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33651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docx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docx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尝试

蒋军晶

  《地震中的父与子》大致内容:

  1989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

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

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小朋友。

  事情的过程固然艰辛,但最终是人们希望看到的喜剧性的完满结局,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轻松地谈论着对地震中的父亲的敬佩:

坚强、坚持、坚守信念。

 设计理念: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

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

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

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2、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教学实录:

  一、回想画面,直奔主题,呈现主旨。

  1、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CAI)1994,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一时间山崩地裂,天旋地转。

不到四分钟,2500多座建筑物倒塌,25000人无家可归,人们都沉浸在无尽的恐惧和绝望中。

而其中,却有一对父子创造了一段奇迹。

  2、师: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对父子,和他们做一次心与心的交流。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那些能够震撼你心灵的场景作上记号。

还可以试着用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生自读勾画写批注)

  3、小组交流感受。

  二、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

  1、生找到第12自然段:

读句子,谈感受。

  师:

这段话将父亲拯救儿子的艰难情景展现在我们眼前,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拿起书,一起把这段话读一遍。

  (全班齐读一遍。

  2、师:

请你们试着把这段话放到全文中去,上下文联系起来,边读边联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自读自悟)

  3、品味救的艰难,感悟父爱的伟大。

  ①研读“长时间的辛劳和伤痛”。

  A、生1:

我觉得这是位了不起的父亲。

因为这位父亲居然能在36小时,这么长时间里不吃不喝的挖掘废墟,肯定是很疲惫,又累又饿。

但他还能够坚持下去,实在了不起。

  生2:

在漫长的36个小时里,一般人会睡觉吃饭休息,而父亲一直都在挖。

  师:

他忍受了一般人不能承受的长时间的疲劳。

在这段话中,还从哪里感受到父亲的疲惫不堪?

  生:

“双眼布满血丝”可以看出来,显然是很长时间没有休息,睡觉了。

  师:

是啊,要知道他可是36个小时,不,准确说是38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眼睛都熬红了。

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生感情朗读。

  B、师:

这位父亲仅仅是劳累至极吗?

  生1:

我觉得这位父亲还遇到很多危险,受了很多伤。

  生2:

父亲流血了,到处都是,身上、手上、脚上。

衣服破了。

  师:

你感受到他处在危险之中。

还有哪些地方能够证明父亲处在危险之中?

赶快到文中去找找根据,找到一句读一句。

  生:

消防队长……,警察……

  师:

请大家看课题,这个“中”说明什么?

  生:

地震随时可能降临,危险仍然存在。

父亲会有生命危险。

  师:

(师范读)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再去看看那位父亲,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

父亲怎么会变成这样?

  生1:

他挖瓦砾时手被扎破,不小心被石头砸伤,许许多多的碎石划破了他的衣服和皮肤。

  生2:

突然有余震,他摔倒了,倒在了石堆里,身上碰伤了,衣服拉破了。

  师:

漫长的38个小时里,他的体力已经支撑到了极限。

谁再来读读这段文字,让我们感受到这位父亲危险的处境和巨大的伤痛。

  生感情朗读。

  ②研读“长时间的精神痛苦”。

  A、师:

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在一边奋力挖掘时,他内心会想些什么啊?

  生:

我的儿子还活着吗?

受了伤吗?

  师:

能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样想有可能性吗?

  生:

书上写到教学楼成为废墟,还有人劝他,说没希望了。

  师:

是啊,可能这样努力挖下去,挖出来的不是活生生的儿子,而是一具冰冷的尸体。

时间越长,这种可能性越大。

他还会想什么?

  生:

你们是不是来帮助我的?

你们的劝阻动摇不了我,我绝不停下来,我的儿子在等着我。

  生:

人们根本不理解他,也没来帮他。

要是我会觉得很无助。

  师:

是啊,人们认为他失常了,在人们眼里,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别人的不理解,无形中也成了他心理上的压力呀。

  B、师: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位承受着肉体和精神双重压力的父亲,在漫长的38个小时里,这位倔强父亲忍受着孤独与苦闷,咬紧牙关孤军奋战。

他的举动堪称壮举啊!

谁再来读读这段文字?

你会读得更投入。

(指名读)

  师:

这句话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总地挖了36小时,而是不厌其详的把这些表示时间的数字一个个罗列起来呢?

  生:

更加突出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

表现出父亲救子艰难的过程。

  师:

是啊,36小时也就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也就是五十多节语文课,这每一分,每一秒是何等的难熬啊!

当我们体会到这点,你又会怎样来读这段文字呢?

(生感情真挚,读得十分投入。

  4、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这位年轻的父亲,承受着肉体的伤痛和精神的重担,但他决不放弃。

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这样做?

  生1:

父爱的力量

  生2:

他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什么,都要和儿子在一起。

  师:

这句话你们能理解吗?

