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题 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22558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 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 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 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 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 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 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 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 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 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 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 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 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 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 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 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 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 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 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 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 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现代文阅读题 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 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公开课教学设计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19分)

像花生一样活着

耿艳菊

①乡下老家种植着大面积的花生,父亲则是种植花生的大户。

很多人慕名向他请教,父亲笑眯眯地点起一支烟,说:

“花生啊,好活……”声音拉得倍儿长,像讲自己孩子一样骄傲。

②好活?

还真是如此。

似乎从有记忆开始,秋田里就是一望无际的花生。

这一种就是几十年,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

③印象里,每年在麦子将要熟的时候,父亲就开始种花生了。

一个三角撑子,一把铲子,就是全部工具。

不几天,小种子已在土里发了芽。

等到麦子收割完,青青的小苗已摇曳满地了。

看着它们,我们瞪大了好奇的眼睛,宝贝得不得了。

父亲开着农用车一趟一趟拉麦子麦秆,车轮碾在花生苗上,花生苗扁下去,流出了青色的汁液。

我们心疼得直哭,父亲却哈哈大笑,说:

“没事的,它们结实着呢!

④果然,一段时间后,再见到它们,都好好的,青色的叶子间还缀满了小黄花。

父亲告诉我们,别小瞧这不起眼的小花,一朵花就是一颗白白胖胖的花生。

他又给我们讲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特性。

我们听得有趣,情不自禁地数起了那些小小的花,一朵,两朵,三朵……心里溢满了欢喜。

⑤花生的生命力之强简直让你不敢相信。

有一年,麦收过后,邻家图省事,就把田里的麦茬点燃了。

谁知火势借着风力殃及我家的地,一地青青,几个小时就变成了一片黑乎乎的天地。

【A】对花生一向自信的父亲脸色煞白,猛地坐在地头,喃喃地说:

“完了!

这下花生肯定活不了了……”第二天,父亲就去街上重新买了花生种子。

没想到,夜里一场雨后,黑乎乎的田里又冒出了绿绿的嫩芽。

⑥花生特别易于管理。

一遍除草剂,就任其自由生长了。

长长的夏天,容易干旱,花生可不怕。

【B】当玉米、棉花耷拉着焦渴的叶片时,花生依然擎着黄色的花蕊,绽成属于自己的一道风景。

秋天收获的时候,又会碰上连绵的风雨天,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果实长在地下,雨水反而滋润了它。

⑦犹记得刚毕业那会儿,我没有经验,只在一个小公司里做着一份打杂的工作,时常心灰意懒。

秋忙时节,正赶上放假,我便回去帮父亲收花生。

父亲见我闷闷不乐,问缘由,我一股脑儿道出了心中的烦恼和困惑。

父亲听了,一边拔花生,一边和我聊起小时候学过的课文——许地山的《落花生》。

他借用许父的话,说:

“花生不像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生发羡慕之心。

它只把果子埋在地下,等到成熟,人们才把它挖出来。

你看,花生就是这样低调,把自己置于泥土中,一点一点,壮大自己,结出珍贵果实。

⑧我也学着父亲的样子,拔出一株花生,抖抖土。

白花花的花生,太阳下,晃人的眼,那一刻,我心里豁然开朗。

⑨花生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呢?

像贫苦人家的孩子,容易养,给口吃的,便虎蹿着往上长。

它不挑三拣四,安于自己的环境,不抱怨,不气馁,不喧哗,本本分分,安安然然。

不管生活赐予的是灿烂阳光,还是一地风雨,它都顽强地活出自己的样子。

风光是你们的,热闹是你们的,它只把自己藏在朴实的泥土下,悄悄地成长。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5年第7期,有删改)

1.根据要求,在表格内将主要事件填写完整。

(4分)

段落

主要事件

③④

a

花生被大火烧过,夜里一场雨后又冒出绿绿的嫩芽。

⑦⑧

b

2.第④段中,我们“心里溢满了欢喜”的原因是什么?

(3分)

3.结合语境,任选一句赏析。

(4分)

A.对花生一向自信的父亲脸色煞白,猛地坐在地头,喃喃地说:

“完了!

这下花生肯定活不了了……”(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B.当玉米、棉花耷拉着焦渴的叶片时,花生依然擎着黄色的花蕊,绽成属于自己的一道风景。

(请从动词选用的角度赏析。

我选()

4.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

(两点即可,4分)

5.联系实际,谈谈你从结尾划“”句子中得到的启示。

(4分)

二、阅读《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一文,完成1—4题(19分)

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冯唐

①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但这与远大理想之类毫无关系。

我从小爱较真,比如,老师鼓舞我们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会一直问:

“怎么定义‘中华’?

