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总复习必考考点专练01选择题考点分类80题700题原卷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58762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3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总复习必考考点专练01选择题考点分类80题700题原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必考考点专练01选择题考点分类80题700题原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必考考点专练01选择题考点分类80题700题原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必考考点专练01选择题考点分类80题700题原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必考考点专练01选择题考点分类80题700题原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必考考点专练01选择题考点分类80题700题原卷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必考考点专练01选择题考点分类80题700题原卷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必考考点专练01选择题考点分类80题700题原卷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必考考点专练01选择题考点分类80题700题原卷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必考考点专练01选择题考点分类80题700题原卷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必考考点专练01选择题考点分类80题700题原卷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必考考点专练01选择题考点分类80题700题原卷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必考考点专练01选择题考点分类80题700题原卷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必考考点专练01选择题考点分类80题700题原卷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必考考点专练01选择题考点分类80题700题原卷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必考考点专练01选择题考点分类80题700题原卷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必考考点专练01选择题考点分类80题700题原卷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必考考点专练01选择题考点分类80题700题原卷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必考考点专练01选择题考点分类80题700题原卷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必考考点专练01选择题考点分类80题700题原卷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总复习必考考点专练01选择题考点分类80题700题原卷版.docx

《中考化学总复习必考考点专练01选择题考点分类80题700题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总复习必考考点专练01选择题考点分类80题700题原卷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化学总复习必考考点专练01选择题考点分类80题700题原卷版.docx

中考化学总复习必考考点专练01选择题考点分类80题700题原卷版

2020中考化学总复习考点必杀700题

专练01考点分类1~80题

物理、化学变化及性质

1.下列变化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煤的干馏B.蛋白质的盐析C.石油的分馏D.海水晒盐

2.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质”是指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颜色,状态有所不同的物质

C.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3.化学就在生活中,下列过程均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空气净化煤炭燃烧B.火药爆炸氧气供给病人呼吸

C.集气瓶中充入氮气面包发霉D.铁生锈酒精挥发

4.“一带一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

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稻草造纸B.火药爆炸C.蚕丝织布D.冶炼金属

5.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6.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

下列过程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大石桥南楼某矿厂从矿山开采镁矿石B.石桥大酱是用黄豆为原料发酵制成的

C.高坎某粮食加工厂把水稻磨成大米D.虎庄某企业用铝合金材料制门窗

7.“伐薪烧炭南山中”是白居易所写的诗句。

这里“伐薪”和“烧炭”各指的变化是()

A.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B.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

C.两者都是物理变化D.两者都是化学变化

8.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氮气用作保护气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D.生铁用于铸造铁锅

9.下列物质用途主要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氮气作保护气B.氢气作高能燃料

C.氖气管通电会发红光D.墨汁作画久不变色

10.下列物质若露置于空气中,会因发生物理变化而使质量减小的是(  )

A.浓盐酸B.生石灰C.石灰石D.浓硫酸

11.“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这句话描述了氧气的(  )

A.物理性质B.物理变化C.化学性质D.化学变化

1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①氧气用于气焊②干冰用作制冷剂③一氧化碳用于炼铁工业④石墨具有导电性作电极⑤天然气用作燃料

A.①②⑤B.①③⑤C.③⑤D.①④⑤

13.下列物质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出来的是()

A.氢气的还原性B.氧气的助燃性

C.氮气的稳定性D.金属的延展性

14.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只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①金属铜做导线②氧气用于气焊③干冰用作制冷剂④氢气做清洁能源⑤石黑做铅笔芯⑥二氧化碳灭火

A.②③⑤B.①③⑤C.①②⑥D.①④⑥

实验操作及仪器使用

15.下列仪器可以直接用酒精灯火焰加热的是(  )

①量筒②试管③燃烧匙④集气瓶⑤烧杯⑥烧瓶

A.②③B.②③④C.⑤⑥D.②⑤⑥

16.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下列仪器用途不正确的是(  )

A.

测量液体体积,也可作反应容器B.

可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C.

可配制溶液,也可作反应容器D.

给物质加热

17.如图所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不一致的是(  )

A.

标签受损B.

试管炸裂

C.

酒精溅出D.

读数不正确

1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验满氧气B.

点燃酒精灯

C.

检查装置气密性D.

滴加液体

19.下列仪器对应的名称正确的是(  )

A.

长颈漏斗B.

试管夹C.

滴瓶D.

