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72233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54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docx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docx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

目的要求:

1:

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重点:

1:

水的组成

2:

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难点:

1:

水的组成

2:

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教学导引

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不仅江、河、湖、海中含有大量水,而且,大气中、动植物体内也都含有许多水.没有水,也就没有生物界,水是一切生物的生存、发展所必需的.

人类探索水的组成历史悠久,但直到18世纪末,拉瓦锡才在前人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确认水不是一种元素.那么水到底是什么样的物质,它的组成到底如何呢?

请认真分析和观察电解水实验,体会如何得出正确答案的.

教学过程:

设问导入:

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它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讲述:

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地球表面积的约3/4为水覆盖,地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被称之为“水球”。

水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这就需要我们搞清楚有关水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水的组成

板书课题:

水的组成

学生实验:

研究水的组成(实验3-1)

经过实验,学生得到下列结论

给水通电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大约为1:

2学生如若测得数字误差较大,应要求他们重做,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实验:

(实验3-2)验证正负极气体的属性,判断是何种气体。

要点:

正极气体具有助燃性,是氢气,负极气体能燃烧,是氢气

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

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纵使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根据实验中氢气、氧气的体积比为2:

1,说明水是有固定组成的。

精确实验表明:

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这验证了上一章学过的一个什么重要结论?

电解水的表达式:

氧气+氢气2H2O通电2H2↑+O2↑属于分解反应,

实验

现象

表达式

电解水验

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

2。

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氧气+氢气

2H2O通电2H2↑+O2↑

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相同条件下,氢气是密度最小的气体;氢气和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混合会引起爆炸。

    思考:

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那么在你使用氢气,尤其是点燃氢气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具体应怎样做?

    使用氢气时,要注意安全。

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纯度。

   具体做法是:

用一小试管,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说明氢气不纯,如果声音很小,就说明氢气较纯。

 讨论:

理论上与正、负两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应是1∶2,但在实验操作中两试管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往往小于l∶2。

这是为什么?

    

(1)氧气在水中溶解性比氢气稍大。

    

(2)氧气氧化性很强,有时在电极上就与电极发生了氧化反应。

实验说明和建议

【实验3-1】除用教材上图3-1的装置外,还可以自己设计简便易行的装置。

用一个大瓶子,截去瓶底,留瓶口一段约高8~10cm。

瓶口配一胶塞,由里向外塞紧。

用镀铬曲别针伸直一段由塞子上扎出,在瓶塞露头处联接导线,做成电解槽如图3-1Ⅰ。

也可用普通玻璃杯(或烧杯)作电解槽。

把硬导线跟镀铬曲别针用焊锡焊牢,导线用塑料管套起来,管口可以用蜡或沥青封住。

把做好的电极固定在一块木板上,如图3-1Ⅱ,电极的硬导线可以架在玻璃杯(电解槽)的壁上,测气管倒放在木板上。

用这样的简易装置做电解水的实验,其结果常是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不是准确的2∶1,一般总是氧气的体积偏小,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初生的氧没成氧气从电极上逸出之前就与电极发生了氧化反应。

为了避免电极被氧化,以选用铂或金做电极较为理想。

但在实验室中做这样以定性为主的半定量实验,选择比较不易被氧化的材料做电极也就可以了。

镀铬的材料可以用,其他如不锈钢、废电炉丝等也可以用。

由于在酸性介质中阳极更容易被氧化的缘故,建议用质量分数为10%~15%的氢氧化钠溶液做电解液。

它的缺点是容易在测气管的液面上产生泡沫,因此要求所用电解装置要充分洁净,氢氧化钠要比较纯净,测气管的直径不要太细。

检验氢气时,由于氢分子有很大的扩散速率,即使管内是纯氢气,点燃时也会发出轻微的“噗”的一声。

应该告诉学生这个声音与氢气混有空气时遇火由试管内部发出来的较尖锐的爆鸣声是有很明显的区别的。

应该让学生仔细观察随发声的同时,酒精灯火焰受爆炸气浪而发生的摆动程度也十分不同。

氢气和空气混合,氢气爆炸极限的体积分数是4.0%~74.2%,当氢气的体积分数达到60%以上时,爆鸣后试管内就会留有火焰(即此时的爆鸣实际上已经表现为短时间的快速持续燃烧),因此,如果再用这支试管收集氢气,应该先用拇指把试管口堵一会儿,使氢焰熄灭后再继续使用。

这一点,必须作为操作规定来指导学生。

知识要点

【要点1】电解水→水的组成

实验名称:

水的电解实验

装置图:

如图3-1.

实验现象:

电极上有气泡,一段时间后试管1和试管2中所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气体检验:

等收集较多气体后,设法从水槽中取出试管(应堵住试管口)进行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试管1中的气体,发现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试管2中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这是氢气.