怎么定义‘崛起’?

读什么书?

中华崛起和我读你说的那些书有什么关系?

”还没等我问完,老师就不搭理我了……

②我从小喜欢读书完全是因那时没其他有意思的事情可干。

我生于1971年,我们是最后一代需要主动“杀时间”的人:

小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也没有游戏厅、旱冰场。

我又对体育运动没任何兴趣,上街打架时基本是被打。

只剩下读书,于是我就读书。

尽管那时可读的书种类不多,但是已经能看到李白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已经能看到《诗经》讲“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了。

③我那时候的学校有图书馆吗?

我不记得了,很可能没有。

北京的街面上似乎有图书馆,每个图书馆最热闹的是报刊栏,一堆老头、老太站在报刊栏前面看当天的报纸。

有一次我试图进入一个图书馆,当值人员被我吓了一跳,以为我是来偷东西的坏孩子。

我问:

“能借书吗?

”她说:

“不能。

”我又问:

“能进书库随便看看吗?

”她说:

“不能。

”我再问:

“为什么?

”她说:

“你借书,怎么能保证一定还?

你进书库,怎么能保证你会爱护书、不偷书呢?

”我接着问:

“那你是干什么的呢?

”A她说:

“就是看着像你这样的人的。

④第一次体会到图书馆的美好是在北大。

早点去图书馆,如果运气好,能有个靠窗的座位。

窗外有很多高大的白杨树,有很绿的草地,草地上有一些弹着吉他唱歌的男女,每个人的眼睛似乎都是全世界最忧郁的。

七八页书看过,人一阵恍惚,掉进书里,周围的人消失,周围的墙消失,周围的窗户全部打开,周围的一切变软,从固体变成液体,再变成空气,混沌在周围,不知今夕何夕。

B时间变得很短,一个恍惚,就饿得不得不去吃饭了;一个恍惚,日落月升,图书馆要锁门了;一个恍惚,白杨树的叶子落光了,草忽然变黄了。

⑤16年前,我去美国读书;16年后,我去美国休长假。

中间这十几年,事冗时仄,只有两种运动:

开会、应酬,读书都在厕上、枕上、车上、飞机上,把包里的Kindle阅读器勉强算作图书馆。

长假中,不设手机叫醒,在风铃声中自然醒来,忽然想到,可以再捡起多年前的爱好,再去泡泡图书馆。

⑥开车去距离住处最近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地上三层、地下一层,无须证件,无须存包,无人盘问,我就大摇大摆地进入图书馆。

我在角落坐下,中庭泻下来的阳光很猛,松树很老,草很嫩。

一切很静,走路、掏钥匙、挪挪屁股,都会发出大得吓人的声音。

坐下,吸口气,满鼻子纸张和油墨的味道。

⑦看书看到被尿意憋醒,去上洗手间,我沿着宽大的楼梯往上走、往上看,明晃晃的阳光,一架架的纸书,每本纸书仿佛是一个骨灰盒,每个骨灰盒里都有一个不死、不同、不吵的灵魂,进进出出、自由自在、无始无终。

一切都是一副人间天堂的样子。

⑧我瞬间觉得整个人都变好了。

(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我”不同阶段喜爱读书的表现。

(4分)

2.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5分)

(1)请说说A句的言外之意。

(2分)

(2)从修辞角度品析B句。

(3分)

3.文章结尾说“我瞬间觉得整个人都变好了”,为什么?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分)

4.作者是一个跨界人才,这与他的阅读经历密不可分。

请结合本文和链接,以“读书的回馈”为主题写一段话。

(不少于80字)(6分)

链接:

冯唐,1998年获得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又获得美国​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曾担任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总经理。

2011年10月,当选为华润医疗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2013年,冯唐荣登“第八届作家富豪榜”,引发广泛关注。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

(23分)

一个不重要的军人

冰心

①小玲天天上学,必要经过一个军营。

他挟着书包儿,连跑带跳不住地走着,走过那营前广场的时候,便把脚步放迟了,看那些兵丁们早操。

他们一排儿地站在朝阳之下,那雪亮的枪尖,深黄的军服,映着阳光,十分的鲜明齐整。

小玲在旁边默默地看着,喜欢羡慕得了不得,心想:

“以后我大了,一定去当兵,我也穿着军服,还要掮着枪,那时我要细细地看枪里的机关,究竟是什么样子。

”这个思想,天天在他脑中旋转。

②这一天他按着往常的规矩,正在场前凝望的时候,忽然觉得有人附着他的肩头,回头一看,只见是看门的那个兵丁,站在他背后,微笑着看着他。

小玲有些瑟缩,又不敢走开,兵丁笑问,“小学生,你叫什么?