蒸发皿

20.在实验室中安装一套复杂的化学实验装置,一般的安装顺序是(  )

A.自上而下,再从左到右B.自下而上,再从左到右

C.自上而下,再从右到左D.自下而上,再从右到左

21.下列药品取用量正确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取2.45g的食盐

B.用100mL的量筒量取8.76mL的水

C.未说明用量的情况下,固体药品要取用1/3试管的量

D.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药品一般取用1~2mL

22.规范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基础和关键、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B.称11.5g氯化钠C.测溶液酸碱性D.熄灭酒精灯

23.托盘天平静止时,指针偏向右边,若不再调平,就称药品,则读数为5时,药品实际质量( )

A.等于5克B.小于5克C.大于5克D.无法确定

实验现象

24.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向装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里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

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25.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白磷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白雾

B.向镁条中滴加稀盐酸:

银白色固体表面出现气泡、固体减少、放热

C.给木炭和氧化铜混合物加强热:

黑色固体中有银白色物质产生

D.在空气中点燃一氧化碳:

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

26.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是学好化学的基本要求。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在白醋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成红色B.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C.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D.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27.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出现白烟

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了四氧化三铁

C.向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加入氢氧化铜,溶液显红色

D.电解水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空气成分及测量

28.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这一重要结论的科学家是()

A.拉瓦锡B.道尔顿C.门捷列夫D.阿伏伽德罗

29.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时,连接好装置并检查不漏气后再进行后续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用红磷要过量,以保证集气瓶内空气里的氧气能充分反应

B.在空气里点燃红磷后,应缓慢把燃烧匙伸入瓶内并塞紧橡皮塞

C.红磷燃烧时,要打开止水夹,以免瓶因温度升高,气压较大,造成橡皮塞从瓶口脱落

D.仍用本装置,只把红磷换成燃烧的本炭,能够更精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30.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B.按质量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21%

C.可用燃着的木条鉴别空气、氧气和氮气3瓶气体

D.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害气体主要包括:

SO2、CO、NO2、CO2等

31.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后恢复到室温,打开弹簧夹发现进入广口瓶的液体液面高度超过广口瓶容积的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实验中所取的红磷过量B.实验装置可能漏气

C.实验前没有将弹簧夹夹紧D.实验时将燃烧红磷伸入瓶中太快

32.如图所示的装置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正确的是(  )

A.使用红磷的量多或少,都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B.燃烧足够的红磷可使进入容器里的水占容器的总体积1/4

C.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容器内的压强减小,水从烧杯进入容器

D.红磷一燃烧完,就立即观察并记录水进入容器的刻度

33.某实验小组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先用弹簧夹夹住胶皮管。

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弹夹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气体制取

34.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B.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不变

C.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D.没有催化剂化学反应不能发生

35.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先”与“后”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点燃可燃性气体时,先验纯,后点燃

B.制取气体时,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药品

C.加热试管时,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

D.加热KClO3并用排水法收集O2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移出水面

36.关于实验方法的归纳不正确的是(  )

A.玻璃仪器都可用作反应容器B.制取气体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必须检验气体纯度D.一般用药匙取用固体药品,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夹取

37.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时,装药品的试管破裂了,其原因可能是()

①装药品前忘了检查气密性②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③试管没有均匀预热④收集完氧气,先熄灭了酒精灯,后取出水中导管⑤试管外壁潮湿⑥夹试管的铁夹夹得太紧

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④⑤D.②③④⑤⑥

38.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注: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常用来干燥气体)(  )

A.干燥CO2B.收集O2C.验证CO2性质D.监控气体流速

39.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

A.必须使用催化剂B.必须用含氧元素的物质做反应物

C.必须用排水法收集D.必须用燃着的火柴检验是否收集满

40.一氧化氮是汽车尾气中的一种大气污染物,它是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在实验中,收集一氧化氮时可选用的收集方法是(  )

A.向上排空气法B.向下排空气法C.排水集气法D.排水集气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41.试管在化学实验中常与其他仪器和药品同时使用(图中其他仪器和药品略去)。

下列试管的朝向与实验项目相对应且正确的是(  )

ABCD

A.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B.向试管中加入粉末状药品的初始阶段

C.排空气法收集氧气D.给液体加热

42.下列装置中,最适合用来收集氧气的是(  )

A.

B.

C.

D.

43.关于“加热高锰酸钾制得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取用高锰酸钾时将其送入试管底部,目的是防止药品打破试管

B.装有高锰酸钾的试管口要放一小团棉花,目的是防止药品进入导管

C.等到导管排出的气泡均匀时再开始收集,目的是使收集的氧气更纯净

D.反应结束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停止加热,目的是防止水倒吸炸裂试管

44.下列收集装置,可以用来收集氧气的是()

A.①③⑥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⑥D.①②③④

45.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对气体的下列性质中必考虑的是()

①颜色②密度③溶解性④可燃性⑤能否与水反应

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④⑤D.②③④

46.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有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向大试管内装药②将大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点燃酒精灯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③①②④

分子、原子、离子

47.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A.“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

B.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48.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于(  )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C.分子之间有空隙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9.室温时将少量干冰放入塑料袋中并密封,塑料袋会快速鼓起,其原因是(  )

A.分子的体积变大B.分子分解变成了原子

C.分子的间隔变大D.分子由静止变为运动

50.下列关于如图两种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①②都具有三个电子层B.②表示的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①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阴离子D.①和②可以形成一种化合物MgCl2

51.如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③属于同种元素B.③⑤化学性质相似

C.②③④均表示离子D.①④形成的化合物是AlCl3

52.下列粒子中属于原子,且具有稳定结构的是(  )

A.

