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01152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docx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docx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教案王爱星

第一章绪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本章提要:

本章包括科学与技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等四方面的内容。

本章重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概念;难点:

科学、技术的概念。

1、科学与技术

(1)科学与技术的概念

科学: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到检验和发展。

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科学还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技术:

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技术是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技术的表现形式是多元的,技术是成套的知识体系。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科学

技术

以认识自然为目的

以改造自然为目的

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获得新知识(发现)

创造新产品(发明)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相互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相辅相成。

(2)科学与技术的功能

科学技术有两个功能:

认识功能和生产力功能。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1)学前儿童与科学

皮亚杰:

提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发展分为若干个阶段,并将2——7岁阶段称为“前运算阶段”。

维果茨基:

认为儿童概念的发展是由概念含混、复合思维和抽象思维三个时期组成的,每一个阶段又包含着若干个小阶段。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急于将由科学家们发现的科学现象和原理,按成人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儿童,并要求儿童像成人那样去理解科学家们发现的科学道理。

教师应该顾及到儿童的“天真理论”。

“天真理论”是儿童在学校学习之前已获得的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概念,也被称之为“前概念”、“幼稚理论”、“直觉概念”等。

布鲁纳:

认为儿童必须先通过操作具体实物发展概念,进而逐渐发展到以抽象符号表达概念的层次。

强调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要求让儿童主动地发现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因此,他竭力倡导发现学习(发现法),并广泛地运用于科学教育。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

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

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

(1)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

人类早期的科学教育的特点:

自然科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自然科学教育带有神灵色彩。

我国古代的科学教育的光辉成果:

如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了《墨经》和《考工记》两部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

其中《墨经》不但记载了大量的物理知识,还可以从中看到墨子是如何对弟子进行教育的。

墨子在讲学时非常重视向学生传授生产知识,他曾经运用实验的方法来解释光学中“小孔成像”的原理。

墨子对“小孔成像”(又说“针孔成像”)的解释,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科学解释,比希腊的欧几里得还要早一个世纪。

更具有价值的是,墨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在世界科学教育史上是首创。

古代的儿童科学教育:

和识字教育紧密结合,大多仍然在家庭中随着父母的劳动和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科学教育。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发展

我国儿童自然科学教育通过专门设置的课程来进行,是在清代同治年间。

1862年(同治元年)设立了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中设有“格致”这一科目,是我国设置自然科学教育课程的开端。

1903年我国自己开办的第一所幼稚园——湖北幼稚园。

1932年10月,当时的国家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幼稚园课程标准》,正式规定有关科学教育内容的课程——“社会和自然”。

1935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编写的《幼稚园的自然》一书出版。

这是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

  本章要求掌握的概念:

  1.科学: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到检验和发展。

2.技术:

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3.科学教育:

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

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第二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本章提要:

本章包括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结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内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确定等三方面的内容。

本章重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难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确定。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结构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层次结构,也可以称之为纵向结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层次,从上到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即可以分解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

也可以称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领域目标,是学前阶段科学教育总的任务要求,它原则性地指出在学前阶段进行科学教育的范围和方向,是科学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是指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确立的、按学前儿童年龄阶段划分的中、短期发展目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单元目标:

是指一个单元的教育目标。

在科学教育中,这种“单元”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是“时间单元”,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所要达到的科学教育目标。

另一种是“主题活动单元”,是在一组有关联的科学教育活动全部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目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目标,一般是指一次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分类目标可以有以下三个方面:

科学知识教育目标:

是人类在了解自然科学时,希望获得的有关事实的信息和理论的信息。

依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知识可以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科学能力、方法教育目标:

是指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科学的方法,如观察、分类、测量、思考、表达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方法,以及发展观察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方法是“人们获得科学认识所采用的规则和手段系统。

”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

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是指对科学活动兴趣爱好的培养,是否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等等,特别强调好奇进取、负责合作、客观、虚心、细心、耐心、信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态度、情感的培养。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内容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

