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语文起点考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63106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语文起点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语文起点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语文起点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语文起点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语文起点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语文起点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语文起点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语文起点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语文起点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语文起点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语文起点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语文起点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语文起点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语文起点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语文起点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语文起点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语文起点考试.docx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语文起点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语文起点考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语文起点考试.docx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语文起点考试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3-2014学年度高三起点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庇护(pì)    机械(xiè)      折耗(shé)   伺机而动(sì)

B.悄然(qiǎo)  忖度(cǔn)      乘势(chèng) 风光旖旎(qí)

C.讣告(fù)    横祸(hèng)     撩拨(liáo)  淡泊名利(bó)

D.哺育(bǔ)    濒危(bín)      咆哮(xiāo)   一模一样(mú)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吝惜   踯躅  鞭挞  虎据龙盘    B.紊乱  窸窣 笙箫 鲈鱼堪脍

C.熏陶   殒落  审慎  繁文缛节    D.歼灭    绯红 修葺 倍尝艰辛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世界级网球名将桑普拉斯在ATP总决赛冠军争夺战中,以3比0轻松地击败老对手阿加西,夺得冠军,这是他第五次        ATP。

②春节期间,漫步街头,只见不少大中型商厦为促销贴出这样的布告:

凡在本店购货满200元者,本店将热忱       一份精美的礼品。

③正当海峡两岸人民“三通”呼声愈高时,台湾方面认为,与大陆谈判的时机并不成熟。

本来可以深入的新一轮谈判因此而       了。

④艾滋病在全球呈蔓延趋势,成为人类的公害,这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防止艾滋病的行动,远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事情。

A、问鼎  敬赠  搁浅  因而        B、夺冠  敬赠  搁置  因而

C、夺冠  惠赠  搁置  而且        D、问鼎  惠赠  搁浅  而且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老师在讲评试卷时告诉我们,出现这类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对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运用得不熟悉所造成的。

B.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已在全国各大动漫频道播出了3年多,活泼可爱的形象,浅显易懂的内容,明显的本土化特点,激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C.受快餐文化的影响,真正喜欢阅读中外名著的中学生并不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就显得非常重要。

D.针对当前医疗卫生市场混乱,药价偏高,国家相关部门下发文件,要求清理整顿药品市场,降低药品价格。

5.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和阿根廷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代表作分别为《吉檀迦利》和《百年孤独》。

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C.《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

阿Q是一个质朴、愚昧而又沾染上一些不良习气的落后农民,其性格的主要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D.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他曾经对天地万物、人与社会都充满了美好的希望,但是现实的严酷与丑恶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在复仇道路上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他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袁济喜

①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②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

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

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

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③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

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

“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蕴涵。

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

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④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

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

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

中国传统的“人文”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

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融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来,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⑤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

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

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⑥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

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有删节)

6.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

B.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

C.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D.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B.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C.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D.《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融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他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B.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随时代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

C.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D.中国古代美学主张以审美体验为中介,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饮泉亭记

【明】刘基

昔司马氏①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

“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

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②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

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

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

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

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

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

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贪。

贪相承习为故,民无所归咎,而以泉当之,怨而激者之云也。

刺史此行,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

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与物皆受其赐。

呜呼,伟哉!

以时尚气节,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禄位者,多不与相得。

予甚敬其有祖风也,是为记。

                                              (《诚意伯文集》卷六)

【注】①司马氏:

代指西晋。

②征士:

不就朝廷征聘之士。

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卒与刺史相先后                    卒:

最终

B.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而移哉          幻:

惑乱

C.贪相承习为故                      故:

缘故

D.多不与相得                        得:

投合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3分)

①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

②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

③明而自信,笃也

④有一焉,则其守不固

⑤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

⑥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④⑥    D.①③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宪副吴君用“饮泉”给亭命名等事情,为下文议论张本。

B.第②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认为君子树立廉洁的榜样,有利于匡正世风。

C.第③段中作者认为吴刺史冒死饮泉,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是大丈夫之所为,值得世人学习。

D.末段指出以“贪”命名泉的原因,表达了百姓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并点明写这篇记的缘由。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

(3分)

(2)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

(3分)

(3)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贪。

(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淳曰:

“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从之,事遂定。

(选自《明史·张淳传》)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野 步                                 野 步

(宋)周密                             (清)赵翼

麦垅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4分)

(2)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子《劝学》)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3)                 ,似诉平生不得志。

(白居易《琵琶行》)

(4)东篱把酒黄昏后,               。

 (李清照《醉花阴》)

