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6035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池上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池上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池上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池上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池上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池上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池上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池上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池上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池上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池上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池上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池上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池上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池上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池上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池上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池上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池上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池上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池上教学设计.docx

《池上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池上教学设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池上教学设计.docx

池上教学设计

自由放声朗读古诗。

师:

读好了吗?

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师指名朗读并作简要评价)

师:

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

请你们用笔标出来。

生:

在诗中圈生字。

师:

读读这三个生字,你们发现这三个生字在读音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

(稍作思考后齐说)都是后鼻音。

师:

谁来读读这三个字?

(师指名读,范读,再指名读)

师:

这三个生字从字形上也能看出其大概意思,你能看出来吗?

生1:

“撑”是提手旁加个掌,说明是用手掌握着竹竿。

生2:

“艇”是舟字旁,它指小船。

生3:

“萍”是草字头,说明它是一种植物。

师:

对它还有更多的了解吗?

生:

感到茫然……

师:

“浮萍”是浮在水面上的一种水生植物,请看图片(师出示浮萍图片)

师:

理解了生字,诗就会读的更好,谁再来读诗?

生:

个别朗读。

3、讲故事:

师:

诗你们是读熟了,可诗中藏着的一个故事,你们读出来吗?

(圈出“藏”字)轻声读读古诗,想想诗中藏着一个什么故事呢?

同座位同学可相互说说。

生:

读诗、相互说故事。

师:

谁来把诗中藏着的故事说给大家听?

生:

有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去偷采白莲,可是他不知道怎样藏踪迹,水上的浮萍被船冲开了。

师:

你知道诗中的小孩偷采的是什么?

生:

白莲。

师:

白莲你见过吗?

生:

见过,就是白色的莲花。

师:

是吗?

偷采的是莲花吗?

谁有不同的意见?

生:

白莲就是白色的莲子。

因为莲子好吃,所以小娃才去偷采。

师:

雪白的荷花,碧绿的莲蓬,轻轻一剥,露出乳白色的莲子,嫩嫩的、甜甜的,是孩子们夏季难得的美味,(出示莲蓬图片)老师小时候很少有水果吃,夏天就经常去采莲蓬,吃莲子。

谁再来说故事?

生:

一个小娃撑着一支小船,去偷偷地采白莲,可是他不知道隐藏偷采的踪迹,水上的浮萍被小船冲开了一条水路。

师:

你刚才说的不知道指的是诗句中的哪个词?

生:

不解。

师:

那“解”是什么意思呢?

生:

不知道。

师:

是吗?

再想一想。

生:

知道的意思。

师:

(板书知道)我们读过的《桂花雨》这篇课文里有这么一句诗: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这里的“解”是什么意思?

生:

知道。

师:

是啊!

咱们学习可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谁再来说诗中的故事?

生:

夏天的午后,有一个小娃撑着一支小船,去荷花池里偷采白莲,他不知道怎样隐藏自己的踪迹,水面上的浮萍被小船荡开了一条清晰的水路。

师:

同学们,这首诗我们没有借助任何资料和工具书就读懂了,这和诗的作者白居易有关。

(在诗题下方板书:

白居易)想听故事吗?

生:

想听。

师: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继李白、杜甫之后又一位著名的诗人。

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老少能读,连不识字的老婆婆都能听得懂。

据说有一天,白居易把自己写好一的一首诗读给他的邻居老婆婆听,老婆婆先是没听懂,白居易回去对诗进行了认真的修改,改好之后又去读给她听,可老婆婆还是没能听懂,白居易又回去反复地改,直到老婆婆听懂了,他才满意。

可见,好诗是改出来的,先天的聪慧再加上后天的勤奋才会有成就。

4、想画面:

师:

同学们真能干,能读出诗中藏着的故事,其实这首诗里还藏着一幅画面。

接下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你的心来听老师读这首诗,你一定能听出诗中的画面。

(师配乐朗诵)

生:

闭着眼睛,静听。

师:

(朗诵完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想象)刚才,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1:

我看到一个小娃偷偷地采了白莲回去了。

生2:

我看到池上的浮萍开了一道口子,可是小娃不知道。

师:

“偷”是不光彩的,也是为人所不齿的。

对有偷窃行为的人人们都很讨厌。

可诗中的小娃你们讨厌他吗?

生:

不讨厌,还比较可爱。

师:

为什么不讨厌?

