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13915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7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docx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docx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

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

1线段、射线、直线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线段的描述性概念,了解射线、直线的概念,了解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

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线段、射线与直线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直线的性质的发现、理解及应用.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线段、射线、直线对大家而言并不陌生,在小学里我们对它已有了了解.现在我们继续学习线段、射线,直线的相关知识.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回忆小学里学过的知识,加深印象,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

问题1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地看做线段、射线,直线?

【教学说明】学生很容易从生活中找到线段、射线、直线的例子,通过观察,加深对线段、射线、直线概念的理解.

教材第106页“议一议”上面的内容.

【归纳总结】线段、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射线、直线不可度量,线段可以度量.

2.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

问题2线段、射线、直线该怎样表示呢?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并掌握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以下方式分别表示线段、射线、直线:

【归纳结论】线段、射线、直线都可以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

注意:

表示射线时,端点字母必须写在前面.

3.直线的性质

问题3教材第107页上面的“做一做”.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掌握直线的性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归纳结论】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这一事实可以简述为: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4.几何画图

问题4按下列语句画图:

(1)点P不在直线l上;

(2)线段a、b相交于点P;

(3)直线a经过点A,而不经过点B;

(4)直线l和线段a、b分别交于A、B两点.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相应几何语句的意义,同时能结合语句画出正确的几何图形.

【归纳结论】规范画图是学好几何的基础,要养成规范画图,画图完毕即标上表示点或线的字母的良好习惯.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下列语句错误的是()

A.延长线段AB

B.延长射线AB

C.直线m和直线n相交于P点

D.直线AB向两方无限延伸,所以不能延长直线AB

2.举出一个能反映“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实例.

3.指出下图中的直线、射线、线段,并一一表示出来.

4.作图题:

已知平面上四点A、B、C、D,如图.

(1)画直线AB;

(2)画射线AD;

(3)直线AB、CD相交于E;

(4)连接AC、BD相交于点F.

【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教学知识的理解,检测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部分.

【答案】1.B

2.如栽树时只要确定两个树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的树坑所在的直线.

3.直线AB(或直线AC,直线BC);射线AB,射线BC,射线CB,射线BA;线段AB,线段AC,线段BC.

4.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线段、射线、直线的有关知识.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

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板书设计】

1.布置作业:

从教材“习题4.1”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

本节课从学生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到探究直线的性质和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比较线段的长短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的性质;能借助尺、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会用数量关系表示中点及进行相应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感受用类比的思想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经过体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数感;发展几何图形意识和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

在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中体验到教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经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

线段中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

【教学难点】

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大小;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把弯曲的河道改直就可以缩短航程.在公园的河面上修建曲折的桥,就能增加观光的路程,你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吗?

怎样比较两个同学的高矮?

你有哪些方法?

【教学说明】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线段公理

问题1教材第110页图4—6及有关图的内容.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实际操作,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

【归纳结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一事实可以简述为: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我们把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2.线段的比较

问题2教材第110页的“议一议”.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实物的比较到线段的比较,归纳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

【归纳结论】如果直接观察难以判断,我们可以有两种方法进行比较:

一种方法是用刻度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再进行比较,即度量法;另一种方法是把其中的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去,将其中的一个端点重合在一起加以比较,即叠合法.

3.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问题3如图,已知线段AB,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B.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操作,掌握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方法.

作图规律如下:

(1)作射线A′C′(如图所示);

(2)用圆规在射线A′C′上截取A′B′=AB.线段A′B′就是所求作的线段.

4.线段中点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如图,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BM,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这时AM=BM=

AB(或AB=2AM=2BM).

5.线段中点性质的运用

问题4在直线l上顺次取A,B,C三点,使得AB=4cm,BC=3cm.如果点O是线段AC的中点,那么线段OB的长度是多少?

【教学说明】学生画图加以分析,与同伴进行交流,进一步掌握线段中点的性质.

