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统计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489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统计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一年级统计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一年级统计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一年级统计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一年级统计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一年级统计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一年级统计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一年级统计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一年级统计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一年级统计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一年级统计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一年级统计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一年级统计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一年级统计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一年级统计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一年级统计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一年级统计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一年级统计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一年级统计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一年级统计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统计教学设计.docx

《一年级统计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统计教学设计.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年级统计教学设计.docx

一年级统计教学设计

统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93-94:

统计。

二、教学设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图、小动物答题卡、条形统计图。

三、数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原教材安排了让学生经历“花的颜色有几种”,“每种颜色的花有几盆”,“你最喜欢哪种颜色的花”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笔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每种小动物有几只”,“我最喜欢的小动物”,“我的生日”,“我最喜欢吃的水果”等实践活动;学生则根据之前学的比一比、分一分以及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进入新知的探究。

经过近1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能力,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组织、引领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操作活动。

故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

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的一般方法,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2.过程方法: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感悟统计的意义与作用。

(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引导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其合作能力和对问题做出决策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

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其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策略:

对“统计”一课的教学而言,其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让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由此我试图让学生置身真实又充满童趣的情境,亲身经历和体验统计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统计观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学会与同伴交流,学会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从而自主建构新知。

1.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统计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既然要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就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动手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以期在这一时空内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自行探索,自行创造的机会。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统计对决策的影响。

“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是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为此本课设计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中的随机性,从而对问题做出合理的决策。

3.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创设小组(同桌)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把自己富有个性的方法与同伴交流,以达到完善个体认知结构,促进资源共享的目的。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画外音)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叫聪聪的猴子:

大家好,我叫聪聪。

今天是我的生日,我请来了许许多多的好朋友来庆祝我的生日。

想知道它们是谁吗?

1.从动物画面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统计。

观察:

有哪些小动物?

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

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

(学生先数出每种小动物的只数,然后完成方格图)

师提示:

涂完后注意标上只数。

2.对比画面与学生完成的方格图,引出新知。

汇报每种小动物的只数。

师:

(对比出示画面与方格图)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感觉?

【备选】如果学生所谈的感觉是偏离该问题的本质的话,教师则需进一步明确问题的指向性:

哪一幅图更能清楚地看出每种小动物的只数?

小结:

像刚才这样把小动物的只数数出来并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的这个就是统计。

(板书课题:

统计)。

(二)实践操作,掌握新知:

1.让学生体验收集数据的过程

谈话:

在四种小动物中,你最喜欢谁?

在答题卡上作上你喜欢的记号。

2.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的过程

(1)初次记录。

师:

现在老师手里拿着同学们的题卡,你最想了解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教师读题卡,当发现大部分学生记录不下来,正在犯难的时候,师停止。

师:

怎么了?

为什么记不下来?

(大部分学生可能会认为是老师报得太快了,但必定也有少部分学生已经记录下来)

请能记录的同学介绍自己整理数据的方法,并展示他们的方法。

(2)当大部分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悟之后,引导学生用自己认为最简便的方法来进行第二次记录,在记录之前,先在小小组里把自己的方法说一说。

汇报记录方法和记录结果,师抽取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讲评。

其中如果学生采取划“正”字法来记录的要着重介绍并给予表扬。

【备选】如果学生中没有出现划“正”字法,师可适时加以介绍,并课件演示“正”字形成的动态过程。

师:

有记录结果不一样的吗?

引导根据总人数进行验证:

合计数要等于班级总人数。

3.认识统计表、统计图

学生汇报数据,师完成统计表,并随着学生的回答在课件里完成统计图,引导学生从纵轴上对应着的数据读出喜欢每种小动物的人数。

小结:

像刚才那样把杂乱的数据经过整理后表示成这样有条理的图形就叫做统计图。

给这个表格取个名字,得出:

统计表。

得出:

统计表。

4.通过统计图、统计表回答问题。

5.小结统计图表的意义:

使我们清楚地看出每种东西的数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指名汇报自己的生日在几月几日,后出示全班小朋友的生日统计图(课件呈现:

“我们的生日”统计图,伴唱生日快乐歌)。

2、从这个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3、提议过集体生日,引发问题:

过集体生日得买些水果吧,可是班费有限,只能买两种水果,买哪两样呢?