生:

因为他是偷偷地去采白莲,他没让人知道。

师:

老师课前查了字典,“偷”大体有三种义项,同学们请看屏幕,一是偷盗;二是瞒着别人、悄悄地;三是抽出(时间),你觉得这儿的“偷”该选哪种义项?

生:

(异口同声地)瞒着别人、悄悄地。

师:

猜想一下,此时小娃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1:

他怕别人发现,所以很紧张。

生2:

我觉得小娃会很高兴,因为他有莲子吃了。

生3:

我觉得小娃很快乐。

师:

体会得真好!

来,带着你的体会读这两句。

生:

有感情地读诗句。

师:

同学们,刚才你们在诗中读出了什么?

生1:

读出了高兴。

生2:

读出了紧张。

生3:

读出了小娃的可爱。

生4:

读出了小娃的有趣。

师:

适时板书“可爱”“有趣”

师:

更可爱的还在后头,读读看后两句,体会体会。

生:

自读诗句,体会。

师:

小娃偷采白莲,他想不想让别人知道?

生:

不想。

师:

事实上别人有没有发现?

是怎么发现的?

生1:

发现了。

生2:

浮萍一道开,看到浮萍被冲开了,就知道了。

师:

小娃知道自己被发现吗?

生:

不知道。

师:

多有趣、多可爱的孩子!

自己已被别人发现,还不知道,还在偷着乐。

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谁来说说。

生1:

放暑假的时候,妈妈规定每天只能吃一支雪糕,有时我乘妈妈不注意就多吃一两支,自以为妈妈不知道,其实妈妈早就知道了。

师:

你妈妈是怎么知道的?

生1:

因为我嘴巴上还留着奶油呢!

生:

(哄堂大笑)

师:

妈妈责怪你吗?

生1:

没有。

师:

知道是为什么吗?

因为你就和诗里的小娃一样——可爱,妈妈怎么会责怪你呢?

自己瞒着大人做的事,被别人发现,自己还不知道,还在偷着乐,这就是天真,这就是童趣。

让我们好好读读这两句。

生:

个别读,齐读。

5、猜诗人:

师:

同学们,诗中不仅藏着一个故事、一幅画面,还藏着一个人呢?

你猜他是谁?

生:

白居易。

师:

你猜白居易此时正在岸边干什么?

生1:

他在窥视。

生2:

他在偷笑。

生3:

他在偷看。

师:

我来采访一下:

请问白老先生,您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偷地乐?

生1:

这小孩好玩,可爱。

生2:

白居易太喜欢这个孩子了,看着这个孩子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生3:

看到这个孩子在笑,白居易也被逗笑了。

6、悟情感:

师:

老师听出来了,这首诗里不仅藏着一个人,还藏着一份情呢?

生1:

白居易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生2:

还有白居易的那种童真。

师:

(板书“喜爱”)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展现在我们面前那充满童趣的《池上》,配乐读这首诗。

生:

个别读、齐读。

(配乐:

古筝曲)

7、重拓展:

师:

类似这样描写儿童生活、反映儿童情趣的诗还有很多,请看大屏幕(出示古诗句: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读读这些诗句,选自己喜欢的多读几遍。

并想想诗中的孩子在干什么?

生:

自由读诗句。

师:

谁来读?

生1: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里的孩子在放风筝。

师:

你们放过风筝吗?

有趣吗?

带着你们的体会读这句诗。

生:

(齐读)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

谁来接着读?

生2: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儿的孩子在捉黄蝶。

师:

孩子们捉住黄蝶吗?

生2:

没有。

师:

为什么?

生2:

飞入菜花无处寻。

到处都是黄乎乎的油菜花,黄蝶飞进去就很难找到了。

师:

多有意境啊!

一起来读读这句。

生:

(齐读)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

你喜欢读哪句?

生3: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句里孩子在学着大人们种瓜呢。

生4: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生5: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

在古诗百花园中,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是一朵独特的艺术之花,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学遗产。

童心不泯的诗人热爱孩子,喜欢和孩子交往,希望从孩子身上寻找童年岁月梦幻般的记忆,体味人生的天伦乐趣。

因此,凡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个天真调皮的神态,一个滑稽好奇的动作,诗人无不怀着浓厚的兴趣,加以精心捕捉和描绘。

让我们记住这些充满稚气和灵气的诗句。

生:

(齐读)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

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自由放声朗读古诗。

师:

读好了吗?

