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60745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7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2页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2页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2页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2页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2页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2页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2页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2页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2页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2页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2页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2页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2页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2页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2页
亲,该文档总共9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目录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1

“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5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9

“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大纲13

“预防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16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17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20

“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26

“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31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

Physiology

课程编码:

BASM2005

学时:

96学分:

6

适用对象:

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

先修课程:

医用物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姚泰主编,《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姚泰主编,《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GuytonAC,HallJE.主编,《TextbookofMedicalPhysiology》,Philadephia,Saunders,2000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

根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生理学不仅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而且是毕业后继续学习与提高的基础。

为此,生理学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本学科重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技能;适当介绍与三基内容相关的重要新进展,使学生对本学科的发展前沿有所了解。

要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重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技能;适当介绍与三基内容相关的重要新进展,使学生对本学科的发展前沿有所了解。

2.要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英语专业词汇,以利学生阅读英语专业书刊,并适应专业双语或部分内容全英语教学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1.目的要求:

了解人体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熟悉人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掌握新陈代谢、刺激、反应、兴奋性等基本概念。

2.内容:

人体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的三个水平。

生理学研究的方法:

急性实验法和慢性实验法。

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学习生理学的指导思想。

机体的基本生命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

基本概念: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反射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激素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

器官、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

生理机能的自动控制原理:

反馈调节的概念,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目的要求:

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熟悉基本肌肉收缩的原理、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信息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方式与原理。

2.内容: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脂质双分子层、细胞膜蛋白质和糖类、液态镶嵌式模型。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由通道蛋白质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离子通道的概念,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

由受体蛋白、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转导通路:

受体-第二信使系统,以环一磷酸腺苷为第二信使的信号通路;以三磷酸肌醇和二酰甘油为第二信使的信号通路;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阈刺激和阈强度,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静息电位的概念,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及复极化,动作电位的概念,锋电位及后电位,锋电位的特点,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的记录方法,双相动作电位和单相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和钾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和钠的平衡电位,膜兴奋时通透性变化的时程和离子流动,钠通道的三种机能状态。

兴奋的引起和传播:

阈电位的概念,电紧张电位和局部兴奋,局部兴奋及其向锋电位的转变,膜对钠的通透性及钠的再生性循环。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局部电流学说和跳跃式传导。

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化学性突触、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缝隙连接的电传递。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神经-肉肌原纤维、肌小节、肌管系统。

骨骼肌收缩的机制,肌丝滑行理论。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钙离子的作用。

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单收缩,收缩的、不完全强直和完全强直收缩。

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

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前负荷或肌肉初长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肌肉收缩能力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第三章血液

1.目的要求:

了解血液的组成。

熟悉血液的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

掌握内环境的概念、血浆渗透压及其意义、红细胞的功能和特性、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人类血型及输血原则、人体血量正常值。

2.内容:

体液和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维持及意义。

血液的组成:

红细胞比容,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比重、粘滞性,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意义、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血浆pH值。

红细胞生理:

红细胞膜的通透性,红细胞形态的可塑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和血沉,红细胞的渗透脆性与溶血,红细胞的数量和生理功能。

白细胞生理:

白细胞的分类及数量,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吞噬作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血小板生理: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其生理功能、生理性止血的机制。

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与凝血过程。

抗凝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

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红细胞生成所需原料与调节,粒细胞生成的调节,血细胞的破坏。

血型:

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输血原则,血型的应用,人体血量正常值。

第四章:

血液循环

1.目的要求: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心电图的意义及心音成因,熟悉脑循环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掌握心脏泵血功能、心肌生物电活动、心肌生理特性。

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及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生理功能及特点。

掌握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冠脉循环的特点及其血流量调节的特点。

2.内容: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动周期的概念与心脏泵血过程,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心力储备。

心音和心音图。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自律细胞的最大复极电位及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心肌的兴奋性、自动节律性和心肌的传导性(特点及影响因素等)。

正常心电图及其各波的意义。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血流量、血流阻力、血压及血流动力学的概念。

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动脉脉搏。

静脉血压,静脉及其影响因素。

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支配及其作用,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的支配及其作用。

心血管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

心血管反射,压力感受性反射,化学感受性反射。

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升压素,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其他局部体液调节因素。

自身调节。

器官循环。

冠脉循环的特点及其血流量的调节。

肺循环的血流特点及其调节。

脑循环的血流特点及其调节。

第五章呼吸

1.目的要求:

了解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

熟悉呼吸的概念、呼吸的三个环节,熟悉呼吸节律的产生。

掌握肺通气、肺换气的原理,掌握呼吸运动的调节。

2.内容:

呼吸的概念,呼吸的三个环节。

肺通气。

肺通气的结构基础。

肺通气原理,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

肺通气的阻力和顺应性,肺泡表现活性物质,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粘滞阻力。

肺容量。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及功能余气量,肺活量及时间肺活量,肺通气量,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肺换气与组织换气。

气体交换的动力,气体的分压差。

气体交换过程。

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呼吸膜的厚度和面积,通气/血流比值。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氧气的运输,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二氧化碳的运输。

呼吸的调节。

呼吸中枢,延髓呼吸相关神经元的分布,脑桥呼吸调整中枢的概念及作用。

呼吸节律形成的假说。

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肺牵张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防御性呼吸反射。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

二氧化碳、H+、低氧对呼吸的调节。

周期性呼吸。

运动时呼吸功能的变化及调节。

第六章消化与呼吸

1.目的要求:

了解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掌握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基本过程,掌握消化液分泌和排出的调节,胃、小肠运动的调节,营养物质吸收的基本过程。

2.内容:

消化生理概述,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和电生理特性。

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道外在神经和内在神经丛的作用。

胃肠激素。

口腔内消化。

唾液的成分和作用,唾液分泌的调节。

咀嚼和吞咽,食管的蠕动。

胃内消化。

胃液的成分和作用。

胃液分泌的调节,引起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消化期胃液分泌,头期、胃期和肠期的胃液分泌。

胃液分泌的因素。

胃的运动,胃的容受性舒张、胃的蠕动、胃的排空。

神经和体液因素对胃运动的调节。

呕吐。

胃电图。

小肠内消化。

胰液的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

胆汁的成分和作用,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小肠液的成分和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

小肠运动的形式和调节。

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大肠的功能。

大肠液的分泌。

大肠运动的形式,排便反射,大肠内细菌的活动及作用。

吸收。

吸收的主要部位机制。

水及电介质的吸收,三种主要营养物质吸收的形式和途径。

胃肠道的免疫功能。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1.目的要求:

了解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

熟悉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掌握基础代谢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掌握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

2.内容:

能量代谢的概念。

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呼吸商。

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定比定律,体表面积与能量代谢,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基础代谢率的概念、基础代谢率的测定与表示方法率。

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

产热的主要器官及产热的调节反应。

散热过程:

辐射、传导和对流、蒸发:

不感蒸发和发汗,汗腺的神经支配和发汗中枢。

体温调节:

温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和中枢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调定点的概念,单胺类物质对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1.目的要求:

掌握肾脏的排泄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意义。

掌握尿生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及其在水、电解质平衡中的作用,肾功能评价。

熟悉排尿反射。

2.内容:

排泄的概念和途径。

肾单位、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近球小体。

肾血液供应的特点,肾血流量的调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滤过的实验依据和结构基础,滤过的动力。

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的调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的物质转运方式。

Na+、Cl-、水和葡萄糖的重吸收。

K+、HCO-3及其他溶质的重吸收。

肾糖阈、葡萄糖吸收极限量。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功能。

K+、H+、NH3的分泌。

其他物质的排泄。

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泌尿功能的因素。

小管液中溶质浓度的影响,渗透性利尿。

球管平衡。

尿稀释机制,尿浓缩机制。

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现象,渗透压梯度的形成原理和逆流学说。

维持髓质高渗的机制和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

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及其在水、电解质平衡中的作用。

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调节。

醛固酮的作用,醛固酮分泌的调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调节作用,血K+、血Na+浓度的调节作用。

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

肾功能的评价。

血浆清除率的概念,清除率的计算方法,清除率测定的意义。

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测定。

排尿反射。

排尿反射的过程。

排尿异常:

尿失禁、尿潴留、尿频。

第九章感觉器官

1.目的要求:

了解前庭器官的功能,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感受原理。

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以及视觉和听觉感受器的功能特征及。

2.内容:

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和适应现象。

视觉器官。

眼的折光成像原理。

眼的调节。

瞳孔对光反射。

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二元学说。

盲点,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视杆细胞外段的结构和感受器电位的产生,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的产生机制。

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和颜色视觉。

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暗适应和明适应。

瞳孔对光反射。

视敏度和视野。

视网膜电图。

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听觉器官。

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及声音强度表示方法,外耳和中耳的集音作用,鼓膜、听骨链的增压效应。

