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10 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78718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10 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10 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10 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10 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10 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10 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10 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10 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10 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10 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10 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10 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10 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10 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10 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10 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10 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10 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10 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10 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10 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解析版.docx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10 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10 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10 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解析版.docx

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10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解析版

专题10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

(2021·河南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历史悠久,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有着的历史文献。

要想深刻认识中国文化,离不开考古。

那一件件出土的文物,不只是见证历史的珍品,更是滋养中国文化的甘泉。

在中国文化的研究中,重大的考古发现,许多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民族自史前时期起,就是一个勤劳智慧、、勇于探索的伟大民族。

今天,我们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而考古学的发展离不开考古方面的专业人才。

对考古学者而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是探索发现、求得真知的驱动力。

他们钻深山、探遗迹,一把手铲、一支毛刷,不改初心。

他们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揭露历史的谜底。

中国考古因立足中国推动世界文明历史的探索而高赡远瞩,因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规律而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考古事业的春天里砥砺奋进,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汗牛充栋层见叠出生生不息筚路蓝缕

B.汗牛充栋层出不穷生生不息风餐露宿

C.浩如烟海层出不穷自强不息风餐露宿

D.浩如烟海层见叠出自强不息筚路蓝缕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揭露历史的谜底,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

B.他们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

在田野探寻历史的谜底,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

C.他们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揭露历史的谜底,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

D.他们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探寻历史的谜底,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

3.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实在令人难忘。

B.年轻干部要争做拓荒牛,深人基层,提高实践能力,为群众解决问题。

C.“民亦劳止,艺可小康”,千百年来,小康一直是人民最朴素的愿望。

D.那两个乘客中,靠窗的“汉服”目光柔和,旁边的“西装”满面笑容。

【答案】

1.C

2.D

3.B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汗牛充栋:

侧重说明藏书多。

浩如烟海:

侧重表现文献、资料丰富。

后文说的是“历史文献”,故应该选择“浩如烟海”。

层出不穷:

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层见叠出:

接连不断地多次出现。

“层出不穷”强调了无穷无尽,语意更强,故选用“层出不穷”更好。

生生不息:

不断地生长、繁殖。

自强不息:

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侧重主观上的努力。

根据上下文,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

风餐露宿:

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筚路蓝缕:

筚路指柴车,蓝缕指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根据文意,指的是考古工作这的野外工作,故应该用“风餐露宿”。

根据以上分析,排除ABD。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语序不当,“通过他们……”,由于介词“通过”位置不当导致缺少主语,应将“通过”调至“他们”后;“揭露……谜底”搭配不当,应为“探寻”或“揭开”谜底。

故A项错。

B.语序不当,“通过他们……”,由于介词“通过”位置不当导致缺少主语,应将“通过”调至“他们”后。

故B项错。

C.“揭露……谜底”搭配不当,应为“探寻”或“揭开”谜底。

故C项错。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句子运用了比喻手法,本体是“文物”,喻体是“甘泉”。

A.比拟,赋予厨房烹饪的东西以人的情感,“焦虑和苦涩”。

B.比喻,将“年轻的干部”比作“拓荒牛”,本体是“年轻干部”,喻体是“牛”。

C.引用,引用了古人的话“民亦劳止,艺可小康”。

D.借代,“汉服”“西装”是两个人的着装,用部分代整体。

所以,B项与原文的修辞手法相同。

故选B。

(2021·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民族的家国观,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支撑所在,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精魂所系。

孔子尚仁,所谓“仁”者就是、由家及国;孟子重义,所谓“义”者就是能舍小我、成就大我。

中国人的家,是繁衍生息的场所,更是安身立命的港湾;中国人的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更是精神的家园、心灵的归宿。

在中国人的眼里,家是最小国,国是于万家。

()。

家国同构、家国一体,是中国社会的组织特征,“修身齐家冶国平天下”,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战胜困难的思维方式、文明逻辑。

在先秦时代的青铜器上,每每有“而宅禹迹”“处禹之堵”字样,说明九州一统的观念。

秦始皇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文明与大一统国家交织互动,文明为国家提供向心力凝聚力,国家为文明庵续、文化繁盛提供支撑和荫庇,有人因此将中国称为“文明型国家”。

悠悠上下五千年,不论朝代如何变迁、世事如何更迭,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始终流淌着对原乡故土的朴素情感,对多元一体的国家认同始终召唤着华夏儿女团结奋斗。

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家护佑国民平安,国民乃家之基石B.国民乃家之基石,家护佑国民平安