”小玲道,“我叫小玲。

”兵丁又问道,“你几岁了?

”小玲说,“八岁了。

”兵丁忽然呆呆地两手拄着枪,口里自己说道,“我离家的时候,我们的胜儿不也是八岁么?

③小玲趁着他凝想的时候,慢慢地挪开,数步以外,便飞跑了。

回头看时,那兵丁依旧呆立着,如同石像一般。

④晚上放学,又经过营前,那兵丁正在营前坐着,看见他来了,便笑着招手叫他。

小玲只得过去了,兵丁叫小玲坐在他的旁边。

小玲看他那黧黑的面颜,深沉的目光,却现出极其温蔼的样子,渐渐地也不害怕了,便慢慢伸手去拿他的枪。

兵丁笑着递给他。

小玲十分地喜欢,低着头只顾玩弄,一会儿抬起头来。

那兵丁依旧凝想着,同早晨一样。

⑤以后他们便成了极好的朋友,兵丁又送给小玲一个名字,叫做“胜儿”,小玲也答应了。

他早晚经过的时候必去玩枪,那兵丁也必是在营前等着。

他们会见了却不多谈话,小玲自己玩着枪,兵丁也只坐在一旁看着他。

⑥小玲终究是个小孩子,过了些时,那笨重的枪也玩得腻了,经过营前的时候,也不去看望他的老朋友了。

有时因为那兵丁只管追着他,他觉得厌烦,连看操也不敢看了,远望见那兵丁出来,便急忙走开。

⑦可怜的兵丁!

他从此不能有这个娇憨可爱的孩子,和他作伴了。

但他有什么权力,叫他再来呢?

因为这个假定的胜儿,究竟不是他的儿子。

⑧但是他每日早晚依旧在那里等着,他藏在树后,恐怕惊走了小玲。

他远远地看着小玲连跑带跳地来了,又嘻笑着走过了,方才慢慢地转出来,两手拄着枪,望着他的背影,临风洒了几点酸泪——

⑨他几乎天天如此,不知不觉地有好几个月了。

⑩这一天早晨,小玲依旧上学,刚开了街门,忽然门外有一件东西,向着他倒来。

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杆小木枪,枪柄上油着红漆,很是好看,上面贴着一条白纸,写着道,“胜儿收玩爱你的老朋友——”

小玲拿定枪柄,来回地念了几遍,好容易明白了。

忽然举着枪,追风似的,向着广场跑去。

这队兵已经开拔了,军营也空了——那时两手拄着枪,站在营前,含泪凝望的,不是那黧黑慈蔼的兵丁,却是娇憨可爱的小玲了。

——《微型小说三百篇》

1.本文的主人公是。

(2分)

2.文中,小玲对兵丁的情感经历了起伏,请按提示完成下面填空。

(3分)

 

3.揣摩品味。

(6分)

(1)小玲趁着他凝想的时候,慢慢地挪开,数步以外,便飞跑了。

(品味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2)文章第⑦段写道“可怜的兵丁!

”,兵丁“可怜”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分)

4.文章写的是兵丁与小玲的故事,为什么多次提到“枪”?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5.文章题目“一个不重要的军人”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请作简要赏析。

(5分)

6.文章结尾,小玲站在营前含泪凝望,请结合文意展开想象描写小玲此时的心理活动。

(3分,60字左右)

四)阅读《最美的对视》,完成1~4题。

(20分)

最美的对视

孙道荣

①她久久凝视着,凝视着。

②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16岁的男孩。

与所有这个年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着清澈、纯净、稚气未脱的眼睛。

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鞠了一躬。

③几个月前,他的眼睛还一片漆黑。

四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他失明了,从此,他的世界就漆黑一团。

直到三个月前,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眼角膜,才得以重见光明。

④那位老人,就是她的母亲。

⑤她的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

她代表已经去世的母亲,上台领奖。

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为母亲颁奖的,正是受捐的男孩。

⑥早在六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

一双儿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

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

⑦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眼睛,因为白内障而使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

她说服母亲去医院做白内障手术,说这是个小手术,可能恢复不少的视力。

可是,老母亲到了医院却又死活不肯做手术了。

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

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看得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