(5)               ,临清流而赋诗。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

 (周邦彦《苏幕遮》)

(7)楚天千里清秋,                。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8)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              。

(王勃《滕王阁序》)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只取千灯一盏灯

乔忠延

江南水乡的众多古镇,我独钟千灯。

于是,坐飞机,乘汽车,赶去寻访。

千灯果然有灯。

清水滋润的河边是一条古旧的石板街,就在那石板街边的店铺中间,有一座古屋,里面陈列着很多的灯,据说,真够上千盏了。

那些灯有陶捏的,有瓷质的,有铁铸的,有铜制的。

品类众多,造型各异,几乎每一盏灯都闪射着人们心灵中智慧的光芒。

无疑,千灯在江南水乡里是亮色独具的。

然而,我追溯的却不是这聚合起来的文物拼盘。

流动的河水,飞翘的屋檐,都能够标示本土文化的辉泽。

流动的河水名为尚书浦,因为曾经疏浚河道的是明朝尚书夏元吉,尚书名气就不小了,可他手下主事的一位官员竟然是比他名气还要大的海瑞。

这河流岂可小瞧!

凝固的屋檐也不弱,他的羽翼下名人辈出,有江南丝竹的首创者、陶渊明的后裔陶岘,有世人尊为昆曲鼻祖的顾坚,有明代的抗倭英雄陈先锋,还有昆山市出自南宋的第一位状元卫泾……一个小镇,孕育出这么多的人杰精英,实属罕见。

更罕见的是,明清以来考中的进士居然多达35人!

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令人陶醉,也令人叩问:

是否千灯这方水土当真不凡?

当真有千盏明灯辉映着人们的心智?

我远道造访,莫非就是奔这智慧的明灯来的?

其实不然。

我倾心的是石板街最南端的一座院落。

屋舍不能算阔大,花园不能算精巧,陈设不能算豪华,不要说和山西的乔家、常家等大院相比,即使和周庄的沈园,同里的退思园相比也有差距。

然而,就是这个院落令我顶礼膜拜,因为这里走出了一个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文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顾炎武。

顾炎武原来叫继坤,改名炎武是因为清兵南下,社稷将倾。

为了抵御外侵,他决心投笔从戎,抗击敌寇。

只是,寡难敌众,失败后他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走北国。

然而,他立定志向,誓不叛明,决不屈膝为官。

顾炎武四处游走,严谨治学,撰出《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著作,成为名声显赫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在明末清初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作三位大儒。

在我眼里,一位思想家不在于他的著作有多么繁富,学说有多么缜密,如果缺少了独具慧眼的发现,缺少了照亮心灵的光色,那只能是平庸的再造或翻版。

不要说他笔下那浩瀚的论著,就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具有晴天霹雳的震惊效应,它照亮了我愚暗的心扉,给了我新的启迪。

我知道这不是他的原话,这话是梁启超为之合成的。

他的原话是: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

曰: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时光逝去数百年了,我坐在书斋轻轻掀动《日知录》,当字行里跳出这段话时,眼睛竟亮得如电光闪射,神魂竟震撼得如惊雷炸响!

我把顾炎武尊为补天者,他要补的天是仁爱的苍穹,道德的星空。

诚如那个阴沉沉的午后,我走进尚书浦畔的顾家宅第,顿觉阴霾四散,华光迸射,心胸亮堂得少见。

是的,仁爱是天,一旦失去仁爱,人和兽还有何种差别?

若是世道真的沦为“率兽食人,人将相食”,那可是最为恐怖的灾难啊!

这灾难不是天塌,其危害甚于天塌;不是地陷,其危害甚于地陷。

要免除这人为的天塌地陷有何良策?

顾炎武已明确指出: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是的,匹夫有责,匹夫履责,才会民风和洽,才会其乐融融,才会重现尧天舜日的美景。

顾炎武点起了一盏灯,一盏照亮人心的明灯!

顾炎武就是一盏灯,一盏闪烁在中华大地的思想明灯!

我在千灯的清流秀水边徘徊,我在千灯的老街故宅里追溯,寻访的就是顾炎武这盏明灯.我不敢贪婪,若是千灯容许我带走一盏灯,那我就带走顾炎武这一盏!

