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老师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18180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老师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老师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老师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老师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老师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老师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老师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老师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老师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老师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老师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老师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老师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老师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老师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老师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老师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老师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老师卷.docx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老师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老师卷.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老师卷.docx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老师卷

杜甫诗三首

第一课时

秋兴八首(其一)

目标定向

 1、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知识呈现

1、 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旧诗有古体、近体 之分,此诗始于唐代。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

“古诗”“古风”“往体诗”。

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

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

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押韵: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且一韵到底。

2.对仗:

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平仄:

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

所谓“失粘”,应该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相同,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

与“失粘”类似的规则,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

2、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

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

“三吏”、“三别”。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涉世不深):

《望岳》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忧国忧民):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3、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二、语言积累

1、秋兴八首(其一)(加录音朗读)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知识点梳理(词语理解)

①玉露:

白露。

②凋伤:

使草木凋零衰败。

③萧森:

萧瑟阴森。

④兼天:

连天。

“兼”,连的意思。

⑤塞上:

这里指夔州的山。

⑥两开:

第二次开放。

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

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

⑦接地阴:

风云盖地。

⑧他日:

往日。

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⑨系(jì):

系舟上岸。

⑩寒衣:

冬天的衣服。

⑾催刀尺:

赶裁新冬衣。

⑿急暮砧:

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zhēn),捣衣石。

三、课堂活动

1、诵读展示

选三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音准、音调,明确后齐读。

2、初读——析意象,找出诗中的意象并结合诗句赏析

3、再读—品意境

第一层次: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

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树,反而在萧索中见到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

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第二层次: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承上展开:

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

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

诗人极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

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第三层次: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由景生情,抒发感慨。

“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两开——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心情的凄伤。

“孤舟一系”,系——亦双关词语:

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

指眼下旅途的飘零。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

第四层次: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

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迟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

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

尾联则在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清冷萧瑟、阴沉萧森、动荡不安

4、深读—悟感情

故园之思、漂泊之愁、家国之忧

四、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2、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

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

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

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

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

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

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五、拓展生成

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

如:

曹丕的《燕歌行》云: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的感觉,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

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第二课时

咏怀古迹(其三)

目标定向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写作背景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沈德潜说:

“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信然。

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三、课文朗读

原文朗读(配合录音)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四、课堂活动

1、诵读展示

自由诵读、默读、齐读、听教师范读、背诵。

2、整体感知

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那么杜甫

塑造的王昭君形象又是如何的呢?

3、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

(明显不是)写什么?

(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是为了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但是我们都知道,王昭君是个貌美如花的女子,怎么用群山万壑这样雄伟壮丽的景来引出呢?

我觉得到该换成“烟雨斜阳映荆门”。

你们觉得呢?

【明确】不同意。

常言道:

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这是其一。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

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板书】

首联引出歌咏对象入题

(3)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

有何效果?

(你能说说这联主要讲了昭君的什么吗?

“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

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

青冢有恨啊!

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

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

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对比反衬:

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板书)

(给一分钟时间,背这两句)

【板书】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铺垫

(4)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

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

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

(因课文有注释,可让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能力。

(5)《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讨论、归纳。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四、拓展生成

1、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

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

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

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2、“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

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

怎不伤心?

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小结】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交叉衔接。

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

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

3.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明确】“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

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

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是否又会响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

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第三课时

登 高

目标定向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背景介绍

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

当时杜甫身逢战乱,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此时作者客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

这此诗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民不聊生。

杜甫的抑郁忧愤的心情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原文朗读(配套录音)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朗诵提示:

首联:

首联要读的高亢激昂,次句要读的回环婉转;

颔联:

“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然后“木”“江”作延长音;

颈联:

“悲”“常”“病”“独”等要重读以示沉重;

尾联:

宜慢读,并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

三、课堂活动

1、诵读展示

自由诵读、默读、齐读、听教师范读、背诵。

2、整体感知

(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这些景物给人造成什么感觉?

