物质两两之间都不发生反应,组内物质可共存于同一溶液,只要组内物质间有任意两种能发生反应,则组内物质不能共存;

  

  离子间能共存须满足:

任意阳离子和阴离子组合不会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3.推断题的突破口:

①颜色(铜盐蓝色,铁盐黄色,无色酚酞遇溶碱变红色)

  

  ②沉淀(AgClBaSO4不溶于酸,氢氧化铁红褐色,氢氧化铜蓝色,其他沉淀白色

  

  若沉淀物加稀硝酸:

沉淀不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有AgCl或BaSO4;若沉淀全部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没有AgCl或BaSO4;若讲沉淀部分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有AgCl或BaSO4中的一种,且还有另一种可溶于稀硝酸的沉淀。

  

  ③气体(复分解反应中有气体生成:

酸和碳酸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在氢前的金属跟酸反应生成密度最小的气体氢气)

  

  4.一次性区别多种物质选用的试剂必须满足:

组内的每一种物质跟该试剂作用后的现象各不相同。

供选试剂有以下几种可能:

  

  ①紫色石蕊试液区别一次性区别酸性、碱性、中性的三种溶液(如:

HClNaOHNaCl)

  

  ②碳酸钠、碳酸钾或盐酸、硫酸产生沉淀、气体和其他现象。

  

  写出一次性区别下列各组物质的试剂:

  

  ⑴氯化钡、硫酸、硫酸钾溶液_____⑵硝酸银、碳酸钠、氯化钠溶液_____

  

  ⑶硝酸钡、碳酸钾、硝酸钾溶液____⑷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_____

  

  ③用硫酸铁或硫酸铜等有特殊颜色的溶液,写出一次性区别下列各组物质的试剂及反应现象:

  

  区别硝酸钡、硫酸钠、氢氧化钡、氢氧化钠四种溶液的试剂____现象______

  

  5.不用其他试剂,只用组内物质鉴别几种物质的方法:

  

  ⑴用组内的铁盐或铜盐等有特殊颜色的溶液分步区别各物质,例:

  

  不用其他试剂如何鉴别下列四种溶液:

硝酸银、氢氧化钾、氯化钠、氯化铁

  

  ⑵组内有碳酸钠或碳酸钾溶液,且碳酸钠或碳酸钾跟另外三种物质反应,分别有沉淀、气体和另一现象例:

下列各组溶液中,只用组内物质不用其他试剂就可一一区别组内所有物质的是_

8

  一、熟练记忆规律是应用的前提

  酸碱盐部分虽然题型众多,如:

鉴别、推断、除杂……,但是这些应用离不开最基础的知识点:

即:

对酸碱盐化学性质的熟练记忆。

  通过学习可知:

酸的通性有五点、碱和盐的通性各有四点。

对于这些化学性质必须加以强化记忆和灵活记忆。

可采用图表记忆法以及变式记忆法等。

  如:

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浓缩为下图记忆较好(图表记忆法)

  在此基础上,再做变式练习,增加对化学性质的多角度记忆(变式记忆法)。

如:

  

(1)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一定是中和反应吗?

  

(2)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中,生成盐的规律有几条等。

  通过如上练习,即可起到加强知识的同化和异化的作用。

  二、掌握“规矩”,可成“方圆”

  记忆住以上规律就可以熟练应用了吗?

当然不能。

在大量练习中同学们发现以上规律中有很多是有“规矩”有条件的。

因此在记住规律的前提下,还要记住规律应用的条件,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的应用。

比如:

可根据不同反应类型来灵活记忆有关反应的条件。

归纳如下:

  例如:

写出下列物质中两两之间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铁、氧化铁、烧碱溶液、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氯化钡溶液、二氧化碳

  思路点拨:

  此类题目是考察酸、碱、盐、氧化物之间反应规律和反应发生条件的较好范例。

解题时,为防止产生丢落现象,可采用以铁为起点逐次向后延伸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再以氧化铁为新起点逐次顺推……的方法。

经判断共发生8个反应。

由以上可以看出:

在判断的过程中,自然强化了有关反应规律以及反应发生条件的记忆。

这样的习题同学们可多找一些,做成卡片常备左右,随时加以练习,功到自然成。

  三、抓重点题型,学会以点带面

  在复习中经常见到不少同学埋头于题海之中,耗时长收效甚微。

酸碱盐部分的题型虽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

综合之下,可以说鉴别、除杂、推断这三类题型是很具代表性的,它们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对于提高其他相关题型的应变能力,必将起到很好的辐射作用。

下面结合相关例题简要归纳一下各自特点。

  例一:

分别选用一种试剂鉴别以下各组溶液:

  ANaOH、NaCl溶液、稀HCl()

  BNa2CO3、AgNO3溶液、KNO3溶液()

  CK2CO3、BaCl2溶液、NaCl溶液()

  DNaOH、Ca(OH)2溶液、稀HCl()

  ENH4NO3、(NH4)2SO4、Na2CO3、NaCl溶液()

  思路点拨:

  鉴别题的原则是:

抓住不同物质的主要特征,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少的试剂,以最明显的现象,达到鉴别的目的。

所谓最简单的方法是指能用物理方法鉴别的就不要用化学方法鉴别;能一次鉴别的就不用多次鉴别。

所谓最少试剂,就是能用一种试剂鉴别开来的就不要用多种试剂。

所谓最明显的现象,就是通过实验使各鉴别物质有明显不同的现象。

如:

产生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解析:

A、通过物质分类,显然依次符合碱性、中性、酸性,当然加石蕊试液鉴别。

  B、通过观察发现:

Na2CO3遇酸(H+)产生气体,而AgNO3遇CL-产生沉淀,而KNO3遇盐酸无现象,故加盐酸来鉴别。

  C、由上可知:

K2CO3遇酸(H+)产生气体,BaCl2溶液遇SO42-有沉淀,而NaCl溶液遇稀硫酸无现象,故加稀硫酸来鉴别。

  D、Ca(OH)2溶液遇CO32-有沉淀,稀HCl遇CO32-有气体,而NaOH遇CO32-无明显现象,故加Na2CO3或K2CO3鉴别。

  E、观察可知:

NH4+遇OH-产生氨气,而Ba2+遇CO32-、SO42-均有沉淀产生,取样后分别滴加Ba(OH)2溶液,只有气体产生的是NH4NO3,同时有气体和沉淀产生的是(NH4)2SO4,只有沉淀产生的是Na2CO3,无现象的是NaCl。

  在实际应用中,同学们还可以将鉴别题按一次性鉴别、多次性鉴别、不加其他试剂鉴别、两两混合鉴别等进行分类,根据各自独有的特点,总结解题技巧,从而达到全面掌握不同鉴别类型的目的。

  例二:

选用合适的方法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

  

(1)除去生石灰中的碳酸钙

  

(2)除去氯化钾晶体中的碳酸钾

  (3)除去碳酸钙固体中的碳酸钠

  (4)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

  (5)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硫酸铜

  (6)除去Cu粉中的Fe粉

  思路点拨:

  除杂的原则是:

不增(不增加新杂质)、不减(不减少原物质的量)、不变(不改变原物质状态)、易分(除杂后易于分离)、先物后化(物理方法优先,其次化学方法)。

应用中有转化法、沉淀法、吸收法、过滤法、溶解法等多种除杂方法。

  解析:

(1)通过高温加热或灼烧的方法,既能除去碳酸钙,又能得到更多生石灰。

  

(2)可加入适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再蒸发。

  (3)可采用先加适量水溶解,再过滤的方法。

  (4)可采用通过炽热的碳层或通过烧碱溶液的方法。

但显然通过烧碱溶液的方法具有吸收杂质彻底、操作简单快捷等优点。

  (5)由于含有Cu2+、SO42-两种杂质离子,故可采用同时沉淀法。

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后,过滤即可得氯化钠溶液。

  (6)由于Fe、Cu分别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的前后,所以可采用加入足量稀盐酸或稀硫酸溶解并过滤的方法来实现。

也可采用加足量硫酸铜溶液并过滤的方法。

  例三、有一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K2CO3、K2SO4、CuSO4、CaCl2、KNO3等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将混合物溶于水,得无色溶液,当滴入硝酸钡溶液时,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则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推断题所用到的知识储备有如下几点:

(1)物质的特殊色态、溶解性(包括物质在水或酸中的溶解性)。

如:

铜离子溶液为蓝色,铁离子溶液为黄色等,常见白色沉淀有碳酸钙、碳酸钡、碳酸银、氯化银、硫酸钡、氢氧化镁等。

蓝色沉淀有氢氧化铜,红褐色沉淀有氢氧化铁。

初中不溶于酸的沉淀有氯化银、硫酸钡。

(2)会判断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

(3)三种离子(硫酸根、碳酸根、氯离子)鉴定的正逆推理。

(4)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如:

“全部溶”、“部分溶”、“全不溶”等词的理解。

一道好的推断题正是对于以上知识点掌握程度的综合性考察。

  解析:

推断题的解答依据是物质的特征反应和典型的实验现象。

此题由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可知:

CuSO4(蓝色溶液)一定不存在;同时K2CO3、CaCl2由于相遇会产生沉淀,所以K2CO3、CaCl2或存其一或均不存在。

由“滴加硝酸钡溶液时,有白色沉淀产生”可知:

沉淀有可能来自硝酸钡与K2CO3或K2SO4反应生成的碳酸钡、硫酸钡沉淀中的一者或两者。

由“加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可知:

碳酸钡、硫酸钡均存在,进而推出K2CO3、K2SO4均存在。

因为K2CO3存在,所以CaCl2一定不存在。

而KNO3由于存在与否,均不会对以上鉴别推断造成影响,所以KNO3可能存在,也可以说可能不存在。

此题,在练习过程中,完全可以略加改动。

如:

若“沉淀全部溶解”推断结果怎样?

若“沉淀全不溶”推断结果又会怎样?

……。

同学们一旦掌握了这种一题多变、一题多做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复习效果必然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

 

①酸性气体:

CO2{二氧化碳}、Cl2{氯气}、H2S、{硫化氢}NO2、HCl{氯化氢}、SO2{二氧化硫}等  

②碱性气体:

NH3{氨气}  

③中性气体:

N2{氮气}、O2{氧气}、H2{氢气}、CH4{甲烷}、CO{一氧化碳}、和惰性气体等.

九年级化学中考知识点-----酸碱盐

提要: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力求把相关内容按知识呈现的规律,让你掌握这些知识后就能对酸碱盐的复习有所突破。

一、溶液的导电性

1、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2、哪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够导电?

---------------------------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够导电。

二、酸、碱、盐的概念

1、什么是酸?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叫做酸。

可表示为:

酸---→氢离子(阳离子)+酸根离子(阴离子)

如:

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碳酸(H2CO3)

2、什么是碱?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叫做碱。

可表示为:

碱---→金属离子(阳离子)+氢氧根离子(阴离子)

如:

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氨水(NH3·H2O)

3、什么是盐?

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叫做盐。

可表示为:

盐---→金属离子(阳离子)+酸根离子(阴离子)

如:

氯化钠NaCl、碳酸钠(Na2CO3)、硝酸银(AgNO3)碳酸氢钠(NaHCO3)

三、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

浓盐酸

浓硫酸

颜色、状态

“纯净”:

无色液体

工业用盐酸:

黄色(含Fe3+)

无色粘稠、油状液体

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

特性

挥发性

(敞口置于空气中,瓶口有白雾)

吸水性、脱水性

氧化性、腐蚀性

用途

①金属除锈

②制造药物

③人体胃液中含有少量盐酸,可以帮助消化。

①金属除锈

②浓硫酸作干燥剂

③生产化肥、精炼石油

2、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

酸溶液中都有氢离子)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酸→盐+氢气(置换反应)

条件:

(1)金属: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

(2)酸:

无氧化性酸。

如盐酸、稀硫酸(除外:

浓硫酸、硝酸有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

[注意]铁与酸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亚铁盐(Fe为+2价)

(3)金属氧化物+酸→盐+水(复分解反应)

(4)碱+酸→盐+水(复分解反应)

(5)盐+酸→另一种盐+另一种酸(复分解反应)

条件:

生成物中沉淀、气体或水。

练习:

利用酸的通性写出四个生成氯化镁的化学方程式

3、三种离子的检验

离子

试剂

现象

Cl-

AgNO3溶液及稀HNO3

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SO42-

①Ba(NO3)2溶液及稀HNO3

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CO32-

稀盐酸及澄清的石灰水

产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三、常见的碱的物理性质、俗名、制法及用途

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用途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颜色、状态

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溶解时放热)

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俗名

烧碱、火碱、苛性钠(具有强腐蚀性)

熟石灰、消石灰

制法

Ca(OH)2+Na2CO3==CaCO3↓+2NaOH

CaO+H2O==Ca(OH)2

用途

①氢氧化钠固体作干燥剂

②化工原料:

制肥皂、造纸

③去除油污:

炉具清洁剂中含氢氧化钠

①工业:

制漂白粉

②农业:

改良酸性土壤、配波尔多液

③建筑:

2、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

碱溶液中都有氢氧根离子)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碱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难溶于水的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

(2)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不是复分解反应)

(3)酸+碱→盐+水

(4)盐+碱→另一种盐+另一种碱

条件:

反应物均可溶,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

注:

常见沉淀:

白色----AgCl↓、BaSO4↓、Mg(OH)2↓、BaCO3↓、CaCO3↓

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

 四、复分解反应

 1、定义:

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2、符号表示:

AB+CD=AD+CB

3、本质:

是溶液中的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如水)、难溶的物质或气体,而使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

(可简记为:

碱--盐、盐--盐水中溶,沉淀、气体、水生成。

4、反应发生的条件:

复分解反应

对反应物的要求

反应发生的条件

酸+碱--→盐+水

反应物之一可溶

生成物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有气体放出;

有沉淀生成;

有水生成。

酸+盐--→酸+盐

反应物之一可溶

盐+碱--→盐+碱

反应物均应可溶

盐+盐--→盐+盐

反应物均应可溶

注:

在复分解反应中,所有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都不变。

五、中和反应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1、中和反应的定义:

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2、中和反应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

(3)用于医药

3、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1)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记忆:

小7酸,大7碱,是7中性显)

07        14

                                                                              

酸性增强中性碱性增强

(2)pH的测定:

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用玻璃棒(或滴管)蘸取待测试液少许,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读数为整数)

(3)酸雨:

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因为溶有CO2)

pH<5.6的雨水为酸雨

六、常见的盐及盐的性质

1、几种常见的盐的俗名、化学名、化学式

NaCl、Na2CO3、NaHCO3、CaCO3

2、盐的化学性质:

(1)金属+盐→新金属+新盐(置换反应)

条件:

①金属的位置:

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前置后);

②盐(反应物中的盐)必须可溶于水

注:

①特殊性:

钾、钙、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盐溶液反应时不会置换出盐中的金属;

②铁与盐溶液反应时生成+2价的亚铁盐。

(2)酸+盐→新盐+新酸(复分解反应)

(3)碱+盐→新碱+新盐(复分解反应)

(4)盐+盐→两种新盐(复分解反应)

 

练习:

酸碱盐练习

1.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A.Fe(OH)3→FeCl3B.CO2→CaCO3

C.Cu→CuCl2D.MgCl2→KCl

2.在一只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漂浮着一块木块(右图)往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某中固体物质后,木块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变大(假设这些过程中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则加入的固体物质可能是()

A.CuB.FeC.Ba(OH)2D.Zn

3.某同学测定的下列数据中,不合理的是()

A.用10mL的量筒量取7.5mL的水B.用pH试纸测得某河水的pH为5.2

C.用托盘天平称量某固体质量为16.7gD.测得某粗盐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90.5%

4.下列有关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中,三者皆指同一物质的是()

A.氧化钙、消石灰、CaOB.碳酸钠、小苏打、Na2CO3

C.碳酸钙、熟石灰、CaCO3D.氢氧化钠、烧碱、NaOH

5.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叫做碱石灰,常用作干燥剂。

下列气体不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是()

A.COB.CO2C.H2D.O2

6.能于稀盐酸反应,但不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就观察不到明显现象的是()