总目标是学前阶段进行科学教育的总方向,是学前阶段科学教育活动的“引航灯”。

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了“科学”、“社会”、“语言”、“健康”、“艺术”等五大领域,并提出了相应的领域目标。

归类为三个方面,即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科学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标和科学知识方面的目标。

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

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科学方法和技能方面的教育目标:

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目标:

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级科学概念。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年龄阶段目标是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来制定的,既体现学前儿童各个不同年龄之间的差异性,又体现了各个年龄之间的连续性。

5-6岁:

能按照自己规定的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4-5岁:

能按照指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3-4岁:

能从一组物体中根据一个或两个特征,挑出物体,归入一类。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确定

(1)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

要科学地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就必须研究儿童、研究社会、研究学科特点,从三方面的综合信息中来确定。

1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心理学依据。

2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社会依据。

3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学科依据。

(2)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原则

1全面性与整体性。

2连续性与一致性。

3可行性与可接受性。

4社会性与时代性。

5辩证统一性。

本章应重点明确的问题: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层次结构,也可以称之为纵向结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层次,从上到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即可以分解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

也可以称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领域目标,是学前阶段科学教育总的任务要求,它原则性地指出在学前阶段进行科学教育的范围和方向,是科学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是指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确立的、按学前儿童年龄阶段划分的中、短期发展目标。

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单元目标:

是指一个单元的教育目标。

在科学教育中,这种“单元”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是“时间单元”,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所要达到的科学教育目标。

另一种是“主题活动单元”,是在一组有关联的科学教育活动全部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目标。

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目标,一般是指一次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2.分别阐述科学教育分类目标的内涵?

①科学知识教育目标:

是人类在了解自然科学时,希望获得的有关事实的信息和理论的信息。

依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知识可以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②科学能力、方法教育目标:

是指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科学的方法,如观察、分类、测量、思考、表达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方法,以及发展观察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方法是“人们获得科学认识所采用的规则和手段系统。

”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

③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是指对科学活动兴趣爱好的培养,是否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等等,特别强调好奇进取、负责合作、客观、虚心、细心、耐心、信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态度、情感的培养。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确定的原则。

①全面性与整体性。

②连续性与一致性。

③可行性与可接受性。

④社会性与时代性。

⑤辩证统一性。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

《纲要》中的“科学”领域教育目标可以归类为三个方面,即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科学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标和科学知识方面的目标。

(1)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

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2)科学方法和技能方面的教育目标:

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3)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目标:

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级科学概念。

5.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

①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心理学依据。

②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社会依据。

③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学科依据。

第三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本章提要:

本章包括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实例等三方面的内容。

主要学习要求:

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与编排的原则,并学习根据科学教育的目标选择与编排教育内容。

本章重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编排;难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选择与编排。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原则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对于完成科学教育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媒介,是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具体实施的主要依据,也是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实质部分。

如何对科学教育内容进行选择与编排,这是一个涉及到如何从内容范围中进行选择,即什么是适宜的科学教育的内容,以及如何将内容进行编排的问题。

在内容选编时我们要遵循科学性、启蒙性、系统性、时代性、地方性、季节性等原则。

科学性原则:

是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有关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

启蒙性原则:

是指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使学前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教育目标。

系统性原则:

是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时代性原则:

是指要根据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使选编的内容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

地方性原则:

是指应联系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

季节性原则:

是指应联系季节变化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

遵循季节性的原则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既能丰富、加深学前儿童对季节的整体理解,又能帮助学前儿童理解事物变化与季节之间的关系。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与编排的具体方法

科学教育内容在经过缜密的选择之后,还要加以合理与适当的组织,才能使科学教育活动获得最好的效果。

在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前常用的具体选编方法主要采用主题单元式选编内容。

以季节为主线选编内容:

所谓的以季节为主线选编科学教育内容的方法,是指以认识春、夏、秋、冬季节为主线,将科学教育中与之相关的内容集中编排。

采用单元式选编内容:

采用单元式选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是一个以类为单元组合教材,加强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纵横联系的方法。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十分的丰富,它涉及了儿童生活周围的方方面面,不仅有儿童比较熟悉的动植物,也有儿童相对比较陌生,但是通过学习能够理解的一些自然现象以及技术、技术产品。

我们可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探究和认识植物、关爱和认识动物、了解和爱护人体、体验和了解材料、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及变化、尝试使用工具、体验技术设计、感受天气变化、发现自然界的奇妙、关爱环境,珍惜资源、感受科技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应借助周围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帮助了解。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特点

①在引导学前儿童了解周围环境的同时,了解人体自身;

②让学前儿童感受技术、崇尚科学;

③在认识周围环境的同时,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④把认识个别物体的属性和认识物体的多样性结合起来;

⑤从学前儿童的身边取材。

本章要求掌握的概念:

1、科学性原则:

是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有关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

2、启蒙性原则:

是指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使学前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教育目标。

3、系统性原则:

是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4、时代性原则:

是指要根据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使选编的内容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

5、地方性原则:

是指应联系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

6、季节性原则:

是指应联系季节变化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

本章应重点明确的问题: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启蒙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时代性原则;

(5)地方性原则;

(6)季节性原则。

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方法(上)

本章提要:

本章包括观察、小实验、种植与饲养、分类等四方面的内容。

主要学习要求:

理解观察、小实验、种植与饲养、分类等科学教育方法的概念、类型,并学习运用这些方法的技巧。

特别是对其中的观察、小实验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深入的理解与运用。

本章重点:

观察、小实验;难点:

观察的运用。

1、观察

观察是一切科学活动的基础,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

观察的方法可以保证学前儿童在直接接触自然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直观、生动、具体地认识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了解自然事物和规律的特性,提高他们感官的综合活动能力,培养其运用感官探索周围环境的习惯,并为发展学前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形成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所以,观察的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前儿童经常运用的学习科学的方法。

(1)观察方法概述

观察:

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观察的类型:

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观察,是指借助于感官对物体进行直接观察的方式;另一种类型是间接观察,间接观察是通过仪器间接的对物体进行观察。

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在教育过程中要从具体情况出发来合理运用。

观察的类型从不同角度可有多种分法,现将其中最主要的几种观察类型介绍如下:

个别物体观察:

是指学前儿童对单个的物体(或一类物体)或现象的观察。

学前儿童通过有目的地运用感官,与周围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直接接触,从而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属性、习性等。

比较性观察:

指学前儿童同时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并进行比较,以找出物体间的异同点。

如:

学前儿童各年龄班进行比较性观察时要求有所不同:

中班可以仅比较物体明显的不同点;大班不仅比较物体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

长期系统性观察是指学前儿童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地对某一物体或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对其质和量两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有较完整的认识。

长期系统性观察对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要求较高,所以一般在中班才开始采用这种观察类型,而且主要在大班进行。

间或性观察:

是指间隔一定的时间,带领学前儿童对某个物体或现象进行的观察。

间或性观察在小、中、大三个年龄班均可采用,根据间或性观察的要求及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大班学前儿童采用间或性观察较多些。

室内观察与室外观察:

室内观察:

在室内开展的各种观察活动,一些需要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观察,适宜在室内进行,如观察鱼类、种子等。

室外观察:

是指在实地进行的观察,一般与散步、参观、旅游活动相结合,如参观城市建筑,到海滨捉蟹,参观菜地和捡树叶等。

(2)观察方法的运用

在运用观察方法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学前儿童年龄特点之外,还应该特别注意应尽可能进行现场的观察、调动学前儿童的各种感官参与观察、引导学前儿童多角度地观察事物与景象、指导学前儿童学习观察方法。

指导学前儿童学习观察方法:

教师在指导学前儿童观察事物的同时,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前儿童一些最基本的观察方法。

在学前儿童阶段,主要是学习顺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和典型特征观察法。

2、小实验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小实验的方法,能帮助学前儿童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和知识,培养学前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实验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同时通过小实验的方法,也培养了学前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让学前儿童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本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实验与研究自然科学的实验法不同,仅是让儿童重复前人的实验,不要求有新的科学发现,往往是一些有关事物明显的、表面的因果关系。

实验内容和操作方法以及对变量的操纵和控制比较简单,学前儿童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见到实验结果。

实验常采用游戏的形式,学前儿童是在十分有趣味的活动中生动活泼地进行科学的探索。

小实验: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实验的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

3、种植与饲养

(1)种植与饲养方法概述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种植方法:

是指学前儿童在园地、自然角(或用泥盆、木箱等)种植花卉、蔬菜和农作物等的活动。

饲养方法:

是指学前儿童在饲养角里喂养和照管习性温顺动物的活动。

(2)种植与饲养方法的运用

学前儿童年龄小,种植、饲养的技能差,因此在选择种植、饲养的内容时,要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以及动植物本身的特点来进行选择。

具体说来,在选择种植的植物时,应选择一些易生长、易照顾、对种植的土质肥料要求不高、生长周期相对较短的植物。

在选择饲养的动物时,应选择一些比较温顺、对饲料要求不高、不易死亡,而且对学前儿童没有伤害的,包括不会传染病菌的小动物。

例如,金鱼、小蝌蚪、蚕、兔子等。

4、分类

(1)分类方法概述

分类:

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分类的类型: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分类类型有挑选分类、二元分类、多元分类等三种。

挑选分类:

是指从许多物体中将具有某一种(或几种)共同特征的物体挑选出来,成为一类。

二元分类:

又称是与否分类,是指从许多物体中,选择出具备某一属性的物品,排除其他物品。

多元分类:

是指将物品按一些共同的标准分成两类或几类。

(2)分类方法的运用

一般来说,对于3——4岁的孩子来说,只要求他们按事物的外形特征或量的差异来进行分类,因为这些特征都是外在的、易观察到的。

而对事物内在的、物理特性的分类宜放在大班进行。

同时,还可以帮助学前儿童学习把一大堆物体用两套标准分类,例如,要学前儿童找出既是红色的,又是木制的纽扣。

不过,这样的活动至少到中班下学期才能进行。

因为对于3—4岁的学前儿童来说,同时在头脑中考虑两件事与从不同方面来描述事件是比较困难的。

在让学前儿童学习用两套标准进行分类时,可以要求学前儿童先根据一个特定属性给一组物体分类,然后再根据另一个属性对这些物体进行分类。

本章要求掌握的概念:

1、观察:

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2、小实验: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实验的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

3、分类:

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本章应重点明确的问题:

1、分类的类型: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分类类型有挑选分类、二元分类、多元分类等三种。

挑选分类:

是指从许多物体中将具有某一种(或几种)共同特征的物体挑选出来,成为一类。

二元分类:

又称是与否分类,是指从许多物体中,选择出具备某一属性的物品,排除其他物品。

多元分类:

是指将物品按一些共同的标准分成两类或几类。

第五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下)

本章提要:

本章包括测量、文学艺术、信息交流、科学小制作、科技玩具与科学游戏等五方面的内容。

主要学习要求:

理解测量、文学艺术、信息交流、科学小制作、科技玩具与游戏等科学教育方法的概念、类型,并学习运用这些方法的技巧。

特别是对其中的信息交流、科学小制作等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深入的理解与运用。

本章重点:

信息交流、科学小制作;难点:

信息交流。

1、测量

测量:

是指用量具或仪器来测定物体的尺寸、角度、几何形状或表面相互位置的过程的总称,也包括用仪表来测定各种物理量的过程。

测量的类型:

分为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