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87680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5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一、本册教材的设计思路及内容: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乘除法”。

主要学习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

口算。

2、第三单元“千克、克、吨”。

主要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

认识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

克、吨之间的关系,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问题。

3、第四单元“乘法”。

主要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连乘。

4、第六单元“除法”。

主要学习两、三位数除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

5、第七单元“年、月、日”。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并能判断平年、闰年。

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

24时记时法。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学习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

2、第五单元“周长”。

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

正方形的周长。

探索并掌握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可能性”。

学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四)实践与综合运用

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均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此外还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交通与数学”、“时间与数学

(一)”、“时间与数学

(二)”四个专题活动。

二、教材编写的意图及建议

(一)教材内容的呈现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本册教材在呈现时,十分注重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发展。

比如在学习“千克、克”的认识时,教材让学生去感受这些单位的实际大小,建立这些单位的观念,让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通过

(1)“称一称,掂一掂”2袋盐的的质量,1枚硬币的质量和寻找生活中约重1千克的物体;

(2)“估一估,称一称”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一支铅笔大约有多重?

(3)选2~3件物品掂一掂,估计一下有多重,再称一称。

(4)实践活动:

先估计再称量“我”的体重等等。

(5)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

(二)教材内容的呈现注重了层次性和思考性

数学教材的呈现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

数学教学的内容要具有思考性,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如时间与数学

(一),教材首先呈现一个情境“飞飞的父亲是一个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休息1天,飞飞的母亲是一个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

”要求学生从9月1日开始,标出父母的休息日,而飞飞是周六周日休息,思考:

飞飞、父亲、母亲分别哪几天休息?

哪一天飞飞和父亲同时休息?

……接着要求学生

(1)分别写出他们全部的休息日

(2)讨论并填图,要求学生讨论并写出父子、母子、父母、全家的共同休息日。

(3)观察9月份日历找规律。

当学生建立模型后,去解决“1路车每隔3分钟发一次车,2路车每个5分钟发一次车,早上7时第一次同时发车,两路车同时发车的时间有哪几次?

(三)注重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出发进行教学,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成为数学教学的一条原则。

比如教学24时记时,从央视的节目预告:

18:

30大风车,19:

00新闻联播,19:

33天气预报……取信时间:

第一次8:

40,第二次14:

00,第三次18:

30等等从这些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学习,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让学生逐步的建立数学模型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标。

(四)努力形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多样化和专题化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中的四个领域之一,在第一学段中要特别加强实践活动,本册教材精心设计了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进行实践性、创造性学习的课程渠道。

通过一些精心设计的专题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实践能力。

(五)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

三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材运用了图片、游戏、卡通、故事、文字的多种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呈现素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材还引入了儿童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淘气、笑笑和智慧老人”,设计了“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的小栏目,这一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与其他学科的之间的联系。

在“整理与复习”部分,让学生对前一段学习进行“回顾与反思”通过提示,说一说学到了什么,通过“我的成长足迹”,对自己进行评价,等等,这样做,不仅发展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三、教学中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新教材的突出特色是情境化教学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突出特色是情境化教学。

在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学生愉快的探索数学,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愉悦的氛围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创设一定的乐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思考发现并掌握知识,时刻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

1、从学生身边事情入手,从学生关心的事情做起,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就有很多数学知识,唤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2、设置悬念,创设合理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3、抓住知识的“生长点”,合理创设认知情境。

要设法创设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新旧冲突,要抓住新知识的知识基储思维基础,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并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4、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巧妙创设操作情境。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注重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架起桥梁。

使

他们因探索而产生兴趣。

5、练习中创设情境,发展能力,启迪智慧。

通过采用学生较受欢迎的练习方式如数学游戏,小比赛、测量实物等,以及设计新颖别致,富有启发性,

趣味性的练习题,都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新教材体现的是在过程中学习数学,在过程中感悟数学,培养学生对

数学问题自主解决的策略。

1、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学习目的、班级学生情况等,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发现问题,然后提出问题。

这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表现,同时也是培养“问题自主解决”的能力。

2、创设和谐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氛围,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从畏

学、厌学转到想学、乐学。

必须满腔热情地激励他们大胆地发问,敢于质

疑,即使他们的问题幼稚可笑,有的甚至茺诞,也要保护他们的这种热情,

加以表扬鼓励。

因为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也是从低质量的问题开始的。

要教师善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激励学生,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敢于发问

的良好习惯。

那么数学的问题学生就自己懂得提,通过讨论就能把问题自

己解决。

(三)注重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习惯、倾听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方式之一,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代社会,许许多多的事情不再是某个人单枪匹马就可以完成的。

譬如说,美国研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更是动用了成千上万个科学家,成千上万个单位才得以完成。

没有合作,这个巨大计划的完成是不可想象。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可是学生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疑难、困惑又怎么能寄希望于教师的全包全揽呢?