  生1:

当儿子伤心时,父亲会陪伴他。

  生2:

当儿子获奖了,父亲会和他一起分享快乐。

  5、师生引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6、这句承诺,这种信念让父亲成为了一座大山,伟岸坚强!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朗读这段话,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7、读到这里,想起连环漫画《父与子》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分享。

  三、悉心关注儿子,感受“让”的了不起。

  1、感受儿子在废墟中“爱的传递”的画面。

  生:

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先人后己。

把安全先给了别人,危险留给了自己。

  师:

当灾难侵袭时,小小年纪能有如此表现,真了不起!

你觉得这一“让”,“让”出了什么?

  生:

让出了勇敢、勇气。

因为在地震时,很多人都会很自然的恐惧、害怕。

  但他很勇敢,对生存充满希望。

  师:

文中还有一段文字也写到他的勇敢,你能读读吗?

  生读阿曼达在废墟中顽强等待的勇敢画面。

  师:

漫长的30多个小时里,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把你想到的说出来。

  生1:

不要害怕,我爸爸一定会来救我们。

  生2:

他会对同学说,其实我也很害怕,我不知道爸爸会不会有危险?

我们不要哭,我爸爸会来救我们的,我们会活着出去的。

  师:

谁来读这段话?

生读。

师:

真是个临危不惧的孩子。

  师:

这一“让”,还“让”出了什么?

  生1:

让出了先人后己的高尚品德,了不起。

  师:

爱的最高境界是懂得爱别人。

  生2:

让出了生命。

  师:

把生存的优先权让给了别人。

阿曼达简单的一“让”,在我眼中也是一种壮举。

  生3:

让出了他对父亲的信任。

  师: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

儿子对父亲的长期信任已经成为支撑他面对灾难、坚持活下去的坚定信念。

这一“让”,让的真不简单!

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对话,把这对父子创造奇迹的那一幕完整地展现给大家。

  2、师生回扣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3、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读最后一段,享受这幸福的时刻。

  四、拓展延伸,为丰满“爱”而吟诵。

  1、此时此刻你一定心潮澎湃,拿起笔就把心里想得写下来。

可以是一句话、甚至一个符号。

  2、教师与学生交流感受。

  3、最后,送给大家一份礼物,两篇好文章:

《地震中的撑起》《奇迹的名字叫父亲》,你们自己也可以搜集类似的感人故事,当然,平凡生活中的感动也无处不在。

相信你们用心感受之后,会再掬起一滴感动。

  板书: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爱信念

  子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课后随感: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

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

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选择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策略,全息解读文本,择取文章精华,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

试图借助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回应,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

  一、抓住文眼,聚焦形象,“牵一发而动全身”。

  文艺理论提到“形象大于思想”,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往往对形象的感受重于对观点的领悟。

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可是,高年级的文章这么长,时间又有限制,如何才能做到长文短教呢?

我细细分析,全息阅读,巧妙整合,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

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

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

有三个描写父亲的场景感天动地:

第一个是他悲痛欲绝,但重新挺立的场景;第二个是许多人劝他别挖,但他不听劝的场景;第三个是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场景。

仔细研读,不难发现第三个场景令人刻骨铭心。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片段完全可以辐射前面父亲在绝望中重新挺立,人们再三劝阻但父亲依然坚持的场景,从中还能体味到父亲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父亲绝不放弃的信念。

同样,“有其父必有其子”。

阿曼达简简单单的一“让”,“让”得感人肺腑。

这一“让”,不仅让出了小小年纪的勇敢、让出了对他人的关爱、让出了父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更让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信念。

这一“让”精巧地将父子重逢,相互对话的情景统领起来,甚至与文章中心无痕融合。

  在整个教学中,我以寻找最震撼你心灵的场景为主线,抓住“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两个文眼折射全文的语段,努力做到“一线串珠”,“瞻前顾后”,在承上启下处反复回扣读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种立体多维式的建构,于大气中隐含着深邃,在平和中张显着个性,体现了阅读的整体性,提升了阅读的品质。

  二、情感震撼,读中体验,“情到深处无怨尤”。

  娄湘生老师曾说:

“观察和体味应该带着情啊!

要用情去驱动你的双眼!

”在这节课中,语文教学要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我感觉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

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上课伊始,我播放有关大地震的视频资料,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刺激学生的感官,拨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和课文融为一体。

  要想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满主观意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发挥。

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并进行朗读训练时,我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

  师:

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

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生: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

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不难想象,这样几个来回的读,层层叩问,情感步步推进,合理地发挥了语言的魅力,激情、诗一般的语言渲染着课堂氛围。

  我在教学过程中,还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

让学生在语文过程中受到精神的滋养。

我始终强调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读中感悟。

通过反诘、引导联想、多种形式的读等一系列方式,让学生感情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地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

比如“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应读得坚定不移。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先指导学生从时间上读出父亲的劳累;再接着从父亲的形象上读出他沉甸甸的爱和肉体的痛苦;继而在体验父亲心理活动中读出他内心的孤独与苦闷;最后探究父亲的精神支柱,读出伟大形象。

学生在立体推进的朗读过程中,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的,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

让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句子诵读扎实了,情感表达自然也淋漓尽致了。

  三、综合训练,人文积淀,“自在娇莺恰恰啼”。

  面对不同的课文,我们都应该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

用综合性的语文练习促进学生的阅读,以训练促人文,以人文促积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这节课中,我引入“听话想象”:

在教师的范读中,请学生闭眼想象,在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

父亲怎么会变得伤痕累累、憔悴不堪?