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师指名朗读并作简要评价)

师:

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

请你们用笔标出来。

生:

在诗中圈生字。

师:

读读这三个生字,你们发现这三个生字在读音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

(稍作思考后齐说)都是后鼻音。

师:

谁来读读这三个字?

(师指名读,范读,再指名读)

师:

这三个生字从字形上也能看出其大概意思,你能看出来吗?

生1:

“撑”是提手旁加个掌,说明是用手掌握着竹竿。

生2:

“艇”是舟字旁,它指小船。

生3:

“萍”是草字头,说明它是一种植物。

师:

对它还有更多的了解吗?

生:

感到茫然……

师:

“浮萍”是浮在水面上的一种水生植物,请看图片(师出示浮萍图片)

师:

理解了生字,诗就会读的更好,谁再来读诗?

生:

个别朗读。

3、讲故事:

师:

诗你们是读熟了,可诗中藏着的一个故事,你们读出来吗?

(圈出“藏”字)轻声读读古诗,想想诗中藏着一个什么故事呢?

同座位同学可相互说说。

生:

读诗、相互说故事。

师:

谁来把诗中藏着的故事说给大家听?

生:

有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去偷采白莲,可是他不知道怎样藏踪迹,水上的浮萍被船冲开了。

师:

你知道诗中的小孩偷采的是什么?

生:

白莲。

师:

白莲你见过吗?

生:

见过,就是白色的莲花。

师:

是吗?

偷采的是莲花吗?

谁有不同的意见?

生:

白莲就是白色的莲子。

因为莲子好吃,所以小娃才去偷采。

师:

雪白的荷花,碧绿的莲蓬,轻轻一剥,露出乳白色的莲子,嫩嫩的、甜甜的,是孩子们夏季难得的美味,(出示莲蓬图片)老师小时候很少有水果吃,夏天就经常去采莲蓬,吃莲子。

谁再来说故事?

生:

一个小娃撑着一支小船,去偷偷地采白莲,可是他不知道隐藏偷采的踪迹,水上的浮萍被小船冲开了一条水路。

师:

你刚才说的不知道指的是诗句中的哪个词?

生:

不解。

师:

那“解”是什么意思呢?

生:

不知道。

师:

是吗?

再想一想。

生:

知道的意思。

师:

(板书知道)我们读过的《桂花雨》这篇课文里有这么一句诗: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这里的“解”是什么意思?

生:

知道。

师:

是啊!

咱们学习可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谁再来说诗中的故事?

生:

夏天的午后,有一个小娃撑着一支小船,去荷花池里偷采白莲,他不知道怎样隐藏自己的踪迹,水面上的浮萍被小船荡开了一条清晰的水路。

师:

同学们,这首诗我们没有借助任何资料和工具书就读懂了,这和诗的作者白居易有关。

(在诗题下方板书:

白居易)想听故事吗?

生:

想听。

师: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继李白、杜甫之后又一位著名的诗人。

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老少能读,连不识字的老婆婆都能听得懂。

据说有一天,白居易把自己写好一的一首诗读给他的邻居老婆婆听,老婆婆先是没听懂,白居易回去对诗进行了认真的修改,改好之后又去读给她听,可老婆婆还是没能听懂,白居易又回去反复地改,直到老婆婆听懂了,他才满意。

可见,好诗是改出来的,先天的聪慧再加上后天的勤奋才会有成就。

4、想画面:

师:

同学们真能干,能读出诗中藏着的故事,其实这首诗里还藏着一幅画面。

接下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你的心来听老师读这首诗,你一定能听出诗中的画面。

(师配乐朗诵)

生:

闭着眼睛,静听。

师:

(朗诵完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想象)刚才,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1:

我看到一个小娃偷偷地采了白莲回去了。

生2:

我看到池上的浮萍开了一道口子,可是小娃不知道。

师:

“偷”是不光彩的,也是为人所不齿的。

对有偷窃行为的人人们都很讨厌。

可诗中的小娃你们讨厌他吗?

生:

不讨厌,还比较可爱。

师:

为什么不讨厌?

生:

因为他是偷偷地去采白莲,他没让人知道。

师:

老师课前查了字典,“偷”大体有三种义项,同学们请看屏幕,一是偷盗;二是瞒着别人、悄悄地;三是抽出(时间),你觉得这儿的“偷”该选哪种义项?

