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1989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x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题目:

《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扫清文字障碍,能熟读成诵。

2.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3.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

【学习重点】

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学习难点】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课时】

3课时

 

【使用说明】

1、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3、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小组长。

4、所有题目分为三级:

初级用“*”标志,中级用“**”作标志,高级用“***”标志3,A层同学必须选做所有题目,B层同学可选“*”和“**”的题目,C层同学“*”必做,“**”可选做其中的题目。

【学法指导】

怎样读懂一首诗?

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

(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知识链接】

作家作品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2、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

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

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

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

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

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

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

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

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

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

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诗。

3、背景介绍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登高》也是杜甫在夔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

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

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Ⅰ、问题导学

*1、课文诵读

要点:

外在:

语音、语调、表情、动作

内在: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的作者,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内心,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什么是知人论世?

怎样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歌?

***3.理清这三首诗的思路。

(杜甫的律诗一般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写景叙事,后四句抒情议论。

Ⅱ.预习自测:

*1.掌握字词。

急暮砧()万壑()朔漠()青冢()环珮()

琵琶()()霜鬓()渚清()浊酒()

*2.默写杜甫的名言警句:

(1)会当凌绝顶,。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3)读书破万卷,。

(4)安得广厦千万间,,。

(5)露从今夜白,。

(6)烽火连三月,。

感时花溅泪,。

*3.诵读这三首诗。

(先画出节奏,注意重音、语气、语调,把握诗歌情感。

对子之间可互相竞赛,争取会背会写。

我的疑惑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学习基础)

(学习建议):

请同学用8分钟左右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1、如何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2、《咏怀古迹(其三)》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否与标题“咏怀”不符?

 

**3、试结合诗句分析《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4、本文所选三首诗都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秋景秋思。

怎样理解诗人杜甫的悲秋情怀?

(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课堂探究开始)

(学习内容)

探究点一:

梳理情节

鉴赏《秋兴八首》回答下面问题:

*1、题目是什么意思?

*2、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

探究点二:

精句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

1、前两联所写景有哪些特色?

2、后两联由景生情,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探究点三:

鉴赏评价

《秋兴八首》

**1、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

 

 

《咏怀古迹》

探究点一:

梳理情节

鉴赏《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回答下面问题:

**1、《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

 写什么?

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目的何在?

 

 

 

**2、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3、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

 

 

*4、中间两联用了什么手法?

 

**5、诗人本人的命运与王昭君有何相同之处?

 

探究点二:

精句赏析

*1“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 赏析“赴”字之妙。

 

                                                                              

                                                                              

2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月夜魂。

 

*

(1)修辞手法赏析

**

(2)这两句联写,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看法?

 

*(3)“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探究点三:

提炼概括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登高》

探究点一:

梳理情节

鉴赏《登高》回答下面问题:

***《登高》诗中的“艰难”应该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探究点二:

精句赏析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1)把“落木”改成“落叶”,哪一个更好一些?

为什么?

 

*

(2)“滚滚”换成“滔滔”可以吗?

如何朗读?

 

**(3)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4)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1)什么是“作客”?

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

(2)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

(2)这是一种什么心情?

忧愁还是忧愤?

    

**(3)“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

谈谈你的看法。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探究点三:

提炼概括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曾就这两句诗分析出八层意思,这里删去了五层,你能从自己理解的角度把它补充出来吗?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探究点四:

鉴赏

请同学们发挥联想与想象将《登高》改写为散文。

 

*Ⅲ、课堂演练:

1.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

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2.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下面对《登高》一诗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天下的动人图景。

首联“猿啸哀”和“鸟飞回”,画面惨淡,气氛悲凉,以映照诗人心上的凄凉。

B.颔联“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气象万千。

可以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

韶光易逝,长年飘泊,人生无常。

C.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

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从时、空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诗人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又从白发我志不得伸归结时世艰难,抒发了诗人自己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Ⅳ、我的知识网络图—归纳总结串联整合

 

 

*Ⅰ基础巩固题

1、字音辨识

萧森()急暮砧()万壑()朔漠()渚清沙白()

环珮()潦倒()繁霜鬓()青冢()

2、一词多义

识①画图省识春风面②鄙夫寡识

③因笑谓迈日:

“汝识(zhi)之乎?

哀①风急天高猿啸哀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秦人不暇自哀④谁为哀者

苦①艰难苦恨繁霜鬓②必先苦其心志

③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④天下苦秦久矣

向①独留青冢向黄昏②回车叱牛牵向北

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⑤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独①百年多病独登台②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③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⑤鳏寡孤独⑥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3、词类活用玉露凋伤枫树林

4、古今异义

(1).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义:

今义:

很多年,终身或一辈子

(2).艰难苦恨繁霜鬓古义:

今义:

艰苦困难

古义:

今义:

今义:

痛苦愤恨

(3).万里悲秋常作客古义:

今义:

一万里的距离

(4).画图省识春风面古义:

今义:

画图画

5、名句默写

(1).风急天高猿啸哀,。

(2).无边落木萧萧下,。

(3).,生长明妃尚有村。

(4).江间波浪兼天涌,。

(5).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意,他的《登高》是这样直接描述的:

,。

6、文字常识

杜甫(712~770),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世称。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尊称为“”。

杜甫一生写下了干余首诗,其中著名的是、、《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

Ⅱ、综合应用题

*

(一)课内训练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本文所选三首诗都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秋景秋思。

怎样理解诗人杜甫的悲秋情怀?

