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52997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古代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古代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古代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古代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古代诗词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古代诗词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古代诗词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古代诗词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古代诗词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古代诗词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古代诗词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古代诗词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古代诗词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古代诗词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古代诗词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古代诗词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古代诗词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古代诗词鉴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古代诗词鉴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词鉴赏.docx

《古代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词鉴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诗词鉴赏.docx

古代诗词鉴赏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讲析]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张伟明语)自1994年起,考查诗歌鉴赏。

起初只考一首古代诗歌鉴赏,3分,后来又增加现代诗歌鉴赏,题量也从一题增至三题,9分。

2002年,2003年,只考古诗鉴赏,题型也由选择题改为简答题,6分。

主观性命题是“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张伟明语)。

命题形式不断变化,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逐步提高,试题难度逐步加大。

古代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依据试题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从近两年来看,重点考查了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

要读懂并且会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抓标题,了解写作重点,“春夜洛城闻笛”交代了时间、地点、事情;其次要抓形象,以理解作品的内容自然形象还是人物形象,自然形象常常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谁在吹笛,谁在闻笛,“何人”看似设问,其实是融入了诗人自己;再次,还要寻求中心词句,以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闻玉笛之声,闻折柳之音,起故园之情。

另外,还要积累一些古代诗歌的知识,适当注意答题的方法。

关于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

1、1、   思想内容

诗歌中的形象和意象,是作者精选出来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和暗示性,易引起读者的联想。

它们是诗人情意的载体,是其情感的物化。

意境是沟通作者思想情感与鉴赏者思想情感的桥梁,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就易使鉴赏者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领会诗歌的意境,要以语言为媒介,发挥想象和联想,进入作者创设的境界中去。

把握意象,深入意境,有助于深刻体会诗歌的主旨。

对诗歌主旨把握的正误浅深,不仅在于是否读懂,还在于能否在广义语境中充分挖掘。

应充分利用诗题中的关键字眼或小序的提示,联系诗人的际遇、补充的注释及有关的时代背景等等,综合驾驭,忌讳割裂时代,架空分析,人为拔高。

2、艺术风格

古代诗歌风格纷呈:

雄浑、细腻、淡雅、宁静、朴素、平实、华妙、庄严等。

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苏辛豪放,柳李婉约,诗作个性鲜明。

鉴赏时要反复诵读,仔细玩味。

3、3、   创作手法

情景交融是古人写景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或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或借古咏怀,赋、比、兴,对比烘托、象征寄托、直抒胸臆、侧面渲染要注意区分,不能混同。

4、诗歌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新、绚丽、明快、含蓄、平易、简洁,丰富多彩。

古人写诗,重“炼字”,欣赏古诗要善于发现并领会那些经过精“炼”而传神、富有深意的词语。

另外了解诗歌中的一些典故、佳话、用语、风尚,也有助于解读诗意。

具体答题时,要读清要求,不要答非所问,隔靴搔痒;要结合相关的诗句作简要分析,不能架空分析。

如有“是否”(或“能否”)的问法,先作判断,再回答理由。

虽说可以见仁见智,但更多的时候是有相对唯一的答案的,想标新立异,反不能自圆其说。

[高考题例]

1.(2003年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解析:

古人很重“炼”字,尤其是动词,“咽”、“冷”是第三联中的两个动词,营造了一种意境,与全诗是相一致的。

2.(2002年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发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解析:

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是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折柳”属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古人别离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表达恋恋不舍之情。

全诗紧扣“闻”字,因笛声而“闻”折柳,因“闻折柳”而起思乡之情。

3.(2001年全国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1)~

(2)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舍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数丝注。

注: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

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

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

A、B、D三项都是恰当的。

C项“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分析不恰当,尾联“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直抒胸臆,离别之情喷涌而出。

(2)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

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B)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圆。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

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酌劝随仆,好随郎马蹄。

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鞮。

解析:

A项直写悲壮的送别之情;C项中的“闻道”“书信定应稀”都是直接抒情;D项全诗几乎是劝戒“僮仆”之语,未见寓情于景中之笔。

只有B项是写景传情,写离别之地,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离别之情含蕴其中。

4.(2000年全国高考题)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解析:

“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诗人在这样的雨夜约了友人来下棋,但友人尚未出现,他只得静静等候。

第三句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扣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了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

故A、B、D三项赏析正确。

C项中,“闲敲棋子”确是一个细节的描写,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种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可见C项分析不当。

三、课内精练

1.(2003年北京春招)阅读下面唐诗,完成

(1)~

(2)题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

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_______。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___________。

(五言绝句思乡之情)

(2)简答: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

2.(2003年上海春招)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

(1)~

(2)题

过华清宫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题华清宫

(宋)杜常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①上西风急,都向长杨②作雨声。

注:

①朝元阁:

唐朝宫殿。

②长杨:

指长杨宫,汉代宫殿。

(1)

(1)          从这两首七绝的内容看,它们都属于□□诗。

(咏史)

(2)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

甲诗是通过描述________________,讽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的感慨。

(送荔枝一事唐玄宗、杨贵妃的淫逸误国兴衰或兴废或更替)

3.(2002年全国春招)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

(1)~

(2)题

村行

王禹偁偁

马穿山径句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1)

(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C.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

D.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

A、C、D三项是对诗歌的正确赏析。

B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分析和“对比”之说不当,“数峰无语”是写人因眼前景色可爱而对山忘言,以上句“有声”衬托“无语”之静。

(2)