生:

(异口同声地)瞒着别人、悄悄地。

师:

猜想一下,此时小娃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1:

他怕别人发现,所以很紧张。

生2:

我觉得小娃会很高兴,因为他有莲子吃了。

生3:

我觉得小娃很快乐。

师:

体会得真好!

来,带着你的体会读这两句。

生:

有感情地读诗句。

师:

同学们,刚才你们在诗中读出了什么?

生1:

读出了高兴。

生2:

读出了紧张。

生3:

读出了小娃的可爱。

生4:

读出了小娃的有趣。

师:

适时板书“可爱”“有趣”

师:

更可爱的还在后头,读读看后两句,体会体会。

生:

自读诗句,体会。

师:

小娃偷采白莲,他想不想让别人知道?

生:

不想。

师:

事实上别人有没有发现?

是怎么发现的?

生1:

发现了。

生2:

浮萍一道开,看到浮萍被冲开了,就知道了。

师:

小娃知道自己被发现吗?

生:

不知道。

师:

多有趣、多可爱的孩子!

自己已被别人发现,还不知道,还在偷着乐。

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谁来说说。

生1:

放暑假的时候,妈妈规定每天只能吃一支雪糕,有时我乘妈妈不注意就多吃一两支,自以为妈妈不知道,其实妈妈早就知道了。

师:

你妈妈是怎么知道的?

生1:

因为我嘴巴上还留着奶油呢!

生:

(哄堂大笑)

师:

妈妈责怪你吗?

生1:

没有。

师:

知道是为什么吗?

因为你就和诗里的小娃一样——可爱,妈妈怎么会责怪你呢?

自己瞒着大人做的事,被别人发现,自己还不知道,还在偷着乐,这就是天真,这就是童趣。

让我们好好读读这两句。

生:

个别读,齐读。

5、猜诗人:

师:

同学们,诗中不仅藏着一个故事、一幅画面,还藏着一个人呢?

你猜他是谁?

生:

白居易。

师:

你猜白居易此时正在岸边干什么?

生1:

他在窥视。

生2:

他在偷笑。

生3:

他在偷看。

师:

我来采访一下:

请问白老先生,您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偷地乐?

生1:

这小孩好玩,可爱。

生2:

白居易太喜欢这个孩子了,看着这个孩子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生3:

看到这个孩子在笑,白居易也被逗笑了。

6、悟情感:

师:

老师听出来了,这首诗里不仅藏着一个人,还藏着一份情呢?

生1:

白居易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生2:

还有白居易的那种童真。

师:

(板书“喜爱”)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展现在我们面前那充满童趣的《池上》,配乐读这首诗。

生:

个别读、齐读。

(配乐:

古筝曲)

7、重拓展:

师:

类似这样描写儿童生活、反映儿童情趣的诗还有很多,请看大屏幕(出示古诗句: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读读这些诗句,选自己喜欢的多读几遍。

并想想诗中的孩子在干什么?

生:

自由读诗句。

师:

谁来读?

生1: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里的孩子在放风筝。

师:

你们放过风筝吗?

有趣吗?

带着你们的体会读这句诗。

生:

(齐读)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

谁来接着读?

生2: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儿的孩子在捉黄蝶。

师:

孩子们捉住黄蝶吗?

生2:

没有。

师:

为什么?

生2:

飞入菜花无处寻。

到处都是黄乎乎的油菜花,黄蝶飞进去就很难找到了。

师:

多有意境啊!

一起来读读这句。

生:

(齐读)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

你喜欢读哪句?

生3: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句里孩子在学着大人们种瓜呢。

生4: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生5: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

在古诗百花园中,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是一朵独特的艺术之花,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学遗产。

童心不泯的诗人热爱孩子,喜欢和孩子交往,希望从孩子身上寻找童年岁月梦幻般的记忆,体味人生的天伦乐趣。

因此,凡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个天真调皮的神态,一个滑稽好奇的动作,诗人无不怀着浓厚的兴趣,加以精心捕捉和描绘。

让我们记住这些充满稚气和灵气的诗句。

生:

(齐读)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

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长春版小学语文:

《池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二、教学重点:

  ①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三、教学难点: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②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匿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四、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

让学生把课堂中或课外学到的而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家一起分享。

  2、导入:

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这就是《池上》。

﹙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我国唐代有名诗人。

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布置初学。

  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摩诗意。

  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写一写——写出诗意美的感受。

  2、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

  

(1)解字词

  撑:

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

比较轻便的船。

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

懂得、明白。

  藏:

隐藏、藏匿。

  浮萍:

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

也叫紫萍或水草。

  

(2)懂诗句

  (3)明大意

  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

他还不懂得该怎样去隐藏自己不被人发现,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路。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美。

  1、读诗

  

(1)学生练读。

  

(2)评价指点:

朗读要欢快,抒情,要读出小娃的调皮、天真。

  (3)有感情朗读

  2、说诗

  

(1)提出问题。

  读了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愿意把学习成果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2)学生练说。

  (3)教师引导指点。

  ①“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等。

  ②诗歌描写了一位天真机灵、调皮可爱的小娃形象,通过他的动作、细节,表现了纯真美好的童趣。

  3、写感受

  

(1)提出问题。

  写下自己对诗的感受和理解,要求有自己的体会。

一两句也行/

  

(2)交流评价。

  设计理念: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产生独特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阐述自己的见解。

读、说、想、写贯穿整个环节。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美。

  设计理念:

古诗要能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池上》,并默写。

  2、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大意写出来。

3、发挥想象力,为《池上》配上一副画。

教学实录:

 一、积累引入,以旧带新。

 (多媒体出示荷塘及荷花图片)

1、师:

初夏时节,池塘里的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让人想起诗人杨万里的名作《小池》: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学生情不自禁一起吟诵)

有的已经露出了绿色的莲蓬,又让我们想起《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师相机介绍“采莲”:

碧绿的莲蓬中有很多莲子,轻轻一剥,露出乳白色的连、莲肉,嫩嫩的、甜甜的,是孩子们夏季难得的美味,既好吃又好玩。

2、师: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里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

(板书诗题:

池上)理解题目含义。

3、出示古诗,了解作者

(1)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关于作者的资料。

生:

我们学过白居易的《草》,我想给大家背背。

(2)教师补充介绍资料: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

要求:

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个别读。

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古诗中红字显示),读一读这三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后鼻音)读准。

(2)看看它们的字形,你又发现了什么?

(都是形声字。

提示:

从字形上你能猜出大概意思吗?

(“撑”是提手旁加个掌,说明是用手掌握着竹竿。

(“艇”是舟字旁,它指小船,这种船很轻便。

(“萍”是草字头,下面还有一个三点水,说明它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植物。

)(3)对浮萍还有更多的了解吗?

“浮萍”是浮在水面上的一种水生植物,看,这就是浮萍。

(出示浮萍图片)

 3、生字检测“生字魔方转转转”

大屏幕上的魔方随机转动,出现生字(偷、艇、撑、解、藏、浮萍),指名组词并领读。

(2)齐读古诗。

师生合作读。

【用教师的读引领学生的读】

 4、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借助注释,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内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生:

我仿佛看到一池的荷花非常美丽。

生:

我好像看到一个小孩偷偷地划着一个小船,出来偷采莲蓬了。

……

3、相机品读:

(1)在我们的印象中,“偷”是不光彩的,人人都讨厌。

这里的“偷”又该怎么理解呢?

老师摘录了“偷”在字典中的三种解释。

(出示:

一是偷盗;二是瞒着别人、悄悄地;三是抽出(时间),)

你觉得这儿的“偷”该选哪一个?

生:

瞒着别人、悄悄地。

(2)你有没有小时候偷偷瞒着大人做一些事,即使被大人发现了也不会责怪你?

学生交流自己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

(3)猜想一下,此时小娃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1:

他怕别人发现,所以很紧张。

生2:

我觉得小娃会很高兴、很快乐,因为他有莲子吃了。

(4)那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

生:

很可爱。

生:

很调皮。

4、这个小孩偷采莲蓬,真的没有被发现吗?

5、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6、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个别读,齐读。

7.猜诗人:

(1)诗中不仅藏着一幅幅美丽的、有趣的画面,还藏着一个人呢?

猜,他是谁?

(2)你猜白居易此时正在岸边干什么?

(窥视、偷笑)

(3)我来采访一下:

请问白老先生,您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偷地乐?

(这小孩好玩,可爱。

白居易太喜欢这个孩子了。

看着这个孩子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看到这个孩子在笑,白居易也被逗笑了。

8.悟情感:

(1)这首诗里不仅藏着一个人,还藏着一份情呢。

(白居易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对童年的留恋。

(2)(板书“喜爱”)让我们带着这份情、这份趣来读一读。

生个别读、齐读整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