(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

(二)迁移拓展训练

杜甫诗鉴赏练习

1、阅读下列三首诗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研读探究。

在对诗句的研读探究中进一步理解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进一步感受诗人忧国伤时的崇高品格。

研读的方法是抓住一些典型诗句,边读边提出问题。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三首诗中哪几句景物描写最能体现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读后有怎样的感受?

(2)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在哪几首里结合得特别紧密?

请从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或最深的作一评析,说出自己的理解。

(3)探讨这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这些诗,一定要注意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Ⅲ、我的知识网络图—归纳总结串联整合

 

Ⅳ、课外阅读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许多诗都为人们所流传,而且他是一个爱国的现实主义诗人,很让人钦佩,在现在许多高中作文当中,都会引用杜甫的诗来阐明某些内容,下面就是关于杜甫的一些素材。

 1.他的一生都被流亡,被生活放逐,又被苦难追赶。

他甚至还不曾抓住盛唐的最后

一缕余光,就被离乱的秋风,吹往落木萧萧的江畔。

他承受着命运,或被命运摆弄的结局。

一个用身躯支撑着王朝的人,却被堂上坠落的瓦片击伤,一个一生热爱祖国的人,始终被祖国遗弃。

  2.你是如此遥远又是如此逼近,你是如此神秘又是如此平凡,你用悲苦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却在用诗章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在你的人生之路上,忧愁、痛苦把你的人生道路弄得坎坷荆棘,但你留在文学史上的印迹却是处处充满了鲜花与赞语。

  3.当一句“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在眼底,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身着用怨恨织成的衣衫,用愁苦覆盖脸面的你、你的脚步里透着沉重,你的举止中饱含压抑,你的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对世道的无奈与不满、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迫,而是百姓生活的艰难。

  4.从你的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我读出了你的心胸之开阔,襟怀之豁达,志向之高远,我读懂了站在山顶上的身姿才是潇洒,把众山饱览于眼底的感觉才是快乐。

于是从此我便有了凌云的志向,于是在我自己的心中,便有了一种充满了自信的豪爽。

  杜甫一生漂泊,但是他一直心系国家,从他的诗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上面就是一些关于杜甫的作文素材,在写到有关杜甫的内容时,可以采用上面的内容,以给文章增添色彩。

参考答案:

【课堂演练】

1.D(“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不当,应为“故园之思被孤舟系在了江边”)

2.B(全诗的主题是对王昭君的命运表示同情的同时谴责统治阶级的,因此不可能有歌颂之意。

哪怕是对王昭君的)

3.B(无人生无常的感慨)

4.

(1)诗史沉郁顿挫诗圣

5.

(1)孤舟一系故园心

(2)一去紫台连朔漠(3)无边落木萧萧下

【迁移拓展训练】

2、

(1)点拨]最能体现诗人沉郁顿挫风格的景物描写诗句主要有: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些诗句意境开阔;苍凉雄浑。

星垂,而使平野更加开阔;月涌,更显大江流动。

在这苍凉的背景下,诗人就显得特别渺小,“天地一沙鸥”的比喻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诗人的弱小与孤寂。

吴楚一东一南,被洞庭湖坼分开来;乾坤与日月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

洞庭洞的气势在作者的笔下是多么震撼天地,无与伦比。

一个“坼”字、一个“浮”字,又给这广阔的境界增添了动人心魄的气势。

(2)点拨]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结合得特别紧密的诗是《旅夜书怀》《登岳阳楼》。

比如《登岳阳楼》,诗人一路漂泊,流浪到了江南胜景岳阳楼,登上岳阳楼,作者惊喜不已,但更感慨万分。

在这壮阔无比、雄浑撼人的背景下,诗人远眺北方,想到那里正烽烟弥漫;近观自己,老伴伴孤舟,亲朋无音讯。

一时间,万千忧愁涌上心头,国衰之忧、家破之愁,一起向他袭来,于是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让千载而下的我们也被这伫立眺望的镜头深深地感动。

(3)[点拨]①《客至》之所以写得欢快无比,是因为“喜崔明府相过”。

所以诗一开始就描写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可爱的白欧天天飞来的欢乐氛围。

颔联写自己迎接客人的心情。

颈联用自谦的语调写自己的热情接待,没有虚文俗套,可见宾主之间的亲密关系。

尾联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似乎把客人撇开了,可仔细一想,却并不是如此,诗人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达自己难得的兴奋:

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帮我陪陪客人,大家喝个痛快,玩个尽兴!

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回味不尽。

②《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

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融为一体。

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单身景相应。

“危”、“独”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天地一沙鸥”相呼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同时,“星垂平野阔”,不仅展现了星空垂下的大自然的广阔空间,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走的作者的孤单身影;“月涌大江流”,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作者个人的渺小与微弱。

⑤《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

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

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儿,而是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

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

喻守其在其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这样评论本诗的颔联:

“诗人写景状物,往往喜欢夸大形容,因此就不免有牵强失真的地方。

本诗颔联就犯此病。

照地理上讲,洞庭湖四周,均为楚地,那(哪)能说是与吴分界之处。

乾坤日夜浮,倘用来咏大海,那还相当,若咏洞庭湖,未免不称。

后人虽加以曲解,究与事理未当。

”我们认为,这种评价未免太“现实主义”了,若都要与事理相当,那么文学作品就不能有夸张,不能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等极富渲染力的诗句了。

事实上,凡是能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能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能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丰富联想与想像的,就应该是好的夸张。

同时,从阅读时间上说,经得起读者的推敲、时间的考验,能流传到今天并且仍然脍炙人口的,就证明它是名句,说明它的夸张是用得成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