实验结论: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

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这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说明:

1.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有时可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2.电解水所用电源为直流电.

3.有时收集到气体量较少时,当检验试管2中的气体时,可能只发出爆鸣声,而看不到淡蓝色火焰.

4.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密度非常小的气体,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讨论:

理论上与正、负两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应是1∶2,但在实验操作中两试管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往往小于1∶2.这是为什么?

①氧气在水中溶解性比氢气稍大.

②氧气氧化性很强,有时在电极上就与电极发生了氧化反应.

思考:

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那么在你使用氢气,尤其是点燃氢气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具体应怎样做?

使用氢气时,要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纯度.

具体做法是:

用一小试管,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说明氢气不纯,如果声音很小,就说明氢气较纯(如图3-2).

思考:

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

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有新物质H2和O2生成,所以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要点2】单质、化合物

1.单质和化合物的比较

2.物质的简单分类

注意:

1.物质和纯净物的分类依据不同,物质是按物质组成进行分类,而纯净物是按该纯净物元素组成进行分类的,所以不能把纯净物和单质、混合物和化合物混为一谈.

2.区分单质、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时不能只看名称,而要认真分析其组成后才能得出结论.即不能注重外表而不看实质.

【提问】通过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实验事实,关于水的组成,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1、【小结】1:

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

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

元素:

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讲解〕元素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包括三个要素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②同一类原子,③总称。

这就说明元素是一个建立在微观概念基础上的宏观的集合概念。

元素的分布

  ①宇宙间存在的最丰富的元素是氢元素。

  ②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

  ③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碳

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如:

氧气,氮气,铁,镁,碳,硫,磷,等等都是单质。

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如:

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四氧化三铁,高锰酸钾,二氧化锰,等等,都是化合物

概念

举例

区别

相同点

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氢气(H2)氧气(O2)

同种元素组成

纯净物

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水(H2O)、二氧化碳(CO2)

不同种元素组成

纯净物

 注意:

1.物质和纯净物的分类依据不同,物质是按物质组成进行分类,而纯净物是按该纯净物元素组成进行分类的,所以不能把纯净物和单质、混合物和化合物混为一谈。

    2.区分单质、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时不能只看名称,而要认真分析其组成后才能得出结论。

即不能注重外表而不看实质

海水为什么是蓝色?

水分子对于可见光中各种波长不同的光线(指红、橙、黄、绿、青、蓝、紫)散射作用(指光束在媒质中前进时,部分光线偏离原方向而分散传播的现象)强弱不同,对于波长短的(如绿、青、蓝等)其散射作用远比波长长的光(如红、橙色)的散射作用强.再加上散射作用的强弱与光程的长短也有关.在水层较浅时,可见光中各种波长的光几乎都能透过,散射作用也不显著.因此,水是无色透明的.当水较深时,由于散射作用显著,水就显出浅蓝绿色.水中溶有空气越多越偏绿色.水更深时会出现深蓝色甚至显黑色.海水较深时显蓝色,就是这个缘故.

水的“庐山真面目”

海水、河水、湖水、自来水、泉水、井水……,水的名目那么多,其实都是一种东西,只是来源不同、里面含的杂质多少不同而已.

是谁首先揭开了水的“庐山真面目”呢?

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常在朋友们面前表演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拿一个空瓶子在朋友们面前晃几下,然后迅速地把一支燃着的蜡烛靠近空瓶,“啪”的一声巨响,同时瓶口吐出长长的火舌,随后就熄灭了.朋友们都瞠目结舌,望着满脸惊诧、迷惑的朋友们,普利斯特利得意地说出了其中的奥秘:

原来瓶子里早已装满两种没有颜色的气体——氢气和空气.氢气是个爆脾气,与空气混合后一遇火就会发出巨大的声响——“爆鸣”.这种混合气体,在化学上叫爆鸣气.

有一次,当他又表演完这个实验后,无意中发现瓶壁上有不少水珠,普利斯特利起初以为是瓶子没有擦干,于是他用干燥的瓶子,又重新做了几遍.可一次又一次的结果表明: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将生成水.换句话说:

水是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水的组成和结构

18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水是一种单质,1781年卡文迪许首先发现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唯一的产物是水,证明了水是氢、氧元素的化合物。

几年以后,拉瓦锡测定了水的质量组成。

近代结构理论的研究指出,H2O分子呈V形结构,经X射线对水的晶体(冰)结构的测定,证明两个O—H键间形成104.5°的夹角(如图)。

由于水分子的不对称结构,所以水是极性分子。

水的催化作用

水既是正催化剂,又是负催化剂。

极微量的水对许多反应的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干燥的氟化氢不腐蚀玻璃;极干燥的爆鸣气(H2∶O2=2∶1)加热到1000℃时不爆炸;铝粉末与碘粉未混合不发生反应,如果往混合粉末中加入水滴,即刻呈现红色的烟雾。