C.国护佑万家平安,家奠定国之基石D.家奠定国之基石,国护佑万家平安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绵延不绝以己度人根深蒂固过程

B.绵延不绝推己及人古已有之进程

C.源远流长推己及人根深蒂固过程

D.源远流长以己度人古已有之进程

6.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迭,对原乡故土的朴素情感始终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

B.不论朝代如何更迭、世事如何变迁,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始终流淌着对原乡故土的朴索情感

C.无论朝代如何变迁、世事如何更迭,对原乡故士的朴素情感始终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

D.不论世事如何更迭、朝代如何变迁,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始终流淌着对原乡故土的朴素情感

【答案】

4.D

5.B

6.A

【分析】

4.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前后文中未提及“国民”,据此排除A项;根据前文“中国人的家……中国人的国……家是……国是……”,“家”和“国”的顺序应是“家”在前,排除C项;“家是基石”“国护佑万家平安”,排除B项。

故选D。

5.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源远流长:

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绵延不绝:

连续不断,一直延续;也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

此处是说中华文明五千年一直延续,应填“绵延不绝”。

以己度人:

拿自己的心思来衡最或揣度别人。

推己及人:

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替别入着想。

此处是形容“仁”的内涵,根据后文“由家及国”,此处要表达的是用自己的心意推想别人的心意,应填“推己及人”。

古已有之:

古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根深蒂固:

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此处是说九州一统的观念先秦就已经存在了,应填“古已有之”。

进程:

事物发展变化或进行的过程。

过程:

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

此处是说历史发展的过程,应填“进程”。

故选B。

6.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更迭”与“世事”搭配不当,可把“世事”和“朝代”交换位置,排除CD项;“对……”句式与后文“对多元一体的国家……”形成统一关系,排除B项。

故选A。

(2021·四川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封建统治腐败,中华民族曾一度坠入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苦难之中。

民族复兴,成为几代人魂牵梦萦的夙愿,亿万人念兹在兹的心结。

“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浴血奋战的革命战争,到的社会主义建设,到风雷激荡的改革开放,我们党带领人民书写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一曲奋斗赞歌。

回首百年奋斗历程,历史的催人奋进:

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

(),让世界领略“中国智造”,千千万万扶贫干部走村入户,创造脱贫致富的“中国奇迹”;肩负这样的使命,焦裕禄直面沙丘难题,兰考境内遍植泡桐;钟扬扎根科研一线,把“种子精神”播撒在雪域高原;王继才走向荒凉孤岛,让五星红旗迎着旭日高高飘扬。

7.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凝重义无反顾栉风沐雨启迪

B.深重义不容辞栉风沐雨启示

C.凝重义不容辞筚路蓝缕启迪

D.深重义无反顾筚路蓝缕启示

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A.一批批科技工作者肩负这样的使命,呕心沥血、集智攻关

B.肩负这样的使命,科技工作者一批批呕心沥血、集智攻关

C.肩负这样的使命,一批批科技工作者呕心沥血、集智攻关

D.科技工作者肩负这样的使命,一批批呕心沥血、集智攻关

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党带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一曲奋斗赞歌。

B.我们党带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C.我们党带领人民书写了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一幅历史画卷,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一曲奋斗赞歌。

D.我们党带领人民书写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答案】

7.D

8.C

9.B

【分析】

7.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深重”,罪孽、灾难、苦闷等程度深;“凝重”,庄重,稳重。

此处形容苦难,应填“深重”。

“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此处指共产党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应填“义无反顾”。

“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栉风沐雨”,形容经常在外面奔波劳碌。

此处指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应填“筚路蓝缕”。

“启示”,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启迪”,指开导、启发。

此处指百年奋斗的历史对今天的启发,应填“启示”。

故选D。

8.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分号提示前后句式一致,根据下文“肩负这样的使命”一句的句式可排除A、D项;“一批批科技工作者”与“千千万万扶贫干部”相照应,排除B项。

故选C。

9.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文有两处语病:

一是“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一曲奋斗赞歌”语序不当,应该调整为“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二是“书写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动宾搭配不当,可把“书写”改为“绘就”。

故选B。

(2021·广东揭阳市·高三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

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进了水底,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

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伴响。

10.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北京话”的,每次都是她提着篮子去找他。

B.今晚若是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

C.“呀……”听他言,吓得我浑身是汗,原来是杨家将把名姓改换。

D.芒种前后,几乎昼夜都能听到那洪亮又有点凄凉的叫声“布谷布谷……”。

11.比喻具有生动性。

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捏着鼻子低着头潜入水底。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