【归纳结论】

线段的和,差,中点计算时,应注意数形结合,根据已知条件画出图形再加以分析.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如图,从A到B有3条路径,最短的路径是()

A.①

B.②

C.③

D.都一样

第1题图第2题图

2.如图,已知线段AD>BC,则线段AC与BD的关系是()

A.AC>BD

B.AC=BD

C.AC<BD

D.不能确定

3.已知线段AB=8cm,在直线AB上取点C,使BC=2cm,则线段AC的长是___cm.

4.教材第112页上方的“随堂练习”第1题.

5.教材第112页上方的“随堂练习”第2题.

6.已知点A、B、C是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且AC=9cm,BC=5cm,求线段AB和BC的中点间的距离.

【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检测线段的比较,线段的中点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应及时指导.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部分.

【答案】1.C

2.A

3.10或6

4.可用刻度尺量出AB各线段的长度,再量出线段A′B′的长度.将AB各线段和与A′B′长度作比较,也可用尺规作图法将AB的每段长度移到线段A′B′上,再做判断.

5.

6.4.5cm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线段的公理,线段的比较,线段的中点等有关知识.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

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进行知识的提炼和归纳.

【板书设计】

1.布置作业:

从教材“习题4.2”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

本节课从学生探究线段的公理,线段的比较方法,线段的中点的表示方法,到运用线段中点的性质解决具体问题等方面,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角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际情境,理解角的有关概念,掌握角的表示方法.

2.会进行角的度量,以及度、分、秒的互化.

3.进一步认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及其大小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情境,认识角、表示角、度量角、进行角的互化,经历角的静态定义到动态定义的形成过程,体会运动变化的思想方法.

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数感.

【情感态度】

结合本课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角的概念与表示方法,学会角度的测量,以及度、分、秒的互化.

【教学难点】

度、分、秒的互化.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教材第114页最上方的彩图及相关问题.

【教学说明】学生很容易从生活中的图形中找到角.初步感受角的形象,体会角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角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问题1角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角有哪些表示方法?

【教学说明】学生在小学对角的概念与表示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此时教师加以规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归纳结论】

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边.角的表示方法常见的有三种:

(1)用三个或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

(2)用一个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3)用数学标注.

注意:

顶点处只有一个角时才能用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

问题2教材第114页下方“做一做”.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进一步掌握角的表示方法.

2.用旋转的观点描述角及认识平角,周角

问题3教材第115页“议一议”.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从旋转的角度体会角的形成.

【归纳结论】角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3.角的度量及度、分、秒的换算

问题4在小学数学中,我们已知道:

1平角=180°,1周角=360°.度量角的单位除了度,还有哪些?

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角的度量单位,掌握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归纳结论】为了更精密地度量角,我们规定:

问题5计算:

(1)1.45°等于多少分?

等于多少秒?

(2)1800″等于多少分?

等于多少度?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计算,与同伴进行交流,熟练掌握度、分、秒的计算.

问题6教材第116页“做一做”.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进一步掌握角的表示方法和角的度量,会用角度来表示方位.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角是一条直线

B.一条射线是一个周角

C.两边成一条直线时组成的角是平角

D.一个角不是锐角就是钝角

2.教材第116页下方的“随堂练习”第1题.

3.教材第116页下方的“随堂练习”第2题.

【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检测对角的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应及时指导.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部分.

【答案】1.C

2.

(1)北偏东90°

(2)虎豹园在南偏东0°(正南方),猴山在北偏东0°(正北方),大象馆在北偏东45°;

(3)图略.∠AOC=∠AOB=90°,∠AOD=∠BOD=45°,∠COD=135°,∠BOC=180°;

(4)锐角有∠BOD、∠AOD、∠AOC,钝角为∠COD、∠BOC,直角为∠AOB、∠AOC,平角为∠BOC.

3.