(2)          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D)

A.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村美丽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B.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

C.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

解析:

A项是分析主旨,但以偏概全;B项也是以偏概全;C项“渗透”之说不当。

诗中先说“信马悠悠野兴长”,后说“吟余忽惆怅”,可见D分析恰当。

4.(2002年上海春招)阅读下文,完成

(1)~(4)题。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林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蛩(qióng):

蟋蟀。

(1)

(1)          下列名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C)

A.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B.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D.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

(2)          词中所说的“心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希望抗金报国)

(3)(3)          这首词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4)(4)          有人评岳飞词说:

“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

小重山。

”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词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

5.(2001年上海春招)阅读下文,完成

(1)~(3)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人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

(1)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________。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_____诗。

(诗圣律诗)

(2)

(2)          从诗中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任意写出其中两句即可)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四、课后练习

1.阅读上面诗歌,完成

(1)~

(2)题。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梁园:

园圃名,汉梁孝王建,为游赏与延宾之所。

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A.      首句借暮鸦乱飞的描写,衬托今日梁园的颓败。

B.第二句中“三两家”是虚写,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梁园的萧条。

C.第三句用拟人手法,写园中树木与主人的亲密关系。

D.尾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恢复梁园昔日繁盛的愿望。

E.这首吊古诗作,主旨是抒发诗人对世事盛衰无常的慨叹。

答:

[][]

(CDC.第三句应是写园中树木不管人事。

D.尾句应是写树木春来依旧开花,含蓄表达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2)说说这首诗在抒情方面的表达技巧。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将吊古之情巧妙地融于景物描写之中。

前两句“暮”“乱”和“萧条”等词语透露着诗人的伤感;后两句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借无知花树偏在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之景象,极为含蓄地表达了沉痛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诗。

然后完成题目。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此诗的意境特征

(诗歌通过“幽草”“黄鹂”“涧边”“深树”“春潮”“野渡”“春雨”“小舟”等自然形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暮春图画,流露出诗人身在其中独有的一种喜悦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曾写道:

“‘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你同意王国维的观点吗?

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意,红杏的枝头,开满了绚烂的花朵,作者用一“闹”字描写花满枝头吐花喷焰的景象,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春意盎然的景象跃然纸上。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使读者抚今思昔,与下文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

(1)~

(2)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1)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的景象,而全诗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这是运用了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

(开阔、盎然、美丽、迷人羁旅中愁苦悲哀、无以自遣反衬)

(2)三、四两联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试解说。

(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有绝代才华,一生苦吟,又能有几人理解?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

(1)~

(2)题。

绝句(其一)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1)诗中_____________二字是全诗之纲,概括地说明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客愁饱受乱离客居他乡的郁愁心绪)

(2)此诗在情与景表现方面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烦恼忧愁。

7.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

(1)~(3)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1)首句“美人自刎乌江岸”,是以_____________的典故反映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

(2)诗人选取三则历史材料,有无辜者之死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的众生劫难,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角度不同,却揭示了一个共同的主旨:

____________。

(3)整个作品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直抒胸臆,情调沉郁悲哀,“长叹”中包含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复杂感情。

(11.虞姬自刎楚汉相争12戍边无归的军人悲哀连绵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是灾难13.叙述史实忧国忧民而又无可奈何)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

(1)~

(2)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①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

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

①蚕丛:

传说中的开国君主,此代指蜀国。

②君平:

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1)本诗开篇与诗人的另一首诗《蜀道难》有什么不同?

(蜀道难开篇感情豪放,富有气势;而本诗开篇只是平静地叙述,而且还是“见说”,显得很委婉,浑然无觉。

(2)尾联借用君平典故有什么作用?

(用典委婉地启发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循循善诱,凝聚着深厚情谊,其中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

9.阅读下面的唐诗,对其表达技巧或思想内容进行赏析。

(任选其一)

秋词①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②。

晴空一鹤排云③上,便引诗情到碧霄④。

注:

①《秋词》是作者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县)司马期间写的。

②春朝:

春天的早晨。

③排云:

凌云。

排,冲破。

④碧霄:

碧蓝的天空。

表达技巧:

(开头两句,正反对照鲜明。

三四两句,诗人抓住秋天晴空的特点,并用一鹤冲天加以渲染,突出一幅天高气爽的开阔图景;而诗人油然而生的诗情,也随同排云而上的白鹤直到碧霄。

思想内容:

(悲秋几乎是古代诗文的传统题材。

本篇首句对古人逢秋多寂寥的这种普遍现象进行了概括。

次句反其意,说自己认为秋天胜过春天。

全诗见不到对秋的一丝伤感,而是充满了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表现出诗人失意时仍然不愿随波逐流的操守。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

(1)~

(2)题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

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答:

(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为什么?

(同意。

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

(1)~

(2)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

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

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对这首唐诗的第三句“尽日无人看微雨”,有人认为是一句“闲笔”,有人却认为是“极为关键的一句”,你的看法如何?

请结合全诗予以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此句是“极为关键的一句”,结合全诗看,这句虽淡淡写来,却极为重要,是全诗的关键。

它不仅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朦的色彩,而且托出尽日看雨之人,其无聊情状可想见。

诗中说“看微雨”。

其实,丝雨纷纷,无可寓目,可寓目的应是菱叶、浮萍、鸣莺、蔷薇,尤其是相对戏水的鸳鸯。

此句有空灵含蓄之妙。

13.阅读下列一首诗,回答

(1)~

(2)题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