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案8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06085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5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仲永教案8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伤仲永教案8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伤仲永教案8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伤仲永教案8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伤仲永教案8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伤仲永教案8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伤仲永教案8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伤仲永教案8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伤仲永教案8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伤仲永教案8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伤仲永教案8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伤仲永教案8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伤仲永教案8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伤仲永教案8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伤仲永教案8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伤仲永教案8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伤仲永教案8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伤仲永教案8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伤仲永教案8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伤仲永教案8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仲永教案8篇.docx

《伤仲永教案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仲永教案8篇.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伤仲永教案8篇.docx

伤仲永教案8篇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

(一):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天才,什么是天才?

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以前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这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

  二、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加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

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政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章

  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隶(lì)扳(pān)谒(yè)

  泯(mǐn)称(chèn)卒(zú)

  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

  2.复读课文,读清句字。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3.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第一轮:

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第二轮:

认读课文

  幻灯显示: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种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求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未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这是一段尚未标点的文章,由学生在规定时间认读。

  4.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师设计相关题目,帮忙学生理解课文。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明确:

(1)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

“……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写仲永少年时天资聪明,以“闻”的形式;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言。

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

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

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

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2)从方仲永个人状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

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从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理解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三)学生齐读课文两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并背诵。

  3、课外收集被人誉称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妙。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悟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师提问: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

  学生自由发言。

  生1:

人们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教育、学习。

  生2:

仅有后天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人自身的努力,即勤奋。

  生3:

我们就应为天才的成长营造怎样的环境?

文中邑人惊奇于方仲永的天才,因此,对他“世隶耕”的父亲的态度也有了转变,“宾客其父”。

仲永的父亲呢?

日扳仲永环谒邑人“,是世人的吹捧扼杀了仲永的才能。

  生4:

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赋,有后天教育,有主观努力,三者缺一不可。

勤出智慧,勤能补拙。

英国首相丘吉尔、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就是鲜明的例子,实践正明,一个人才能的高低、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的程度如何。

……

  教师总结:

大家谈得都很好,有对作者观点的认可,也有对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作进一步的引申,引经据典,有理有据。

如能课后精心整理,相信一篇篇佳作将会脱颖而出。

  (三)、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的美点,体味其妙处

  学生自主赏读课文,品评课文的艺术特征。

  生1:

本文借事说理,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

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

  生2:

本文的语言简练隽永。

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个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和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生3:

文章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产生“理不讲而自明”的艺术效果。

  生4:

事理结合是本文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为本文增色不少。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衰伤之情。

  ……

  (四)、课堂小结

  文章文理并茂。

刚才我们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美点,它为我们写作带给了极好的范例。

同时,仲永的杯具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护。

天才需要勤奋。

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必须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放自制的动画课件)

  三、教学反馈

  

(一)教学目标达成状况检测

  幻灯显示:

  1.解释带“�D�D”的字。

  

(1)世隶耕

(2)未尝识书具

  (3)并自为其名(4)指物作诗立就

  (5)稍稍宾客其父(6)或以钱币求之

  (7)环谒于邑人(8)不能称前时之闻

  (9)泯然众人矣(10)受之于天

  (11)贤于材人远矣(12)得为众人而已耶

  2.一词多义。

  其诗以养父母忽啼求之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借旁近与之

  父利其然也借一乡秀才观之

  其受之天也以钱币求之

  如此其贤也余闻之也久

  彼其受之天也不能称前时之闻

  受之天也

  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客客其父父利其然伤仲永父异焉

  4.翻译下列句子。

  a.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b得为众人而已耶?

  

(二)检测方式推荐

  每道测试的单数题由第一小组代表完成,双数题由第二小组代表完成。

如有困难,教师点拨。

  参考答案

  1.

(1)属于

(2)以前(3)题上(4)完成

  (5)渐渐(6)有的(人)(7)四处拜访(8)相当

  (9)完全(10)承受(11)胜过(12)能够

  2.其:

(1)他的,指方仲永的

(2)代方仲永写的诗(3)这样

  (4)他(5)他的(6)他

  之:

(1)代“节具”

(2)代“仲永”(3)代“仲永写的诗”(4)代“仲永的诗”

  (5)代“仲永很有才这件事”(6)结构助词“的”(7)代“通悟”

  于:

(1)引出对象

(2)在(3)表示比较(4)介词,从

  3.奇:

对……感到惊奇

  宾客:

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利:

认为……有利

  伤:

为……哀伤

  异:

对……感到惊异(诧异)

  4.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二)本检测题检测学生把握紧要字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翻译文章的知识。

推荐采用抢答法。

  四、教学反思

  《伤仲永》教学过后,本人感触颇深:

  1.要面向全体学生,贴合学生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既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也重视智能的培养。

文言文离不开字词的理解,但这种理解不是停留在分解肢节。

老师把生字落实的同时,又引发了更深层次的问题给学生思考。

  2.在完成双基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思考,发散的余地大,为学生制造\"为学生制造\"愤、悱\"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与热情。

  3.一节课学生多次读课文和有组织的小组讨论,围绕仲永的各种境遇展开讨论。

但却不是各自为阵,有了争议问题,暴露无遗之后才易找到方法解决。

  4.教师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带着激活课堂的意识去组织教学,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学得情绪愉快,思想简单,若有所思。

  [案例推荐]

  《伤仲永》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

在上一节课我们一齐学了《世说新语》两篇,同学们必须对那个聪明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珍藏在你脑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生(主动上台,老师带头鼓掌):

大家好,这天我给大家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生:

老师同学们好,我给大家讲一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

  生:

大家好,我给大家说一个郭沫若智对对子的故事……(故事略)

  师:

是啊,刚才上台的三位同学都讲得很好,这三个故事讲了同一个道理,我们能够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同学们七嘴八舌在议论)�D�D自古英雄出少年。

但是一个人即使很聪明,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学习,也会怎样样?

  生:

很危险。

(大家笑)

  师笑着问:

为什么啊?

  生:

因为他小时候很聪明,大家对他的期望就会很高,但他如果长大后不认真学习,就会不学无术,大家就会看他的笑话,那当然就很危险了。

(同学鼓掌表示认同)

  师:

但他如果是天才呢?

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

  生齐答:

不会。

  师:

谁能否用一句名人名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

  生:

所谓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师:

谁说的?

  生:

爱因斯坦。

  师: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生:

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务必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师:

回答得很好。

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

这天我们就一齐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

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介绍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安石,对于王安石我们同学都有哪些了解?

  生: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生:

我们学过他写的《京口瓜洲》

  师:

你能背吗?

  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

我还能背他写的《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

  师:

是小学时学过的吗?

  生:

不是,是我自己背的。

  师:

这很好,我们学生课后必须要多读多背,积累多了,语文的成绩自然就能提高了。

对于王安石大家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生:

好象有个王安石变法什么的?

  师:

你能讲讲吗?

  生:

王安石当了宰相,就去变法了,好象还和司马光有仇(大家笑)

  师笑着问:

有什么仇呢?

  生摇头,其它同学摇头表示不明白。

  师: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学们课后能够自己去查找书本,也能够去请教历史老师。

下节课再来告诉我吧。

  师补充: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下面我们就一齐来学习这篇文章。

  三、诵读练习

  师: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文言文更应注重朗读。

哪个同学自告奋勇把课文读一篇。

  生朗读。

  师:

你能给自己评评读得怎样样吗?

  生(笑):

读得不错。

  师:

具体点。

  生:

声音比较大。

  师:

还有吗?

  生:

能读出感情。

  师:

同学们来评评?

  生:

我认为她读得很好。

声音响亮,感情真挚。

  生:

我感觉她读最后一段感情把握不够准确。

  师:

哦?

详细点。

  生:

我认为最后一段就应读得慢一点,才能体现作者的惋惜的感情,但是她读得很大声,而且很快,好象作者有点高兴的样貌。

  师:

你分析得很好,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应是……

  生:

幸灾乐祸。

  师:

对。

你们说作者对方仲永就应是什么情感?

  生齐答:

惋惜。

  师:

那就就应读得委婉一点。

还有吗?

  生:

我认为她读得很好,但是有一个字读错了:

即书读四句的即应读“及”音,她读成了“记”;还有一个地方她也读错了,“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就应是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她读成了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师:

很好,你听得很认真。

读文章除了要咬字准确外,还应注意情感的把握,同时还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篇。

  生齐读。

  师:

大家读得很好。

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解自读课文,字词理解有困难的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请同学们帮忙。

  四、字词积累

  师:

你们在自读过程中有遇到困难吗?

或者有什么新的发现?

提出来大家交流。

  生:

我们小组不明白“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为什么要译成“当宾客对待”。

  师:

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有谁能给他们帮忙吗?