(1)15′,900″;

(2)45′,0.75°.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

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

1.布置作业:

从教材“习题4.3”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

本节课从学生了解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到角的度量及度、分、秒的换算,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角的比较

【知识与技能】

1.运用类比的方法,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2.认识角的平分线,掌握角的和、差、倍、分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线段大小的比较,掌握角的大小比较方法,认识角的平分线及表示方法,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数感,发展几何图形意识和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

在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中体验到教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比较角的大小,会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能熟练运用角的平分线.

【教学难点】

角的和、差、倍、分关系.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还记得怎样比较线段的长短吗?

类似地,你能比较角的大小吗?

【教学说明】通过类比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学生很容易得到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角的大小比较

问题1怎样比较角的大小呢?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类比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再与同伴交流,归纳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归纳结论】

与比较线段的长短类似,如果直接观察难以判断,我们可以有两种方法对角进行比较:

一种方法是用量角器量出它们的度数,再进行比较,即度量法;另一种方法是将两个角的顶点及一条边重合,另一条边放在重合边的同侧就可以比较大小,即叠合法.

问题2教材第119页上方的“做一做”.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与同伴进行交流,进一步掌握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3.角的平分线定义及表示方法

教材第119页上方的“做一做”.

问题3已知EOF为一直线,∠AOB=90°,OE平分∠COB,∠EOC=15°,求∠AOF的度数.

【教学说明】学生观察、分析,与同伴交流,通过计算,进一步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及角的和差关系.

【归纳结论】

在进行角的和、差、倍、分计算时,往往结合图形来分析数量关系.

4.估量角的度数

问题4

(1)如图估计∠AOB,∠DEF的度数.

(2)量一量,验证你的估计.

【教学说明】学生先估量,再用量角器量一量,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AOB的内部任取一点C,作射线OC,那么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A.∠AOB>∠AOC

B.∠AOC>∠BOC

C.∠BOC=∠AOC

D.∠BOC>∠AOC

2.教材第120页上面“随堂练习”第1题.

3.教材第120页上面“随堂练习”第2题.

4.如图所示,OB是∠AOC的平分线,DO平分∠COE,若∠AOE=128°,求∠BOD的度数.

【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检测对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平分线性质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应及时指导.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部分.

【答案】1.A

2.

(1)135°,135°,45°

(2)图中两个钝角相等,一个钝角和一个锐角的和为180°.

3.45°,30°,60°

4.64°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平分线性质等知识点.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

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

1.布置作业:

从教材“习题4.4”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

本节课从学生探究角的大小比较方法,角的平分线定义及性质,到运用角的和、差、倍、分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多边形和圆,了解与多边形和圆有关的概念.

2.会计算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在丰富的活动中训练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

【情感态度】

结合本课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正多边形的边、角特点和扇形圆心角的求法.

【教学难点】

多边形对角线条数计算公式的推导.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教材第122页最上方的彩图及相关问题.

【教学说明】学生很容易从生活中的例子找到多边形和圆,使学生有一个初步认识.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多边形及有关概念

教材第122页彩图下方的内容.

问题1

(1)n边形有多少个顶点、多少条边、多少个内角?

(2)过n边形的每一个顶点有几条对角线?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与同伴进行交流,找出一般规律.

【归纳结论】n边形有n个顶点,n条边,n个内角.过n边形的每一个顶点有(n-3)条对角线.n边形一共有

条对角线.

问题2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度量,验证自己的猜测.

【归纳结论】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2.圆及有关概念

问题3教材第123页下方的“做一做”.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例子,再通过画图,初步认识圆和扇形.

【归纳结论】平面上,一条线段,绕着它固定的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形成的图形叫做圆.

固定的端点O称为圆心,线段OA称为半径.圆上任意两点A,B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记作AB,读作“圆弧AB”或“弧AB”;由一条弧AB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OA,OB所组成的图形叫做扇形,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3.求扇形的圆心角和扇形面积

问题4将一个圆分割成三个扇形,它们的圆心角的度数比为1∶2∶3,求这三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计算,掌握扇形圆心角的求法.