老人固执己见。

在场的眼科医生完全怔住了,他们被老人的固执己见感动了,没有像对待其他固执己见的病人那样,表现出不耐烦,而是耐心地给老人解释做白内障手术不会损伤眼角膜。

老人这才放心地接受了手术。

⑧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

这一次,病情凶险。

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母亲这一生最后的愿望。

担心自己临终时,可能无法再清晰地表达捐献的意愿;也害怕自己一旦撒手走了,子女们悲痛之中也许忘了这重要的一茬。

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自己的捐献心愿。

⑨一个静悄悄的凌晨,老母亲永远地走了,走得平静,走得安详,走得圣洁。

⑩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

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那“克的挚爱”。

老母亲的眼角膜,很快就被移植给了受捐人,为他人点亮了光明。

在母亲节那天,她发了一条微信:

“我知道,有人正用您的眼睛看着这个从未谋面的世界。

说不定哪天,我们的目光在茫茫人海中再相视,我知道,那是您爱的目光。

”这是老母亲离开之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但她知道,母亲仍在注视着这个世界。

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

她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

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两个人的目光,就这样对视,凝视。

那是思念的目光,那是充满柔情的爱的交汇,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最亲的对视。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2015/1,略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分)

2.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句子。

(6分)

(1)下面的侧面描写对表现老人有什么作用?

(3分)

在场的眼科医生完全怔住了,他们被老人的固执己见感动了,没有像对待其他固执己见的病人那样,表现出不耐烦,而是耐心地给老人解释做白内障手术不会损伤眼角膜。

(2)从人物描写或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

(3分)

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

3.请紧扣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4分)

4.《最美的对视》“美”在文中谁的身上,为什么?

结合原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6分)

五、阅读《谈自立》一文,回答第1—4题。

(共10分)

谈自立

①常言说:

大树底下好乘凉。

然而庇护在大树底下的小树苗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

同样,人也是如此,要想成才,先得自立。

②自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自立才能有发展的前途。

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的自立本领就很强。

他十三、四岁时为了建造实验室,常常到车站卖报,同时还在自己的后院里种植蔬菜,收获时再拿到市场上去卖。

他用这些钱为自己建造了一间实验室,在此基础上他的发明也层出不穷。

由此可见,自立对一个人的成功多么重要。

③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自立,样样都依赖别人,那么他是不会成大器的。

球王贝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能成为球王,而我的儿子是不会成为球王的。

”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

贝利能成为球王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自立本领,而他的下一代却在富足的环境下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吃苦的精神,这就决定了球王的儿子永远成不了球王。

④球王贝利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庇护子女的现象却十分严重。

含辛茹苦的家长们为子女样样操心,尽力为子女减轻一切负担,然而这却使不少少年养成了过度依赖的坏习惯。

殊不知我们当代的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历史的重任。

视子如宝的家长们,你们应该还自己子女一份自由,让他们自立,为他们将来建设祖国打下基础。

⑤自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想成才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摆脱别人的庇护去自立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答:

              

2.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3.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这一点”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分)

答:

              

4.根据作者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我们怎样做才能够“自立”?

(3分)

答:

                            

               

六、阅读 《底线》一文,回答1-4题。

(共10分)

底  线

冯骥才

①一次,一位开锁厂的老板说,他的买卖很兴旺,日进斗金。

我问他何以如此发达他答曰:

“现在的人富了,有钱有物,自然要加锁买锁;再有,我的锁科技含量高,一般技术很难打开,而且,技术不断更新,所以,市场总在我手里。

②我笑道:

“我的一位好朋友说,世界上他最不喜欢的东西就是锁,因为,锁是对人不信任,是用来防人的。

③锁厂老板眉毛一挑说:

“不防人防谁?

我赚的就是防人的钱。

你以为,这个世上,真有夜不闭户的地万吗?

④我说:

“上世纪50年代真有。

到了70年代,我住在一座房子的顶楼,门上只有个挂钩,没锁。

白天上班,把门一关钩一挂,从来没被人偷过。

⑤锁厂老板笑道“那是什么时候,现在早没影儿了,不信你敞开门试试。

⑥我笑了笑没再说,我信他的话。

一个物欲 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 线是不同的。

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

在商业博弈中 ,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候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

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⑦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

其买,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

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等等。

这些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有被全线突破的忧虑。

⑧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  。

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

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

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正败坏。

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

⑨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

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的人和事时,究竟是降低自己的底线,随波逐流,还是 坚守自己,洁身自好,坚持一己做人做事的原则?