耳蜗的感音作用,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科蒂氏器的换能机制。

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及听神经动作电位。

前庭器官。

感受器及其适宜刺激。

前庭反应和眼震颤,嗅觉和味觉的感受器、适宜刺激及感受特点。

皮肤感觉。

触、冷、温及痛觉。

第十章神经系统

1.目的要求:

了解脑的高级功能。

掌握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递质的分类,作用及其受体。

熟悉信息在中枢传布的特征。

掌握中枢的感觉分析功能,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调节。

2.内容: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传导速度、传导机制。

神经纤维的分类,轴浆运输。

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经典突触的概念突触传递过程,缝隙连接,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局部回路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

神经递质、递质分类、共存、释放和失活。

外周神经递质和中枢神经递质,受体学说,受体分类,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及功能,神经的营养作用。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反射与反射弧,反射中枢的概念,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传布的特征,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中枢抑制,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抑制及其类型、意义,突触前抑制。

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脊髓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

丘脑的感觉传导和分析功能,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

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皮肤痛觉的特征,内脏痛觉与牵涉痛。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休克、屈肌反射、牵张反射和肌紧张;肌梭的功能;运动单位。

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去大脑僵直,易化区和抑制区,状态反射。

小脑、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震颤麻痹和舞蹈症的递质机制。

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皮层运动区,锥体系和锥外系的功能。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特点。

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的功能,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边缘系统的功能。

脑的高级功能:

第一与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与第二信号系统的概念。

学习和记忆的形式及可能机制。

语言中枢,皮层功能的一侧优势。

脑电图的波形及意义,脑电波的形成机制。

诱发电位。

觉醒和睡眠、睡眠时相及其特征,睡眠发生的机制。

第十一章:

内分泌

1.目的要求:

熟悉内分泌系统在机体机能调节中的作用,特点及其和神经系统的关系。

掌握人体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2.内容:

激素和内分泌系统的概念。

激素的作用及其特征,激素的作用机制,调节激素释放的一般方式。

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

下丘脑肽能神经元的机能特点,神经激素,下丘脑调节肽的生理作用,下丘脑和腺垂体的机能联系。

腺垂体激素的作用。

生长激素的作用和分泌调节。

催乳素的作用和分泌调节。

巨人症与侏儒症。

神经垂体激素的作用。

升压素的作用和分泌调节。

催产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对代谢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甲状腺功能的调节,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自身调节。

呆小症、甲亢。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糖皮质激素的作用,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盐皮质激素的作用及分泌的调节。

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作用及分泌的调节。

胰岛素的作用和分泌的调节,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和分泌的调节。

甲状旁腺素的作用和分泌的调节,降钙素的作用和分泌的调节。

维生素D3的作用。

其它内分泌激素:

松果体激素、生长因子、前列腺素。

四、课内学时分配

内容

参考学时

1

绪论

2-4

2

细胞的基本功能

12-16

3

血液

6-8

4

循环

16-18

5

呼吸

8-10

6

消化与吸收

6-8

7

能量代谢和体温

6-8

8

尿的生成和排出

8-10

9

感觉器官

6-8

10

神经

16-18

11

内分泌

6-8

大纲制定者:

闫剑群杜剑青执笔

大纲校对者:

郭媛

大纲审定者:

韩太真

大纲批准者:

杜剑青

“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

Immunology

课程编号:

BASM2014

学时:

56学分:

2.5

适用对象:

临床医学专业五、七年制、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护理学专业

先修课程:

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陈慰峰主编,《医学免疫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龚非力主编,《医学免疫学》,科学出版社,2003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性质:

免疫学是人类在与传染病斗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一门既古老有年轻的科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基本结构、生理功能及规律的科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消除有害病原生物及其成分(体外入侵,体内产生)的应答过程及机制的科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耐受,防止自身免疫病发生的科学;是研究免疫功能异常与相应疾病机制及其防治措施的科学。

免疫学发展极为迅速,免疫学基础理论和应用领域不断取得引人瞩目的新成就。

现代免疫学已超越狭义“免疫”的范围,以分子、细胞、器官及整体调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免疫学研究生命中的生、老、病、死等基本问题,是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之一,推动着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全面发展。

免疫学覆盖面极广,并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广泛交叉,免疫学已成为医学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

目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免疫学基本理论,熟悉免疫学基本实验的原理及应用,了解免疫学研究的有关新进展及免疫学在现代生命科学中的地位

任务:

本课程主要学习基础免疫学,包括引起免疫应答的抗原的特性种类,执行免疫应答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免疫应答的现象和机制,免疫应答产物的种类及其特性、以及它们与对应抗原的反应和后果,免疫学应用(包括免疫学检测与免疫学防治)