“想象写话”:

漫长的30多个小时里,阿曼达在漆黑的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吟诵练笔”:

用一句话、甚至一个符号表达你心里最深刻的感受。

这些环节的设计(包括拓展漫画集《父与子》的小诗和我自己的拙诗),都是想通过不同角度、不同训练点、不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句意,并在美好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人文熏陶。

语文学习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品析运用之外,要书声琅琅,也要静思默读,还要妙笔生花。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紧抠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用心写。

让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扎根到学生精神世界中。

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做到情中有理,理中有情。

在这以训练促人文,以人文促积淀的过程中,引领学生达到“文能逮意,情能胜物”的语言表达的佳境。

  我们呼唤生命课堂,那应是学生真情驿动的课堂、畅所欲言的课堂、深思飞扬的课堂。

在这节课中,我与学生随着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经历了磨难,经历了痛苦与喜悦,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服输,学会了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

我们陶醉于父子深深的情谊中,我们震撼于信念创造的爱的奇迹中。

我们,成长了自我,邂逅了一次美丽的生命感动。

 

一、文本内容: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长春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版块的第三篇课文。

文章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在没人理睬和帮助的情况下,历尽艰辛,用了38小时,徒手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他幸存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课文先写了大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坚定地向儿子教室方位走去。

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坚持寻找自己儿子阿曼达。

最后写经过38小时不停地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终于获救。

文章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令人震撼。

  二、地位作用

  这个版块以人间真情为训练主题,选编了以描写父母亲情、人间真情为主的三篇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表达父爱的,选编此课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感受父子情深的感染,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二是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育价值

    通过朗读、品读、比较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学会做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的伟大,学会做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在教学中,训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父亲情深。

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力求通过情境创设,极力烘托情感,让学生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本的情感,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五、方法策略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易于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采取以读促思,读思结合,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引导读写结合,情融一体的方法,因此,教学时,通过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把“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贯穿整个教学始终,并抓住关键词“了不起”紧扣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引导学生反复研读,体会父爱的伟大。

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等描写以及人物的言行对比,使学生感悟到父亲的坚定信念和深沉的爱。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读写结合等方法把情感逐步推向高潮,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同时,通过仔细研读,使学生感悟到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我这样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六、教学环节

  

(一)激发兴趣,走近文本。

  小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比较强烈,上课伊始,我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大屏幕播放日本刚刚发生的9.0级地震及海啸的相关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地震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进而引出课题,走近文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标中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结合第四学段“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训练要求,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父与子之间的什么事?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中,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的可亲可敬,儿子的可爱形象。

围绕“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展开教学。

让学生找出提领全文的关键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并抓住“了不起”这个关键词,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父子情深。

  (三)抓重点句研读课文,感悟“了不起”。

  阅读教学,以读为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这一环节主要采用以读带讲,以读促思,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让学生仔细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父子“了不起”的句子或自己感动的句子,在旁边作批注,写出你的理解和感受。

使学生眼到、心到、手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父子外貌、语言、动作等词句,去想象,体验父子的“了不起”。

在深入研读时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探究为什么说是“了不起的父与子?

”说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为了儿子,父亲不放弃,表现了他执着的信念。

人们劝阻他,而“这位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

”父亲的不顾劝阻是多么坚定,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啊!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突出了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表现了艰难的过程,体现了父亲执着的信念和救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我还引导学生通过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去体会父亲的内心情感,去领会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说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

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表现了儿子高度的责任感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体会儿子的了不起可采用小组内读一读,议一议,写一写的方式,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通过读写结合来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亲的传承!

  (四)角色朗读,体验文本。

在这个环节,让学生反复读,多层次的读,培养阅读能力,重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与文本对话,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语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离开了”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那不同寻常的爱,正说明了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着,爱得更深厚,是他的爱使儿子和他的同学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这是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

  在教学父亲的三句话“谁愿意帮助我?

”时,父亲的三句话意思一样,但心情却不一样,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品读,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去感受。

再从问题“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危险,父亲为什么不离开?

的回答中,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父亲的伟大,通过分角色的合作朗读,使学生感受到父与子心中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感受父亲高度的责任感。

最后齐读课文中阿曼达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的”,再次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在于他的不放弃和责任感。

  (五)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播放一位父亲送残疾儿子求学,父亲背着儿子求医等图片,使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是孩子内心的支柱。

  2、课后让学生从课文内容联系到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父母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从而达到让父亲的举动有更深入的理解。

  3、向学生推荐关于父爱的课外书籍,《背影》、《奇迹的名字叫父爱》,让学生体会另一种父子情深。

这样设计不仅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且做到“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