10.D

11.①本句把小青蛙的黑黄肤色比作穿着的黑黄条纹套衫,十分生动、形象。

②能突出色彩,画面感强,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③同时,与下文小青蛙的一系列动作相呼应,更突出了小青蛙的灵动。

12.①强调重点不同:

改句的重点落在“捏着”“低着”上,强调入水前的状态:

原句的重点落在“一捏”“一低”上,强调入水前的连贯动作。

②表达效果不同:

改句主要表达的是潜入水底这个结果,原句则侧重展现孩子们灵活熟练的游泳技能。

③语体风格不同:

改句是较为普通的平铺直叙;原句通过“一捏”“一低”动作的连续使用,更加口语化,活泼风趣,与全文的风格更和谐。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两个双引号均是起到强调的作用,突出引号内的词为拟声词。

A.表示特殊称谓;

B.表示引用;

C.表示人们的感叹语气;

D.突出引号内的拟声词。

故D项与原文作用相同。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题干要求“比喻具有生动性”,要从生动性角度进行分析,“黑黄条纹套衫”运用了暗喻,把小青蛙的皮肤的条纹比喻成黑黄条纹套衫,让小青蛙的外表具有了画面感,非常活泼生动。

小青蛙的外表和后文的一系列动作“冒、蹬、跃”相呼应,更加突出了小青蛙的可爱。

1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鲜明、生动的能力。

分析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要从句子的长短整散、强调的重点、语言风格的一致性等角度进行分析。

原文句子是三个小句组成,而改句把小句变成修饰成分,变为一句,不能突出原文中孩子们入水前一系列连续的动作,在表现孩子们的活泼可爱和游泳技能方面显得稍逊一筹;从整体风格上看,原文口语化,行文活泼,以短句居多,而改句不能和整体的语言风格一致。

(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

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竟似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样的辛苦在()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

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

我总觉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义:

荷花是()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

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

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

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

13.依次填入文中括号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闲逛维护宜于辛酸

B.信步维护易于辛酸

C.信步维持宜于心酸

D.闲逛维持易于心酸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大多数人不知道一朵莲蓬里的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也不知道夏日里冰冻的蓬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

13.A

14.①“毫无愧色”“欣悦”都是用来描写人的情态和心理的词,这里用以描写莲花,赋予莲花以人的情感;②突出强调莲花在尽情绽放之后的自信、坦荡与欢愉,与上文的莲花“又大又美”的外在美相呼应。

15.①原句连用两个反问,语气强烈;②使用数量词,在对比中强调农民的收获来自于他们更多的付出。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闲逛,无目地的闲荡;信步,随意行走。

语境为由小巷到田野,含无目的性,选用“闲逛”;

维护,维以护之,免受外害;维持,保持使继续存在。

语境为种莲的人家侍弄一池莲,选用“维护”;

宜于,适合于某一方面;易于,指可能性很大,容易。

修饰“观赏”应选用“宜于”

辛酸,指辣味和酸味,比喻痛苦悲伤,心酸,内心悲痛。

语境为“生活”,应选用“辛酸”。

故选A。

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修辞手法的能力。

“毫无愧色”,一点都没有感到惭愧;“欣悦”,欣喜,欢悦;这两个词都是用来描写人的情态和心理的,这里用以描写莲花,赋予莲花以人的情感;突出强调莲花生命状态的自由与从容,没有负累,心无挂碍,绽放的自信、坦荡、欢愉,与上文的莲花“又大又美”的外在美相呼应,展现了别样的生命之美。

15.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

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是农民多久的辛劳?

”这是两个反问句,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加深读者印象:

美好的莲子来自农民辛勤的汗水浇灌;“三十个”与“多少血汗”,对照,“一碗莲子汤”与“多久的辛劳”对照,在对比中强调农民的收获来自于他们更多的付出,表达对农民劳作的赞美。

(2021·山东章丘四中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格桑花属菊科植物,多为8片花瓣,中间是淡黄色花蕊。

这块格桑花,一株株密密麻麻连成片。

格桑花枝杆高一米左右,枝杆上下开满鲜花,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五彩缤纷,争奇斗艳。