【归纳结论】把一个圆分成若干个扇形,这些扇形的圆心角度数之和为360°.

问题5

(1)将一个圆分成三个大小相同的扇形,你能算出它们的圆心角的度数吗?

你知道每个扇形的面积和整个圆的面积的关系吗?

与同伴进行交流.

(2)画一个半径是2cm的圆,并在其中画一个圆心角为60°的扇形,你会计算这个扇形的面积吗?

与同伴进行交流.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进一步掌握扇形圆心角和扇形面积的求法.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从六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引____条对角线,它们将这个六边形分割成___个三角形.六边形一共有___条对角线.

2.教材第124页下方的“随堂练习”第1题.

3.教材第124页下方的“随堂练习”第2题.

【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检测对多边形和圆的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应及时指导.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部分.

【答案】1.3,4,9

2.如地板砖是正方形,蜂巢是正六边形.

3.∠AOB=72°,∠AOC=108°,∠BOC=180°.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多边形和圆及有关概念.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

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

1.布置作业:

从教材“习题4.5”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

本节课从学生了解多边形和圆的相关概念,到计算扇形圆心角的度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章末复习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章重要知识,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梳理本章知识,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回顾解决问题中所涉及的分类和类比思想.体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数感.

【情感态度】

在运用本章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回顾本章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

利用本章相关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教学过程.

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

二、释疑解感,加深理解

1.直线的性质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线段公理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线段的中点

把线段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的点,叫做线段的中点.

4.角的平分线

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三、典例精析,复习新知

例1过平面内的四个点中的任意两个点可以画直线的条数是().

A.4

B.6

C.4或6

D.1,4或6

【分析】平面内的四个点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①四个点在同一直线上,

②有三个点在同一直线上,

③任意三个点都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应分三种情况讨论,故选D.

例2如图,从A到B最短的路线是().

A.A—G—E—B

B.A—C—E—B

C.A—D—G—E—B

D.A—F—E—B

【分析】从A到B,EB这一段是必走的,关键是看从A到E哪条路最近,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应选D.

例3计算:

(1)47°53′43″+53°47′42″;

(2)22°30′16″×6;

(3)92°56′3″-46°57′54″;

(4)176°52′÷3.

【分析】角之间的运算是60进制,加减运算要将度与度、分与分、秒与秒之间分别加减;分、秒相加时逢60要进位,相减时要借1当60;乘法运算要用乘数分别与度、分、秒相乘,然后逢60进位;除法运算要用除数分别去除度、分、秒,度、分的余数乘60分别化为分、秒,一般除到秒,然后四舍五入.

解:

(1)47°53′43″+53°47′42″

=(47°+53°)+(53′+47′)+(43″+42″)

=100°+100′+85″

=101°41′25″;

(2)22°30′16″×6;

=(22°+30′+16″)×6

=132°+180′+96″

=135°1′36″;

(3)92°56′3″-46°57′54″;

=(91°-46°)+(115′-57′)+(63″-54″)

=45°+58′+9″

=45°58′9″;

(4)176°52′÷3

=58°+(2°+52′)÷3

=58°+172′÷3

=58°+57′+1′÷3

=58°57′20″.

例4在同一个小学的小明、小伟、小红三位同学住在A、B、C三个在住宅区,如图所示:

A、B、C三点共线,且AB=60m,BC=100m.他们打算合租一辆车去上学,准备只设一个停靠点,为使三位同学步行到停靠点的路程之和最小,你认为停靠点应该设在_____________.

【分析】若设在A处,三人步行路程之和为60+(60+100)=220m;若设在B处,则三人步行路程之和为60+100=160m;若设在C处,三人步行路程之和为(60+100)+100=260m.

解:

B处

例5已知线段AB=8cm,在直线AB上有一点C,且BC=4cm,M是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