怎么办?

当学生争执不休的时候,师问:

有什么好主意?

通过讨论交流得出:

哪两种水果喜欢吃的人最多就买哪两种。

指名说自己最喜欢吃的两种水果。

4、提议同桌两人商量出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然后拿出一种意见,把磁性方块贴在相应的水果里,形成统计图。

师:

看着这个统计图,你能说说现在我们该买哪两种水果呢?

为什么?

(四)总结

1.对本节课各组得到的笑脸情况作一统计、评比。

(课中教师已有意识地将各组所得笑脸制成条形统计图)

2.师:

你觉得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统计?

你最喜欢统计什么?

让学生畅谈,如:

我们在选班长的时候可以统计一下推选谁的人最多;我们可以统计一下喜欢看哪种动画片的人最多等等。

3、提议课后对自己最赶兴趣的一件事情进行统计,下节课我再来交流。

本班学生此前刚秋游过动物园,小动物的形象在他们的脑海里非常深刻,因此以小动物过生日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设计将动物画面与方格图进行比较,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悟简单条形统计图的简洁明了之特性,同时可以导入新课教学。

 

让学生在自己收集和整理的信息里自主提出问题,既可激发兴趣,又可诱发探究的动机。

通过初次记录,少数人介绍了记录的方法,再一次记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呈现整理数据方法的多样化,张扬学生个性,同时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引导学生对自己统计结果进行反思、验证,以此感悟统计的数据要尊重客观现实,并意识到科学的严密性。

 

从小动物的生日过渡到小朋友自己的生日,既亲切自然,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统计对决策的作用,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决策,进一步体验统计的作用。

从课始至课终,根据每组学生的表现奖予笑脸,既把握了课堂激励机制,又使教学资源动态生成,体现了统计数据的随机性,又能让学生感受统计的广泛应用。

五、教学片段实录

(一)让学生体验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

老师想了解一下在这四种小动物中,你最喜欢谁?

(此时学生情绪饱满,个个都想说)

师:

这样吧,每个人都有一张答题卡,请在你最喜欢的的小动物下面做个记号。

学生完成题卡后师收上题卡。

(二)学生体验整理数据的过程

1、初次记录。

师:

现在老师手里拿着同学们的题卡,你最想了解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

我想知道喜欢哪种小动物的人最多?

喜欢哪种小动物的人最少?

生2:

我想知道喜欢小兔子、小猪、熊、鹿的各有几人?

生3:

我想知道喜欢猪的人比喜欢鹿的人多还是少?

生:

……

[问题由学生自主提出,因而便有了探究的动机。

师:

让我们一起解决这些问题吧!

教师较快地读数据,当发现大部分学生记录不下来,正在犯难的时候,师停止报数据。

师:

怎么了?

为什么记不下来?

生:

你报太快了!

师:

已经记录下来的有吗?

请能记录的同学介绍自己的记录方法,并展示他们的方法。

生1:

老师报哪种动物,我就在它下面写“∣”;

生2:

我是写“-”的方法;

生3:

我是画“○”的方法;

生4:

我是打“√”的方法;

[师一一肯定了这些方法.]

师:

看来能记下来的小朋友也不少,他们都有自己喜欢的而且简单的记录方法。

现在你们还想再来一次吗?

学生高呼:

想!

师:

在记录之前,请先在小小组里把自己的方法说一说,然后选择你认为最简便的方法来进行第二次记录。

(到时每位学生都能顺利地进行记录)

师:

谁来告诉大家你的记录方法和记录结果?

(师抽取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讲评,其中有三位学生采取划“正”字法来记录,师请其介绍方法,然后课件演示“正”字形成的动态过程)

[努力呈现记录方法多样化,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师:

有记录结果不一样的吗?

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有两位学生的统计结果有误。

师反问:

到底谁的记录结果是正确的?

怎么查呢?

这时候学生面面相觑,一会儿便说大部分人的答案肯定是对的。

师:

对呀!

合计数要等于班级总人数,这两位小朋友一定是在记录的时候重复了或遗漏了!