  生:

因为“宾客”是名词,“当宾客”是动词。

这和“不耻下问”的“耻”的翻译是一样的。

  师(带头鼓掌):

很好,我们读书就是要学会举一反三,要学会积累,要学会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知识,按孔子的话来讲叫做……(学生齐答)“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把知识化成自己的潜力。

这篇课文还有很多类似的用法,看哪个组的同学找得又多又准。

  学生讨论,查找。

  生:

我们认为还有“父异焉”的“异”;“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属于这一种用法。

  师:

好。

你们小组一口气就说出了三个,其它同学就没有机会了。

同学们回去后把这些资料抄到积累本中,牢牢记住。

还有问题吗?

  生:

我们对文中出现的几个“之”理解得不是很准确,想听听老师的看法。

  师(笑):

你们把问题直接抛给了我,是对其他同学的不信任吧。

其实我已经给同学们概括了“之”的四种基本用法,你能想出来吗?

  生:

(尴尬地摇头)

  师:

有谁能帮忙他们吗?

  生:

一种是代词;一种是助词,翻译成“的”;还有一种是动词,译成“到,往”;如果都不是上面三种的,就不翻译。

  师:

“之”的用法很复杂,但上面的四种用法已经足够解决这篇文章遇到的问题。

不信,你再看看?

  生:

老师,我懂了。

“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词,代替书写工具……

  师:

对。

读书就要善于动脑筋,要学会积累,学会分类记忆。

只要同学们能做学习的有心人,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大家看看字词方面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摇头示意。

  五、复述故事,分析课文

  师:

那好。

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给复述一篇。

谁?

  生上台复述(资料略)

  师:

你们说他复述得怎样样?

  生:

很流利,声音也比较大。

  生:

能有自己的创造,比如讲方仲永写诗很快,他用了“唰唰唰”,很形象生动。

  生:

还很有表情,讲少年方仲永写诗快的时候,他的脸上还露出一种得意的样貌,看了很想笑。

  生:

条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都讲得很清楚。

  师:

复述的同学复述得很好,同学们的点评也很到位。

你刚才讲到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那到底经历了几个阶段呢?

你能概括吗?

其他同学也都认真想想。

  生:

我认为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写他小时候写诗的天才?

  师:

你用了“天才”一词?

为什么?

  生:

因为他从来不明白什么是书写工具,就能写诗。

  师:

如果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的才能,你认为就应用哪一个呢?

  生:

“书”

  其他同学反对:

就应是“即”

  师:

为什么?

  生:

“即”说明他写得很快,连想都不要想。

  师:

文中还有类似的表达,找出来。

  生:

“指物作诗立就”的“立”。

  师:

对。

从这两个字,我们确实能够看出小时候的仲永是一个天才。

接下去。

  生:

第二个阶段是写他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师: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一句话?

  生:

“不能称前时之闻”

  师:

好。

那第三个阶段呢?

  生:

第三个阶段是他二十岁时,已经和平常的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师:

证据?

  生:

“泯然众人矣”

  师:

“泯”是什么意思?

  生:

消失。

  师:

那里指什么消失?

  生:

才能消失。

天才消失。

  师:

方仲永少年时能“指物作诗立就”,长大后“不能称前时之闻”,到他成年时竟然“泯然众人矣”。

造成这种杯具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齐答:

“不使学”

  师:

为什么“不使学”

  生:

“父利其然也”

  师:

这说明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

是一个很愚昧的人。

  师:

哪一句话能够看出来?

  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师:

对。

读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大家都会替他感到……

  生:

惋惜。

  生:

哀伤。

  师:

下面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杯具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时间在1分钟左右。

谁带一个头?

  生:

从方仲永的杯具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平常人的。

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

(大家笑)更就应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生:

从方仲永的杯具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

(大家笑)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生:

从方仲永的杯具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

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师:

同学们都谈得十分好。

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补充,写到练笔本上。

  六、结束语:

  这天的语文课就要结束了。

老师和大家一齐学了《伤仲永》这篇文章,同学们的发言十分用心,而且很有创意,让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期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必须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训,珍惜大好时光,只要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相信每位同学都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收获。

  伤仲永教案

(二):

  《伤仲永》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一)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三)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

  教时:

两课时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理解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这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

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

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

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

这是王安石的作品。

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必须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题解

  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提问:

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哀伤,叹息。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

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