朗读指导:

风  急:

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

   天  高:

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

   猿啸哀:

要有欲哭的调子;

   鸟飞回:

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写了哪两种景,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

这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朗读指导: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

(3)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颈联哪些字眼可以充分突出是抒情?

各有何含义?

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

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

试问:

有哪九重悲哀?

朗读指导:

如读“万里悲秋常作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作客”要倍感身世凄凉。

“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

“百”、“多”、“独”都要重读。

如“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如霜的两鬓,失意颓唐得连心爱的薄酒也不想去沾了的意绪,就会有些直接的感知,他苦而痛,内心百结不解,忧虑如焚。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

“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朗读指导:

“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我们读的时候,要把欲罢不能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的情绪表达出来。

四、分析艺术特色

1.语言特色

用词精练,极富表现力和张力。

此诗八句四对,对偶精巧,用韵考究,被称为“七律之冠”,其中字字珠玑,确为千古佳构。

风格:

沉郁顿挫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

——【明】胡应麟《诗薮》

2.写作特点(小结)

A.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

本诗在写法上注意前后的变化。

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虽也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但却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炊,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的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B.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像这首诗将诗人万里飘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靠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

“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显得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

五、作业背诵《登高》。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股肱(gōng)    百福并臻(zhēn)

韶光(sháo)不稂不莠(liáng)

B.崔嵬(wéi)运筹帷幄(wù)

秉承(bǐng)草木菁菁(jīng)

C.巢穴(xué)独当一面(dāng)

诤友(zhèng)流水浅浅(jiān)

D.起讫(qì)嗟来之食(jiē)

镌刻(juàn)泥古不化(nì)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凋伤 沟壑 排遣 飘泊

B.催促 箫瑟 渲染 落魄

C.文藻 逶迤 悲怆 沉郁

D.慨叹 朔漠 霜鬓 苍凉

3.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

使草木凋落衰败)

B.无边落木萧萧下(树上落下的树枝)

C.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

客居他乡)

D.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恨:

极其遗憾)

4.对下列诗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首联着重描写王昭君的故乡的自然环境,感叹人逝村存,点出题意。

B.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句的大意是说,王昭君一别汉宫而去了和大漠相连的紫台,最后只留下青冢一座沉寂在黄昏中。

“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颔联紧接人逝村存之意,竭力渲染王昭君生前及死后的凄凉。

C.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颈联一方面揭示汉元帝的昏庸,一方面写昭君不忘故土,魂魄夜归。

D.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尾联的琵琶乐曲将昭君的怨恨传之千载,从侧面加强了对汉元帝的批判,收束全诗。

5.与《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环珮空归月夜魂”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昭君不惯胡沙远

②但暗忆江南江北

③想珮环月夜归来

④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6.对《秋兴八首》(其一)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出所在地点,开门见山。

此联下笔密重,用“凋伤”和“萧森”给诗的意境笼罩上了败落景象,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是对“气萧森”的悲壮景象的展开,“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

“塞上风云”既写景也寓时事。

C.颈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由秋天的景物触动羁旅情思。

“故园心”表明了作者急于回家过一种“独善其身”安定舒适的家庭生活的愿望。

D.尾联在时序推移之中叙写秋声,关合全诗。

7.对《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主题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昭君不被汉皇所重,终于葬身塞北的悲剧。

B.写昭君对汉皇的恨,也寄托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C.写昭君对亲人的思念和对长安汉宫的无限向往。

D.诗人借昭君的不幸身世,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思。

8.填空

(1)杜甫,字________,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__________主义诗人。

他的诗在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矛盾的深度和广度上,是任何一个诗人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他的诗被称为________,他被称为________。

在艺术上,他的诗叙事、抒情委曲婉转,掩抑收敛,形成了________的独特风格。

(2)近体诗又称________,是唐代形成的__________和________的通称。

律诗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每首四联,依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联两句,上句称为____________;下句称为________;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__________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________句都要押韵,________可押可不押,一般押__________,一韵到底;中间________必须对仗。

二、阅读星空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9.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

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