二、教学基本要求

1.学习掌握免疫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主要免疫细胞膜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与效应机制、超敏反应的分类及发生机制。

2.熟悉常用血清学检测技术的种类及用途,掌握免疫学防治的原理及实际应用。

3.了解免疫学研究的进展简介。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为了使学生能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预习和复习,将教学内容:

划分为三级要求:

掌握内容用下划线“”表示,要求深刻理解、记忆、融会贯通并能举一反三。

熟悉内容用下划线“”表示,要求记忆和理解。

了解内容以“不作记号”表示,要求理解。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的基本功能,免疫应答的特点

2.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的经验时期、经典免疫时期、近代免疫学时期和现代免疫学时期。

3.免疫学在生物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章免疫组织和器官

1.免疫系统的组成

2.中枢免疫器官:

骨髓、胸腺的结构与功能

3.外周中枢免疫器官:

淋巴结、脾脏及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⒋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第三章抗原

1.抗原的概念,抗原的两种基本特性,完全抗原与半抗原。

2.影响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因素:

异物性,理化状态,分子结构和易接近性。

3.抗原的特异性和交叉反应:

抗原决定簇的概念与类型(构象决定簇与顺序决定簇,T细胞决定族与B细胞决定簇),表位-载体作用,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

4.抗原分类:

完全抗原和不完全抗原,天然抗原和人工抗原,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和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其他分类。

5.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病原微生物、细菌外毒素和类毒素、动物免疫血清(抗毒素)、异嗜性抗原、同种异体抗原(ABO血型抗原、Rh抗原和HLA抗原)、自身抗原、肿瘤抗原。

6.超抗原的概念与种类。

7.免疫佐剂的概念与种类。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1.基本概念:

抗体(Ab),免疫球蛋白(Ig)。

2.Ig的结构:

Ig的基本结构和其他结构,Ig的功能区及其功能,Ig的水解片段。

3.Ig的血清型:

同种型(Ig的分类及分型)、同种异型、独特型。

4.Ig的生物学活性:

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构,激活补体、结合细胞(细胞亲嗜性),通过胎盘,具有抗原性。

5.各类Ig的特性和功能:

IgG的特性与功能,IgM的特性与功能,IgA的特性与功能,IgD的特性与功能,IgE的特性与功能。

6.Ig的基因结构与抗体多样性:

Ig重链VDJ基因重排及C基因类别转换,Ig轻链基因结构与VJ重排。

7.抗体的制备:

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

第五章补体系统

1.补体的概念。

2.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3.补体系统的激活;经典激活途径(识别、活化、膜攻击),替代激活途径,和MBL途径;MAC的效应机制。

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4.补体激活的调控:

自身衰变,液相中灭活物质或抑制因子的作用、膜结合性调节分子的作用。

5.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参于抗感染免疫(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调理作用,炎症介质作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清除免疫复合物,清除凋亡细胞);参与适应性免疫(补体参与免疫应答的诱导,补体参与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补体参与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补体参与免疫记忆)。

补体与其他酶系统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细胞因子

1.细胞因子的概念,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理化特征、分泌特点、产生和作用特点)。

2.细胞因子的分类:

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

3.细胞因子受体的作用。

4.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免疫调节作用,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刺激造血细胞增殖与分化,参与炎症反应。

5.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

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1.白细胞分化抗原与CD抗原的概念

2.黏附分子的概念

3.黏附分子的分类

4.黏附分子的功能:

⑴参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分化;⑵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⑶参与炎症反应;⑷参与淋巴细胞归巢与淋巴细胞再循环;⑸参与调节免疫细胞的凋亡。

5.CD分子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1.基本概念: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MHC),HLA,HLA复合体。

2.人类MHC(HL-A复合体):

定位,结构(经典MHCI类基因和II类基因,免疫相关基因,免疫无关基因)。

3.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

单元型遗传,共显性遗传,高度多态性,连锁不平衡。

4.HLA分子的结构与分布:

HLA-I类分子的结构与分布,HLA-II类分子的结构与分布。

5.HLA的生物学功能:

⑴参与对抗原的处理和递呈;⑵约束免疫细胞相互作用(MHC限制性);⑶辅助T细胞的活化;⑷参与T细胞分化过程;⑸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⑹在移植排斥反应中起作用。

6.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与疾病的相关性,HLA表达异常与疾病的关系,与器官移植的关系,与输血反应的关系,HLA在法医学的应用。

7.HLA分型技术:

血清学分型技术、细胞学分型技术、DNA分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