第一次见到这么漂亮的花,我被格桑花的美丽惊呆了。

美丽的格桑花,①如天边的彩虹映红了山岗,②似下凡的仙女靓丽了江岸。

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见。

格桑花为刚毅的雪山描绘出五彩柔美,增添了勃勃生机。

我喜欢格桑花,也喜欢格桑花的故事。

西藏历史悠久,丈化发达,格桑花演绎出许多美丽的传说。

关于格桑花的来源,有许多种传说。

一说,元代时蒙古人把北方的格桑花种子带入西藏,在寺庙和家庭种植。

人们把这种美丽的花叫格桑花,意为盛世之花。

另有一种传说是,很久以前,西藏地区暴发了一场严重的瘟疫。

幸好一位远方的高僧云游至此,以高起的医术,夜以继日,战胜了瘟神,人们称他“格桑活佛”他圆寂后,人们把美丽的花称为格桑花,表达缅怀之情。

16.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这是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

B.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D.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

17.请简要分析划横线①处比喻的相似性和②处比喻的新奇性。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枝杆上下开满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鲜花。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

16.D

17.①格桑花色彩多样,与彩虹颜色的多样相似;格桑花开满了山岗,与彩虹照耀下的山岗同样美丽,二者具有相似性。

②通常情况下是把人比喻为花来形容人的漂亮,此处把格桑花比喻为下凡的仙女,比喻新奇,富有特色。

18.①原句采用倒装句,定语后置,把修饰成分单独成句,强调格桑花的各种颜色。

②原句把各种颜色单独成句,与后文“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格桑花的美。

③原句颜色后面是省略号,表示颜色未列举尽,表现格桑花颜色众多,改句只是三种颜色。

【分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格桑活佛”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A.引号的作用是引用。

B.引号的作用是重点强调。

C.引号的作用是讽刺。

D.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故选D。

17.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句子“美丽的格桑花,如天边的彩虹映红了山岗”中,把“格桑花”比喻成“天边的彩虹”,格桑花色彩多样,与彩虹颜色的多样相似;格桑花开满了山岗,与彩虹照耀下的山岗同样美丽,二者具有相似性。

句子“似下凡的仙女靓丽了江岸”中,把“格桑花”比喻成“下凡的仙女”,通常情况下是把人比喻为花来形容人的漂亮,此处把格桑花比喻为下凡的仙女,比喻新奇,富有特色。

18.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枝杆上下开满鲜花,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采用倒装句,“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作为“鲜花”的定语,定语后置,并且把修饰成分“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单独成句,强调格桑花的各种颜色:

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

②原句把各种颜色“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单独成句,与后文“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格桑花的美。

③原句“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颜色后面是省略号,表示颜色未列举尽,表现格桑花颜色众多,改句“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鲜花”只是三种颜色。

(2021·广东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渡水过桐庐,从江边拾级而上,我们在街上闲闲地溜达了一回。

这是个江城,同时是个山城,高高地矗立在水上。

像喜欢杭州的龙井一样,我喜欢这个小城。

好在小,比較整洁,有温暖亲切的感觉,令人向往丰乐和平、日长如年的岁月,不像有些小村小城,一接触到就使人想起灾难、贫穷、老死、因厄……桐庐街道虽小,却并无逼窄之感,道旁疏疏地种着街树,这似乎是别的小城市中所不经见的。

市街相当繁荣,有些房子正在建造。

劫灰犹在,春意年生,可以看出这个小城是相当富庶的。

临江有一家旅馆,两面临水。

一位朋友曾经在那里投宿,据说入夜倚窗,看山间明月,江上渔灯,有不可描摹的情趣。

可惜我们没有这个运气。

数年来梦想的富春江,总算看过了。

虽然连七里泷和钓台的面也没有见,可是到底连了桐庐。

这就够了!

单为爬一次桐君山,也算得此行不虚!

人们艳说上游如何如何的山回水曲,引人入胜;如何如何的柳暗花明,奇峰突起。

看了桐庐,我们的想象有了驰骋的依据,从这里也可以得其一二,愿将此留供低徊,作他日直溯上游时的印证吧。

19.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问他:

“你是哪个学校的?

”“……”小孩子红着脸,一言不发。

B.母亲看着那块腊肉,惊疑地问:

“你……你是……从哪里弄来的?

C.很多年之后,地球上只剩下了最后一个人,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D.所谓的小八件,无非是指槽糕、蓼花、卷酥、鸡油饼、绿豆糕……

20.对偶具有对称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对偶进行简要分析。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我像喜欢杭州的龙井一样喜欢这个小城。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

19.D

20.①“山间明月,江上渔灯”上下句字数相同,句式相同,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短词。

②“山间明月,江上渔灯”词性相同,上下句相同位置的词语都是名词。

③“山间明月,江上渔灯”平仄相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