这是因碘与铝反应

2Al+3I2=Al2I6

并放出大量的热,使碘受热升华的缘故。

可见,没有水或水的痕迹存在,反应不能进行。

另外,水的存在又使一些反应不能进行。

例如,实验室中用碱石灰与醋酸钠反应制甲烷,反应需要在干燥的环境中进行。

苯与溴可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但苯与溴水就不发生取代反应。

这是由于水的存在,使苯与溴不能发生游离基反应。

因此,水是一种使用广泛的催化剂。

由于对水的普遍使用,且经济易得,它的催化作用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课题2分子和原子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重点: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

    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区别。

    3.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

难点: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课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本课题开始带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

这个过程分为两步走,首先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进一步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现代科学技术已使人能直接观察到原子、分子,课题中所出示的苯分子和硅原子的图像对于分子、原子的存在已很具说服力,但如何把微观粒子与宏观现象联系起来,对学生来说是困难而陌生的。

因此本课题的引入还是从简单的宏观物理变化现象着手,首先就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水的蒸发、凝结和挥发)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由此引起的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证明略做勾勒,在点出前述问题答案的同时,引出一段对前述现象的具体解释,这段解释既有将古人的物质由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具体化的作用,又有如何运用微观粒子运动规律解释宏观现象的示范作用。

接着教材利用前面所学知识设计了两个讨论题,将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实验说明和建议

【实验3-2】所用品红的量一定要少。

品红的扩散现象极易观察,但从放入水中到扩散均匀需时间则很长。

可以留一两份让学生在课外继续观察。

用温水做这个实验,时间可缩短。

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很可能简单地认为,平时嗅到的花香、酒气等气体扩散只是空气流动传播的结果。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错觉,建议做一个有色气体扩散的演示实验。

按图3-2的装置(瓶后放白色衬屏),有色气体如溴蒸气或二氧化氮气放在下瓶,当抽出玻璃片后,可以看到有色气体扩散到上瓶,下瓶由于浓度变小而颜色变浅,这样可以证明空气和有色气体的相互扩散。

这一现象足以说明分子(粒子)的永恒运动。

事实证明分子的热运动几乎不受重力影响(恰好说明密度不同的氧气和氮气在空气中基本上是均匀混合的事实)。

同时也说明了气态物质分子间有相对的较大距离。

在观察以上实验时,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即当上下两瓶气体均匀混合后(上下两瓶气体的颜色完全一致)分子运动是否停止?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若不启发引导,学生能否想到配合观察有意识地考虑到这一点?

经验证明:

组织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更能巩固、加深学生对分子运动的认识。

知识要点

 

【要点1】物理变化

说明:

判断某一变化是物理或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所谓新物质并非名称上与原物质不同,而是在组成和结构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讨论:

化学变化常伴随一些现象,如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能否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你能举例说明吗?

不能.如电灯通电发光、发热但无新物质生成,应属物理变化.

【要点2】分子

1.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

分子(如水)、原子等.

说明:

我们身边的物质有的是由分子构成.如氧气(O2)、水(H2O)、二氧化碳(CO2)、氧化汞(HgO)等.也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Fe)、铜(Cu)、银(Ag)等.

2.分子的性质

3.分子的内部结构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成更小粒子——原子,可见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4.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讨论:

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更小的粒子——原子.

【要点3】原子

1.原子的概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开形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物质),这就是化学变化的实质.

讨论:

有人说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一定大于原子.

不对.不同的分子和原子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3.分子与原子的比较(如表3-3)

说明:

原子和分子虽然都是很小的粒子,肉眼看不到它,但它确实存在于物质的内部,现代科技(如飞秒化学)不仅能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注意:

物质不同,构成物质的粒子不同.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由水分子(H2O)构成;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由铁原子(Fe)构成;今后我们还将学习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讨论:

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请予以说明?

思考: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水的分解等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断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在上述这些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变成了原子,而原子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可推出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发生变化的是分子.

教学过程:

教师演示:

品红扩散,组织学生讨论。

为什么水会逐渐减少?

为什么温度升高,水会减少得快(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度加快)?

品红为什么能扩散?