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

其实,即使社会的底线很脆弱,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像钢铁长城,任凭炮火肆虐,依旧牢不可破。

 

⑩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

一个人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获得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选自《杂文选刊》2013年第7期,有改动)

1.选文①-⑤段举开锁厂老板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答:

              

3.选文第⑨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4.结合本文,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对“守住底线”的感悟。

(3分)

答:

              

              

              

 

参考答案

一、(19分)

1.a.花生苗惨遭碾压,一段时间后又缀满小黄花;b.“我”心灰意懒时父亲以花生启示“我”,“我”心里豁然开朗。

(4分)

2.因为父亲告诉我们“一朵花就是一颗白白胖胖的花生”。

(或:

我们数着花就好像数着花生。

)(3分)

3.我选A;赏析示例:

这句话通过对父亲的细节(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父亲看到花生被火烧后内心的无奈绝望,表现花生损失惨重,从侧面衬托花生顽强的生命力。

(4分)

我选B;赏析示例:

“耷拉”和“擎着”这两个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作者将玉米、棉花叶片无精打采下垂和花生精神抖擞进行对比,并赋予玉米、棉花和花生以人的情态特征,生动形象,突出花生顽强的生命力。

(4分)

4.①父亲教子有方:

当我处于人生低谷时,父亲用许地山的《落花生》来开导我……②父亲勤劳能干:

父亲种着“一望无际的花生”,“很多人慕名向他请教”……③父亲热爱自己的工作:

父亲讲起花生就“像讲自己孩子一样骄傲”,“这一种就是几十年”……(答出两点即可,4分)

5.示例一: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作为学生的我们应抵制住游戏机等不良诱惑,安于自己的学业,像文中的花生那样“不抱怨,不气馁,不喧哗”,默默努力,就能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

(4分)

示例二: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有很多像邓稼先这样的科研工作者,排除外界的干扰,守住内心的净土,几十年如一日,“本本分分,安安然然”,潜心钻研,为祖国科研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4分)

二、(19分)

1.(4分)要点与评分:

写出三个阶段的具体表现,即可得分。

参考要点:

①从小(儿时),我因为自身及环境的原因喜爱上了读书;②上北大时,我经常早起去图书馆,废寝忘食地阅读;③工作之后的十几年间,我随时随地进行阅读;④十六年后,出国休假时,我重拾多年前的爱好去泡大学图书馆。

(③④点可任选一点写,或者合起来写皆可)

2.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5分)

(1)(2分)要点与评分:

写到阿姨的潜台词是不让我进去即可得分。

示例:

阿姨以为我是偷东西的坏孩子,(怕我弄坏书,不还书)不让我进去。

(2)(3分)要点与评分:

能写出一种修辞手法,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2分,语言清晰、流畅1分。

示例:

B句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三个排比句,写出了时间由半天到一天到季节的不断推移。

图书馆的日子,在作者看来光阴似箭,这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阅读的热爱之情。

3.(4分)要点与评分:

写出一点理解1分,表达1分。

参考要点:

①重拾多年前的爱好,泡图书馆,我的心灵得到平静,感到安宁、自由和永恒,整个人都觉得充满正能量;②我看到一架架书,想到其中有不羁的灵魂在与你自由地交流,整个人都觉得被带到了天堂;③我从小热爱读书,学成之后因俗务繁杂,久违图书馆,在重新开始沉浸式的阅读时,我整个人都觉得充满了力量。

4.(6分)要点与评分:

能够联系本文中作者从小热爱读书,一直读无止境,从中得到心灵的满足得2分,能够联系链接,写出作者因读书成才,有所回报,成为跨界人才得2分。

表达2分。

三、(23分)

1.(2分)兵丁

2.(3分,每空1分,意对即可)

畏惧(害怕)   厌烦(讨厌)   内疚(期待)

3.(6分,每小题3分)

(1)(3分,意对即可)

“趁着”“挪开”“飞跑”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准确传神地刻画出小玲急于逃离兵丁时的机警形象,从而表现他对兵丁畏惧、提防的心理。

(2)(3分,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满分,意对即可)

兵丁的“可怜”表现在:

他深切思念儿子却见不到儿子;他想把对儿子的爱寄托在小玲身上却不能如愿以偿。

4.(4分,每点2分,答对两点满分,意对即可)

“枪”贯穿了全文,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枪”又是兵丁和小玲情感联结的纽带;“枪”也寄托着兵丁对儿子无尽的爱和思念。

5.(5分,意对即可)

题目“一个不重要的军人”的含义:

他是一个岗位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