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87756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习重点与难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学习方法】

诵读和讨论。

第一学时

【知识链接】

1、诗人生平: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2、背景介绍:

《秋兴·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

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

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3、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此诗体分类始于唐代。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

“古诗”“古风”“往体诗”。

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

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

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押韵: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且一韵到底。

2.对仗:

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平仄:

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

所谓“失粘”,应该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相同,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

与“失粘”类似的规则,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万壑()渚清()青冢()朔漠

()

省识()环珮()暮砧()夔州()

荆门()繁霜鬓()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白帝城高急暮砧()一去紫台连朔漠()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江间波浪兼天涌()画图省识春风面()

渚清沙白鸟飞回()潦倒新停浊酒杯()

寒衣处处催刀尺()无边落木萧萧下()

二.鉴赏诗歌

《秋兴八首》(其一)

补充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

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

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

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1、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

请说明理由。

 

2、试分析颔联情景交融的意境。

 

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4、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

 

5、作者是怎样把情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三、小结。

这首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第一学时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

1.hèzhǔzhǒngshuòxǐngpèizhēnkuíjīngbìn

2.砧:

捣衣石朔漠:

北方的沙漠百年:

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苦恨:

极恨,极其遗憾兼天涌:

波浪滔

天省:

曾经回:

回旋潦倒:

衰颓,失意催刀尺:

指赶裁冬衣落木:

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二.鉴赏诗歌

1.“凋伤”描绘了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寄寓了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凋落”的情感意味则远不及此。

2.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萧森气氛:

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情景交融,情寓景中。

3.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4.尾联在瑟瑟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氛围中,烘托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

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5.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

如首联,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

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

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

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

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

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第二学时

一、知识积累: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二、诗歌鉴赏

《咏怀古迹》(其三)

1、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

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2、这首诗第一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有什么作用?

 

3、从炼字角度赏析“赴”字之妙。

 

4、试解析中间两联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5、“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6、诗人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7、诗人本人的命运与王昭君有何相同之处?

三、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

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四、作业:

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第二学时答案

1.本诗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点明主旨的词语是“怨恨”。

2.描写了气象雄伟的图景:

群山起伏,连绵不绝;万壑争流,奔腾不息。

以江山灵秀烘托昭君的英伟。

3.“赴”字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写出了景之雄奇生动,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4.“一去”与“独留”对比,生不能归来,死后永葬荒漠,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写出昭君远嫁荒漠的孤寂与冷落,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5.空,徒然。

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

奈何只能身留异乡,空余长恨。

一个 “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6.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7.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第三学时

一、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

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

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鉴赏诗歌

《登高》

1、首联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2、鉴赏颔联情景交融的意境。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曾就这两句诗分析出八层意思,这里删去了五层,你能从自己理解的角度把它补充出来吗?

 

4、联系写作背景谈一谈尾联中的“艰难”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三、小结。

“百年多病独登台”,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

其中的“独”字多么痛苦啊!

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的境况,杜甫的伟大就在此。

第三学时答案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

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诗人寓情于景,渲染了秋江景物的凄清、萧条,奠定了诗歌沉郁悲凉的情感基调。

诗人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哀猿的啼声暗示着诗人的悲苦。

2.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两句诗从大处落笔,意境开阔深远,情景交融,落叶的“萧萧”之态,长江的“滚滚”之势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

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让人感到韶光易逝,人生短促;而长江不尽,更古如斯,会觉得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联想到历代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4.“艰难”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

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

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

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