(三)认识统计表、统计图

学生汇报数据,师完成统计表。

师:

我们还能用涂方格的方式表示吗?

(随着学生的回答师完成统计图,并引导学生从纵轴上对应着的数据读出喜欢每种小动物的人数)

小结:

像我们刚才那样把杂乱的数据经过整理后表示成这样有条理的图形就叫做统计图。

你能不能给这个表格取个名字呢?

生:

统计表。

(四)通过统计图、统计表回答问题

师:

看着统计图。

你能回答起先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吗?

生:

(略)

(五)小结:

看来统计图表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出每种东西的数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统计图(表)的意义。

[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表、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感悟统计图表的简洁性。

六、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成功与遗憾并存,具体分析如下:

成功之处:

以往的统计教学,往往局限在算术的计算上,一般是教材把已经采集好的数据作为已知条件给出,学生缺少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因而对整个事件没有亲切感,只是机械地为了计算而计算。

反思本课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材料的选择,还是教学过程的组织都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新理念。

笔者从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这一首要目标出发,设计了一系列童趣性、生活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亲身经历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不仅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统计观念,让学生感受了统计的必要性,学会了收集整理数据的一般方法,同时使学生体验了统计对问题决策的作用,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可以看到本课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例如:

在收集、整理数据时,通过初次记录和再记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统计的全过程,在思维的交流和碰撞中迸发出了创新的火花;老师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统计,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学会倾听的良好习惯,同时又增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又如:

在生日PARTY上需要买两种水果,那么该买什么水果呢?

这是一个与开展生日PARTY活动密切相关并急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讨论、争辩,学生认为应先进行调查并得出调查的内容是“全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是哪两种水果”,有了这一行为导向之后,下一步便是商讨采取哪种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呈现(在此,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建议同桌商量出自己两个人最喜欢吃的水果,之所以让同桌进行交流,其目的是想避免再次以每个人都依依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一单一的形式,同时也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从另一侧面也要求同桌要达成和谐一致的关系),最后再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作出合理的决策,此时问题已迎刃而解,学生在这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进一步建立了统计的观念,并且体会到了统计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到了成功的愉悦;与此同时为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遗憾之处:

统计必须要有数据,而这一数据必定要是真实的、客观的。

本课在统计“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时,出现了两个学生其统计结果与全班总人数不一样。

这恰恰符合了教师的预设,即借此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体验,以尊重客观现实,且培养学生求知方面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遗憾的是教师在学生尚未充分感知,产生认知冲突的情况下,就急于将问题实质和盘托出;看看合计数是否等于班级总人数。

这样一来使学生失去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以致于后续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自觉反思、验证的意识不足。

反思这一细节,我认为教师应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展开适当的讨论,让验证的方法在学生的感悟、交流中动态生成。

另外,还有另笔者感到困惑的是虽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诸多的喜闻乐见且与其生活紧密相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环境和机会,但在课末,教师试图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统计知识的时候,学生却表现地不很踊跃。

究其原因,是否教师还没能在如何鼓励、启发学生从统计的角度去捕捉客观事实与现象这一点上下足工夫?

当学生无法从生活中寻找相应的实例时,教师是否该为他们指明方向、方法,甚至具体的统计步骤,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实践的。

设计:

余江县第一小学彭芳云

在这堂课中我觉得有这么几个方面做得还好的:

如整堂课中我使用了笑脸来作为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或是维持纪律的一种有效的手段,特别针对一年级的小朋友。

在这堂课上她为我上课帮了一个很大的忙。

去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一群陌生的小朋友,本以为调动起课堂气愤会很难,更何况要学生40分钟都跟着你的思路走,可就是因为笑脸的帮忙我做到。

了。

时刻关注学生整堂的一言一行。

我所设计的情境都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活动,富有童真童趣。

40分钟下来学生并没感觉到累,而是在快乐的学习。

在学生的全体参与活动中学到了。

   做的不够的有很多,如:

这虽然是一堂新课程的课,但也不能忘了最根本的理论。

在这堂课上我对什么叫统计,什么是统计图、统计表,我没有做到很好的指点,于是有老师问到:

他们真的能区别这是统计图、统计表了吗?