联系实际再举例说明分子不断运动且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的事实。

分子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分子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可以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出某些分子的照片,证明它真实存在着,同时,大量的生活事实,如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湿衣服会晾干,糖放入水中会溶解等,所有这些事实,都会使我们感受到分子的存在和不停的运动,分子与分子之间不是紧密相连而是有空隙的。

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而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这说明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扫描隧道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是8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新型显微仪器,能达到原子级的超高分辨率。

扫描隧道显微镜不仅作为观察物质表面结构的重要手段,而且可以作为在极其细微的尺度--即纳米尺度(1nm=10-9m)上实现对物质表面精细加工的新奇工具。

目前科学家已经可以随心所欲地操纵某些原子。

一门新兴的学科--纳米科学技术已经应运而生。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隧道显徽学研究室的科学家正奋力投入纳米科学技术的研究,运用扫描隧道显微学方法,已于1992年成功地在石墨表面刻写出纳米级的汉字和图案。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在高定向裂解石墨表面上刻写的汉?

“中国”,其中笔画的线条宽度为10nm。

如果用这样大小的汉字来书写《红楼梦》一书,只需大头针针头那样小的面积,就可写进全书的内容。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画出来的中国地图其比例尺为l∶1013。

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中国地图。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

在40ml的蒸馏水中滴入几滴酚酞,取少量置于试管中,滴入浓氨水,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

讨论:

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更小的粒

如48页图3-8(或右下图)所示,

烧杯A

烧杯B

现象

溶液慢慢变红

无现象

原因

氨水分子不断运动,扩散。

使酚酞变红

3、分子之间有间隔 

物质呈三态变化的原因:

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小发生变化的缘故。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变化,生成别的物质的分子。

水受热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

【讨论】:

这两个变化中,物质的分子有没有变化;如何从分子角度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常遇到这些现象:

a:

路过酒厂门口,并未喝酒,却能闻到酒的香味;

b:

在烟厂工作,虽不会吸烟,身上却有一身烟味;

c:

衣服洗过以后,经过晾晒,湿衣变干.那么,水到那里去了?

d:

糖放在水中,渐渐消失,但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

e:

半杯酒精倒入半杯水中,却不满一杯.怎么回事?

【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提出问题: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而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如:

硫分子,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变成了二氧化硫分子,那么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是否具有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呢?

(如:

是否助燃)为什么?

【思考、回答】:

因硫的化学性质由硫分子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而二氧化硫分子只能保持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

:

变化的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和排列方式,而分子本身并没有改变.(如:

三态循环)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

旧的物质的分子被破坏,新的物质的分子生成.构成新的物质.

如:

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硫的分子和氧气的分子被破坏,生成了二氧化硫的分子,无数多个二氧化硫的分子,就构成了二氧化硫.,硫的分子和氧气的分子被破坏了,没有了,当然不能再保持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了.

分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相同;

【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打开一瓶酒精和一瓶水的瓶塞,酒精挥发比水快;熔化蜡烛比熔化蔗糖容易。

这是由于它们分子间的引力大小不同所致。

当酒精和水的分子要从其表面“逃走”时,其余的酒精和水的分子就“拉住”它,不让它走,这就是分子间的引力。

只是外界提供的热量克服了分子间的引力让它“逃走”罢了。

  这是荷兰物理学家范德华在1873年提出来的,他并且在计算气体体积受压强和温度影响的变化中加上气体分子间引力的影响,受到科学家们的赞赏,获得1910年诺贝尔物理奖。

由此,分子间引力又称范德华力,或简称分子间力。

  分子间的分子间力比原子间的键力小得多,大约是键力的1/100,它决定着物质的沸点、熔点、气化垫、熔化垫、溶解度等物理性质,而键力决定着物质进行化学变化的难易等化学性质。

以水、氧化汞受热分解为例,利用图3-12、3-13进行分析,引出化学变化的实质: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化学变化重新组合聚集成

分子──→原子────→新分子────→新物质。

加热

导出:

氧化汞───→汞+氧气

思考:

⑴从课本图3-12、3--13中,你能从中发现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有哪些变化规律?

⑵从分子、原子观点出发,你认为化学变化的实质应该是什么?

⑶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你知道什么叫原子吗?

⑷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你认为分子和原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上述思考题,得出原子的概念。

小结:

⑴化学反应的实质⑵原子的概念

分子、原子的相似,相异及相互关系:

原子

分子

备注

概念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一定比分子小吗?

小,轻,有间隔。

同种原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小,轻,有间隔。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在化学反应中,分裂成原子,由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由分子构成物质。

如:

氧气,氮气等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如:

金属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无数多个同种分子构成物质。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几种?

原子、分子概念的发展简史

关于物质结构的朴素的原子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前500

种质点又由比它本身还小的和不能再分割的某些质点所组成。

他的说法接近于现代原子、分子的观点。

公元前5世纪,我国当时的著名哲学家墨翟(公元前479—381)说,“非半不

则不动,说在端。

……

必半,毋与非半,不可

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