而养成了良好的合作习惯,与人交流、向人学习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倾听,分为两个方面,倾听教师授课、倾听同学发言。

姑且不论在课堂上不倾听别人发言,任意打断别人发言是否礼貌的层面,只说不会倾听,又如何在课堂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呢?

倾听,是作为一个人,与人交际、与人合作必备的基本素质,倾听是进行学习所必需的,从一定意义上讲,不会倾听就不能学习,不会倾听就不能发展。

第一单元乘除法

一、教学内容

(一)小树有多少棵(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

(二)需要多少钱(乘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三)练习一

(四)参观科技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

(五)植树(一位数除两位数)

(六)练习二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初步形成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2、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探索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

3、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能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3、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6、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四、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

2、能正确地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

3、能正确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口算方法。

2、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注重联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7×8=9×6=6×5=8×5=4×6=

2、70、100里面有多少个十?

500、2000各有多少个百?

4000里面有多少个千?

3、4个十、11个十是多少?

5个百、13个百是多少?

6个千是多少?

(复习数的组成,为口算乘法做准备。

二、新授。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先观察主题图,理解图意,明确一共有几捆树,每捆有多少棵。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如“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

(4)小组交流。

2、探索口算方法。

(1)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有3捆,“60”表示有60棵小树。

(2)20+20+20=20×3=60(可以用学具摆一摆)

(3)3个20棵就是6个10棵,等于60棵。

(4)因为2×3=6,所以20×3=60。

(5)还可以理解成再写上一个“0”就可以得到计算结果。

3、小结。

20×3表示的意义与我们学过的表内乘法的意义相同,也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4、找规律。

(发现了什么?

2×3=6

20×3=60

200×3=600(2个百乘以3是6个百,是600)

2000×3=6000(2个千乘以3是6个千,是6000)

师:

刚才我们研究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这些算式都是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

师:

你有什么好方法?

(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可以先用乘法口诀算出乘数和被乘数零前面的数相乘的积,再看被乘数末尾有几个零,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零。

思路:

提出问题→算法多样化→建立数学模型→摆学具→讨论算式的表示方法→类比推理。

三、试一试。

1、4捆一共有多少棵?

5捆呢?

2、30×4=50×8=9×600=

四、练一练。

1、每箱草莓有40个,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

2、70×830×6600×9

4×6020×73×800

90×58×50700×4

3、看图解决实际问题。

(1)让学生理解图意,说说情境表达的意思,明确有几堆香蕉,每堆香蕉有几根,大象和小象每天各吃几根。

(2)解决问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再交流。

方法一:

60×3=180(根),再计算200-180=20(根),说明够吃一天。

方法二:

60×3=180(根),再比较大小,因为180根比200根少,所以够吃一天。

(3)解决问题

(2),先找出“一个星期有7天”这个条件。

(4)解决问题(3),因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所以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问题一:

一共有多少根香蕉?

问题二:

一头大象和一头小象每天吃多少根香蕉?

问题三:

它们3天吃多少根香蕉?

………………

五、数学游戏。

通过生动活泼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六、作业。

书上第3页的第2题。

 

教学内容:

乘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需要多少钱)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0×450×360×55000×2

200×4500×3600×5500×2

23+2334+3442+4231+31

二、出示主题图。

1、引导学生说说图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一个游泳圈12元,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2、引导学生尝试列式,解决问题,小组交流。

12×3=

3、全班交流算法,组织学生讨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方法一:

12×3就是3个12相加:

12+12+12=36(元)

方法二:

12×3就是3个10再加上3个2,10×3=30,2×3=6,30+6=36

方法三:

如果每个球是10元,3个球是10×3=30(元),每个球少算了2元,3个球还要2×3=6(元),一共要30+6=36(元)

方法四:

可以把12看成4×3,这样12×3可以变成4×9=36(元)

方法五:

12×3=6×2×3=6×(2×3)=6×6=36(元)

方法六:

学具操作

…………

4、扩展:

如果一个游泳圈120元,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120×3=

120是由1个百和2个十组成的,120×3是求:

3个120是多少,就是3个百和3个20的和。

计算时这样想:

100×3=300,20×3=60,300+60=360。

如果有的学生想出把120看作12个十,先用12×3,再在乘得的积后面补0,应给予鼓励。

重点讨论两部分积的得出与求和

5、解决问题:

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15×3=

学具操作中认识进位乘法,再进行口算与学具的对比。

15+15+15=45(元)10×3=30(元),5×3=15(元),15+30=45(元)

6、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小结:

一位数乘两位数,可以把一个因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后再相加。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明买了2卷胶卷,每卷18元,每卷36张。

小玲买了3卷胶卷,每卷13元,每卷24张。

1、谁买的胶卷拍的照片多?

(同样多)、

36×2=72(张)

24×3=72(张)

2、谁买的胶卷合算?