是啊!

这些关键的数学概念性的东西还是需要老师点到的!

在如何引导提数学问题方面,一直都是我的弱点,怎样很好的去引导呢?

今天听了金竹小学的翁老师引导让我受益非浅!

如:

学生知道了喜欢吃苹果的比喜欢吃香蕉的多5个人!

老师把5人遮住,问:

这个5人不知道的时候,怎样问呢?

我想还好需要多让学生去说,尽量的提。

老师在做一些总结。

多说、多想对学生都是有帮助的。

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去研究的!

 

在教学中,我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设计了“1、故事引入;2、探索用各种方法记录;3、重点讲解用打“√”的方法进行统计;4、认识记录单和统计表;5、巩固练习;6、实践操作;7全课总结。

”《统计》初步知识内容不算很难,但有时比较繁琐,很多都要同学之间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需多合作,而在学生看图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要独立思考。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讨论:

你想用那种方法来记录?

在这些方法中,哪一种最方便?

最容易数出数据的是哪一种?

你最喜欢用那种方法?

让同学们回答了以后,再引导学生看记录单和统计表,最后再进行巩固练习。

通过观察,发现大多数同学都能较好地完成。

在活动中我能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体现。

在这节课中,我非常注重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我不仅经常运用激励性语言,还注重给合作好,动作快的小组以实际性的奖励。

但是,在这节课中,我还是没有很好地体现小组活动,在进行小组合作时有点像走过场一样,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还有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应加强。

一年级的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运用一些恰当的提问、精准的语言、适当的指导,以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统计”教学实录与评析来源:

本站原创2009-11-0818:

10:

26

[标签:

一年级统计教案]奥数精华资讯免费订阅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8~9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用简单的符号记录数据,并能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合作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统计兴趣

  师:

小朋友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

(异口同声)喜欢!

  师:

那好,老师正想请咱们班和二班的小朋友一起看动画片,而且特意准备了四部动画片,大家一起来看看。

(课件逐一出示《西游记》、《葫芦兄弟》、《猫和老鼠》、《黑猫警长》的图片)

  师:

可是这里有四部动画片,我们只能选一部来观看,你们最希望选哪一部呢?

  生1:

我要选《猫和老鼠》。

  生2:

我最喜欢看《葫芦兄弟》。

  生3:

不行!

我们要看《西游记》,孙悟空最厉害了。

  ……

  师:

(面露难色)大家喜欢的动画片都不一样,怎么办?

  生1:

我有一个办法,就是把每部动画片都放上一小段。

  生2:

老师说出一部动画片的名字,喜欢的小朋友就举手或者站起来,数出每部动画片喜欢的人数。

  生3:

哪部动画片喜欢的小朋友多就看哪部动画片。

  师:

你们觉得这个办法怎么样?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好)

  学生按喜欢的动画片分别排成四队并数出每队人数,教师填写统计表。

  师:

刚才我们把全班小朋友按照喜欢动画片的情况分成四队,数出了喜欢每部动画片的人数,这种方法就是统计,这个表就叫做统计表。

(板书课题:

统计)

  [评析:

从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入手,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统计活动是决定大家观看哪部动画片的一种需要,初步体会统计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

  二、探究统计方法

  师:

通过统计,老师知道咱们班喜欢看《猫和老鼠》的小朋友最多,可不知道二班的小朋友最喜欢看哪部动画片,怎样办呢?

  生:

让二班的小朋友也用排队的方法统计一下。

  师:

可老师现在就想知道结果,怎么办?

  生:

派一个人到他们班去统计。

  师:

二班的小朋友现在正在上语文课,不能打扰他们。

(稍停)课前,老师已经让二班的小朋友把他们最喜欢的动画片片名写在纸上了。

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把他们喜欢看动画片的情况统计出来吗?

  生:

愿意。

  师:

老师报动画片名,小朋友在纸上记。

报完名,你们要告诉老师每部动画片二班各有多少人喜欢?

想一想:

你准备怎么记?

  老师开始报动画片名,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统计。

  师:

请统计好的小朋友举手。

(环顾全班,只有几个学生举手)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能说给老师听听吗?