(原载2011.4.20《人民日报》,有删节)

1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选对一项2分,共4分)

A.本文首段多采用短句,表现了作者探访千灯古镇的急切之情。

B.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略写千灯古镇的自然景观,详写该镇的人文氛围,详略得当,言近旨远,触人深思。

C.第二段,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不同质地的灯,既回扣题目“千灯”又暗示此行目的就是了观赏这些造型各异的千灯。

D.“千灯”一语双关,既指江南水乡陈列千盏明灯的古镇——千灯镇,也指这个古镇的独具亮色的文化特点。

E.“诚如那个阴沉沉的午后,我走进尚书浦畔的顾家宅第,顿觉阴霾四散,华光迸射,心胸亮堂得少见。

”这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顾炎武仁爱思想给我带来的巨大震撼。

17.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分)

18.第三段中,作者列举千灯镇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19.结合文本内容及现实,探究作者为什么在“千灯”中只取顾炎武这一盏明灯。

(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下列材料对“湖北菜”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用四个短语概括湖北菜的特点。

要求:

每个短语不超过6字。

(4分)

湖北自古被誉为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盛产各种淡水鱼类。

许多鱼是湖北所独有的,如生长在长江的鮰鱼,生长在长江支流清江的清鱼,肉多刺少,肉质鲜嫩,皆为上品。

红烧、清蒸、粉蒸、涮食均很适宜。

湖北菜的做工也有特色。

如沔阳三蒸、荆沙鱼糕、江陵千张肉、黄陂三合这几款湖北风味的代表菜,选料无非鱼肉之类,但由于做工精细考究,鱼中有肉,肉中有鱼,肉蔬结合,故很受食客欢迎。

湖北人做菜极少用有色调味品,讲究原形、原色、原味、原汁,力求突出禽畜的肥美、鱼虾的鲜嫩和蔬菜的清香。

湖北菜还特别重视刀工。

名师授徒,多要求徒弟在细布上切肉丝,做到肉断布不破,以此练就一手漂亮的刀工。

湖北菜的特点:

(1)       

(2)       (3)       (4)________

21.下面这段描写出自《装在套子里的人》,它是从哪些角度刻画人物的?

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

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2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冠以“微”的名号。

如微博、微信、微小说,以及最近广受欢迎的微电影,微旅行等。

“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互联网上,让中国悄然进入“微时代”。

面对越来越多的“微”事物,有人持乐观态度,也有人持相反观点。

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不超过60个字)(4分)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李嘉诚说: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

”人生亦如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1.C(A庇bì,B旖yǐ,D、哮xiào)

2.B (A虎踞龙盘  C陨落  D备尝艰辛)

3.A(①句“夺冠”不能带宾语;②句“惠赠”是敬辞,只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 ③句“搁置”与“搁浅”均有停止不能进行之意,但“搁浅”一般是事情进行到中途的时候遭到阻碍,搁置则不强调阶段。

④句是因果关系复句,故选“因而”)

4.C(A句式杂糅“原因是造成的”杂糅 B“激发”与“共鸣”搭配不当。

D“针对”缺少宾语,可在“混乱”后加“现状”。

5.A(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作家)

二、6.D(曲解原意。

“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错,原文第③段所说“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并无排斥宗教的意思。

7.B(张冠李戴。

“生生之谓易”体现了中华民族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而“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才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8.B(以偏概全。

在⑥段中说“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并非“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蕴”。

三、9.C(故:

惯例、老例)

10.A(②与吴刺史无关;④是作者对于“人之好名与好利”的议论;⑥是对吴以时品行的赞扬)

11.C(“吴刺史冒死饮泉”这一说法于原文无据)

12.

(1)(3分)有人指责他矫情(或译为“故作姿态”、“掩饰真心”等也可),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

(得分点:

“或”、“病”、“然”各l分)

(2)(3分)人心的贪婪与清廉,是从自己(内心)产生的,难道是身外之物(或外在的事物)所能改变的吗?

(得分点:

“自我”l分,“易”1分,反问句式l分。

(3)(3分)番禺在岭峤之外,距离天子最远,所以在那个地方做官的人,能够放纵贪婪之心。

(“去”、“吏”的活用为动词各1分,大意对1分)

【参考译文】

从前西晋有一个廉洁的官员,名叫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经过贪泉饮水,赋诗说:

“古人说此水,饮一杯值千金。

如果让伯夷、叔齐来饮,应当是始终不变心的。

”后来吴隐之最终以其廉洁自律而终其一生。

后人称道廉洁之士时,也一定会称(他)为“吴刺史”。

元代宪副吴君任职广西时,把(贪泉边)的亭子命名为“饮泉”,是钦慕吴刺史的(缘故);而宪副的廉洁,最终可与吴刺史相提并论。

至正十四年,宪副的孙子吴以时,拿着以前的征士京兆杜伯原所写的“饮泉亭”三个字,来征求我的意见(向我求取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