18×2=36(元)

13×3=39(元)

36小于39(每卷36张的胶卷合算)

四、作业。

书上第5页的第1题。

思路是:

提出问题→学具操作→重点讨论两部分积的得出与求和→学具操作中认识进位乘法→再进行口算与学具的对比

 

教学内容:

练习一

教学目的:

1、在练习中,熟练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乘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初步形成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教学过程:

一、口算。

50×631×215×323×4

40×812×418×413×2

100×724×316×514×5

让学生说一说每一种口算乘法应该怎样算,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才能算得快。

二、图文应用题。

1、每箱苹果16元,每箱梨14元。

买4箱苹果和4箱梨需要多少钱?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6×4=64(元)14×4=56(元)

问题一:

买4箱苹果比4箱梨多多少钱?

问题二:

如果有100元钱,买4箱苹果和4箱梨,够不够?

问题三:

买5箱苹果比6箱梨需要多少钱?

……………………

2、一个足球要25元,一个篮球要36元,一个排球要18元,一个皮球要15元。

问题一:

买4个足球要多少钱?

问题二:

买6个皮球,100元够吗?

问题三:

买2个篮球,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问题四:

小明只带60元钱,可以买哪些球?

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这四个问题,然后对前三个问题反馈,最后研究第4题,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购买方案。

方案一:

一个足球和一个排球。

25+18=43(元)

方案二:

一个足球和两个皮球。

25+15+15=55(元)

方案三:

一个排球和两个足球。

18+15+15=48(元)

方案四:

一个篮球和一个排球。

36+18=54(元)

………………

3、小东的体重是23千克,爸爸的体重是小东的3倍,妈妈的体重比小东的2倍多5千克。

小东的爸爸、妈妈的体重各是多少千克?

先让学生说说“3倍”和“2倍”的含义,再列式解答。

爸爸:

23×3=69(千克)

妈妈:

23×2=49(千克)49+5=54(千克)

4、三

(1)班去秋游,每人交8元钱,全班40人。

共收到:

钱数∕元502010521

张数∕张164121814

请你帮他们算一算,交来的钱数对吗?

目的是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综合实践活动问题。

(怎样租车合算?

大轿车限乘客30人,面包车限乘客20人,有80人郊游,其中租1辆大轿车要50元,租1辆面包车要35元,怎样租车合算?

1、先要交流图中的信息。

2、讨论几种租车方案?

3、比较租车价格,发现租车的规律。

方法一:

2辆大轿车和一辆面包车。

30×2+20=80(人)

50×2+35=100+35=135(元)

方法二:

1辆大轿车和3辆面包车。

30+20×3=80(人)

50+35×3=50+105=155(元)

方法三:

4辆面包车。

20×4=80(人)

35×4=140(元)

方法四:

3辆大轿车。

30×3=90(人)

50×3=150(元)

组织学生讨论从“省钱”的角度来看“哪一种租车方案最合算?

租车规律是租大车配合租小车。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思路是:

交流图中的信息→讨论几种租车方案→比较租车价格,发现租车的规律

 

教学内容:

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参观科技馆)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8÷29÷335÷724÷440÷8

9÷921÷712÷445÷963÷9

2、填空。

90里面有()个十。

400里面有()个百。

5000里面有()个千。

6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78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二、出示主题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先观察主题图,理解图意,明确60人乘2辆大轿车去参观科技馆。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如“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

60÷2

(4)让学生摆出准备好的60根小棒.提问:

把6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根?

让学生实际分一分,然后小组交流,与同伴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最后请一个同学到前面演示,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2、探索口算方法。

(1)60里面有6个十,把6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十,即30。

(2)2×30=60,所以60÷2=30

(3)6÷2=3,所以60÷2=30

………………

3、读法。

60除以2等于30,或2除60等于30。

思路:

能将数学问题转化为直观的模型→讨论分的方法→讨论思考方法→讨论“6个一”与“6个十”分的方法→看算式说模型。

4、扩展。

(1)600÷2=?

读法:

600除以2等于几?

或2除600等于几?

口算方法:

把600看成6个百,6个百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百,即300。

(2)6000÷2=?

读法:

6000除以2等于几?

或2除6000等于几?

口算方法:

把6000看成6个千,6个千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千,即3000。

让学生独立思考或采取讨论的形式。

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并说出得数。

5、小结。

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可以把几十看成是几个十,几百看成是几个百,几千看成是几个千,计算的结果就是看成是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

三、练习。

1、计算。

8÷442÷730÷5

80÷4420÷7300÷5

800÷44200÷73000÷5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每一组的算式,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

2、一包糖共80块,如果分给2个人,平均每人分到几块?

人数平均每人分到的块数

280÷2=

4

8

学生自己填数

学生自己填数

结论:

分的人数越多,平均每人分到的块数越少。

3、一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170-90=80(页)

80÷4=20(页)

答:

还剩80页没看,还剩20页没看。

4、口算练习。

6÷3=60÷3=600÷3=6000÷3=60÷30=600÷30=

6000÷30=600÷300=6000÷300=6000÷3000=

四、作业。

书上第9页的第1题。

教学内容:

一位数除两位数(植树)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出示主题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先观察主题图,理解图意,明确有36人植树,每组3人。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如“可以分成多少组?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