  生1:

老师,您报得太快了,我记不了。

  生2:

我不知道怎样记。

  师:

没关系,我们可以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记录的。

  师:

记录下来的小朋友,谁愿意上台展示你的记录方法?

  指名上台展示。

  师:

能给其他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记录的吗?

  生1:

我听到老师报哪部动画片,就在那部动画片的名字下面画个“○”;《猫和老鼠》老师一共报了15次,我画了15个“○”。

  师:

你真聪明,记录得很清楚。

如果老师想让你给这种记录方法取个名,你觉得叫什么记法好呢?

  生1:

叫“画圈记法”好了。

  师:

其他的小朋友有没有不同的记法?

  生2:

我是画“√”记的,我叫它“画勾法”。

  生3:

老师,我是用“×”记的,我叫它“画叉记法”。

  生4:

我发明了“竖线记法”。

  ……

  教师将学生想到的记录符号板书在黑板上。

  师:

其实记录的方法还有很多,你觉得怎样记清楚方便就可以怎样记。

刚才不会的小朋友,现在会记录了吗?

  生:

会了。

  [评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注意放手让学生在思考、尝试、交流的过程中,寻找一些比较简单的符号记录数据,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

  教师检查学生的统计结果,发现统计结果不一致。

  师:

为了做到准确公平,老师想请小朋友选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把二班喜欢看每一部动画片的情况再统计一次。

  学生同意后,师生第二次统计。

之后交流,填写统计表。

  [评析:

看似重复多余的环节,其实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既让学生从众多的记录方法中挑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加以巩固,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

  师:

看看统计表,你们觉得两个班到底应该选哪一部动画片来观看?

为什么?

  生:

应该选《猫和老鼠》这部动画片,因为两个班都是喜欢它的人最多。

  师:

很好。

刚才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了两个班看哪部动画片的问题。

小朋友想出了用符号来记录人数的方法。

(板书:

符号)你觉得这种用符号记录数据的方法怎么样?

  生1:

我觉得用符号记又简便又快。

  生2:

我觉得记得很清楚。

  师:

咱们班的小朋友表现太棒了!

老师要奖励你们先看一段动画片。

  播放动画片《猫和老鼠》的片段。

  [评析:

在学生圆满解决问题后播放动画片,既是对学生出色表现的奖励,也是为了调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稍作放松后继续后面的学习。

]

  三、解决问题

  师:

看完动画片,我们再来看下面的问题。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主题图。

  师:

我们课后要开展这几项体育活动,不知道每项活动各要准备多少体育器材,你们能帮老师统计出来吗?

  生:

能。

  学生分组调查,并要求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统计方法记录调查结果,完成书上第99页的统计表。

  师生共同统计全班情况,填写统计表。

  师:

你能说一说,每种活动器材各要准备多少吗?

  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

  师:

我们班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最多?

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最少?

  生:

……

  [评析: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生活中熟悉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统计的意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四、评价和总结

  师:

今天的数学课你学会了什么?

  生:

我学会了用简单的符号统计数据。

  师:

你对老师今天的教学满意吗?

如果很满意,就给老师打5分,比较满意就打3分,不满意就打1分。

(故意悄悄地问个别学生)你准备给我打多少分?

  师:

把你想好的分数告诉组长,并和组长一起统计出你们小组的打分情况,填在统计表里。

  小组交流,分组汇报,师生交流感受和意见。

  师:

绝大部分小朋友都给老师打了5分,老师衷心地谢谢你们。

其实,全班小朋友表现都很出色,你们个个都是非常聪明的孩子!

马上要下课了,你们还有什么话或者意见想对老师说吗?

  生1:

老师,您给我们看动画片的时间太短了!

  生2:

让我们看看另外三部动画片可以吗?

  师:

希望下次我们还有机会一起学习。

  [评析:

教师巧妙地将课堂评价与所学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公正地评价自己的学和老师的教。

师生平等对话,充分体现“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

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设计及评析

                                         张冬梅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学习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能进行有序观察和有条理的思考,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一张本班小朋友生活照片)瞧!

这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