A.金属锌B.烧碱溶液C.氧化铁D.碳酸钠溶液

7.进行Ba(OH)2溶液的导电实验时,如果向Ba(OH)2溶液中分别逐滴加入下列物质,能观察到灯光“亮→暗→灭→亮”变化的是()

A.NaOH溶液B.HCl溶液C.H2SO4溶液D.Na2SO4溶液

8.不需其他试剂就能区别的一组溶液是()

A.FeCl3NaOHKClBa(NO3)2

B.NaClNa2CO3KNO3HCl

C.Na2SO4BaCl2K2CO3KNO3

D.BaCl2CuSO4NaOHNaCl

9.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镁粉至过量,若下面图像中横坐标表示镁粉的质量,则纵坐标不能表示()

A.溶液的质量B.稀盐酸的质量

C.氯化镁的质量D.生成气体的质量

10.下列离子能在pH=13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SO42-、Cl-、Na+、H+B.K+、SO42-、Cu2+、NO3-

C.Cl-、K+、SO42-、Na+D.Ca2+、Cl-、CO32-、Na+

11.如图所示,将密闭的相互连通的装置放在天平上,调节天平使之平衡。

经过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叙述与事实相符合的是()

A.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稀

B.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饱和

C.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浓

D.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变浓

12.某K2CO3样品中含有Na2CO3、KNO3和Ba(NO3)2三种杂质中的一种或两种。

现将13.8g样品加入到足量水中,样品全部溶解。

再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得到9g沉淀。

对样品所含杂质的正确的判断是()

A.肯定有KNO3,肯定没有Na2CO3B.肯定没有Ba(NO3)2,可能还含有Na2CO3

C.肯定没有Ba(NO3)2,肯定有KNO3D.肯定没有Ba(NO3)2和Na2CO3

13.有一包不纯的Na2CO3样品,其中只含一种杂质,现取该样品5.3g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2.4gCO2,则所混杂质可能是(    )

A.BaCO3         B.K2CO3           C.CaCO3         D.MgCO3

14.现将某一白色粉末溶于一无色中性液体中,按下列图示进行实验:

 

试按下列要求推断未知物:

(1)用化学式表示:

BCD

(2)若A是纯净物,无色中性液体也是纯净物,则中性液体是(填化学式)

(3)若A是纯净物,无色中性液体是只含一种溶质的溶液,则中性液体是(填化学式)溶液或溶液。

15.某实验小组为了测定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的体积分数,设计如下实验:

(1)收集5L某同学呼出的气体样品,

(2)在气体样品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充分反应。

(3)把反应后的溶液转移到烧杯中,慢慢滴入浓度为5%的盐酸,到不产生气泡为止。

产生气体的体积与加入盐酸的质量的关系如右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5.0g盐酸前并没有气泡产生,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加入盐酸产生CO2的总质量是多少(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忽略不计)?

(4分)

(3)该气体样品中CO2的体积分数是多少?

(精确到0.1%。

已知:

常温下CO2的密度为1.96g·L-1)(4分)

 

16.现有16 gFe2O3和CuO的混合物,进行如下实验;把混合物全部加入到100 g足量的硫酸溶液中,完全溶解。

然后滴加150g16%的氢氧化钠溶液,沉淀质量不再改变。

试计算所用硫酸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酸-碱-盐》复习练习

1、下列各组中的化学式、俗名与化学名称均一致的是()

A、CaO熟石灰氧化钙B、Ca(OH)2生石灰氢氧化钙

C、HCl盐酸氢氯酸D、NaOH纯碱氢氧化钠

2、下列有关说法,不是稀硫酸和两者共有的是()

A、实验室制取氢气B、金属表面除锈

C、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变小D、清洗水壶中的水垢

3、实验室里鉴别稀硫酸和盐酸,可以选用的试剂是()

A、氧化铜B、氢氧化钡C、氯化钡D、硝酸银

4、下列四种反应类型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均不可能存在单质的是()

A、分解反应B、化合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5、能将Ba(OH)2、NaCl、K2CO3三种无色溶液区分开来的是()

A、硝酸B、硫酸C、硝酸银D、石蕊试液

6、“雪碧”等碳酸饮料的pH小于7,晃动后打开瓶盖,其pH将()

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判断

7、下列各组内的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A、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