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杜甫诗三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60129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 杜甫诗三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案 杜甫诗三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案 杜甫诗三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案 杜甫诗三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案 杜甫诗三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教案 杜甫诗三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教案 杜甫诗三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教案 杜甫诗三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教案 杜甫诗三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教案 杜甫诗三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教案 杜甫诗三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教案 杜甫诗三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教案 杜甫诗三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教案 杜甫诗三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 杜甫诗三首.docx

《教案 杜甫诗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 杜甫诗三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案 杜甫诗三首.docx

教案杜甫诗三首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的特点。

2,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3,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

4,背诵并积累名句。

5,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二,教学重点

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方法:

点读法

教学过程与步骤:

秋兴八首

一,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2,关于作品:

《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

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

3,近体诗知识

(1)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

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4,诗歌鉴赏指要

(1.)基本要求:

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基本要领:

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

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

何谓“意境”?

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

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④感受韵律,品味语言。

二,研读诗歌

全诗感情基调——孤独抑郁

整体感知

一、二联——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

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

四联——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

   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受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分析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问: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

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

问;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秋的萧杀,人的忧伤与孤独。

问:

如何感受意境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

——用豪迈、宏阔写出哀愁,既抓住景物特点,又融入自己情感,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问:

丛菊两地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体现诗歌主旨,诗人此时身在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大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萧条,不觉得潸然泪下,联想自己老病孤舟,又不觉引发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忧国伤时。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

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

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

“砧”,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

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

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

四,小结,这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

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课后反思:

咏怀古迹(其三)

一、整体感知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

   

诗歌的感情基调:

沉郁,怨愤

首联:

点出王昭君出生地,从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颔联:

叙述昭君遭遇,正面赞扬昭君坚强性格。

颈联和尾联:

指斥君王昏聩,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二、鉴赏要点    

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王昭君

    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

    3.昭君怨恨什么?

诗眼:

“怨恨”: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空归月夜魂”)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

4.题为“借古咏怀”作者有怎样的怨恨?

联系背景。

背景: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板书: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5.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板书:

群山万壑——坚强性格的象征——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6.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三,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例子: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弄清史实——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

项羽说:

“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乃自刎。

(2)体悟感情——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

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3)分析技巧:

两首诗有何不同之处?

杜牧诗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做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王安石的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

小结: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四,课后反思:

《登高》教案

1、题解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

此诗是作者灾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明确诗歌意象特点

风——急

天——高

猿——啸哀——孤独无依、漂泊痛苦

渚——清                      (意境凄凉)

沙——白

鸟——飞回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落木——无边,萧萧,下——生命之短暂    (沉郁)

长江——不尽,滚滚,来——时间之永恒     (高昂)

感受意境:

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情怀: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3,问:

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万:

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

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

客居他乡

多:

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

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恨:

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

停:

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

        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苦:

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三,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移情入境法: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四,方法实践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

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导学目标】

1、借助资料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极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3、品味杜诗的独特魅力,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导学重点】

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体会悲秋的情怀。

【课时安排】三课时

【知识链接】

杜甫(712—770),字       自号       ,盛唐大诗人,号称“     ”。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       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           。

    杜甫和      齐名,世称     。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青年时代有着“致君尧舜上,           ”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南部)

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

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

流到梓州、阆州。

后返成都。

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

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

《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晢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登高》一课时

《登高》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

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

杜甫感慨万端,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律诗特点:

 

【导学内容和过程】

一、看清字形,标出注音,理解意义 

渚(   ) 萧萧(    )下  繁霜鬓(   )  潦(    )倒   浊(    )酒杯

二、品读诗歌

1、自由诵读,整体感知(提示: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字音,读出感情)

1)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有那些词语理解上存在困惑?

(相互交流)

2)用概括性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诗歌,具体感知(分析研讨)

1)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寄寓了诗人哪些具体的情思和感受?

 2)从颈联和尾联中我们能看到诗人怎样的境遇?

3)如何理解“艰难”一词?

(联系课文注解)

4)“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又是怎样体现诗人的愁苦的?

  

5)著名评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来吗?

3、三读诗歌,深入感知

诗人如此悲叹自怜,是不是消极厌世的表现呢?

(讨论)

4、四读诗歌,深入诗境,读出诗味

三、五分钟背诵

【导学检测】

赏析首联和颔联

《秋兴八首》(其一) 一课时

【导学目标】1、 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 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

【导学重难点 】   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知识链接】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

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

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导学内容和过程】

一、生字注音

萧(   )森       孤舟一系(    )     砧(    )

二、理解下列字词的意义

玉露:

      萧森:

           丛菊:

      寒衣:

      急暮砧:

三、问题导引,鉴赏诗歌

提问1:

题目是什么意思?

提问2:

结合注解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的内容。

提问3:

诗中出现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

(分句分组讨论)

 

提问4:

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

分析说明。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一课时 

 

【导学目标】

1、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2、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导学重点难点】 

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 

【导学学过程】 

一、生字注音并理解意义

壑(    )   朔漠(   )    青冢(   )  省(   )  载(  )

二、理解诗面意义

三、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并分析其有几层意义。

四、《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五、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六、“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七、“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八、杜甫诗风

1、怎么理解沉郁顿挫:

 

2、你怎样看待诗人的悲愁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