B.

C.

D.

53.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在最外层得到电子后,不发生变化的是()

(1)元素种类

(2)化学性质(3)相对原子质量(4)原子的电性(5)原子核(6)电子层数(7)最外层电子数

A.

(1)(3)(5)B.

(2)(4)(6)(8)C.

(2)(5)D.

(1)(5)

54.下图是钙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钙原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原子第三电子层有8个电子,所以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B.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从而该元素在化合物中常显+2价

C.该原子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均为20

D.该原子形成的离子符号为Ca2+

55.由X、Y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6,已知Y元素核内有8个质子和8个中子,X元素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比Y元素少1个,则该化合物化学式为(  )

A.X2Y5B.X2Y3C.XY2D.X2Y

56.原子核中一定含有的粒子是(  )

A.中子B.质子C.电子D.质子和中子

57.下列物质中由原子构成的是()

A.汞B.水C.氯化钠D.氢气

58.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蒸馏水B.汞C.氯化钠D.金刚石

59.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CuB.NaClC.CO2D.金刚石

60.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②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③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④一切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⑤原子不显电性⑥原子之间有间隔

A.①和②B.②③和④C.③和⑤D.③和⑥

61.A、B两种元素,已知A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A3-与Bn+的电子层排布相同,则B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A.a+n+3B.a+n-3C.a-n+3D.a-n-3

62.如图是A、B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N都不可能是阳离子B.当x等于12时,M是阴离子

C.当y等于8时,N粒子是稳定结构D.M中x一定是10,N中y一定是7

63.下列关于Na、Na+两种粒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①核电荷数相同;②核外电子数相等;③Na+比Na稳定;④质量几乎相等;⑤质子数相等。

A.①②⑤B.②④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元素及元素周期表

64.生活中常接触到的“加铁酱油”“含氟牙膏”中的铁、氟是指(  )

A.单质B.元素C.原子D.分子

65.碳元素与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质子数不同B.电子数不同C.中子数不同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66.硼是作物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硼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为10.81gB.属于金属元素

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D.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

67.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是(  )

A

氖气的化学式——

1个硅原子——

1个钠离子---

B

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C

铁——由分子构成

二氧化碳——由原子构成

硫酸铜——由离子构成

D

分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6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由多到少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Si、O、Fe、AlB.O、Si、Al、FeC.Al、Fe、Si、OD.O、Fe、Al、Si

69.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据此判断以下与钛有关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钛元素是金属元素B.钛的原子序数为22,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

C.钛元素与钾元素、钙元素等位于同一族D.钾、钙、钪、钛等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70.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A﹣F代表六种不同短周期元素。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E<CB.A、D同族C.A、B同周期D.C、F化学性质相似

71.短周期(前三周期)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总数的3倍,Y原子的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Z单质可制成半导体材料,W与X属于同一主族。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X元素可以与W元素形成WX2和WX3两种化合物

B.Y元素的单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O2、N2、CO2反应

C.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形成化合物时一般为+4价

D.X与Y、Z与W都属于同一周期

物质分类

72.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单质、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

A.生铁、天然气B.金刚石、净化后的空气C.干冰、可乐D.液氧、冰水混合物

73.“

”“

”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图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74.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①可能是氧化物B.②可能是金属

C.③一定是混合物D.④包含组成元素相同的不同物质

75.分类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

下列物质分类不正确的是()

A.氧化物:

冰、干冰、氧化钙B.混合物:

空气、盐酸、石灰水

C.单质:

金刚石、液氧、水银D.合金:

钢、铝合金、氧化铁

76.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可能存在如图所示关系,对下列概念说法正确的是(  )

A.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B.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并列关系

C.单质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D.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77.用“分类”的方法可以使我们有序地研究物质,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有机化合物:

乙醇、葡萄糖、干冰B.氧化物:

MnO2、K2O、KMnO4

C.碱:

KOH、Ca(OH)2、Na2CO3D.酸:

醋酸、硝酸、硫酸

化学式意义及化合价

78.在下列四种含有氯元素的物质中,氯元素化合价最低的是()

A.Cl2B.NaClC.HClOD.KClO3

79.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接触到许多含氮的物质,如:

N2、NO2、NH3、NO、N2O3、N2O4、NaNO2、NH4NO3,则这八种物质中氮元素显示的化合价共有(  )

A.4种B.5种C.6种D.7种

80.以下对O2、CO2、SO2、MnO2四种物质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都含有氧分子B.都含有2个氧原子C.都含有氧元素D.都是氧化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